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书人是幸福人导学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3:15: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书人是幸福人》 导学案

【教学要求】

1、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

2、能边读边归纳文意,感知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能唤起对本单元其他的相关联系。

3、能对文中某些内容作注释,逐步养成翻检工具书的习惯。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什么意思呢?学习不能偷懒!读书学习是非常苦的一件事情。

我想做个调查,大家都认为读书是一件“苦差事”么?

那么,北京大学的王冕教授却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又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13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读书人是幸福人》,来改变你们的这种陈旧的观点。

一、基本知识

1、作

者:

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诗学理论家。这是谢冕教授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最初发表在1995年7月19日的北京《中华读书报》上。后来收入《永远的校园》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在这本书里抒发了对北京大学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源于北大所给予每一个“北大人”的文明滋养,也包括对北大图书馆的爱和对所有读书人的交流、交往的幸福回忆。可以说,作者对读者的幸福主要是在北京大学这样的文明圣地感觉到的,所以在理解本文的抒情和议论主题时,就要先从“北大”说起了。

50年代后期,谢冕作为中文系学生,在北大逗留时间最多、最有感情的是北大图书馆和分散在全校大大小小的图书阅览室。他是宿舍、饭厅、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竞走者,常在下课后到图书馆看书,就免不了用书包占座。在他的印象中,这个图书馆“是动荡学海中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港湾”。 谢教授曾经动情的回忆这段青春的记忆“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成长有赖于名园的熏陶、名师的指点,也有赖于这座著名图书馆的灯火,它是我们青春的欢乐和痛苦的见证,如今它已成了点燃在心灵深处的恒久的光明。” 由此可见,我们说,谢冕教授是充分感受了读书的幸福后才能由衷的发出“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心声的。

二、快速阅读:

1、识记重点字词:

(1)加惠:施惠,给予好处。

(2)往哲先贤:历代贤明、智慧之士。哲,有智慧。贤,有德行和才能。

(3)睿(

)智:英明有远见。睿,看的深远。

(4)卑(

)鄙(

):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给大家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来体会作者的读书的幸福,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3、集体合作、探究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和结构。

思考: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哪个过渡句能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的分论点?

完成课后第四题

第二课时

课文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那一句?

明确:“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人是幸福人”呢?

明确: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直接阐明了读书人为什么是世间的幸福人。他总结出了“两个世界”的观点( “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一个是人所共有的“现实的世界”,另一个就是“为读书人所独有的”“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作者确立了“读书人是幸福人”的主要观点。他还由此想开去,提出了以是否具有阅读能力来对幸与不幸作区分。认为:“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种丧失是“不可补偿的”。由此,作者在财富不平等和权利不平等之外,又提出了“精神不平等”,这是由“拥有或丧失”阅读能力所体现出来的。

以上是第一段所提出的,作者的观点十分新颖,表述也是直截、明朗。

(2)那么,阅读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呢?

作者在第2自然段对此做了概括说明,“能多识草木鱼虫之名”,能“上溯远古下及未来”,也能“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总之,正如作者所说,人们正是通过阅读“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这一段的中心句识那一句呢?

“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世界。”

(3)那么,阅读除了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知识”外,还由什么作用呢?

来看第3段, 第3段得中心句是那一句?

“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比“知识”更进一层的是“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作者用整个第3段来说明这一核心思想。

作者说:人们正是从读古今圣贤、才俊的书才学得人格和学会做人的。这是总说,后面用了8个小句子来作具体说明,名人、伟人,古人、今人,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中国人、外国人,众多实例,一一援引,又表述得言简意赅。最后作总结,“一个读书人,是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作者在此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4)第4段进一步论证:与书结缘,就注定能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

这里,作者对书得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作了优劣、高下之分。作者这种谨慎得区分,也提醒我们“开卷有益”的“卷”要做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的区别对待。

作者不仅告诉我们读书要读品质优良的一类,并且直言自己“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厌恶暴力,同情弱小,心灵纯净,富于正义感,情趣变得高雅,从幼年到成年,一步步向人间美好境界前进。”

作者接下来又引用了笛卡儿和雨果的名言,一说“向善”,一说“避恶”,也都证明了优秀的书籍多人的教育、感化功能。

这一段的中心句:“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

作者在此段用了哪些认证方法?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5)至此,文章完成了论述。

最后一段“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独句成段,点名主题。

中心句:“读书人是幸福人。”

(6)文章结构:总——分——总

(二)、写作特点:(板书)

论述性散文——夹叙夹议——以议带叙

文章层层推进,逐章显志,把读书能从时空角度扩大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拥有这一核心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

总结与引申:

我不知道,学习了这一课后,大家还有谁认为读书是苦差事的?

我们都知道“希望工程”、“红凤工程”。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学上,没有书读。 大家有没有看过的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扮演小老师的魏敏芝,就是实实在在的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中国摄影家解海龙于1991年4月在安徽大别山区拍摄的照片《我要读书》,这张照片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图中主人公“大眼睛”苏明娟,都是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上学、读书,学习知识,陶冶情操,难道不应该是幸福的人么?

习题训练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1这段文字有三个句子,第一句和二句是

关系,第二句和第三句是

关系。

2《论语》的作者是

,《史记》的作者是

3这段文字主要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读书的人是多么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利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有无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她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读书,却能进入不同时空,进入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超越了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不仅多识了草木之名,而且还可以上溯古今,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人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读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祟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人是幸福人

2、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总结出的“两个世界”各指的是什么?

现实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

3、作者引用了笛卡尔的名言,论证了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读书使人向善,引证

4、作者引用了雨果的名言,论证了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读书使人向恶,引证

5、文章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使用的论据是理论论据,还是事实论据?

例证法,事实论据

6、文章的第一段的结尾说“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结合上下文,谈谈“精神的不平等“具体指的是哪些内容?

是指拥有阅读能力的人能够了解现实世界以外的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能够了解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而丧失阅读能力的人则无法拥有,这便是文中所说的”精神的不平等“。

7、文章的结尾说”读书人是幸福人“。从全文来看,这里所说的 ”读书“”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

读书可以使人们增广知识,受到精神的感化与陶冶(读书可以使人获得崇高的追求和高尚情趣,还可以使人趋善避恶)。

8、读了全文,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 联系文中”并非凡书皆好“的观点,谈谈怎样对待读书这一问题。

一定要好读书,读好书,读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名著,读专家、学者、老师推荐的书。博览才能广收。

读书人是幸福人

读书人是幸福人

读书人是幸福人

读书人是幸福人

读书人是幸福人

读书人是幸福人

读书人是幸福人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

读书人是幸福人 教案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

读书人是幸福人导学案
《读书人是幸福人导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