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法修辞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15:54: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巧用虚词 增强修辞效果

虚词,古代称虚字。清人马建忠《马氏文通》卷一云:“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从词义的角度看,虚词不表示词汇意义,只表概念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和句子的语气。由于“不表示词汇意义”,所以有人认为虚词在句中是可有可无的。此言实误。

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引《湘山野录》记:“太祖幸朱雀门,赵韩王从,上指门额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着“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上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宋太祖不懂,能不耻下问,本是好事。但他说的虚词“助得甚事”这个话不对。“之”字在此例中确实无意义,但它又起着舒音节、缓语气的作用,有没有这个“之”,读起来是不一样的。

有一次,欧阳修为韩琦作《相州昼锦堂记》,写好后,他让人送给韩琦。一会儿,他又派人急速赶去将文稿追回,原来他觉得文中有两句语气不够顺畅,这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经他思索,加上了两个“而”字,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这一改,果然节奏舒徐,语气顺畅,神韵十足了。这件事《过庭录》、《四勿斋随笔》等书中都有记载。一篇短短的《醉翁亭记》竟用了二十一个“也”字,造成文章旋转流畅的气势,铿锵圆润的声韵,向来为人叹服。

“君恩似海;臣节如山。”这是明末重臣洪承畴的一副自撰联。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为表此意,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兵败被俘,叛国降敌,完全丧失了节操。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叛徒,在他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于是,这副对联的意思全变了。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语言真是太奇妙了!在由“实词”与“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 名家巨匠笔下有许多巧用“虚词”的精彩范例,仔细赏析,对提高我们分析作品与驾驭语言的能力不无裨益。有“人民艺术家”之美誉的老舍,他的作品《宝船》被选编进日本的汉语课本。日本出版界有人曾向老舍请教:“您的作品中有一处这样写道:‘开船喽!’请问这里为什么不用你们常用的‘啦’字,而要用这个‘喽’字呢?”老舍莞尔一笑,说:“这个地方,我记得自己当时念过,推敲过的。在咱们中国的北方方言里边,‘喽’字是对大伙儿说的。如果说‘开船啦!’那只是对一个人说的,没有许多人在场,而喊‘开船喽’则表示招呼大家。在拙作《宝船》中,这句话不正是对大伙儿说的吗?”语音未落,掌声四起,在座的日本朋友跷起大拇指,啧啧赞叹。“喽”字与“啦”字都是“虚词”中的语气助词,好像没多大区别,而在这里它们的表意功能竟有如此的奇妙差别!其中的学问的确不小,“虚词”的魅力可见一斑!

在写作中人们一般较为重视实词的运用,而对虚词,则有所忽视。其实,虚词用得好,不仅用助于强化作品的表情达意作用,而且照样有助于提高修辞效果。恰如清人刘大《论文偶记》所言:“文必虚字备后神态出。”唐诗宋词通过炼虚词来强化修辞作用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借助虚词丰富作品内涵

从数量看,虚词明显少于实词,加之意义空灵,在使用中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对于虚词,只要准确地把握其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切合使用的情境,照样能在虚词中灌注不同的情感,寄寓不同的意蕴,使作品的内涵得到丰富。如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是个复音虚词,在句中有“多么”之意,用之便写出了残民以逞的官吏的凶暴,孤立无助的老妇的凄惨,分明地将作者对官吏的不满和对老妇的同情写了出来。体味到这一层,便决不会同意“作者仅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这一类说法。又如陈陶《陇西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个“犹”字使全篇笼罩了浓烈悲怆的气氛。两幅画面触目惊心,一幅是白骨累累的沙场,无数男儿毙命边关,未知能否魂归故里?另一是闺中妇女盼良人罢远征回归故园,一家人过上宁馨的生活,两幅画面通过“犹”字连接起来,使读者在对照中产生联想,产生惊悸的感受,对和平的向往必成一种美好的感景。

二、借助虚词寄寓作者感慨

古代那些身遭压抑、困顿偃蹇的诗人总是“发愤以抒情”,他们的不平之声、悲愤之声响彻天地。在多种表达方式中,运用虚词对抒发情感、寄寓感慨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李白《蜀道难》句“噫吁!危乎高哉”,声情并茂,写出了作者对蜀道艰险,重峦叠嶂阻隔前行之路的惊叹之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呜呼”一声长叹,写出作者于艰难竭蹶的处境中,犹自心忧天下,牵挂千千万万流离失所、衣食不继的贫寒之士,使读者能够分明地感受到作者宽广的胸怀。苏轼被贬黄州,读陶渊明《归去来辞》,将之隐栝为一首《哨遍》,表达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情,其过片是“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用了个叹词强化作者的愤激情绪。作者身处逆境,朝不虑夕,说要超脱偏又超脱不了,“忘我”不易,“忘世”更难,胸中憋着一股气,用个 “噫”字,仿佛尽情地得到了释放。

三、借助虚词激荡诗情

写诗作文,最忌平铺直叙,不少作家都讲求风生浪起,一波三折,以造成深邃的意境。恰如刘熙载《艺概》所言:“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之三味。”一些虚词的使用,极易收到这个效果。如姜夔《长亭怨慢》:“算只有并刀,难剪离愁万缕。”“只”表示让步兼假设,有 “纵使”、“即使”之意,用在前一分句,假设一种情况,后一分句所言结果被排除在外。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料想即使有并州快刀,也难以剪断千丝万缕的离愁。并州刀剪以锋利著称,却也有它剪不断的东西。“只”字使词意陡转,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有时虚词配套使用,也可产生同样的作用。司空曙《山村即事》:“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前句说一夜刮风的情况,后句说小船虽被吹走却在长满芦花的浅水边。“纵然”作了让步,“只”则突出了结果。两个虚词配套使用,使人顿生曲径通幽之感。可见,“诗中虚字用得妙时,直使全篇精神涌跃而出”(郭兆麒《梅崖诗话》)。

四、借助虚词深化意境

意境是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审美基本范畴。在诗词作品中,由于文体本身具有鲜明强烈的抒情特征,因此这种文学形象就表现为主客观相统一的意境。有无意境是衡量一首诗或词优劣的重要标准,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诗词最高的艺术性和美是“意与境浑”。所以古往今来无数的诗人、词人以及文学评论家无不看重意境。意境的形成,既要有形象,又要有情感,若以实词来写诗填词,则容易做到形象性和情感性,而虚词由于本身缺乏实在的意义,于形象和情感都不容易体现。

换言之,运用实词,极易造成意境。如冯延已《南乡子》“细雨湿流光”句,描写雨后复斜阳,辉耀沾满水珠的春草。王国维叹为“能摄春草之魂者”;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写水面上的荷叶在晨风中亭亭玉立,犹如被擎举着。王国维对此赞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运用虚词,造成意境则较为困难。但事情决不是绝对的。若将虚词与实词恰当地搭配,作到“虚句用实字辅衬,实句用虚字点缀”(王骥德《曲律·论字法》),相辅相成,则又有利于意境的生成和深化。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是一首境界阔大、寄托深远的作品。其尾联“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副词“共”总括范围,表示不同的人同时产生某种行动或出现某种性状,与“来”结合,写出了昔日的战友的共同遭遇;连词“犹自”同“犹”,用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动作、状态持续不变,与动词“滞”结合,写出了众人身各一方,音讯阻隔。两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凄凉激楚,充满愤郁不平之气,作品的意境进一步得到了深化。

修辞就是修饰词语,就是对语言进行修改、加工、润色,就是通过对语言的整理修饰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古人在诗词的创作中,十分注重炼字。一般地说,炼实词较易,而炼虚词较难。施补华《岘慵说诗》即指出:“炼实字有力易,炼虚字有力难。”但一些优秀的诗词,恰好就是通过炼虚词来出彩,显示出作者的高超的艺术功力。“实际上绝大多数实词正是借助于虚词之助才能尽善尽美地表情达意的。”惟其如此,虚词在古典诗词中的修辞作用也就很值得注意了。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案

10398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答案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离线作业

现代汉语修辞论文

科技论文英语翻译修辞

《游褒禅山记》《六国论》语法修辞

现代汉语词汇论文现代汉语语法论文

修辞与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语法修辞论文
《语法修辞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