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修辞典范文章(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1 06:00:3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修辞

巧借诗句 扮靓语言

巧用修辞扮靓语言的运用,是写作中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文采飞扬,方显佳作本色。一篇好的文章,或主题深刻,或情节感人,或形象生动,或感情细腻,或幽默风趣,或论说严密,或介绍具体,关键离不开恰当的表述,要能做到用语言把读者深深地吸引住。一篇读起来如同嚼蜡的文章,肯定让读者不屑一顾。

对于平淡无奇的语言,我们需要对它涂脂抹粉进行包装润色,让它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生动悦耳,看起来靓丽照人。语言运用的要求包括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等。

一.妙用词语。

词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词运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语言的表达效果。

1 .选词要具有音乐感和动感。

汉语的词句带给读者的音乐享受不仅表现在诗、辞、歌、赋等韵文体裁中,还表现在其他文体中。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说:“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每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每个字的声音。„„让句子念起来叮当地响。”这段话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语言音律的高度重视。例如:“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事物的存在。或作演讲,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一大串;或做文章,则夸夸其谈地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其中:“一大串”和“一大篇”,“之意”和“之心”,都是平仄相和;又在“实”“坚”“一”“飞”等字的平声音流中,间以“是”字仄韵,致使句群整体声调铿锵,节奏起伏,很好地体现了政论语体的口语特色,使听者易听,读者乐读。文章中弹跳的动词,犹如琴弦上跳动的音符,能强烈地叩击读者的心扉。鲁迅先生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社戏》中的“撑船”,《孔乙己》中的“打酒”,《论雷峰塔的倒掉》中的寻“蟹和尚”所用的动词准确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动感。

2 .叠词的运用、同义词的复用、反义词的配用。

使用叠词能很好地抒发情感,展开画面,或减缓语气,且具有音乐美感。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十四个叠字的运用,自然妥帖,既表现了丰富的内容,又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节奏上形成凄厉激越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渲染了阴冷、凄凉、孤寂的气氛,生动、贴切地表现出词人愁苦、悲惨的心情。再如“堆堆雪浪,点点白帆,声声海鸥,串串笑声。”四个叠词在读者面前展现了碧海、小舟、翔鸥、游人这样一幅海滨图画,色彩鲜明,动感清新。同义词复用可使文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有时结合语境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从字面上看,“我的叔叔”就是“父亲的弟弟”,作者在这里复用同义词,既表达了“我”对叔叔的同情,对父母的不满,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六亲不认、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此句中“远”和“近”、“洪大”和“细切”是反义词配用,细腻地刻画了万籁俱寂中的切身感受。

3 .结合语境仿词。

仿词的使用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广告、幽默、漫画中。像“居高淋(临)下”“默默无蚊(闻)”等等。在写作中,我们可结合语境仿词。“我惴惴不安一次次把脑袋架在刀下,又一回‘死里逃生\'\'.考完了,终于考完了,作为发泄,我与朋友去地铁商场猛逛一圈,去肯德基猛吃一回,回家猛睡一觉,晚上却爬起来猛看一通电视。”文中的“猛吃”属规范用语,而“猛睡”“猛逛”“猛看”却似“生造”,不合情理,但结合语境看,这几个词正好充分表达了“我”考完后身心极大解放的轻松感,完全合情合理。

4 .活用词性。

活用词性既能使语言新奇生动,又能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如“他很青春”(名作形),“他天天山珍海味地吃”(句作副),“比诸葛亮还诸葛亮”(名用形)。

二.活用句式。

1 .整句、散句的运用。

整句可以给读者结构匀称、语脉贯通、气势恢宏的语言美感。整句用于抒情,感情充沛,意荡神驰;用于论说,逻辑严密,增强气势。例如“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用两个字数相等的分句,既写出了鲁迅先生在白色恐怖下的激愤情绪,又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无比赞佩之情。散句所表达的内容不像整句那么集中,但散而不乱,也比较灵活,容易避免单调、呆板,取得生动感人的效果。比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此段描写春天景物的语句,短促而简洁,活泼而明快,很有魅力。用整句或散句,或整句、散句并用,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决定。

2 .倒装句的运用。

各种语序不同的句式都有其潜在的表达功能。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这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前置的谓语把智叟那种轻蔑、嘲笑、讽刺、挖苦之能事体现得淋漓尽致。再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此句中后置的定语强调了小草质地的柔软,颜色的鲜亮,突出了小草可爱的情态。

3 .排比句的运用。

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格,运用排比句能够增强语势,加深感情,提高表达效果。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四个排比句语气贯通,一气呵成,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高尚的情操,可爱之情溢于言表

语言

扮靓语言 打造亮点

——文章写作中的语言技巧

大湖中学·赖应乾

语不惊人死不休。要想使自己的作文成为引人注目的佳作,除了立意、选材外,语言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了。那么,如何扮靓自己的作文语言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巧用词语和修辞。如注意动词、形容词的锤炼,多用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引用古诗文、歌词、歇后语、俗语、谚语、对联等。

要想使文章有文采,功夫还在平时。一是注意摘抄好词好句,二是向生活学习鲜活的语言。

二、名称要写具体。如颧、眉、颔、颏、额,有些同学只知道“脸”或“头”就不行。又如《茶花赋》中去掉了红梅、白梅、朱砂梅、大玛瑙、雪狮子、大紫袍,而统称为红花、白花,那就逊色多了。

三、句子长短交错。不要尽用长句,也不要尽用短句,长短交错,错落有致,会使文章语言节奏更美一点。

四、故意倒装句子。如“我爱妈妈”不妨写成“妈妈,我爱你”;“我默默地看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不妨写成“她的背影渐渐远去,我默默地看着„„” 下面是笔者所指导的学生作文中成功的例子,兹作简略点评。

1.同桌燕有着一头乌黑发亮的秀发;一双又大又有神的眼睛,如一汪秋水,常泛着点点泪光。但是其黝黑的皮肤却为她招来了一个俗气透顶的外号——“黑鸡”。(赖明星《我的同桌》,原载《中学生学习报》、《三明日报》) 点评:抓住人物外貌特点,选用词语进行传神描写,语言简洁如水墨画。“黑鸡”一词具体而形象。

2.燕酷爱小说,常常一手捧着课本,一手捧着小说,左眼瞄一下“刀光剑影英雄侠侣”,右眼瞅一下“彼得改革”“明治维新”。她看过的小说不计其数;有琼瑶笔下令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的爱情故事,也有古龙、金庸、卧龙生、梁羽生笔下的英雄传奇。(同上)

点评:抓住人物喜欢课外阅读的特点,从阅读神态和阅读题材入手,写出一个真实的小女生形象。

3.她的笑声,她的泪水,伴着我俩走过了初一的时光。我仿佛又看到:一个小女孩,伴着清风,在校园那片碧绿的草地上,捧着一本小说,时而对着书本捧腹大笑,时而对着书本泪流满面。(同上) 点评:以幻想小女孩在校园草地上阅读小说的描写方式,再次勾勒其多愁善感的特征,从而加深读者的印象。

4.“还是自认倒霉吧!”“蛤蟆”哀声叹气道。

“没办法了。最后三天了啦。大家好好珍惜珍惜吧。”大炮愁眉不展。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们能告诉我吗?”我终于忍不住了,大声喊道。

“没事!你安心读你的书吧!什么事都没有。”班长,天生的卷发,外号“金毛狮王”,人称“老铨”,头发照例梳得一丝不乱,因为老爱出油,所以贴在脑门上,整张脸有些泛黄。穿着一条像是许久没有洗过的旧版牛仔裤,再衬一双白色的球鞋,流露出的气质深不可测,仍是一脸的威严,他大声命令着,下意识地握紧手中的书,又开始在教室内巡逻了。

(赖明星《Goodbye,初三(3)班》,原载《中学生学习报》)

点评:抓住不同人物的特点,分别采用对话描写和外貌描写的方法,区分详略,突出重点,写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传神,跃然纸上。 5.是的,“霸王龙”、三梅子、失眠思铭、淑女茂莲、阿呆哥、远程二炮、about、手足同桌、面霸毛达、香妃、红叶大侠、YDC、班长老铨、喳哈老师、段长Mi Li、班主任、大why„„这里的一切我都舍不得,包括这个破烂不堪的教室。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森林,那是他身边的人未曾抵达过的地方。那里绿叶闪着阳光,那里红花映着满月,那里小草吐着芬芳,那里山路铺满枫叶,那里溪水总是恬淡„„(同上) 点评:优美的排比、比喻,对学习环境的真实描摹,还有那一长串稀奇古怪的人物称呼,使得这段文字特别富有情趣,愈发表露出对班级、对同学的依恋之情。 6.这儿,初三(3)班教室和这个大集体已经胜过了一切。这儿有一份意志的扶持,一份心灵的慰籍,一种自我的跨越,一种思想的洗涤。就算我们的躯体倒下了,这儿的精神仍会屹立。我明白了,如果精神瘫痪,就算躯体站立,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我们应该勇敢地去面对这场暴风雨。是分班的时候了。应该勇敢地站起来,去面对它,这是不可避免的。远方有鲜花簇拥的前程在向我们招手,“分班”的前提,是为了我们更加灿烂的前程。几十份像黎明的露珠一样清新晶莹纯净的友谊,结束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也延续在无限辉煌的明天。

Goodbye,我的初三(3)班!(同上)

点评:这里长短句交错,又综合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尽情抒发了作者超脱分班的“离情别绪”之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揉进英文单词“Goodbye”,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7.“喂,青,你怎么了?难道你„„”

“她早就决定了。林大师说过,要拿我们头发最长“她早就决定了。林大师说过,要拿我们头发最长的苏老班开刀;而青也想通了,已然决定遵从林大师的心愿——正式‘剃度’!”

“什么,青,你可得三思呀!”大家苦口婆心地劝道。 “呵呵,三思过了!”苏老班一副超然度外的神态,看来是吃了秤砣——铁了心! (赖明星《可怜的头发》,原载《中学生阅读报》)

点评:还是十分个性化的对话描写,加上两句点睛的神态描绘,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一群小女生面临被老师“强制”要求剪掉长发之时的不同心态,语言生动活泼。

8.随着中场跳球,比赛开始了。在主场球迷的助威声中,很明显步行者队更占上风,他们摧城拔寨的进攻,使活塞队毫无招架之力。更要命的是他们的进攻也全面熄火,球员们情绪低下,投篮命中率低得可怜,篮筐好象盖上了盖子,怎么投都不中。而对步行者队来说,篮筐大得像大海,谁投都进,比分也由此被拉开。(赖道超《体验篮球,体验激情》, 原载《中学生学习报》)

点评:小作者是个球迷,关于球赛的语言表述非常准确,令人诧异。两个比喻十分精确,效果非凡,是文章的亮点。

9.交款期已过,我统算了一下交款人数,是33人;再一点钱数,却有170元。奇怪,怎么多出5元?上帝给我发工资吗?荒谬!(赖道超《收钱记》,原载《小天使报》初中版)

点评:文章写作者作为班级学点评:文章写作者作为班级学习委员,代收学习资料征订款的真实经历。结尾一句的自我调侃,读来令人喷饭,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

10.说也奇怪,我只听见手术刀的声音,却不觉得痛。我慢慢睁开眼,看见天花板上有一盏大灯。我数了数,有九盏小灯。“奇怪,怎么叫‘五眼灯’呢?” 我又看见医生聚精会神地给我做手术。后来,我见他拿了针和线,心想:这钻心疼的针又来扎了。过了一会儿,我问:“医生,好了吗?怎么还不来缝针呢?” “已经好了,你很勇敢。”

我嘘了一口气,正想坐起来,医生说:“伤口刚包扎好,不能乱动。”于是我躺住了,护士把我慢慢地推出来。

门开了,我发现门外有许多我的亲人。妈妈到我耳边轻声问:“痛吗?” 我说:“没事。妈,明明有九盏灯,为什么叫‘五眼灯’。” “那是无影灯,不是五眼灯医生说:“那是为了不让光线被灯自身的影子遮住。” (苏晓妹《第一次上手术台》,原载《农村孩子报》) 点评:段落中作者对自己几处疑问的描写是语言精彩所在。通过描写自己的感觉、反应,将一场想象过去十分恐怖的手术经过,写得轻松而有趣。

11.上学后我不喜欢上课,一上课我就犯困,或睡觉或与同学聊天,考试科科挂红灯。老妈知道后,火冒三丈,一把又将我拉进猪圈往里推。我吓坏了,哭着抱住老妈的腿。老妈吼道:“你再不好好读书,我会真的把你丢进去喂猪!”我眼泪汪汪地点点头。

于是,为了不被当作猪的“美食”,我开始用功读书,不懂就问,积极发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成绩一路上升。老师表扬我,同学羡慕我。殊不知我心里正想:太好了,终于不会被抓去喂猪了。(黄小芬《我的恐猪症》,原载《中学生学习报》、《三明广播电视报》)

点评:本处文字描写符合农村学生家庭的生活环境,语言真切、朴素、幽默。 12.老范长着一头乌黑粗直的短发,配上那个米黄色圆脸和粗黑的短眉,使我想起了南美洲的印第安人。一双哲学家特有的眼睛时时注意着我的行动。一个奸商型小嘴和那个阴险的下巴,让人很难揣磨出他的心思。要不是仗着身高的优势,我还真怕被他算计。

说起老范,真不知从何说起。此人虽城府很深,但却出手大方,借书借笔,毫不吝啬。这对于我大大咧咧的性格来说就是上帝。由于我频繁地丢三落四,他便成了我长期的“物质”供给。就连这杆笔都是向他借来的。(魏建荣《同桌老范》,原载《中学生学习报》、《小天使报》)

点评:以调侃的语言,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将同桌写得十分真切,以对比的手法刻画出美好的心灵,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3.母亲拿了衣服试穿起来,可是那颜色真的很不适合母亲的肤色,加上她由于长期的劳累,额头已经爬上了条条皱纹,更感觉那衣服穿在母亲身上倍显俗气。顿时我的心凉透了。我觉得自己真的好没用,又让母亲空欢喜。可是母亲似乎看出我的失落,她并没有露出不悦的表情,而是欣慰地在笑,并且高兴地对我说:“妈很高兴,与你爸一起过了这么多年,他都没为我买过一件衣服。如今看到你给妈买了这份礼物,妈真的有讲不出的高兴„„”(陈健丽《我为妈妈买衣服》,原载《读写天地》《三明日报》)

点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此处文句能够打动人心,是由于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作者对自己愧疚的心理描写和母亲对女儿的疼爱、欣慰,都描写得十分真实到位。

14.多年来,对于母亲,我不但没有心存感激,还让她为我流泪。如果说母亲在上辈子欠了女儿的债,所以这辈子女儿是来讨债;那么下辈子我依然要做母亲的女儿,但是我并不是来要债的,而是来偿还上辈子欠下的做女儿的责任。(赵晓莉《母女债》,永安市母亲节征文获奖作品。 作者系永安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点评:以含义深刻的语句,情真意切而独到地写出自己误解母亲后的愧疚、理解和热爱。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语言的优美生动与否,是作文写得好不好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运用的技巧,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同学们若认真向生活学习,向他人学习,在讲究立意、结构和选材的同时,努力扮靓自己的语言,打造作文亮点,一定可以写出精美的文章。(2006年9月5日整理)

多种方法扮靓作文语言

荣成市第二中学 李秀云 2010年7月28日 10:27

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有词不达意,行文呆板、缺乏变化,感情丰富不知如何表达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追着我说,老师我给你解释一下我要表达的意思。古人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作文有了文采, 才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准确运用修辞手法

美妙的文章离不开修辞手法的修饰。文章有了修辞,才具有文采,才具有可读性。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只要运用得准确,就能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增加文采。

二、注意句式的转换

把语言运用题的训练和写作相结合,适当地变换句式,能使行文摇曳多姿,能更好地突出想表达的思想,如主动句与否定句双重否定句反问句的转换,正剧与散句相结合,长短互用等。整句是由排比句、对偶句等构成的,它体现了语言的均衡美和对称美,可以加强语势,使语言和谐,强化语言的感染力。散句则是由结构不同长短不齐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形式参差,错落有致,表意更为自由,体现了语言的变化美种句式的综合运用,灵活搭配,就能极大地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

三、恰当运用古诗名句

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语言仓库,如能适当运用,可让作文生色。我们背诵了很多的古诗名句,不能仅仅为了默写而储备,应该把他们恰当地应用到作文中,鼓励学生平时多想想哪句古诗适合于什么样的话题,争取在作文中能准确地使用。可以直接引用古典诗词文,也可以仿用诗词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贺的诗句,有的同学把它仿用成“月若有情月长吟”作为自己的作文题目,加上漂亮的构思与语言,让他赢得了作文满分。适当地引用、仿用与化用古诗词文,可让作文语言锦上添花。

四、巧用歌词。一些流行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洗炼,易学易记;同时又不乏妙言佳句。它给枯燥乏味的中学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深为广大中学生所青睐。流行歌曲已经成为中学生写作中的一种时尚。有些歌词如:“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跟”“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学生作文时学会借鉴与引用流行歌曲中的语言精华,定能为作文增添色彩。

提高作文语言表现力的途径很多,只要同学们在作文时多去思考、品悟,多读多写,照样也可以做到文采飞扬,写出语言优美的作品来。

用修辞扮靓文章的语言

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意思是说内在的气质固然重要,但外在的表现形式也举足轻重。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好的语言犹如给文章增添了一道美丽的光圈,让文章散发异彩。如何给文章缝补一件靓丽的语言外衣呢?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一、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比喻主要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把少年儿童比作“祖国的花朵”,又如《精彩一幕》的选段:“生活如诗,诗意有尽情难尽;生活如茶,茶香满口情悠悠;生活如歌,歌到深处情难留;生活如酒,酒将醉时笑语盈……”将“生活”比作“诗”“茶”“歌”“酒”,形象生动。这组精美的比喻又构成排比,富有气势。

二、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排比就是用三句或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去表达相关的内容,造成一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

如《充满活力的岁月》中的片段:“菁菁校园,留下我们多少故事,这些故事是那么精彩,那么活力四射。这里有笔砚相亲、晨昏相伴的真诚友谊,有比赛场上飞扬着的欢呼与呐喊,更有落日红叶、雨打芭蕉的完美意境;这里有默默伏案的少年、勤勉的园丁,有三点一线的紧张,更有青春放歌的朝气。写下它,写下这充满活力的岁月,写下我们难以忘记的校园故事。”不大工整的句式读来铿锵有力,颇有气势。

三、旁征博引,增添文采。

引用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文章中引用诗句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似的语句连接起来,表达相对或相关的意思。

如《精彩语文》中的两段:“伴着你,陶渊明的朵朵菊花点缀了朦胧的南山,龚自珍的片片落红幻化成软软的的春泥,晏殊的独自徘徊落寞了曲径通幽,温庭筠的脉脉斜晖笼罩了悠悠的碧水。”“你让我怀着“东篱采菊,南山饮酒”的心境,去“坐看云起时,行至水穷处”,赏“禅房花木,曲径通幽”,品“荷笠斜阳,青山归远”,忆“黄梅时节,棋子灯花”。前者化用诗词,后者直接引用诗词,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张扬了语言的迷人风采。同时,这两段还构成排比,气势贯通、充沛,读后让人齿颊留芳。

这里只介绍三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像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就不一一赘述了。需要注意的是,在一篇文章里往往存在多种修辞手法,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文章中根据表达的需要,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让山上的石头唱歌,山下的流水动情;让花草倾诉心中的秘密,让枯枝败叶讲述生命的真谛;让百川汇海,激清澎湃;让轻风拂琴,嘤嘤成韵。这是修辞的妙处。在平常的作文和阅读中,只要你多留心,多训练,修辞的技法自会牢记心间,在写作中收放自如,打造出文章靓丽的外衣,从而让文章的表达更富于表现力和文采,给读者以艺术的美的享受。 通讯地址:433004 湖北省仙桃市胡场一中 赵俊辉

浅谈高考作文---扮靓语言 文采飞扬

吴奉根

内容摘要:鉴于学生在作文方面诸多的困惑,头脑中已拥有许多的素材,却不能灵活运用,更不能用神奇的想象和瑰丽的文字去我们的文章,使之文采飞扬。故着重从善用修辞、引用古文和化用诗词三方面谈谈如何提升作文的质量,使之彰显文化底蕴。

关健词:打造亮点 扮靓语言 修辞 引用 正文:

“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文章难以激发读者以及老师的热情,没有亮点的文章更难以在他们的心底激起千层涟漪。何谓“亮点”?新奇的材料、精巧的构思、跌宕的情节、瑰丽的想像、丰富的形象、灵巧的语句、典雅的古诗句、深邃的意境、美好的感情、精致的标题、精彩的开头、诗化的结尾等都可以成为高考作文的亮点。

要打造亮点,先从扮靓语言入手,如花似玉语言美,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文采的句子和语段,就像“玉”和“珠”,能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

怎样才能在考试作文中以富有文采的语言让阅卷老师为之陶醉呢? 就要学会使用语言形象化的各种修辞手法,恰当地引用化用古诗词。

一、善用修辞

善于恰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这是一种使考试作文语言有文采的好方法。修辞是考试作文的神水,如能将这些神水恰当地洒在考试作文上,就可点石成金,可使文章生动形象,能平添文章的色彩与气势。

(一)对偶

对偶,从内容上看,凝炼集中,概括力强;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因为对偶音韵上的抑扬顿挫,上下联的和谐应对,所以诵读时表现出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感。

例1.对偶拟题:如《晶莹雪 寂寞林》、《烟随风逝 名随史流》、《一曲红楼 万声叹息》、《浮云之上 尘土之中》、《美丽的流行 永恒的经典》、《入世效孔孟 出世法老庄》、《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

例2.临高远眺,思潮如流,良辰美景,总看不够。朝看晨鸟啼柳绿,夕看晚霞染山红;晴看日丽天高远,雨看船行水迷蒙;春看雏燕吻桃红,夏看荷风剪莲舟,秋看风凉月如钩,冬看雪白洁如玉。

例3.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已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粮,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 ?

(二)排比

排比能构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语势得到加强,感情得到加深。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充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1.三国往事依旧,昔日覆辙岂能重蹈。是谁让一代枭雄董卓含恨离世 是他那最信任的义子吕布;是谁偷换了曹太公墙上的那些金砖 是他最宠爱的小儿阿瞒;是谁捧着张飞的头奔向敌营 是他亲自挑选的副将。往事蹉跎,不堪回首,在历史的天平上,他们都为亲密的感情所欺弄,所扼杀;在理性的尺度上,他们显得是那么渺小、那么无知。

例2.请凝视长江,你会忘掉失落,拥有新鲜的血液;请凝视大海,你会忘掉酸楚,拥有宽广的胸怀;请凝视高山,你会忘掉悲伤,拥有高大的形象;请凝视远方,你会觉得所有的挫折和痛苦都不值一提,你就会拥有世界,拥有温暖的阳光。

例3.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才奏出易水送别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唱出了化蝶共舞之歌。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正因为有了为民谋福的诺言,才弹出了清正廉洁之歌。诚信——中国清官遵守的定律。

(三)比喻

运用比喻,行文就有如行云流水,有如微风吹拂水面,波光粼粼,作文就有意蕴而不显得平淡。

例1.比喻拟题:如《快乐存折》、《电脑是把双刃剑》、《走进那张“牛皮癣”》、《生活中的俄罗斯方块》、《拣出记忆里的沙子》、《意外花开在情理枝头》

例2.自信是贵如油的春雨,浇灌着理想那株饱经沧桑的芽儿;自信是直抵沧海的云帆,灌满了沉着与冷静的风;自信是黑夜里的星河,缀满了路途中的浩瀚天空。

例3.理想是前进的航标,实干是扬帆的航船;没有航标,航船就会触礁沉没;有了航标,没有航船也达不到目的。想盖大楼,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想要流长,必须有不竭的源泉;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必须有把理想变成实干的精神。

例4.如梦如烟的往事,洋溢着芬芳。童年是一首馨香的乐曲,伴我快快乐乐地生活;少年是一首清纯的乐曲,随我无忧无虑地成长;青春是一首蓬勃的乐曲,让我自由自在地飞翔。

(四)对比

对比来描写,事物的特征更突出;对比来抒情,感情更鲜明;对比来议论,是非更分明。

例1.对比拟题:如 《近观与遥望》、《轻轻拭去与重重铭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例2.微笑造就成功,哭泣只会堕落。微笑是什么呢 是千年老窖,开启时酒香万里:微笑是烈火,在燃烧时无限耀眼:微笑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哭泣则与之有天壤之别,它不如美酒愈陈愈香,而是荔枝瞬间美艳;它是一颗孤独的心,加上了冰冷剑,本身的无助变成了退缩。微笑迎来了春风,获得了甘泉,而哭泣只会错过星星,错过月亮,错过满园春光。

例3.试想,从古至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刘邦的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上了亡国之途。

例4.你不似灰蒙蒙的春雨,你缺少那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轻巧和缠绵;你不似疏疏朗朗的秋雨,你没有那种“雨打梧桐响清秋”的冷凄;你不似那霏霏连绵的梅雨,整日整日地滴答个不停,叫人感到窒息和气闷;你不似那令人心烦的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把一切美好的景物全给遮没„„你是独具个性啊。夏雨!哗哗哗„„哗哗哗„„“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像激雷炸塌了天河,瓢泼而下,滂沱而下,呼啸着,飞腾而下!夏雨——你这落拓不羁、振奋昂扬的雨啊!夏雨——你这开朗奔放、活泼豪爽的侠客啊!

(五)引用

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但那些闪着智慧光彩,蕴含着丰富思想的名人名言以及“他山之石”的诗句却可以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令人赏心悦目,意旨典雅。

例1.引用、化用诗文拟题:如《大隐隐于市》、《淡妆浓抹总相宜》、《奇迹与情理齐飞》、《国在山河破莫把情云遮慧眼》

例2.自信使鉴湖女侠秋瑾具有“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豪迈;自信使“忍”的斗士鲁迅具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执著;自信使一代伟人毛泽东具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

例3.小楼之夜,推开小窗,遥望莽莽天穹下眨眼的繁星,如钩的新月:领略“天街夜色凉如水”的韵味,体味“月移花影上阑干”的意境,让人琢磨不透这天造地设的“绿叶婆娑”“香风弄影”。偶有和风细雨,风摇翠竹,雨打芭蕉,淅淅沥沥,缠缠绵绵,像羽片撩拨我的心弦。

例4. “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是美好、馨香的。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还是自由、灵动的。

(六)拟人

拟人便于表达爱憎感情,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增强人们对它的厌恶感,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例1.那桃花一树树,一片片,无边无垠,是花的天空,花的海洋。白色的,是蓝天上飘浮的云彩,是草原上游动的羊群:粉色的,是怀春少女含羞的面颊,是初生婴儿绽开的笑靥:红色的,是闪烁跳跃的火焰,是朝阳映红的彩霞。他们抢在绿叶之前挥出了头,你挤着我,我拥着你,嘻嘻哈哈,热热闹闹,争着向人们诉说春的故事,争着向人们展示春的风采。

例2.当春天悄悄地来到人间,城市也换上新装,嫩绿的柳芽,嫩黄的迎春,释放出她们积蓄一冬的力量;诉说着她们对春的渴盼。你看她伸展开腰身,招展起手臂,似乎笑着、喊着,向人们报告春的来临。

例3.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万木萧索叶落山瘦,落月残照,清秋凉多 ...

二、引用古文

纵观高考作文:孔子周游列国著《六经》,屈原怀石投江,孙膑获膑刑著《孙子兵法》,司马迁著《史记》,李白的自信飘逸,杜甫的忧国忧民,苏东坡三贬显示出乐观旷达之情怀等等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我们的先贤真可谓是当下高中生作文中的偶像,一下笔,他们的形象就跃然纸上。长此下去,高中生的思维定会走向困惑,其创新思维又如何培养,而作文又何谈“百花齐放”,以致了无生趣。如果说所有这些先贤的事例是“山珍海味”,那么是否应改换成“粗茶淡饭”,或许可以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新些。

(一)在写景上:

例1.细草微风,两岸晚山迎短桌;垂杨残月,一江春水送行舟。 例2.一抹万家,烟横树色,翠树欲流,浅深间布,心目竞观,神情爽涤。 例3.几分春色,全凭狂花疏柳安排;一派秋容,总是红蓼白苹妆点。

(二)引用事例

例1.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与?——孟子:何等的自信,积极用世

例2.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自信,豪迈

例3.《镜喻》: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客有任目而恶镜者,视世所称美人,而不知已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哉。——人有“黑子”,太阳也有“黑子”,意在表明“人无完人”须日三省吾身,方能不悲。反面事例

例4.《吕氏春秋.先已》夏后相曰:“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日三省吾身——正面事例

例5.公孙仪相鲁而嗜鱼,谓于诸弟子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既受全,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动既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恃人不如恃已;坚守自己的信念;

例6.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于是日郎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君王的一言一行都对下面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上者时时处处应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

例7.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

以上片言只语,是否有一点耳目一新的感觉,用之,或许不会让老师们目之疲倦,定然 刮目相看。可所有这些文段皆来自高考试卷或练习中,我们高中生既练又要背诵且运用之,这样一来,作文也就多一些端庄典雅,同时也能张显你的古文功底。

三、化用古诗词

把古诗词化用到考试作文中,能营造优美的意境,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给阅卷老师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很好地显示你深厚的文学功底,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例1:我看见一个狂人正倚剑高歌。对长安有如火的相思,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于是他选择在痛苦中咽断箫声,关天下千古登临之口:他选择在悲寂中立于清冥长天之际,痛饮四万八千个日月。他受尽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长恨,但他的选择让他名垂青史,让后人为之赞叹!他就李白。

例2:还记得那支梅吗?凌霜傲立,却引得群英嫉妒,她不怨;同样是她,即使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她也不恨。因为她的骨子里流着一股血。透着一种精神;因为有一团火在芳香中燃烧,那是她的全部啊!是的,她用她的全部啊!是的,她用她的全部在诠释着一如既往的香味——因为执着。

一言以蔽之,优秀作文必须要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考场作文想得高分,必须在“光辉”上下功夫,写出“文采”来。

推荐第2篇:修辞

1、比喻

(一)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 如:春天的风,像是妈妈的手。 黄果树瀑布观瀑亭上有一副楹联:

上联是: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下联是:虹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二)暗喻 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 如:四合院 是 一个盒子。 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作文开头:《谈诚信》

农民说,诚信是一粒种子,为了大地的丰收,就要在烈日中成长 ;工人说,诚信是一座熔炉,为了祖国的建设,就要把生铁炼成好钢;军人说,诚信是一个哨位,为了人们的重托,就要守住边疆;学生说:诚信是一棵小树,为了园丁的哺育,就要成为栋梁。

(三)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 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 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四)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同时说明一个本体的比喻。童年像一页白纸,如一弯清泉,似一曲轻音乐。

(五)续喻:连续的几个比喻句,后面的比喻以前面的比喻(大多是第一个比喻)为基础,是用几个相关联的喻体比喻几个相关联的本体的比喻形式。如:祖国是个大花园,我们是娇艳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仿照示例写一首小诗。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挫折是人生的一段插曲:失败是曲谱,泪水是音符,酸甜苦辣是挫折的歌词。

山川是大地的一部乐章,隆起的是高音部,凹陷的是低音部,花草树木是山川的音符。 友谊是人生的一首歌:真诚是词,信赖是曲,理解,尊重是友谊的主旋律。

2、比拟

(一)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 硬币正悄然“退休”。

(二)拟物 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仿写句子:

)推开春天的门,(

)推开夏天的门,(

)推开秋天的门,瑞雪推开冬天的门 (花儿)推开春天的门,(彩虹)推开夏天的门,(果实)推开秋天的门,瑞雪推开冬天的门

(萌芽)推开春天的门,(稻香)推开夏天的门,(红叶)推开秋天的门,瑞雪推开冬天的门

3、借代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4、排比

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如:

(1)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圆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5、对偶

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根据两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它分为三类:

(一)正对 上下句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意义上互相补充。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反对 上下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叙述,意义上相反相成。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首甘为孺子牛。

(二)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6、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

(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7、故意模仿现成的词语句篇而仿造一个新的词语句篇,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仿拟。

仿拟的修辞作用是: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对立,增强概括力,并使语言明快犀利,富于幽默感,具有讽刺色彩。

仿拟可分为三种形式: 1)仿词;

例:何为:(坐起)我是个医生,看见病人能不认真吗?可就因为认真了,才三天两头挨批,说我埋头钻业务,想成名成家,走白专道路,……算了,我走白痴道路,当个大傻瓜,行了吧?(宗福先《于无声处》)

例: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2)仿句;

例:洞庭湖水深千尺,

不及公主送我情。

注:摹仿李白《赠汪伦》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例:今天考试的时候,小丹明明知道课文中有一句“一次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的成语,可是他自己没有蛇咬过,不如写成“一次被蜂咬,三年怕嗡嗡”更加贴切些。(叶永烈《奇怪的蜜蜂》)

注:摹仿“一次被蛇咬,三年怕井绳”这一句成语的 3)仿调。

例: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血泪横飞处。

(袁鹰《蓦然回首》

注:摹仿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

推荐第3篇:修辞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1、并列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如:“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一面„„一面„„等。

2、承接句。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如:“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首先„„然后„„、„„接着„„、一„„就„„、„„于是„„、„„才„„、„„便„„等。

3、递进句。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如:“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仅)„„而且„„、不但„„还„„、不但不„„反而„„、„„连„„也„„、„„更(还)„„、„„何况„„、„„甚至„„等。

4、选择句。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如:“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等。

5、转折句。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如:“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等。

6、因果句。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如:“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7、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如:“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要是„„那么„„等。

8、条件句。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如:“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无论(不论)„„也„„、不管„„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等。

推荐第4篇:修辞

专题二: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实战操练:

(一) 风

杨绛

为什么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A】硬的东西把它挡住,软的东西把它牵绕住,不管它怎样猛烈地吹,吹过遮天的山峰,挣脱缭绕的树林,扫过辽阔的海洋,终逃不到天地之外去。或者为此,风一辈子不能平静,和人的感情一样。

也许最平静的风,还是拂拂微风。果然纹风不动,不是平静,却是酝酿风暴了。蒸闷的暑天,风重重地把天压低了一半,树梢头的小叶子都沉沉垂着,风一丝不动,可是何曾平静呢?【B】风的力量,已经可以预先觉到,好像蹲伏的猛兽,不在睡觉,正要纵身远跳。只有拂拂微风最平静,没有东西去阻挠它:树叶儿由它撩拨,杨柳顺着它弯腰,花儿草儿都随它俯仰,门里窗里任它出进,轻云附着它浮动,水面被它偎着,也柔和地让它搓揉,随着早晚的温凉、四季的寒暖,一阵微风,像那悠远轻淡的情感,使天地浮现出忧喜不同的颜色。有时候一阵风是这般轻快,这般高兴,顽皮似的一路拍打拨弄。有时候淡淡的带些清愁,有时候润润的带些温柔;有时候亢爽,有时候凄凉。谁说天地无情?它只微微的笑,轻轻地叹息,只许抑制着风拂拂吹动。因为一放松,天地便主持不住。

假如一股流水,嫌两岸缚束太紧,它只要流、流、流,直流到海,便没了边界,便自由了。风呢,除非把它紧紧收束起来,却没法儿解脱它。放松些,让它吹重些吧;树枝儿便拦住不放,脚下一块石子一棵小草都横着身子伸着臂膀来阻挡。窗嫌小,门嫌狭,都挤不过去。墙把它遮住,房子把它罩着。但是风顾得这些么?沙石不妨带着走,树叶儿可以卷个光,墙可以推倒,房子可以掀翻。再吹重些,树木可以拔掉,山石可以吹塌,可以卷起大浪,把大块土地吞没,可以把房屋城堡一股脑儿扫个干净。听它狂嗥狞笑怒吼哀号一般,愈是阻挡它,愈是发狂一般推撞过去。谁还能管它么?地下的泥沙吹在半天,天上的云压近了地,太阳没了光辉,地上没了颜色,直要把天地捣毁,恢复那不分天地的混沌。

不过风究竟不能掀翻一角青天,撞将出去。不管怎样猛烈,毕竟闷在小小一个天地中间。吹吧,只能像海底起伏鼓动着的那股力量,掀起一浪,又被压伏下去。风就是这般压在天底下,吹着吹着,只把地面吹起成一片凌乱,自己照旧是不得自由。末了,像盛怒到极点,不能再怒,化成恹恹的烦闷懊恼;像悲哀到极点,转成绵绵幽恨;狂欢到极点,变为凄凉,失望到极点,成了淡漠。风尽情闹到极点,也乏了。不论是严冷的风,蒸热的风,不论是哀号的风,怒叫的风,到末了,渐渐儿微弱下去,剩几声悠长的叹气,便没了声音,好像风都吹完了。

但是风哪里就吹完了呢。只要听平静的时候,夜晚黄昏,往往有几声低吁,像安命老人,无可奈何的叹息,风究竟还不肯驯伏。或者就为此吧,天地把风这般紧紧的约束着。

1.第一段中说,“风一辈子不能平静”;第二段中又说,“只有拂拂微风最平静”。

(1) “风一辈子不能平静”?

(2)什么情况下,“一辈子不能平静”的风可以成为“最平静”的风?

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对待“风”?

3.文中画线【A】【B】语句,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4.你从文中“风”的形象得到什么启迪,请联系语境,展开联想,谈其中一点看法。

(二)荷 赵文美

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旱,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

1

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更严酷的考验的到来。

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着一池清洌洌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但它依然绿干亭亭翠叶田田,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留香。

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唯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万变的王者风范。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随相伴。

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神,活得清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再,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

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唯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在风霜雨雪的洗礼中,在百般磨难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不惧艰险摧残的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痴如醉!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

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段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1.请参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补写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的生命奇迹。

示例:烈日炙烤下,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迎接考验的到来。 沉睡千年后,

狂风袭来时, 。

秋雨骤至时,

冰天雪地里, 2.文中有两个画横线的句子,请任选一句加以品析。

①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元雨洗尘、无水滋润,但它依然绿干亭亭翠叶田田,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

品析:

②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

品析:

3.下面赞“荷”的诗句中,你认为最能体现“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的一项是[ ]。

A.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B.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唐·杜甫《绝句漫兴其七》)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文中结尾说:“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三)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①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②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③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④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⑤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

⑥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⑦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结满冰凌,夏天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这个屋檐。

2

⑧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坑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⑨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⑩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⑾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⑿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⒀天冷了,它们一排一排地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⒁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1、显然,作者把落叶比喻成“疲倦了的蝴蝶”不仅仅是写落叶,你认为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2、请你写出⑧段画线句的含义。

3、请你从文中选取一个富有修辞特色的语句进行赏析。(不少于 60字)

4、⑨段中画线句与我们传统观念里的“事业不成誓不回”有较大出入,请你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评析]:首联:写诗人到山西村做客受到热情招待,描写了淳朴的风俗、善良的农民、美丽的风景。颔联:意境优美而含蓄。诗句的字面意思是山西村山环水绕,正当诗人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看见前边绿柳飘飘,花团簇拥,一个村庄出现在了他的眼前。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豁然开朗,突然生出许多希望(突然想到了解决困难的办法)。

1、赏析陆游的《游山西村》并答题。

①一个“ ”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 ”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②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句子是: ( )

2、下面是对《游山西村》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

三、四两句流传最广,写了村庄周围的景色。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簇拥的景象。现在作为成语富有生活哲理。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会生出许多希望。

C、这首诗结尾与开头呼应,写如果有机会要“闲乘月”“夜叩门”,但说得不肯定,说明再也没有希望了。

D、这首诗描写了游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虽是写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形成鲜明的对比。

3、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

4、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诗的颔联写景中蕴涵哲理,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名句,就此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6、这首诗表达了对( )的陶醉,对( )的喜爱之情。

7、“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与“ ”意境相似。

推荐第5篇:修辞案例

对小学拟人、比喻修辞手法教学的一点思考

【案例一 】

◆ 苏教版语文四下第23页,你能用拟人的方法把下面几个句子写得更生动吗?

春风吹,杏花开了。

春风吹,青蛙从洞里爬出来了。

蜜蜂在花丛里飞来飞去。

布谷鸟咕咕叫。

对于四下的学生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大家都举手了。一个成绩偏后的孩子说:“春风吹,杏花露出了笑脸。”我很高兴地赞扬道:“完全正确,可是你能告诉我这张脸的颜色吗?”这个学生马上补充说:“春风吹,杏花露出了粉色的笑脸。”我更高兴地赞扬道:“对呀,多好看的粉色呀。”学生很满足地坐了下去。又一学生举手了,说:“春风吹,杏花露出了粉嘟嘟的笑脸。”我开心地说:“更好了, ‘粉嘟嘟’这个词,让人忍不住想去摸一摸这张小脸。”又一女生不甘示弱地站起来说:“春风姐姐轻轻地吹了一口气,杏花姑娘就害羞地张开了粉嘟嘟的笑脸。”我激动地说:“真好,春风姐姐在逗杏花姑娘玩呢,是不是呀?”成就感写在了小女孩的脸上,羡慕的目光齐刷刷地聚拢过来。 一条条地这样拼下去,一个个充满童心的句子诞生了。

-----春风吹,青蛙美滋滋地睁开双眼,走出洞来,做了一个深呼吸。 -----布谷鸟在春天的舞台上,奏响了一支祥和动听的乐曲。 -----蜜蜂为花儿舞蹈,花儿为蜜蜂献上了甜美的花蜜。 -----布谷鸟在花丛柳树间穿行,纵情地歌唱,自由地飞翔。 -----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追赶着花的芳香。 -----迎着和煦的春风,青蛙像绅士一样走了出来。

-----在蓝湛湛的天空下,在绿油油的大树上,布谷鸟对着同伴炫耀自己美妙的歌喉。

-----在春天的舞台上,布谷鸟骄傲地唱着美妙的春之歌。

看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脸上洋溢着得意而天真的笑容,教学继续进行着。 ◆观察下面这幅图写一段话。

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太阳、闹钟、小鸟”写得更生动些?

第一个学生:“太阳开始工作了,把千万缕光芒洒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使一切都有了生机。”我高兴地说:“我喜欢‘太阳开始工作了’这个说法,因为我想到了我自己,每天一早就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工作。”一个爱表现的男生肯定又有了新的发现,你看手举得那么高。他说:“太阳上班了,绿色工厂开工了。”“呀,我太惊讶了。这么有意思的想法,真好!”我毫不吝啬自己的激动。是呀,第一课学得“一棵树就是一个绿色的工厂。”孩子的心里到底有多少奇怪的想法,我又一次好奇了。全班同学都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一学生接着说:“台灯可以放心地休息了。”“多好的句子,太有创意了。”我再次激动地说。一个刚转来的男孩举起了手,说:“太阳开始工作了,窗户来了一个深呼吸。”“哦,老师简直有点佩服你了,真是一个奇妙的小脑袋,老师想得没有你好。”我夸张地然而确实是真情地说。连起来一说,一段美妙的文字诞生了:

太样开始工作了,绿色工厂开工了,小鸟正在认真地进行发声练习。闹钟报告起床的消息,窗户来了一个深呼吸,窗帘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台灯可以放心地休息了。 【分析】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主动性,新颖性和趣味性,便于作者托物抒发感情,提高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读者对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拟人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与原始思维一样都具有主客体不分、自我中心状态、泛灵论等心理发展特征,在思维具体性和绘画方法上也有相似之处。拟人化是儿童的一种表现形式。儿童经常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把一切事物,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星星、月亮,都认为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感情、通语言的。所以让小朋友用拟人的方法去表现事物,他们非常乐意。同样采用拟人化手法的儿童文学都特别容易得到孩子的欢迎。在这里我们不满足于一两个拟人句的使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拟人的方式直接构思整篇文章,使文章充满情趣。 【案例二】

在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对比喻句也安排了专门的练习,比如:u 三下第93页处处留心就安排了这样的练习。

用打比方的句子把上面的图画说一说,并写下来。 弯弯的月亮像( ) 大象的耳朵像( ) 蝴蝶花多么像( )

这是是写几个比喻局那么简单吗?如果把这个练习教成写几个没有生命的干瘪的比喻句,这项练习设计就太没有价值了。我们可以在比喻句基础上,追问一下。比如:月亮像一条小船,那么什么是大海呢?(天空)这条小船要从哪里是向哪里呢?(晚上到黎明)这么一追问,问出了一首很好的儿童诗。

月亮/月亮是小船/天空是大海/从夜晚驶向黎明。还有:嘴/天上怎么有张嘴/难道天上还有张脸。还有:是哪只鸭子游过天空/留下了一片金灿灿的羽毛。还有:哎,树梢上怎么又跟香蕉/如果我能吃到/那肯定是根最甜的香蕉。 【分析】

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喻解就是对比喻的理解。

因此比喻句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也是对事物认识的一种方法,在我们小学语文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反思】 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写景的有三种境第一种境界——眼中有景,心中无景。有的同学按顺序写了景物的颜色、变化、声响、动态与静态,虽然很具体,但文章却是那样呆板、没有生气,就像一张拙劣的风景照,其间原因就是他没有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只是把大家都能看到山

山水水平铺直叙地写出来了。这种作文属于最低境界。 第二种境界——眼中有景,心中也有景。有的同学能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描绘景色,能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这样的作文会让人眼前一亮,心向往之。那我们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修辞呢?对比、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满足于“具体”的标准,立足于“生动、传神”是写景作文第二境界的要求,如果我们将自己用心感受到的景物借助修辞表现出来,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第三种境界——眼中无景,心中也无景。这是写景作文的最高境界。此时,所有的修辞技巧信手拈来,但不同的是加入了自己的联想,或者将自己融入山光水色中,自己就是大自然中的一棵树、一片云、一缕峰、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 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让我著我之色彩,并能传神地表达出来。因此,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能激发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表达能力,使文章更为生动有趣。教材中列出的比喻和拟人的练习我们语文教师不能轻描淡写地过去,应该认真钻研,充分发掘教材的资源,努力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推荐第6篇:修辞习题

第 1 页共 1 页

修辞手法运用

1、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 ()

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一幅幅田园巨画。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2、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

A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比喻B①夸张②设问③排比④比喻

C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夸张D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夸张

3、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科学的指示,没有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B.他打乒乓球的动作真灵活,像一只顽皮的小猫,在球台前上窜下跳。

C.鸟儿在清泉旁边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着泉水的絮语。

D.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

4、下面句中的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D.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5、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

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6、下列使用比喻修辞方法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议论文结构严谨,犹如铜墙铁壁—样。B.皎洁的月光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

C.爷爷的胡子似钢针,显眼得很,看上去俨然是条硬汉子。 D.被炮弹炸翻的阵地,就像草地里长满了蘑菇。

7、选出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判断错误的一项()

A.难道渔家掌灯之后就不许旅客睡下?(设问)

B.一群红领巾正向我们走来。(借代)

C.深蓝的天空中嵌着一只金黄色的大圆盘。(比喻)

D.这是一个莫名其妙的简称,究竟有什么形象和意境可言?有什么灵感可言?可以说,除了留给一千几百年后的好事者作考证文章之外,什么意义也没有。(设问)

8、下面句子采用的主要修辞方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长城电扇,电用长城。②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③商店和旅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④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⑤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睛,也像要睡了。

A.①/②③/④⑤B.①④/②/③⑤

C.①③/②④/⑤D.①④⑤/②/③

9、下面一段文字依次运用的修辞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应当心胸开阔如大海,应该乐于助人,与人为善,试想,如果心眼儿比针鼻还小,老是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怎么能与同学们相处得好呢?

A.明喻 夸张 设问B.夸张暗喻反问C.明喻 夸张反问D.夸张暗喻设问

10、下面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茫茫的草原上,嫩绿的小草编织出色彩斑斓的毯子,一直铺展到天边。

B.知识如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

C.姑娘从泉边汲水回来了,辫梢上沾着几滴水珠,欢乐;盛开在她的眼睛和眉毛上。

D.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11、“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 1

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读上面一段话,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画线句是一个比喻句,它的本体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比喻意在突出()

A.充满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夏天,金色是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的颜色。

C.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磅礴的气势。

D.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丰收年。

12、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黄鹤偶乘沧海月,白云常带楚江秋。(对偶)

B、春天坦然宽厚的笑容会解释所有的老茧和血泡,解释所有的期待和向往,解释所有的历程和辉煌。(拟人、排比)

C、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排比)

D、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比喻)

13、“对联寻亲”。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把它们连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A、时雨点红桃千树a.山静无人水自流

B、亭闲有竹春常在b.春风吹绿柳万枝

C、无意东风花半露c.夜市千灯照碧云

D、晴空一镜悬明月d.有闲春色燕双飞

14、为2005年春节晚会上出现的一副对联的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选配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五千年盛世欣太平今日B、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C、九万里中华创锦绣未来D、十三亿尧舜建古国文明

15、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 ②难道我是愚蠢的吗? ③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 ④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A.比喻反问设问拟人B.比喻反问设问反语

C.比喻反语设问夸张D.比喻设问反问夸张

16、选出与“皎洁的月亮从云缝后面向下窥探着”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朵朵浪花托起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B.休闲是人生一枚甘甜的果实。

C.他委屈的泪水像开了闸似的哗哗流了出来。

D.在这时代的主旋律中,也偶尔有几声不和谐的音符

17、下面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的是()

A.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B.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

C.菜园里总有几种蔬菜竞绿争肥。D.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山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8、下列句子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别指出来。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3)当而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

(4)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5)是鲁迅连一条棉裤也穿不起吗?当然不是。

(6)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7)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

(8)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推荐第7篇:修辞教案

小学生作文写作教案——修辞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使本体和喻体发生相比关系的词叫比喻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宛如、是、成了、变成”等。怎么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只要注意这两点就行了: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句:a.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b.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2.拟人:拟人是把没有生命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生命,使之人格化,让它具有人的动作、思想和情感。如:“小溪唱着欢歌,流进大河,流进田野。”运用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富有情趣。

例句:一阵风吹来,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3.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例句: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例句:他的嗓子像铜钟一样,十里地都能听见。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例句: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6.对偶: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

例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7.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例句:a.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

b.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4课《七月的天山》)

练习题

一、请说出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我的爷爷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忽闪忽闪的。( ) 2.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

3.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 4.桂子开花十里香。( ) 5.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6.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 7.百灵鸟在果园里欢乐地歌唱。( )

8.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9.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 10.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 11.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

12.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 13.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 )

14.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15.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16.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17.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18.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19.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 20.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

二、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 扩展句: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

三.请用排比句仿写句子。要求:不得少于50个字。

1.朋友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朋友是 ;朋友 。

;母亲是 。 3.希望是春天刚探出头的小草;希望是

;希望是 。

4.爱心 。 5.品质

。 2.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是你神清气爽;母亲是

推荐第8篇:修辞教案

课 题:记叙文阅读——修辞(一课时)

一、复习内容及分析

1、内容:记叙文中的修辞及运用效果。

2、分析:课标与教材对修辞手法这一考点的相关要求是: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阅读过程中能判断常用修辞方法的种类并理解其表达作用;在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

二、复习目标及分析

1、目标:熟悉常用的修辞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能判断常用修辞方法的种类并能理解其表达作用。

2、分析:要正确辨析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修辞方法,还要注意体会修辞方法在特定语境中的积极作用和表达效果。

三、教学问题分析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中所用修辞的表达作用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结合实题进行训练,通过练习总结答题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 基本流程:导入——预习展示——阅读讨论分析——小结——检测

(二) 教学情境

1、导入:由中考记叙文阅读的类型,题型及分值引入修辞的复习。

2、预习展示:(1)回忆所学过的修辞手法(点明常用修辞):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2)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排比 ) B.“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引用)

C.林子里很多地方还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自开了起来。(拟人)

D.每到冬季,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仿佛一把巨大的竖琴,奏出美妙的乐章。(比喻) E.“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反复) F.“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设问)

1 备课组长: 主备人: 成员: 授课教师: 时间:

G.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反问)

H.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拟人、反复、排比)

I.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夸张,强调了瓜的特征,突出了瓜的香甜) J.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对偶、夸张,说明行军之神速)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修辞的掌握程度。

二、问题与活动: 活动一:实题训练

淡 竹 苏沧桑

(1)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2)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

(3)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4)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志。 (5)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

(6)松树很满足,即使干瘪的果子永远得不到更饱满的收获。

(7)兰花三七,极像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据说气味能抵挡蛇对游人的侵袭。

(8)被践踏的草,总是第一时间奋力挺直腰杆,挂着最底层最灿烂的笑。 (9)A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10)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11)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B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一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抓住土壤,变成屈曲盘桓的藤萝,向百鸟献媚,与昆虫讲和,向风霜妥协,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生立命,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12)真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 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好友促膝长谈,开怀畅饮,在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 荒芜繁杂,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13)那一节节空缺里,是永远的满盈。 (14)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15)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的颜色——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16)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 成萌, 美化环境;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 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17)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18)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9)他是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0)C他是苏轼,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21)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 “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22)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D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 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23)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1.本文语言优美,读一读,说说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 2.判断文中画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A:拟人,形象地写出了蔓的形态及特点,突出了蔓的贪婪和不知羞耻。

B:比喻,把名利,金钱,权势这些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让人更容易理解。 C:引用,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含蓄地表现出淡竹的人生态度:重精神,轻物质。 D: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淡竹对人生的理解,暗含了他的人生态度。 活动二:技法总结

答题思路:1.点明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2.套修辞作用 3.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 比喻: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事物本质,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加重感情,强调内容,增强语势。

(5) 引用: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使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富有美感。

设计意图: 让学生总结并掌握答题技巧。

三、目标检测:

1、下列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3分) (1)(他)目睹着蝴蝶如同仙子一样飘舞着。(2)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愿意将蝴蝶想象成动物界里的花朵。 (3)它的双翼如伺菊花一样金黄夺目,中间点缀着的点点黑,像很多明媚动人而又含情脉脉的眼睛一样。 答题要点:能抓住形象,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比喻的方法结合起来该.出喜欢的理由(2分),语言流畅(1分)。

2、请从内容和表现方法方面对“你无意洒落一滴水,植物来年会回报你一朵花”作简要赏析。(4分) 答题要点:能从内容和表现方法方面作简要赏析要即可。答题示例:该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与植物的关系,写出了植物“知恩必报”的性格,平中见奇,给人联想,促人深思(2分)。该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了植物生动的性格,突出了植物的行为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类(2分)。

3、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3分)

景颇人的生活是离不开歌声的,他们说:“没有了歌声,那还让人怎么活?!”婚丧娶嫁,景颇人要唱歌,他们边歌边舞通宵达旦;起屋建房,景颇人要唱歌,他们用歌声点燃新的希望;耕田犁地,景颇人要唱歌,他们用歌声驱走疲惫;纺纱织布,景颇人要唱歌,他们用歌声编织幸福与梦想„„

答题要点: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强调了景颇人的生活中处处充满歌声,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歌声。(意思答对即可,2分)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配餐作业 (见学案) 课后反思:

推荐第9篇:高中语文修辞

修辞

一、类别

⒈ 形象类:比喻,比拟,对比 作用:生动形象 ⒉ 强调类:夸张,对比,排比,反问,反复 作用:增强语气 ⒊ 含蓄类:双关,反语,引用,设问 作用:含蓄委婉 ⒋ 连贯类:对偶,顶针,互文 作用:增加文采

二、辨析 ⒈ 比喻

1)概念: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去概括抽象、深奥、陌生的事物打比方。

2)规则:a、本体和喻体不是同一事物或相同类型。 b、本体和喻体有共同之处。 c、本体和喻体感情色彩相同。 d、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3)分类:a、明喻

b、暗喻(没有喻词或喻词不明显) c、借喻(没有本体和喻词) d、博喻(一个本体有多个喻体)

4)作用:生动形象写出了 ……(本体)和……(喻体)的……共同之处,浅显易懂,印象深刻,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最高形式——通感(移觉)

概念:把人们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 典型: 《荷塘月色》 作用:与比喻相同,或抽象为具体。

⒉ 比拟

1)概念:根据联想把事物比作人,赋予它人的思想感情和活动,使它人格化。

2)规则:a、人的动作、心理要单独存在,不能充当修饰性定语。

b、人特有的动作、心理不可以修饰拟体但可以修饰本体。

3)分类:a、拟人(把物比作人) b、拟物(把人比作物)

4)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本拟体的共同之处,表达了……的思想感情,烘托了……的环境气氛,幽默风趣,富含感染力。

⒊借代

1)概念: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种名称代替。

2)分类:a、特征代本体

b、部分代整体 c、专有名词代泛称 d、具体代抽象 e、实代虚

f、作者、产地、材料、工具、标记代物 g、序号代物

h、职务地、出生地、官名代人

3)规则:与借喻的区别:借代与借喻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4)作用:形象鲜明,锐力风趣;突出事物……的特点,引发……的联想或启示,语言富有变化又简洁精炼。

⒋夸张

1)概念:也叫铺张,夸饰,是根据表达需要,对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故意言过其实,加以适当的扩大与缩小。

2)分类:a、扩大夸张 b、缩小夸张

c、超前夸张

3)作用:鲜明突出事物……的特点,启发……的联想,创造……的意境,烘托……的气氛,增加感染力,表达作者鲜明的……的情感。

⒌排比

1)概念:把三个或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连贯的词组或句子连起来用。

2)分类:按内容:a、并列 按形式:a、词组(短语) b、承接 b、句子 c、递进

3)作用:层层深入地阐述了……的思想内容,条理清晰,内容集中;语气贯通,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整齐美观,抒发……强烈昂扬的情感。

⒍反复

1)概念:也叫重复,反复使用同一词、语段。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2)分类:a、连续反复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b、间隔反复

3)规则:与排比的区别:排比≥2 反复=2 4)作用:承上启下,标明层次;突出……的重点思想,起强调作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强音乐性,节奏感(用于古诗词);富有感染力。

⒎互文(多用于古诗文)

1)概念:上文包含着下文的词,下文包含着上文的词,上下文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朝歌夜弦 主人下马,客在船 2)作用:委婉含蓄,互相映衬;表义全面,笔墨精简。

⒏对偶

1)概念:也叫对仗,用字数相等(古文)或相近(现代文)、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反或相近或相关的词组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连用。

2)规则:只可两句。 3)分类:a、正对

b、反对

c、串对(意思上有承接或递进关系)

4)作用:句式整齐,音节均称和谐,富有节奏感;凝练集中的表达了……;内容丰富又具有概括性;抒发……深厚的情感。

*对偶的特殊形式——对联

规则:a、字数一致,但绝不能重复。

b、词性相对,语言结构相对。 c、上仄下平,右为上。

作用: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的形象,深刻传神;烘托了……的环境,或揭露批评或赞美……,引发议论与思考;承上启下。

⒐设问 1)概念:问题中不包括答案,可用在篇首、段内、标题,议论文中可反复使用。

2)分类:a、有问题有答案

b、有问题无答案

3)作用:引起注意,起强调作用,启发读者对……的思考,具有针对性;议论文中,设问的回答即为观点;诗歌散文中,委婉深刻抒发……的感情,增加感染力。

⒑反问

1)概念:也叫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确定意思,无需回答。

2)分类:a、否定表肯定

b、肯定表否定

3)作用:加强语气,深刻有力,强调了……,增加语言说服力和感染力。

⒒对比

1)概念:也叫对照,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比较。

2)规则:a、与类比、作比较区别:作比较是说明方法,类比是写作手法,对比是修辞;对比一定是一正一反,类比都可以。

b、与对偶相融 c、与反衬相联

3)作用:形成反衬,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矛盾;立场鲜明,或赞扬歌颂……或反对揭露……,深刻有力;两两相对,互相补充。

⒓衬托

1)概念:又叫映衬,是为了突出某种事物,用相称或相反的事物

推荐第10篇:句子—修辞

中考专题复习句子——修辞

【复习重点 】

1.《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命题方式】

1.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2.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

3.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

【练习】

1.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

A.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比喻

B.①夸张②设问③排比④比喻 C.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夸张

D.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夸张

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这句话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B.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句话属于社会环境描写。)

C.一丈青大娘跟老头子唠叨这个,嘟哝那个,老头子阴沉着脸,哼哼哈哈,一脑门子官.....司。(句中的“一脑门子官司”的意思是形容心中含着怒气,不满的情绪流露在脸上。) .D.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说明。)

3.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1 A.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

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4.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意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起它(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运用比喻,抒发作者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感情。 B.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运用拟人,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C.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现代化高峰的紧实阶梯。 运用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更加严谨。 D.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

运用夸张,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是可以画出来的。

5.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意义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理解:“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B.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理解: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C.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理解:“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一比喻恰切,包含丰富的感情,写出对沦陷区的哀恸。

D.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理解:“繁花如锦幛”比喻的修辞,写出家乡的美好,既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又表达了

2 因家乡惨遭侵略者蹂躏,而对侵略者罪行的愤恨。

6.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写出高原辽阔平坦,一望无际的壮观景象。 B.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突出他行色匆匆,深入海防,关心战士的光辉形象。 C.山间的瀑布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 理解: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间瀑布水流冲击岩石时产生的巨大的声响。

D.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理解:这句话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描写出院落里池塘边,月色溶溶春风淡淡,梨花似雪柳絮纷飞的景象,营造出清幽美好的意境。

7.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我们头顶五六丈的上空,发出一声可怕的霹雳,天空被彻底震裂了,震碎了。 理解: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霹雳的威力之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这棵大树依然挺立着,烈日烤灼着它,干渴折磨着它,然而它没有倒下,它坚韧而顽强地活着。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这棵大树所经受的种种磨难,表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

C.天边几颗调皮的星星,时隐时现,似乎在不知疲倦地和月亮捉着迷藏。 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星星时隐时现的情态。

D.看着眼前的木槿,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半截了,还开花!土埋半截了,还开花!

理解: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木槿 的顽强精神,表达了作者的震撼与赞美之情。

3

8.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小麻雀垂头丧气地站在那里,只有那么一点活气,像是等着猫再去扑它,它没力量反抗或逃避。

理解: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麻雀在强大的猫面前冷漠、呆滞的特点。

B.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理解: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日暮云暗,山雨欲来,风吹满楼的情景。 C.一味地追星,一味地模仿,哪里还会有创新的意识?哪里还会有开拓的精神? 理解: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批评“追星族”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D.张老太太剪纸可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理解: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张老太太的剪纸技术高超,作品形象逼真。

9.对下列公益广告运用的 修辞方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说好普通话,走遍神州都不怕。("推广普通话"公益广告) 理解: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学好普通话的益处。 B.别踩,我怕疼。("爱护草坪"公益广告)

理解: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小草的娇嫩柔弱、惹人喜爱。 C.为何血浓于水?因为爱在其中。("无偿献血"公益广告) 理解: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发思考,强调献血这一善举的意义。

D.欲望就像气球,极度膨胀的结局只有一个——自我毁灭。("反腐倡廉"公益广告) 理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警示人们如不廉洁自律,就会自取灭亡。

10.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理解: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

4 B.重重叠叠、绚丽多姿的石笋群,如群峰争雄,鹰飞鱼跳,似仙鹤起舞,龙腾虎跃。 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石笋群的多姿多彩。 C.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就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荷池的无限生机。

D.友谊是什么?友谊是联系情感的纽带,是相互沟通的桥梁,是化解矛盾的良药,是团结奋进的火炬。

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友谊”的特点。

1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

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的巨大力量和狰狞面目。 B.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理解: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化了北方的农民具有白杨树一样的品质。 C.那声音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声音的轻柔。

D.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多角度写出了山雀的顽皮活泼。

12.对下面的修 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理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萌发的情态,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B.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理解: 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雪花洁白的颜色和漫天飞舞的美态。描写细腻,语势连贯,突出了雪的美丽和灵动。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5 理解: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描写了塞外雄奇的风光。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相互映衬,表意凝练,引人联想。 D.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理解: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提醒人们思考。突出了物质基础是花儿红的首要原因。

13.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理解:“争渡”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了词人急着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理解:运用对偶手法,描绘了一幅天高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 C.“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理解:运用反问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在外服徭役的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理解:“出”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青山的动态美。

14.是对同学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检测,包括道德素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例如: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其与上下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我们向往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他们指引着梦想的方向。向往太阳,向往它喷薄而出的壮丽,向往它哺育一切的博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往白云,向往它变幻莫测的飘逸,向

6 往它超凡脱俗的纯洁。

16.考查同学们对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同学们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

例如: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考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多妩媚;月亮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燕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修辞方法,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语句

母亲的叮咛,是融化冰霜的阳光;母亲的背影,是唤醒记忆的照片;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是风景中的风景,母采是诗歌中的诗歌。

19.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背上行囊,追寻理想。即使不能成为浩荡的大海,也要流淌成一条小溪,为大地演奏纯净的音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使不能成为崔巍的高峰,也要锻炼为一枚石砾,替大山堆砌微薄的高远。请相信,总有一份精彩属于自己。

20.结合你所阅读的课外文学作品,就书名、内容、读后感等方面依照例句仿写,要求句子结构基本一致。

例句: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哲人交谈,它能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有人

7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了解生命的意义。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指出下列诗词名句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 ③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 一点飞鸿影下。

(

) 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

22.慈母情深,思之涌泉相报,某班级正在举办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活动,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子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也献给自己母亲一句话。

例句:母亲是疲惫是的一杯龙井,当你疲惫无力时,淡雅的馨香和纯美使你神清气爽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是,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说]此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理解和辨识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题型是一道正选题。从所给的选项看,设计意图非常明确,把几种判断上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拿来让考生分辨,这就要求在解答是一定要用心捕捉文句中体现修辞手法特点的信息,结合有关的知识加以判断。[答案] C 2. D 分析:D项中的句子的表达方式是记叙。

3.[解说]这是一道错选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设计时没有给出可供

8 判断的修辞手法,而是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这就给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蚂蚁的力量进行夸张,但不知夸张的运用应注意:①必须注意真实,不能哗众取宠;②必须合乎逻辑,不能片面夸张;③必须防止误解。[答案] B 4.]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意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解说] B项修辞手法应为比喻,C项修辞手法也是比喻,D项意在表明即使你调多少种颜色,也无法把祖国的面貌画出来。[答案] A 5.C 6.B 7.B 8.A 9.B 10.D 11.D 12.B 13.D 14.[解析]这道题既是续写又是仿写,要求同学们对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品味,揣摩出句中所阐明的意义。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辞(比喻、排比)外,尤其要注意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奉献精神)。这就要借助自己的感悟,写出富有生活哲理、启迪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句子。

15.示例一:向往溪流,向往它沁人心脾的清凉,(1分)向往它追求理想的执着。(1分)

示例二:向往大海,向往它一望无际的辽阔,(1分)向往它拨打宽阔的胸怀。(1分) 16.[解析]这道题目从句式上看是陈述句。在修辞上运用了比喻,同学们要注意比喻运用的得体,比喻的艺术贵在创新,要寻找新鲜、活泼的喻体,保持上下文的协调性。如:希望就是一颗永不陨落的恒星。希望就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17.[解析]该题是问答式的仿写,在回答上运用拟人的修辞,要求天下们针对性进行回答,有一定的开放度,但是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回答对象的特点。如:我纯洁的心灵多明亮;我奋斗的人生极美好;我燃烧的青春极辉煌。

18. 参考示例:母亲的微笑,是抚慰心灵的良药。(内容与被仿句相关1分,结构与被仿句相同1分,共2分。所写语句内容不符合语境或是病句不得分)

19.20.答案:如: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心中点燃一盏明灯。它能为我们照亮人生前行的道路。读《寄小读者》,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拳拳深情,领会作者的殷殷厚望。

解析:这道仿写题新颖之处:既考查 了仿写的知识,同时也考查了名著的阅读情况。这道题仿写的是两个句子,“有人说”前后的句子要一致,第二个句子的仿写必须补充一部作品,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21.请指出下列诗词名句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案:①比喻②对偶③比喻④拟人

22.示例: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 母亲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当你干渴病重时,只消一滴,滚滚的生命汪洋就会在心中漫延。

9

第11篇:中考修辞

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学情分析:

学生仍较多地沿袭了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准下列加点的词语

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应和(hâ) 嘹亮(liáo)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báo) 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 静默(mò) 抖擞(sǒu)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晕(yùn) 巢(cháo)

2、词语教学: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探究]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春天是幸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

2 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总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六、布置作业。

①掌握字词。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二、合作探究,课堂展示:

问题组:

1、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

4、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5、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分组展示。

6、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由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完成,教师以实例点拨启发,尽量不要告诉学生现成答案。学生说不全就再读相关语段,再体会,再尝试表达。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重点词句举例:

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体现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

3 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注意:学生还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是词句方面的问题,应力求满足学生;如涉及比喻、拟人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在这里解决;如属其他方面的问题,应告诉学生以后解决)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三、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互相交流。

景物描写训练:

1.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2.口头交流景物描写的片段。

交流创作: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四、课堂总结。

[教师小结]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本文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五、布置作业。

1、《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2、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4 中考必考的八种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八种:

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

6.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作用分析】:“盼望着”一个短语连续反复,表现对春的喜爱,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7.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例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作用分析】:这个设问突出强调了来的是出使宫市的太监,写出他们骄横的神态

5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它的特点是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例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作用分析】:在记叙了志愿战士的英雄事迹之后,用这两个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赞扬志愿军战士的英雄行为。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启发读者深思.

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 语。

例子(1):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歌》项羽

例子(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例子(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李白

例子(4):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

例子(5):敌人处处挨打,寸步难行。

例子(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毛泽东

例子(7):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郭茂倩

分类: 夸张可分为两类、三种形式,即\"普通\"类和\"超前\"类,普通类又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 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下面就例举几个夸张句:

1.团团如果跌一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2.球球跌交,会像皮球一样,从房间这一头滚到那一头 3.圆圆的床和椅子是用三寸厚的大钢板制成的……

4.小朋友乘棉花糖气球飞来 5.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6.精妙世无双

7.昨天我给我妈妈打电话,我问妈妈最近家里怎么样。妈妈说家里没什么事。妈

6 妈说有一家来要化肥钱的。我妈妈这样评价他们的化肥:你们两年前化肥头几天耕地还有那,我捡起一个来装到枪里打死了一群兔子。 8.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9.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2.我捋起袖口,将锅凑到水龙头,冲满水,然后张开“如来神掌”先给它来一招“倒转乾坤”,再来招“天昏地暗”,最后来个“荡气回肠”。一番折腾,累得我“气喘如牛”。

1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5.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16.她一点胃口也没有,饭没入口,人就饱了。 17.伸手取弓,那箭早已呼啸着射中目标 18.我的心像刀绞一样 19.天空中下起了豆大的雨点。 20.烈日下,柏油路都快融化了。 21.这橘子酸得我的牙都快掉了。 22.他饿得都可以把一头大象给吃了。 23.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24.他家穷得快揭不开锅了。 25.玻璃干净得能当镜子。

26.他的声音难听极了,简直能震碎人的耳膜

7 27.巴掌大的地方还开宴会? 28.班里静的,连针掉都能听见

29.云朵般大小的飞机在蓝天上火箭样飞翔。 30.飞机以飞碟的速度在蓝天轨道上狂奔着。

31.一个装着一对鲸鱼的米格飞机在被乌云盖的就能看见芝麻粒那么大小蓝色的蓝天上如同蜗牛般的火速飞翔着。

32.隆隆之声传来,抬头看去,只见一架银灰色的庞然大物出现在头上。前身昂扬,两翼舒展,恰似一头上古鹰鹫盘旋于黛蓝长空之上。

33.重重如果摔一跤,几个举重队员都搬不起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34.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怎么能盖房子呢? 35.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

36.云朵般大小的飞机在蓝天上火箭样飞翔 37.飞机以飞碟的速度在蓝天轨道上狂奔着。

38.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39整个礼堂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40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第12篇:修辞无处不在

【教学设想】

长期以来,中学师生对修辞的教与学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忽略和遗憾。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实践,为更好的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都或有意或无意的对语言材料在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而这些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所以说“修辞无处不在”。

本课设计思路主要是就是以对大修辞概念的认识为纲,串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使用修辞的各种场合,让学生了解语言运用其实可以更美的,更有效的。

【教学目标】

一、积累?整合:学会对文章进行系统化梳理的方法;积累教材上介绍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辨识、归类;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

二、发现?创新:发现生活中成功的修辞现象;引导学生体会选择、锤炼词句的妙处;体会到修辞在生活中的运用无处不在,并能尝试着在语言实践中有所创新。

三、应用?拓展:体会中国语言的奇妙,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应用所学修辞手法,并努力使之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一幅对联的修辞运用引入课题。

这次来张家界,不是与这世界上最美风景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应该说是和张家界山水的第二次握手了。第一次来张家界,我自以为看到了张家界最美的风景,天子山,金鞭溪,无不让我着迷;但这一次来,我意识到我错了!张家界最美的风景不在山上,而在今天的这个大课堂里!看到你们一个个朝气蓬勃,才思敏捷,口齿伶俐,落落大方,我要说,你们,才是张家界最美的风景!所以,我想送给大家一幅刚刚自创的对联: 锦绣铺就张家界喜迎四水俊彦

云霞逸出岳麓山欣会一中英才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来说说修辞。谁能告诉我,刚才我的一番开场白,包括送给大家的那幅对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段? 预设答案:拟人、对偶、对比、比喻、引用等。

2、问:大家看,一个开场白,就用了这么多修辞,可见修辞确实是无处不在啊!大家再回忆回忆,除了刚才说到的外,你还记得哪些修辞手段?(引导学生谈谈他们所了解到的修辞现象) 预设答案:双关、排比、夸张、比拟、通感、顶真、反复、回环、互文、仿词、引用等。

3、这些修辞手法严格的说应该叫做修辞格,那么什么是修辞呢? 引出两个解释: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张志公

修辞原是传情达意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传情达意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看来,修辞的概念内涵明显要大于修辞格啊!

二、梳理与探究.

1、修辞格和修辞的概念有何区别?教材如何给修辞下定义的? 预设学生答案: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修辞格是修辞方式中的一种。

2、问:修辞分哪几类? 教师提示梳理的方法:读书有很多种,对于知识性较强的文章,要学会高屋建瓴的读书法。我告诉大家一个方法——纲举目张的梳理法。首先找出文章的大纲,把大纲提起来,再去梳理纲下面的孔目。比如说本文的大纲是什么? 预设答案:即文章中的黑体字。修辞可分三大类:语音修辞,词语修辞,语句修辞。

3、请看第一纲:语音修辞。

(1)学生梳理:什么样的修辞可以叫语音修辞? 提示:寻找关键词语进行概括。预设答案:富于节奏,语音和谐。 (2)学生梳理:语音修辞有哪些手段?你能否进行概括归类? 提示:寻找文章中的并列性句子或段落。预设答案:①音节组合如对偶、联绵词、叠音词等;②平仄变化;③押韵;④修辞格如排比、反复、顶真、回环等。 (3)语音修辞的探究: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②晶晶亮,透心凉 (雪碧饮料广告) ③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问:以上语言,运用了什么样的语音修辞?有什么妙处? (4)你还能举出运用了语音修辞的语言现象吗?

4、请看第二纲:词语修辞。

(1)学生梳理:什么样的修辞可以叫词语修辞? 预设答案:词语的选择与锤炼。

(2)学生梳理:词语修辞有哪些手段?你能否进行概括归类? 预设答案:①炼字;②词语超常搭配;③比喻、借代、比拟、夸张、通感、双关、仿词、婉曲等修辞格

(3)学生从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积累的语言运用举例说明之。预设答案:“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岸”是炼字;“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泻”字是词语的超常组合。

(4)词语修辞的探究: ①提着昨日种种千辛万苦,向明天换一些美满和幸福。 ——周华健《风雨无阻》

②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鲁迅) ③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预设答案:①“提着”“千辛万苦”,词语的超常组合,也是炼字。千辛万苦而用提,不用背,不用负,也不用拖,可见一中举重若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后句的“换”字用得好,有付出才有回报,幸福的前提是付出千辛万苦。这种人生态度比“我拿青春赌明天”就要积极的多。②仿词。何谓仿词?就是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之下,更换词语中某些词或词素,临时仿造出新词语。如:如今一些搞家教的人,往往因财施教。又:忆当年中央杀刘张二犯,令人谈腐色变,杀一儆万,真是大快人心!③婉曲。和病酒无关,又和悲秋无关,那和什么有关呢?联系前面的词句可知,原来和离别相思有关。把真实意图遮盖起来,欲说还休,使表达的意境别开生面,饶有意趣。

5、请看第三纲:语句修辞。

(1)学生梳理:什么样的修辞可以叫语句修辞? 预设答案:句子的选择、组合与锤炼。

(2)学生梳理:语句修辞有哪些手段?你能否进行概括归类? 预设答案:句序调整(倒装等);句子组合(整散句、长短句等);句式选择(反问句、设问句等)。 (3)语句修辞的探究: ①“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国歌》) ②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③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秦观《踏莎行》

三、拓展与应用

1、阅读下面文段,分析:各句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 ①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②鬼斧神工,天机独运。③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④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⑤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⑥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⑦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⑧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⑨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预设答案:①句倒装句。②文中大量四字句,节奏短促而鲜明,很整齐。③④⑤⑥句运用了整句、拟人、对比等手法。有情趣,很生动,给人特征鲜明印象深刻。⑦句比喻。以小喻大,联想奇特,比喻新颖。⑨对偶,也是整句。有气势。

语音修辞:③④⑨

词语修辞:③④⑤⑥⑦

语句修辞:①③④⑨

2、任选其一,完成下面练习: (1)元旦将至,请你以祝福新年为主题,充分运用修辞方式,为你的亲朋好友写一则短信或贺卡。

预设①:让美梦在新年里统统圆满,让烦恼在去年通通完蛋。祝你元旦快乐。(注:运用谐音、对比的修辞方式) 预设②:给你点阳光你就灿烂,给你个笑容你就放电,给你件棉袄你就出汗,给你筐饲料你就下蛋。下了个蛋蛋滚滚圆,我就祝你“圆蛋”快乐!(注:排比,婉曲,谐音,夸张) (2)如果你是某粉笔产品的代言人,请你为粉笔设计两句广告词。

预设: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知识在人间!(引用,仿词)

第13篇:修辞教案

六年级语文修辞教案

龙泉中心小学

邢林林 复习目标:

1、复习各种修辞手法,体会修辞手法的特点,揣摩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改写句子,在生活中运用修辞手法。复习过程:

一、疑问导入课题

1、什么是修辞? 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来修饰语言。目的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2、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

二、精讲各种修辞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不同的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的方法。

2、判断这三句话是不是比喻句?如果是,它把什么比作什么?

a、小明长得像他爸爸。

b、大树像一把绿色的伞。

c、这本书我好像在哪儿看过。

3、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语言、神态、动作、行为、性格、思想、感情等。

如: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看山,山在笑; 看水,水在跳。

4、比较比喻与拟人的区别

比较两个句子,说说它们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①星星一闪一闪的,像孩子们的眼睛。(

) ②星星眨着眼睛。(

总结区别:

比喻的重点在“打比方”,它突出的是两种事物的相似点。 拟人的重点在“当作”,它直接把物当人来描述。

注意:拟人句中不能有“人”出现,否则就变成了比喻句。

5、排比——排比是把内容关联,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接连说出来。如: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花。

把下面的句子补充成排比句 果园里有(

),有(

),还有(

)。

6、设问与反问

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如:他是谁?他就是我们班的淘气包马宝宝。 反问是“问中有答”,常用肯定形式来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三、当堂检测

(一)、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2、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3、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5、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6、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7、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8、骆驼是沙漠之舟。

9、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10、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1、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2、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二)、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

一条白色的丝带缠绕在村庄周围。(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天空中挂着一轮圆盘大的明月。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窗外,风儿摇醒翠竹,在窃窃私语。

4、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寒风吹到脸上痛得像刀割。

(三)、品古诗,辩修辞。

1、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拟人 )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夸张)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设问 )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拟人 )

(四)、读成语,学修辞。

多如牛毛

百花争艳

一步登天

狐朋狗友

口若悬河

龙争虎斗

夸张

拟人

夸张

拟人

比喻

拟人

情同手足

一目十行

千钧一发

兔死狐悲

春风得意

比喻

夸张

夸张

拟人

拟人

恩深似海

如释重负

狗急跳墙

一日三秋

水平如镜

比喻

比喻

拟人

夸张

比喻

(五)、看广告,知修辞。

1、梦利,随身的绿阴。

比喻

2、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 夸张 )

3、牛奶香浓,丝般享受。

比喻

4、怕上火,喝王老吉——王老吉饮品。( 设问

5、金星,电视中的一颗明星。

比喻

6、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拟人)

四、作业设置:

修辞无处不在——语文教材

在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找找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修辞手法的句子,各找两个,并试着记一记。

第14篇:英语修辞

1.Anacoluthon:n.句法前后不一致;前言不搭后语

n.破格文体;错格;句法不一致,说话时句子中途变更语型以致前后结构不一致名词(An abrupt change within a sentence from one syntactic structure to another) \"I will have such revenges on you both, That all the world shall--I will do such things, What they are, yet I know not.\"

2.Anadiplosis(联珠法)A rhetorical term for the repetition of the last word of one

line or clause to begin the next.\"When I give I give myself.\"

3.Analogy比拟;类推,类比Analogy is a form of comparison, but unlike simile or

metaphor, analogy draws a parallel between two unlike things that have several common qualities of points of resemblance.

4.Anastrophe(倒置法) A rhetorical term for the inversion of conventional word

order\"Intelligent she was not.In fact, she veered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5.Anesis缓和A figure of addition that occurs when a concluding sentence,

clause, or phrase is added to a statement which purposely diminishes the effect of what has been previously stated.“ Now Naaman, captain of the host of the king of Syria, was a great man with his master, and honorable, because by him the LORD had given deliverance unto Syria: he was also a mighty man in valor,

6.Antithesis对照,对语juxtaposition(并列) of contrasting ideas in balanced

phrases or clauses.“Many are called, but few are chosen.”

7.archaism [\'ɑ:keiizəm, -ki-]n.古语;拟古主义;古体is the use of a form of

speech or writing that is no longer current.\"the odd man out\", which originally came from the phrase \"to find the odd man out\", where the verb \"to find out\" has been split by its object \"the odd man\", meaning the item which does not fit.

8.Cacophony : n.刺耳的声音, 杂音is the demonstration of unpleasant

phonaesthetics.1.blare (像喇叭般)发嘟嘟声;发出响而刺耳的声音

2.screech (表示惊恐、痛苦的)尖叫;尖锐刺耳的声音,猴子尖叫

3.roar 表示机器的轰鸣声,尖锐刺耳的声音

4.howl鬼哭狼嚎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5.squeak老鼠的尖叫,猪尖叫

6.nicker & whinny马嘶

7.grating 刺耳的(人因为音色而说话刺耳)

8.raspy 刺耳的(人因为生病而说话刺耳,

9,chiasmus n.交错法in which the second half of an expreion is balanced against the first with the parts reversed.\"I flee who chases me, and chase who flees me.\"

10,Climax 高潮 is one kind of expreive rhetorical devices. The proper use of it can not only strengthen the power of sentences, expre the meaning more clearly, but also make the sentence pattern more orderly and more rhythmic, and thus it imprees the readers more deeply. 例子:I came, I saw, I conquered.(Julius Caesar)came, saw, conquered并列,词语之间在意义上由弱到强依次递升达到高潮。这是典型的层进辞格句。

11,Etymology词源学 A rhetorical term for repetition of a word or phrase for

emphasis, usually with no words in between.例子:\"It\'s a twister! It\'s a twister!\"(Zeke in The Wizard of Oz, 1939) “这是龙卷风!这是龙卷风!” (齐克在绿野仙踪,1939年)

12.Exemplum 例证figure of amplification using an example, brief or extended, real or fictitious, to illustrate an example;

The use of exemplum is similar to “for example”

13,hyperbaton 倒置法Hyperbaton is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words that naturally belong together ar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for emphasis or effect.例子 \"Bloody thou art; bloody will be thy end\"

14,Hyperbole (修辞的夸张法) is that describes something as better or worse than it really is.Hyperboles are exaggerations to create emphasis or effect.例子\"Her wrinkles weigh more than she does!\" Elizabeth(她的皱纹比她更重) 15,The hysteron proteron词语的前后倒置,逆序法 is a rhetorical device in which the first key word of the idea refers to something that happens temporally later than the second key word.例子 “shoes and socks,” rather than socks and shoes,

16,Metaphor 暗喻A metaphor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ere comparison is implied.例子The years have slivered her hair.岁月已使她鬓发如霜

17,Metonymy借代 Metonymy is a figure of speech has to do with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nam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another.例子The White House supports the bill (using White House instead of President.The President is not like the White House, but there is contiguity between them).It uses closely related subjects。

18 Oxymoron矛盾修辞法is a figure of speech which is formed by the conjoining

of two contrasting, contradictory terms to produce a special effect.An oxymoron is a compreed paradox.(用两种不相调和或截然相反的词语来形容某一事物, 在矛盾中寻求哲理, 这种修辞手法叫做矛盾修饰法。)noble lie 高尚的谎言 19 paradox(似非而可能正确的议论)a statement or expreion so surprisingly

self‐contradictory as to provoke us into seeking another sense or context in which it would be true“I am lying,” for example, and we aume that his statement is true, it must be false.The paradox is that the statement “I am lying” is false if it is true.

20 praeteritio (=paraleipsis)假省笔法(省略重要部分反而加强意义的方法或故意

省略重要部分而引人注意) suggesting by deliberately concise treatment that much of significance is omitted;pretended omiion for rhetorical effect; e.g Let us make no judgment on the events of Chappaquiddick, since the facts are not yet all in.A political opponent of Senator Edward Kennedy

21 Sarcasm讽刺;嘲笑;挖苦is \"a sharp, bitter, or cutting expreion or remark; a

bitter jibe or taunt\", usually conveyed through irony or understatement.例子critical comments may be expreed in an ironic way, such as saying \"don\'t work too hard\" to a lazy worker.

22.Syllepsis一语双叙法;兼用法;轭语法 use of a word to govern two or more

words though agreeing in number or case etc.with only one.例子\"The sky—and my hopes—is falling.\"

23,A transferred epithet“移就修饰”,亦称“转移修饰a figure of speech where an epithet( an adjective ordescriptive phrase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none it should rightly modify to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belong.例子 His story achieved nothing but cheap laughs.他的故事仅仅赚了点廉价的笑声。

24,trope 比喻,修辞,转译is the usage of figurative language in literature, or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words are used in a sense different from their literal

meaning.例子The ship of state has sailed through rougher storms than the tempest of these lobbyists.\" 25,Zeugma [zewg‐mă], a figure of speech by which one word refers to two others in the same sentence.轭式修饰法 例子“Mr.Jones took his coat and his leave”26,Aporia 难点a rhetorically useful expreion of doubt.

27 Euphony 悦耳的声音Euphony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use of vowel sounds in words of generally serene imagery例子The mild-eyed melancholy Lotos-eaters came.\"

28,Hypophora设问in which the speaker poses a question and then answers the question.例子\"Do you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 Education is when you read the fine print; experience is what you get when you don\'t.\"

29,pun 双关语a humorous play on words eg1.例子 Seven days without water makes one weak.

七天不进水,人就会虚弱。weak和week是同音异义词。因此这句话听起来可以理解为:Seven days without water makes one week.

30 Litotes 间接肯定法(Litotes)是指用反对语的否定表达肯定的正面的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段。间接肯定法也称曲意法。间接肯定法与夸张法恰恰相反Understatement for rhetorical effect (especially when expreing an affirmative by negating its contrary) 例子.This is no small all accomplishment.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成就。(用no small表示great)

31 Scesis Onomaton 同意句重复 emphasizes an idea by expreing it in a string of generally synonymous phrases or statements.例子Wendy lay there, motionle in a peaceful slumber, very still in the arms of sleep.

32 Epanalepsis(语句间隔反复)1.Our eyes saw it, but we could not believe our eyes.

第15篇:修辞教案设计

修辞教案设计 一.与高考相关性

修辞手法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往往是以句子的分析判断为主,判断究竟是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些修辞手法判断起来,比较容易,而有些就是显得比较困难,会比较容易搞混,比方说:“百年老街在初夏的阳光中,愈发显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像这一种,就比较难判断,乍一看,有点像拟人,但事实情况是,这里的沧桑一词实际上是指世事变化大,因此既可以用在人也可以用在事物上,因此在这点道题中是不存在修辞手法的运用的。所以,要认真对待修辞手法,尤其对于学生而言,要讲解清楚。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基本的修辞手法,并能够正确运用与判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参与,教师指导,学生多做题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体会汉子表现手法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对于常见修辞手法务必要弄懂,比方说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对于它们的分类、区别以及例句要特别理解。

教学难点:

对于常见修辞手法的分类、区别、特点对于藏族学生而言,可能比较容易搞混,因此要多举例子。

四.教学媒介与方法

板书与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设计

先提问,让学生先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修辞手法,再想一想这些修辞手法在运用上,对表达效果有什么好处,循循渐进,启发、诱导、深入。

第一个修辞手法比拟

比拟:根据想象把物拟作人,比人拟作物,或把甲物拟作乙物的修辞手法。 拟物:如:“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尾巴。”

其中,“翘尾巴”、“夹尾巴”是狗等动物的特点。“翘尾巴”是指兽类把尾巴高高昂起,比喻做人骄傲、高调。“夹尾巴”是指兽类把尾巴收起来,比喻做人低调。 如:“小孩飞起来了。” 其中,“飞”本是鸟类的特点。在这里说明小孩跑得很快。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

第二个修辞手法比喻

就是打比方,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法。

结构:

构成内容上有三个要素:①思想对象,即本意。②另外的事物,即喻意。③两事物的类似点。 修辞上分三个成分: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②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③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

比喻的类型

分类:明喻、暗喻(又称“隐喻”)、借喻,三种。

明喻:本体、喻词、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仿若、彷如、如、如同、有如、恰似、仿佛”等。 例子:“他一动不动,仿如石像。” 其中, “他”是本体。“彷如”是喻词。“石像”是喻体。 “她笑的时候像花一样。其中,“她”是本体。“像”是喻词。“花”是喻体。

暗喻:只出现本体、喻体,喻词不出现,但用“是、成、变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喻词。 例子:

1、“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其中,“母亲”是本体。“荷叶”是喻体。“我”是本体。“红莲”是喻体。“是”是代替喻词的系。

2、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其中,“她”是本体。“夜明珠”是喻体。“是”是代替喻词的系词。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喻词都不出现。“喻体”代替“本体”。 例子:

1、笨猪怎么会明白聪明人的想法。其中:“笨猪”是喻体。在这里是指“笨的人”。代替“笨的人”这个本体。

2、鲜花插在牛粪上。其中:“鲜花”跟“牛粪”是两个喻体。它们分别指“美丽的女子”跟“丑陋的男人”。在这里,“鲜花”这个喻词代替“美丽女子”这个本体。而“牛粪”这个喻词代替“丑陋的男人”这个本体。

比喻的作用:将某一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事物或情境用说另一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也就是化繁为简。

第三个修辞手法排比

定义: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有时候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

例子:如“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等。

作用:

1、加强语势。

2、加强文章的节奏感,条理性,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3、提高书写风格和可读性。

4、用排比来写景抒情,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第四个修辞手法夸张

定义: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而有意言过其实的修辞。

分类:分放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放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深”的夸张形式。

如 “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胆大包天”“瘦得只剩下骨头”“我饿得都可以吃下一个大象。”等。

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矮、浅”的夸张形式。

如“班里静得连针落地的声音都能清晰地听见。”“芝麻粒儿大点的事儿,何必惊慌。”“他胆小如鼠。”“在这里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他骨瘦如柴。”

夸张的作用:

1、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2、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作业设计:

自己尝试着将讲过的修辞手法分别举个例子

教学反思:

在修辞手法的讲解过程中,会容易把比喻拟物搞混,比喻的修辞手法是学生较为容易弄懂的,具体在讲解过程中,多举例子,会起到明显的效果,反之,拟人就显得要稍微困难,我分析了,认为最主要还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在这次补基过程中,不能够把所有的基础都讲解得很仔细,因此,这一部分还是有点困难。

另外一个最主要的修辞手法讲解困难的,就是排比句,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但是由于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强,因此,排比句的讲解对于学生而言是最困难的。

第16篇:修辞总结

拟人句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观潮》

2、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鸟的天堂》

3、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鸟的天堂》

4、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蟋蟀的住宅》

5、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蟋蟀的住宅》

6、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鹅攀谈时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白公鹅》

7、要不,它就与邻近的鹅群来上一场厮打,弄得满河里漂浮着撕咬下来的乱羽。《白公鹅》

8、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白公鹅》

9、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猫》

10、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猫》

11、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母鸡》

12、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它的儿女吃。《母鸡》

13、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比喻句

1、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观潮》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观潮》

3、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雅鲁藏布大峡谷》

4、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而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爬山虎的脚》

5、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的住宅》

6、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白公鹅》

7、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猫》

8、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长城》

9、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颐和园》

10、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1、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2、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3、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

14、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5、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飞向蓝天的恐龙》

16、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夸张句

1、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观潮》

2、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母鸡》

排比句

1、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鸟的天堂》

2、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火烧云》

3、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巨人的花园》

4、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秦兵马俑》

5、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

3 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飞向蓝天的恐龙》

反问句

1、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猫》

设问句

1、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蟋蟀的住宅》

2、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的世纪》

3、这些优点从何而来呢?从太空中来。《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第17篇:八大修辞

高考专题复习八大修辞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通过与本体事物有本质差异而又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说明或显示本体事物的修辞方法。修辞作用:可以把本体表述得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从而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 比喻的条件: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例如:冲锋枪的声音像机关枪的声音一样,嘟嘟嘟地响了起来。

(2)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例如:一方块一方块的蓝天像天上的星星一样。 比喻的种类:

1、明喻:明确地表示以彼物比此物,本体、喻体、比喻词均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如、似、若、犹、仿佛、有如、一般”等。明喻的特点是比较显豁。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本体和喻体均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是、成为、变成、等于、当作”等,有时也可不用比喻词,本体和喻体以破折号和逗号来连接,或者直接组合成为句子的复指成分。暗喻的表义较为隐蔽。

例如: A、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B、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郁达夫《故都的秋》)

C、你是我的优乐美。

除此以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人多主意多,柴多火焰高。

②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 ③ 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

3、借喻: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较之明喻、暗喻,其表义更为隐蔽,形式也更为简洁。

例如:骤雨过 ,珍珠乱撒,打遍新荷。(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4、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比喻要注意

(1)运用比喻要特别注意那些有标志作用的比喻词。有“像”的地方不一定都是比喻。例如:

①他像雷锋一样。 .②我的家乡有许多特产,像板栗、油桐,都驰名全国。 .③天像要下雨了,你最好带上雨伞。 .④ 好像又看到了三十年前的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2)要用具体的、人们熟悉的事物去比抽象的事物,否则效果不好。 例如: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像神经和神经网一样交织在一起。 (3)要注意感情色彩,本体喻体的美丑要一致。

例如:在回乡的路上,看到绿油油的麦苗就像雨后丛生的杂草一样茂盛,而几年前,这里每年的麦苗总是稀疏枯黄,棵棵直立,犹如金丝。

(4)词语的比喻义不是比喻修辞。

1 例如:我们要放下包袱,解放思想。 这种想法太机械了。 ....

二、借代

借代,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借用相关事物的名称来称代本事物的修辞手法。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这里用“管弦”称代乐器,并进而称代音乐。 借代的种类:

(1)特征代本体。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 如梦令)--绿指海棠叶,红指海棠花

(2)具体代抽象。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 (3)专名(个别)代泛称(一般)。如:我为了明天的“面包”和昨日的债务辛勤地工作。 ⇒面包指物资

(4)部分代整体,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借代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特征,是事物本体形象更加鲜明;可以打破语言表达的平板单调,使语言简练含蓄而富有诙谐幽默的情趣。

如:他的周围,嬉戏着一群缩头缩脑的“滑雪衫”。

析:用“滑雪衫”来称代穿滑雪衫的人,突显了人物的穿着特征,引起读者形象的联想,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析:诗中“舟”与“帆”同义,用“帆”借代舟,错综成文,增强了语言的活泼性。 再如:高晓声《“漏斗户”主》中描写社员们想方设法养猪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奖励粮食来弥补口粮这一情况时说.这是“小耳朵盼大耳朵的粮食吃”。以“小耳朵”称代人,“大耳朵”称代猪,两相对比,幽默扑鼻而来 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1)借体必须有鲜明的代表性,能够反映事物最典型的特征,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的事物。

(2)借体必须抓住事物特征,在运用借代前,有些事物应作相应的交代。 (3)用特征代本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例如前面所举的“红眼睛阿义”。

(4)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1)借喻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而借代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例如: ①今天批斗那个寄生虫。 ②今天批斗那个歪嘴巴。 (2)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一般不能。

三、比拟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修辞方法。在比拟中,拟体虽然是明确的,但一般并不出现,只是把适用于拟体的动词、形容词或代词等移用于本体。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1、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音容笑貌。例如:①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② 飘柔,就是这么自信。

秦淮河失去了往日的欢笑,莫愁湖发出了撕胆的哭声

2、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例如: 例如:①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②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太重了,船运不了了)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正确地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运用比拟需要注意:

1、比拟要与情境相协调。

2 比拟是通过联想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手段,必然会融进表达者的真情实感。在运用中应注意情与景相协调,即情景交融。

2、比拟的拟体要符合本体的特点。

运用比拟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以,拟体要尽量符合本体的特点。否则就会不伦不类

3、比拟要避免褒贬不当。

比拟,不管是拟人还是拟物,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使用比拟时要注意感情色彩协调一致,避免褒贬不当。

4、比拟要注意语体。

运用比拟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并不是任何场合都可以使用这种修辞手法。一般而言,文艺语体中使用比拟手法较多一些,科技语体、公文语体一般要慎用,否则会削弱公文的严肃性和科技文章的严谨性。[1]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四、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有意扩大或缩小描写对象的形象、特征、数量、作用等,以增强浯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 夸张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等的夸张形式。 如: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②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等的夸张形式。

如:①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②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诲水杯中泻。(李贺《梦天》)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如: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夸张的作用: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总之,夸张可以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加深人们的印象,从而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运用夸张需要注意:

(1) 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如:鲁迅说:“‘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么就变成笑话了。”(《漫谈“漫画”》)

(2) 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实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3) 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的修辞。

五、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语意相关(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种类:

(1)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来说明同一道理,表示相似关系。

3 如: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反对。把处于对立关系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以突出事物的本质。需要说明的是,反对,从结构上看是对偶,从语义上看是对比。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即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句式叙述出来。

如:①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②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对偶与对比都使用成对的语言,其区别在于:对比重在意义上的相反或相对,是内容上的相对比较。而对偶..重形式上的成双成对,是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的句子。但像对偶中的反对,既是对偶句,又有对..比,这是修辞手法上的兼类现象。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又如:

(1)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碧野《天山景物记》) ——只对偶,不对仗。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只对偶,不对仗。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既对偶,又对仗。

(4)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七律二首 送瘟神》) ——既对偶,又对仗。

(5)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既对偶,又对仗。

六、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排比种类:

(1)成分排比:一个句子中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 (3)单句排比。例如: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例如:

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够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排比的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比如: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谚语)

(四)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如:“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1)对偶成对,只有一双;排比成串,至少三个。

(2)对偶语句字数必须相等,排比字数可以不等。

(3)对偶中在相同的位置上力求避免相同的字词出现,排比则常常含有反复的词语。 排比和反复

(1)排比成串,至少要三个词语或短语连续出现,字数可以不同,但常常有共同的强调性的词语在同一位置上出现;反复一般则只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2)排比在语言上往往以分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形式而增强语势;反复则是靠同一个词语或短语的连续出现来增强表达效果。

(3)要有并列的内容时,才能用排比的句式,排比的各项之间一般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不可错乱;反复则要防止滥用,以免造成累赘。

(4)有些句子中往往排比反复这两种修辞手法兼用。(如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关于心灵的排比句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 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 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关于自私的排比句

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

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 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层递

层递,是由三个以上在结构上相似的语言单位,按大小、轻重、高低、深浅、远近、长短等顺序排列,以表达层进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5 根据表达的内容,层递可分为递增和递减两类。递增,也叫递升,层递的项是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短到长、由少到多排列。

例如:

(1)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冼星海《保卫黄河》)

(2)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孙子•谋攻》)

(3)当战士两年多,没有什么贡献,想起来真对不起革命,对不起上级,对不起自己。(刘白羽《无敌三勇士》) 层递的修辞作用

层递的修辞作用在于一贯而下的语句,层层深入、步步逼进,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例(1)由“保卫黄河!”而“保卫华北!”而“保卫全中国!”一层一层递进,一步一步加深,有效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七、设问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常见用法

1.可以用设问做文章的标题,这样做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2.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

八、反问

反问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明知故问)。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反问句特点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如: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6

第18篇:修辞无处不在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要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不要把目光局限在一些修辞格上。

2.引导学生好好体会作者选择和锤炼字词的妙处,并在说话和写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要把字词用准、用好,而且还要注意创新,使用词达到最佳效果。

【教学重点】

1.修辞“无所不在”,建立“大修辞”观念。

2.重点把握“词语修辞”。

【教学形式】

多媒体演示;教师点拨;学生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生活中运用修辞的例子。

2.将学生分组,并推选出小组发言人。

【教学设想】

在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修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实,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我们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可以说“修辞无处不在”。

本堂课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以修辞活动为主线,串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使用修辞的各种例子,比如;课本以及课外阅读中所积累的优美语句、广告语、歌词、日常生活用语等等。

【教学建议】

1.安排学生搜集生活中使用修辞方法的各种例子,主要从文章、歌词、广告语、日常生活用语等中搜集(体会其修辞效果)。

2.各项活动最好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督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以下用幻灯片展示)

一、导入

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中的几段文字,悉心领悟、体味它的妙处。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你觉得这首散文诗美吗?美在哪里?(让学生讨论,然后给予讲解)

这首散文诗抛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它的音乐美,从诗人的内在情绪的涨落和语言节奏的有机统一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匆匆》表现了作者追寻时间踪迹而引起情绪的飞快流动,全篇格调统一在“轻俏”上,节奏疏隐绵运,轻快流利。用鲜明生动的口语,将诗情不受拘束地表现出来,语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使诗达到匀称和谐。

美的语言,一定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而对语言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就是“修辞”。

二、概述

谈到“修辞”,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修辞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 1.狭义的修辞:指运用修辞格(比喻、比拟、夸张等)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2.广义的修辞:不仅包括修辞格,还包括炼字、炼句。炼字就是对词语进行选择和搭配;炼句是着眼于句子的选择。

三、修辞的分类

从语言层面来看,修辞可分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三类。

1.语音修辞

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常见的修辞格,如排比、反复、顶真(针)、对偶,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与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

例如:《关雎》中,“窈窕”是叠韵词,“参差”是双声词,“辗转”既是双声词又是叠韵词,再加上诗中平仄相间,表意幽默,可谓荡气回肠,动听悦耳之极。

请说说下面这几句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语音修辞?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叠音词“轻轻的”,三次反复使用,使我们感觉到作者那种小心翼翼的生怕惊扰了康桥的心理;“来”“彩”二字押韵,读来流畅上口;节奏整齐中富有变化。)

2.词语修辞

着重于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类似于古人的“炼字”。从意义入手,选用、锤炼汉字,才会使文章准确、鲜明、生动,表达精当贴切、含蓄深厚。

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既有动态美又有静态美,更有比拟的修辞效果。写出了生机勃勃,春满江南的形象,也表达出了作者的心境。

试分析下面这句话的词语修辞?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作者用这个“排”字,生动刻画出了孔乙己的性格和情态。如果换成“拿”字,可能就“境界全无”了。)

3.语句修辞

比如长句和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整句和散句、顺序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句和反问句等,表达效果各不相同,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例如:吴伯箫的《歌声》中,“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只要在什么时候听到那种歌声,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来。”恰当地运用整句,显示出整齐美,匀称美,富有节奏感;整句与散句结合,更有句式富于变化,生动活泼的效果。

请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使用的语句修辞。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草色遥看”是“遥看草色”的倒装。诗人为了突出“草色”,把它放在“遥看”之前。)

四、生活中的修辞(让学生参与,并展示搜集的资料) 修辞并不是只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修辞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日常口语、广告、歌词等。

1.日常口语

例如:“难道你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吗?”这句话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明明是肯定的,还要反问,这就引起了读者的思索,同时也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2.广告

例如:“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丰田车的这句广告语运用了顶真(针)的修辞方法。构思巧妙,使上下句语势连贯,前后逻辑严密,使人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同时说明了丰田车在世界上销路之广,性能之优。

3.歌词

例如:“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同一首歌》)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给鲜花赋予人的思想,赋予人的动作,语句形象生动。

生活中还有哪些运用修辞的例子?请试着举出。(让学生踊跃回答)

五、大显身手(让学生思考作答,然后教师给予点拨)

1.请运用修辞手法拟写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态度真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字数在20个字以内)

【答案】对偶:“说地地道道普通话,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双关:“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

比喻:“普通话——人类沟通的桥梁”

2.请为“平山堂下花似锦”写一个下联。(注:平山堂是扬州著名景点之一。扬州名胜很多,如瘦西湖、何园、史公祠、琼花观等等。)

平山堂下花似锦, 。

【答案】瘦西湖畔柳如烟

琼花观边花似海

【结语】

希望同学们关注生活,关注身边无处不在的修辞,学会运用它们,为你的语言添彩。

《修辞无处不在》练习题

1.今年是牛年,于是网络上在牛年祝福语中将Happy new year 说成Happy 牛year。这里是借助汉语中的谐音而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假设现在是“猪”年,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仿照下面句子的特点,再写一句猪年祝福语。

祝吾友在新的一年里,做事不要猪头猪脑,快乐要学会多如猪毛,胃口要像猪吃食料,生活要像猪一样没烦恼。祝猪年猪光宝气、家庭珠联璧合!

答:

2.中国人过年过节办喜事总喜欢讨吉利,有些就是借助了汉字的谐音实现的。如菜式的用料、命名,食物的选择、摆设等,就有对应的吉利话,以“汤圆”“柿饼”为例:“吃了这碗汤圆,保您阖家幸福,团团圆圆;吃了这块柿饼,保您事(柿)事顺心,万事如意!”

下面分别是两组常见的水果和菜式,请你任选一组,借助它们的谐音说出一段吉利的祝福语。

水果:苹果

梨 杏 核桃 菜式:发菜 猪脚 鱿鱼 腐竹

我选______组

吉利祝福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文中很有特色的句子,请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强风吹开了牢门,散乱了他的头发,鼓荡起他的衣衫,将案上的诗稿吹得满屋飘飞,他兀自目运神光,浑然不觉。

(1)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子和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

(2)仿照其格式,另选对象再写两句话。 答:

4.下列句子是美国总统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枪击案的第二天,悼念该校枪击事件中的遇难者时说的一段话,请从修辞上对画线句子作简要的分析。

对我们整个国家来说,这是悲伤的一天,那些被夺去生命的人们不应该遭受这样的命运。他们只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一个错误的地点。他们走了,留下了悲痛的家人、悲痛的同学,和一个悲痛的国家。

答:

5.假如你是学校广播台“青春热线”栏目的主持人,请你用比喻的手法为“如何与教师沟通”这个话题设计一个简短、轻松、形象、幽默的开场白,不超过50个字。

答:

6.某餐馆套用一个名句,拟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劝人珍惜粮食。请根据提供的下联填出上联中的空缺部分。

,弃之可惜

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7.幽默往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在空格上写句话,表现出语言的得体和故事的幽默性。

售货员对正在自己店里抽烟的顾客说:“先生,真对不起。请不要在商店里抽烟。” 顾客生气地说:“真是怪事,贵店卖着香烟,为什么不准在这里抽烟呢?”

售货员: “

8.对同一种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可以产生不同看法,

例如:钉子

甲:把别人的打击,化作自己前进的动力。乙:自己从来不知道进取,因而只能被动挨打。请分别以“秤砣”和“流星”为对象,从不同角度分别写两段话,要求:语言精练,运用对比,富含哲理。

事物:

甲: 乙:

9.请以“杜甫”为开头,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可增删个别词语)

杜甫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将牵挂演绎得感人肺腑;因为牵挂,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令人荡气回肠;“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将多少人的牵挂抒写得缠绵悱恻。

答:

10.请参照例句格式,要求运用设问和借代手法,表现自己对所学某一门课程的喜爱。

例句:何物最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注:本句话反映的是旧时读书人对参加科举的向往。秋天乡试,春天会试。

答:

11.学生习作《中秋月儿圆》中有这样一个语句,语言稍显单薄,请你添加几句,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使之丰富起来。

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圆,好一个美丽的夜晚。

答: 12.在“家电”的身上似乎也可以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依照下面示例的构想方式,另选两种“家电”,各写一段讽喻人类的文字。

示例: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从人的摆布。

答:(1) (2)

参考答案

1.祝吾友在猪年里,可爱胜过猪,钱包像猪肚那样饱满,职位像猪蹄那样四平八稳,天天睡得比猪还香,生活像猪一样无忧无虑。祝你猪年猪圆玉润、财源猪笼入水! 注:当猪笼放到水里时,四周的水都向猪笼里灌,那就是粤谚的“猪笼入水”,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财路亨通,财富从四方八面滚滚而来。

2.水果组:吃了苹果雪梨,祝你平(苹)安顺利(梨);吃了杏果核桃,祝你美满幸(杏)福、阖(核)家快乐!

菜式组:发菜猪首(脚)入口,祝你发财(菜)就手(首);鱿鱼腐竹上桌,祝你年年有余(鱿鱼),日日富足(腐竹)!

3.(1)句式:前三句句式结构一致,构成排比,第四句用一个“将”字改变了原有句式的特点,使得句式整散结合,错落有致,侧面烘托出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气节。加点词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强调了风之猛烈,同时也使得句式更加整齐,语势铿锵有力,形象鲜明感人。

(2)蛙声打破了夜的寂静,朦胧了他惺忪的睡眼,和着轻柔的风扇,屋子再次充满浓浓的睡意。

4.画线句子用了反复手法。两个“错误”连用,表达出对这起不该发生而发生在自己的国家里的悲剧的惋惜和对制造灾难者的谴责。三个“悲痛”连用,层次由个人上升到国家,传达出悲剧给整个美国带来的不幸,表达出总统对无辜者丧失生命的痛心以及从悲痛中走出来的信念。

5.校园里,你和老师在心灵的通道上是否撞过车?你是否为此苦恼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搭建师生沟通的“心灵立交桥”。

6.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实在很抱歉,先生。我们这里也卖浴巾,但也没有一位顾客在这里洗澡啊。

8.秤砣

甲:身子虽小,却能压千斤。乙:一生都在称量别人,却从不知道自重。

流星

甲:在生命最后一刻,仍然闪闪发光。乙: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必然坠入黑暗的深渊。

9.杜甫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将牵挂演绎得感人肺腑;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将牵挂吟唱得令人荡气回肠;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将多少人的牵挂抒写得缠绵悱恻。

10.答案1:何事最着迷?弓弦丝竹乐器。答案2:什么学科最有趣?之乎者也耐寻味。

11.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圆,如水的月光倾泻下来,轻轻地抚摸着万物,微风与大地窃窃私语,好一个美丽的夜晚。

12空调——只能在一个狭小空间内改变温度,却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

洗衣机——只能一次次洗去衣物上的飞尘和污水,却总以为把人心灵的尘埃洗涤殆尽。

第19篇:修辞史

2.1 古典修辞学(公元前5世纪—公元后5世纪) 2.1.1 古希腊与古希腊的民主

古希腊是当今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民主、哲学、占星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剧院,这些只是其贡献的一部分。像柏拉图、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人的思想至今仍是高校课程。古希腊人(主要是雅典人)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信奉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古希腊成就的基础是人文主义。古希腊强调个人价值、个人重要性和个人尊严。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机构有执政官、十将军委员会、五百人会议和公民大会,体现了民主制的特点:平民政体、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和公民意识。古希腊人创造了政治自由,直接民主。古希腊的民主为其思想开放、学术自由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1.2 诡辩家与其修辞的实践

公元前5世纪,由于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希腊出现了教师阶层,被称为诡辩家。与其说他们是一个流派,不如说是一个专业的阶层,他们遍布希腊,而且出现了行业竞争。教育求真知,但大多数诡辩家体现的是虚假学习,仅仅为了政治成功而已。诡辩家们游历希腊,到处讲学,广收门徒,积极辩论。他们为此收取高额费用。事实上,他们开古希腊教育收费之先河。诡辩家不是哲学家。他们会教授任何一门受欢迎的课程。话题涵盖修辞、政治、语法、词源学、历史、物理和数学。初期他们被看作高尚的老师,因为他们教人们如何为国家作出贡献。普罗泰格拉,成名于公元前445年,被看做第一个诡辩家。继他之后,高尔吉亚、普罗狄克斯、希庇亚斯相继闻名。不论他们出现在哪里,尤其是雅典,他们总是收到热诚的欢迎,人们成群地听他们讲学,甚至伯里克利、欧里庇得斯和苏格拉底也都曾追随过他们。

当时希腊有才能的人都想当政治家,因此诡辩家大都集中于教修辞。接受训练的年轻的政客目标就是说服群众相信他们所说的一切。追求真理并不是至高的。结果,诡辩家们承担着提供任何学科的辩论,证明任何立场的任务。他们吹嘘着自己好坏不分、黑白颠倒的能力。一些人,如高尔吉亚认为要给出满意的答复,并不需要知晓一门学科的所有知识。因此他总是不假思索地炫耀般地回答任何学科的任何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经常使用遁辞。通过这种方式,诡辩家们纠缠、耍弄对手,让他们陷入混乱,如果这些并不够,他们用暴力和噪声击垮对手。诡辩家们追求炫目花哨的隐喻、不同寻常的修辞格、警句、悖论来显示聪明睿智,而不是至真至诚。 2.1.3 古希腊修辞学家及其理论

考拉克斯 (539—442 B.C.)西方修辞学起源于希腊。考拉克斯和他的学生提希厄斯是最早的诡辩家。他们热衷于将修辞应用于实践中。考拉克斯 认为法律辩护应包含四个方面:开场白、解释、辩论和结束语。这种将法律辩护分为四项的提议后来为亚里士多德继承,被西塞罗发展成六项。

高尔吉亚(485—380 B.C.)高尔吉亚是提希厄斯的学生。他是雅典成功的诡辩家之一,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雷昂底恩城。公元前427年,他出使雅典,在那里定居下来并建立了修辞学校,开始教授修辞学。高尔吉亚认为人不可能知晓真理。他断言:(1)无物存在;(2)即使有物存在,我们也无法认知它;(3)即使我们可以认知某物我们也无法把它告

1 诉别人。高尔吉亚看来万物皆虚幻,语言也如此。修辞学帮助我们认识说话者创造出来的真实。因此修辞学的威力对于那些想完善它的来说是无穷的。高尔吉亚是个优秀的演讲者,门徒众多。他主张优秀的演讲者应该利用kairos,即契机,知道何时说什么。作为一个著名的诡辩家,高尔吉亚对讲演术影响巨大。

普罗泰格拉(480—410 B.C.)普罗泰格拉主要以三个论断著称于世:(1)人是万物的尺度(经常被解读为激进的相对主义);(2)他可以让较弱势的一方变得有理;(3)人不能证明上帝是否存在。一些古老的资料证明这些论断使他因不敬神灵罪被控,著作被焚烧,他也因宣传不可知论被逐出雅典。

苏格拉底 (469—399 B.C.)我们对苏格拉底的知识大多来自于柏拉图的著作。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他列出苏格拉底大多数著名的哲学思想: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即使全宇宙都反对;追求真知,即使全世界都反对。

苏格拉底相信知识是鲜活的,互动的。他经常通过问答的形式,询问别人的立场,引导他们走向矛盾,证明他们的原思想是错误的。苏格拉底自己从来都没有立场。他说自己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那种非问答的方法归为反驳论证,最终上升为辩证法。真理是追寻出的,而不是发现的,这是典型的苏格拉底式的思想,也符合我们今天的世界观。他认为通过反驳论证真理是可知的。

除了柏拉图,雅典人都认为苏格拉底是诡辩家。苏格拉底的思想似乎非常接近诡辩家,但事实上,他反对诡辩修辞主张的演讲者应该为了胜利不择手段。他认为修辞虽然让人印象深刻,但言之无物。不像诡辩家强调口才和形式,苏格拉底注重思想、真理和智慧。 伊索克拉底(436—338 B.C.)伊索克拉底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修辞学校。在修辞教学中,他强调三个基本因素:天赋、训练和实践。他认为老师不应该仅仅解释原则,而应该将演讲的例子作为模板,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获得具有实践意义的智慧。他认为修辞是一种技能或艺术,要想掌握必须在实践中学习。

柏拉图(427—347 B.C.)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是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修辞是真理的表达方式,是理性演讲的艺术,而不是雄辩的艺术。他认为只有清楚、连贯和自然才能决定演讲的成功。他认为真正的雄辩的力量来自于真理和发自内心。这从某种程度上讲,智者的修辞技巧的运用是欺骗和操纵人们的一种方式。

亚里士多德 (384—322 B.C.)尽管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但他舍弃了柏拉图修辞中的神秘成分,发展出更具逻辑性的修辞,这统治西方文明直至中世纪。他的修辞本质似乎更具贵族气息,他最著名的学生是亚历山大大帝。他的《修辞学》是西方第一本关于修辞的著作。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性的说服方式有三种:理性诉求,情感诉求和伦理诉求。(1)理性诉求: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2)情感诉求(3)伦理诉求。 2.1.4 罗马修辞学家及其理论

西塞罗(106—43 B.C.)西塞罗是政治家、哲学家。他认为修辞是政治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要有力地维护政治地位,演讲者必须要有丰富的经历和广泛的文化认知。他将亚里士多德的证明部分分成独立的范畴,因此将论辩四要素发展成六要素:(1)开场白;(2)铺陈叙述;(3)论证要点;(4)证明;(5)反驳;(6)结束语。一般人们认为是西塞罗提出三种文风:庄重体、中间体和平白体,分别用来感动听众、愉悦观众和教化观众。

2 昆体良 (A.D.35—95)西塞罗和昆体良进一步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他们对古典修辞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五艺”理论或五准则:(1)发现:通过考虑人物、事件、何时、何地、怎样和原因,找到站得住脚的论点;(2)组织:如何有效地组织证据;(3)风格:如何措辞和组织句子;(4)记忆:关于如何通过有效的记忆手段让听众对演讲记忆深刻的艺术;(5)演讲:演讲的艺术,包括说话者的姿势、音调、手势、面部表情等。 2.2 中世纪修辞学 (5世纪—14世纪)

中世纪,关于修辞的两大主要发展值得关注。第一,修辞学既成为一门实践的艺术,也成为一门学术科目。第二,风格和演讲的重要性超越了“五艺”中的其它准则。 修辞格有两类:转移修辞格(如隐喻、转喻、提喻)和结构修辞格(如高潮、重复、头韵、元韵)。修辞格不仅仅是装饰性的,它们体现了发现论点和组织论据的策略。 中世纪想当硕士的本科生学三学科:语法、逻辑和修辞。硕士生接受额外的四科目训练:算术、天文学、音乐和几何学。修辞学的学习划分为两大部分:信件写作和布道。这两项受到“第二诡辩派”和圣·奥古斯汀、卡西多拉斯、依西多主教等作家的深刻影响。 圣·奥古斯汀 (A.D.354—430)圣·奥古斯汀试着融合古典修辞学和布道。在那个几乎没有实用修辞学的时代,他强调布道者应该用修辞说服人们而不是表现自我。他的修辞理论给布道修辞学打下基础。之前无一古典修辞学家研究布道的艺术,但在研究修辞时为这一研究提供了基础。

卡西多拉斯 (A.D.487—583)卡西多拉斯是罗马作家、政治家。当时的皇帝和贵族们依靠识字的仆人组织、记录和转述重要的政治信息,卡西多拉斯为皇帝转述的信息后来整理为12本书。中世纪的学生学习书中信件,模仿格式,并学习如何润色。

依西多主教 (A.D.560—636)依西多是西班牙主教,圣人,中世纪百科全书式学者。《词源学》为其著作,是中世纪的教科书,风格简约,组织有序。第一本讲语法,包括诗韵格律。第二本讲辩证法和修辞学。他不注重“五艺”中的发现论点和组织论据,基本上忽略了记忆和演讲。

2.3 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15—16世纪)

米利暗将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分为三大类:传统派、修辞格派和拉米斯派。他们三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将找出论点归于修辞,或归于逻辑,或皆属于两者。 2.4 新古典修辞学(17—19世纪)

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至少三类观点发展了修辞学理论:科学视角、雄辩视角和文学视角。这三个视角都坚持一个原则:修辞是动态的过程,而且修辞学不仅仅来源于过去,而且生根于当代。 2.4.1 科学视角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培根没有写过修辞学论文,但他的很多作品暗示科学视角是修辞学研究的新方向。培根区分逻辑和修辞、推理和想象,把它们看作是截然不同的思维能力,然而又认为它们必须彼此协调。培根在《论学术的进展》一书中写道:修辞的

3 任务就是将推理运用到想象中来更好地改变意志。在重新定义发现论点时,他将传统的对演绎三段论省略式的强烈推崇减到最低,强调帮助科学家们打开脑海中储存知识的归纳推理的过程和记忆。培根推崇“西尼卡文体”,就是简单直接的文风,以短句、简单的词和不加修饰为特点。培根自己的生活格调和个人习惯倾向于奢侈,因此他的作品不可避的辞藻华丽、句型夸张、效果夸大。但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简洁易懂,培根不惜故意打破原本平衡的结构来创作参差不齐但更深入人心的句子。培根认为,简易的文体就像数学一样能最好地解释科学家简洁客观的观察结果。

乔治·坎贝尔 (1719—1796) 乔治·坎贝尔是苏格兰修辞学家,对当代修辞学意义重大。之所以说他科学地看待修辞学是因为他将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和修辞学的原则融合在一起。要使演讲有效,修辞学家必须要深谙人性,并分析他们的受众。坎贝尔提出人的四项才能:理解力、想象力、热情和意志力。尽管说话者一般会有一个主要的目的—教化启迪或者影响他人意志,演讲会带来从属的修辞目的,就是加强说服力。

坎贝尔重新建立了修辞与心理学的重要关系,将演讲者的口才和对受众的影响联系起来。他也探索了将风趣、幽默和嘲弄作为修辞策略的用法,分析了演绎推理三段论的局限性,扩大了论据的种类(认为包括常识、经验、类比和证词等都可以作为论据),建立了现在广为人知的“doctrine of usage”,认为语言的归纳总结应该建立在当代负有盛名的作家基础上,而不是古典权威。 2.4.2 雄辩视角

雄辩视角强调发表演讲,雄辩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宣扬公共演讲的技巧。雄辩家们认为修辞学家们一直忽略口头演讲,强调写作,但现在公开演讲、口头阅读、议会辩论、讲坛布道提供了很多口头表述观点的机会。托马斯·谢里丹的Lectures on Elocution (1762)和 约翰·沃克的Elements of Elocution (1782)给演讲者的提供发音、手势、声音控制和口音方面的建议。

尽管雄辩家没有忽略发现论点,事实上他们把修辞学的范围缩小到关于演讲和文体方面,并把它们的应用局限到正式演讲文本。 2.4.3 文学视角

文学视角既不注重公开演讲,也不像新科学那样注重文学语篇,它注重文体。首先,新古典派,像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和乔纳森·沃德(d.1758)尚古,寻求在传统的信念基础上重新建立评判准则。他们认为好作家应该学习古典的作家,并模仿他们。郝拉斯、荷马、维吉尔、和西塞罗的作品是典范。好的文体不一定是全新的,不一定是现代的,而更应该是不加修饰的,没有歧义的,正确的,遵循希腊和拉丁模式。在重新确立古典学习的重要性的过程中,这些地位突出的文人希望赋予英语语言强大的表达力,就像他们崇拜的希腊和拉丁文学里一样。

还有另一派学者崇尚华丽的文风,使发现论点的学习复苏。像约瑟夫·艾迪生(1672—1719)和埃德蒙·伯克(1729—1797)强调崇高的思想性和华丽的文体。他们宣称希腊作家朗加纳斯的《论崇高体》是权威之作。朗加纳斯认为热情是灵感的来源,他认为修辞不仅仅是用来说服受众的,它也可以使受众激动万分。朗加纳斯讨论的“崇高体”来源于对崇高的冥想,来源于通过感觉让美在脑海中演绎。崇高体通过无法抵挡的力量、宏伟的思想和雄辩的表达打动受众。朗加纳斯的拥护者屈服与情感,屈服于热情的力量来达到

4 打动受众的目的。

休·布莱尔(1718—1800)休·布莱尔是著名的传道士,在爱丁堡大学当了二十多年修辞学和美文学钦定讲座教授直到1783年退休。他在《修辞学与美文学讲座》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这本书为他的讲学做一个明确的描述。给初学者的47次讲座中,布莱尔呈献了一个修辞即言语的技巧的系统概述。他处理品味和审美问题,调查古典和当代修辞,回顾语法,总结了雄辩术的历史,通过分析艾迪生和斯威夫特的散文解释文风原则。尽管他更喜欢平白体,他也没有反驳朗加纳斯的崇高体。他认为崇高体不是体现在词上,而是在事上,不是体现在文体上,而是在崇高的、令人愉快的构想上。

那时布莱尔的讲座最全面地总结了修辞学历史,非常受欢迎。布莱尔看来,修辞学不仅仅注重文风平白或华丽,也注重文化,注重人,注重人们如何通过语言与不同的受众交流来达到不同的目的。 2.5 当代修辞学

自18世纪以来修辞学一直是一门重要的学问,但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讨论关于口头或书面形式的问题和演讲。当然,伟大的修辞学家层出不穷,他们也开始探索修辞学和心理学的关系,但是说服的概念无法在强烈信仰科学方法的年代占得一席之地。19世纪后半期,哈佛大学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学习英语写作的基本原则。在这个教令的影响下,而今我们称的“写作”就是修辞学的近义词。尽管新生的写作课程几乎不涉及修辞理论,但写作和交际给对修辞学感兴趣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家园。

20世纪见证了修辞学的再次兴起。当代学者继续在数世纪的修辞传统上添砖加瓦,重新解释修辞学来说明人类交流的重要性。像理查兹(1893—1979)、伯克(1897—1993)等作家从不同的角度看修辞学,但他们都主要研究复杂社会中语言的运用。有一些学者注重有关意义的问题,关于如何通过语言或其它媒介让世界变得有意义的存在。有一些学者注重伦理。对他们来说,修辞让他们面临包含价值观的选择。他们认为修辞学家对观众来说是布道者:如果他想将观众的情感向崇高的方向引导,他就是崇高的;如果他想迷惑观众或贬低观众,他就是卑鄙的。有一些学者把修辞学看作是求知的工具。对他们来说,语言对思想、对人类知识至关重要。比如,Toulmin发现三段论的逻辑不实用,发展了一种辩论模式,在这种模式里,语言是用来帮助培养理解力,而不是用来声明真理。还有一些学者探索语言对政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把修辞学看作只社会变迁的工具。

从某种程度上讲,新世纪的“新”修辞学并不是崭新的—它回归了古典修辞学,但它同时也融合了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哲学、语义学、政治学,甚至综合了文化影响下的修辞艺术的新视角。

理查兹(1893—1979)理查兹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修辞学家之一。1918年,理查兹和奥格登合著了《意义的意义》并发表了一本季刊上。1922年,他们和詹姆斯·伍德合著了《美学的原则》。后来理查兹和奥格登又合著了《基础英语》,书里收集了850个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英语单词。

理查兹反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传统修辞学理论。他认为那些理论只是写作和说话规则的总结,与20世纪没多大关系。他在《修辞的哲学》(1965)一书中写道:修辞应该是一门关于分析词语如何在话语中发挥作用的研究。他还认为传统修辞学局限于如何说服,由于这一做法,语言如何发挥作用这个大问题被忽视了。

5 他认为修辞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寻找不被误解的途径。如果理查兹的理论要解释话语是如何起作用的必须首先满足三个要求:(1)学者必须质疑和评价修辞假设,而不是简单地假设它们是真的;(2)修辞的研究必须从单词本身着手;(3)修辞学之于知识本身必须被看做是重要的。

理查兹有很多关于如何避免误解的理念。最著名的就是运用隐喻。在理查兹看来,人类一直在隐喻地思考。因此,隐喻可以引发听众对某一特定理念的合理联系。

伯克(1897—1993)和理查兹一样,伯克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修辞学家之一。Counter-Statement一书的出版引发了一系列的书籍阐明伯克提出的语言问题。伯克系统掌握传统修辞学,认真研究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将这些真知灼见融入了修辞学的研究。

伯克认为“修辞学源自于语言自身必不可少的功能……语言是促成天生就对符号有反应的人类的合作的象征性的方式”。

伯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当我们描述人们的行为和动机时包括了哪些东西”。换句话说,伯克分析人类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伯克没有单纯地研究比如“因果”、“刺激反应”这样简单的、机械的词条,而是通过分析剧本研究动机。“五位一体”(Pentad)和“同一”(Identification)是伯克修辞论研究的重点。“五位一体”即行为、场景、施事、受事和目的。 “同一性”修辞是语言的功能之一,能使人们克服分开彼此的障碍。语言能让人们之间彼此认同,促进交流。

伯克对修辞学的主要贡献就是他尝试扩大修辞学的研究范围。更重要的是,在大多数人开始意识到技术剥夺人性的一面时,伯克再次声明了修辞学的重要性。他主张,修辞学不是装饰辩论,甚至也不是维护真理的,它用符号作为人类在生活的戏剧中彼此赖以生存的方式。 2.6 总结

我们得到的第一个结论是,我们发现“修辞”一词很难定义,正如我们从这一章中学到的,修辞既可以表示一种实践,又可以表示用来描述这类实践活动的一门知识。要想理解“修辞”一词,我们必须了解当人们使用它时是什么意思。是指一种理论吗?如果是,是谁的理论?是指一类实践活动吗?如果是,是从哪个视角来看待这个实践活动的?类似地,当我们听到这样一类词:说服、交流、文体,它们是什么意思?文体仅仅是指写作者的用词吗,还是包括了他所用的所有修辞选择? 第二,修辞学经历了重心的改变。正如我们所知,,后来的修辞学家在古典修辞学的基础上不断修饰。各个阶段的修辞学家们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进行修辞实践活动,并且发展出反映独特文化视角的修辞理论。结果,各种修辞理论此起彼伏,各领风骚。古典修辞学中,一段时间修辞理论强调思想、真理和智慧—谈话的内容和说话者的品质;又有一段时间,修辞理论强调雄辩和形式—语言和有效的演讲技巧。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修辞学家主要强调文体。18世纪的演说家们集中于发表演讲,但20世纪,演说家们对发现有意义的论点的热情再次兴起。

第20篇:修辞、对联

修辞(含对联题)

一、比喻

1/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2、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博喻。

4、比喻的作用:①具体、形象、生动。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②浅显易懂。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③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二、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作用:(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辨析】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如: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比喻)圣马克堂热情地迎接着八方游客。(拟人)

三、借代

1、概念:指的是不直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借代即用借体代本体。

2、种类: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懒将白发对青铜。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作用: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辨析】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如: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借代)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借喻)

四、夸张

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作用:(1)形象漫画化,使特点更显著。(2)揭示事物本质,起强调作用。(3)态度鲜明,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五、对偶

1、概念: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叫对偶。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种类:(1)正对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2)反对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流水 对c.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3、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

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六、排比

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七、反复

作用:反复具有突出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的效果。恰当地运用反复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的作用。

八、设问

作用: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反诘)

作用: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辨析】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热身训练:

1.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 B.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 C.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杜甫)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

2.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3.下面句子中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池中荷叶鱼儿伞,梁上蛛丝燕子帘。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4.下面句子中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池中荷叶鱼儿伞,梁上蛛丝燕子帘。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5.下列选项中修辞手法的使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 C.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D.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6.与例句修辞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一阵自行车的铃声,由远而近,洒在溪边的小路上。 B.汤三圆子捏着甜腻腻的嗓子,花言巧语。

C.长江两岸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像多数的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

7.我们每天都在亲近汉字,使用汉字,感受着汉字的无穷魅力。很多汉字都是形与意的完美结合,请围绕汉字的表意性特点,以“山”“明” “旦”为例,写一段文字。(4分) 要求:① 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② 不少于60字。

【答案】中国的汉字,既有动人的音韵,又有优美的形体,还有丰富的内涵。“山”字中间那突出的一笔不正是孤耸的峰峦吗?“明”字不正是天上那带给我们光辉的日月吗? “旦”字不正表明早晨太阳刚刚跃出地平线吗?汉字就像一个个灵动跳跃的音符,谱写出了中华文化的华美乐章。 8.选出对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3分)( ) ..①打印社广告:“不打不相识。” ②裘皮大衣厂广告:“该大衣唯一的缺点是,将使您不得不忍痛扔掉以前购买的毛线衣。”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A.反复 反衬 互文 夸张 B.双关 反语 互文 夸张 C.双关 拟人 对偶 比喻 D.反复 反衬 拟人 比喻 9.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他经常摆出一副冰冷的面孔,令人望而生畏。(通感) B.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讳饰)

C.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对比) D.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借代) 10.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句是( )

A.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骂,用尽了办法大吵大闹。(排比) B.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夸张) C.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借代)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反语)

11.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描写)

B.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抒情)

C.据说一个渔人在江中打鱼,突遇狂风暴雨,船覆灭顶,他的妻子抱了小孩从峰顶眺望,盼他回来。(记叙)

D.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说明) 12.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和原生质的最佳制品。(借代)

B.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对比) C.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夸张) D.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拟人)

13.下列各句中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上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下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描写) B.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说明) C.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叙述) D.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抒情)

14.下列选项运用了比喻修辞的是 ( )

A.我到过祖国的许多名胜古迹,像黄山、杭州西湖、苏州园林。 B.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C.试问天下谁能与我的歌声媲美? D.工商文明的基因。

15.“她(唐小姐)眼睛不顶大,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像政治家讲的空话,大而无当。”根据句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从下列句中选出具有相同特点的一句 ( )(3分) A.那妓女忽然发现顾先生的注意,便对他一笑,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

B.张太太上海话比丈夫讲得好,可是时时流露乡土音,仿佛罩褂太小,遮不了里面的袍子。 C.我只怕他整个胖身体全化在汗里,像洋蜡烛化成一摊油。

D.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而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16.下列句子中修辞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暗喻) B.粪土当年万户侯(借代)

C.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

D.金色的声音刺激着我们(通感)

17.下列诗句中与“天香月色同僧室”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3分)

A.叶落猿啼傍客舟 B.魏国山河半夕阳 C.花间觅路鸟先知 D.寒林空见日斜时

18.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

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

19.下列各诗句中,运用通感艺术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B.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C.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D.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20.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海外儿女思乡,思乡,思乡,此情此意久长。

B.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C.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D.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五)衔接、连贯

友情提醒: 方法指引一:解题时一定要考虑话题要统一,陈述对象要一致。一段话,总要围绕一个中心,一个话题。同一话题,往往表现为主语的一致性,叙述角度的一致性及上下文的对应。 方法指引二:为了准确表意,需要恰当的思路,思路又体现在语言顺序上——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因果顺序)。

方法指引三:要瞻前顾后,注意照应。解题时要呼应前边,注意上下句词语的照应,前后句式的照应。

方法指引四:注意句式对仗、押韵。

方法指引五:①语段话题统一的原则。②前后语意呼应的原则。③本体喻体合理的原则。 热身训练:

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⒈ 每逢深秋季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⒉远眺群山环抱,( )看小河流水,茶院葱绿,松竹并茂。 ① 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 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 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 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09年江西卷)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 ,____ ,_____ ,______, 。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3:下列句子中能前后衔接的一项( )

永恒的敌人是什么?_______时间不会把 任何事物变得永恒不灭,只能把一切都变得愈来 愈短暂有限和微不足道。 ①永恒的敌人是时间。

②时间不会无休无止地载运任何事物。

③在它的车厢里,上上下下都是一时的光彩和 瞬息的强大。

④从永恒的终点看去,时间的来去全是空的。 ⑤它不是摧残、破坏、寇乱、窃盗、消磨、腐烂、散失和死亡。

A ⑤②①③④ B ①②⑤④③ C ⑤①②④③ D ④①②⑤③ 4:填入横线处的话,排列恰当的(

如果把老天比作一个画师的话,那么它春夏时节为大自然抹涂的是如梦似幻的温柔之色。 , 。 , 。 , ,于苍茫中呈现着端庄、宁静的圣洁之美。

①那灿烂的金黄色成为这个季节的主色调,让人想起凡·高的画 ②随着冷空气频频地入侵,落叶飘零,山色骤然变得暗淡陈旧了 ③但这种绚丽持续不了多久 ④到了秋天,它的画风发生变化,它借着秋霜的手,把山峦点染得一派绚丽 ⑤伴随着雪花那轻歌曼舞的脚步,山峦披上来我一件银白的棉袍 ⑥但这种暗淡也不会让你的心灰暗很久 A④③①②⑥⑤ B ①③④②⑤⑥ C②⑥⑤①③④ D ④①③②⑥⑤

5: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___________什刹海位于紫禁城的西北面,那里是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

①顶上盖有色彩灿烂的瓦。 ②背后是景山,

③还可以看到附近的鼓楼。

④周围绕有城壕与金色瓦顶的墙垣, ⑤由景山可以看到北京的中轴, ⑥山上共有五座亭台,

A、④②①⑥③⑤ B、①②④⑥⑤③ C、④②⑥①⑤③ D、②③⑤④⑥①

6、下列语句排列恰当的语序是(

① 在南坡,带状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连绵不断,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天。 ②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见新疆细毛羊群和奔驰的伊犁马群。 ③在遮天蔽日的杉林下,马鹿、狍鹿、棕熊、雪豹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④吃完早饭,继续南下,就进入喀什河和巩乃斯河的草原带和森林带。 ⑤各种鸟类,鸣声不断。

A、④ ① ② ⑤ ③ B、④ ② ① ③ ⑤ C、② ① ③ ⑤ ④ D、② ① ③ ④ ⑤

(六)语言应用

1、常规题

(1)句式变换。做到心中有句式。单句与复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顺序句与倒装句,复句中的并列、承接、选择、总分、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等类型,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肯定句与否定句,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排比句、比喻句、对偶句、设问句、反问句、拟人句等。题型:(以某某词为开头重组、排序),重组题要尽量保留原文信息,不得随意增删或歪曲,用了连属词和粘连词。 (2)仿写(句式、修辞)。

(3)对联题。注意基本原则(句式一致、词性相对、字数相等、无重复的字、仄起平收) (4)得体(首先从病句六大类型考虑,方法同第一卷病句题,其次还要注意谦词敬词的使用,以及文本文体特点,比如演讲稿不得用括号,请柬通知不用您好,说明性文字、政治性段不用抒情句等,注意口语与书面语合理运用。 (5)连贯(排序、串词),排序题注意逻辑、时间、空间、因果、简单——复杂等顺序,串词注意过渡句的合理选用,用词要承上启下。

(6)图文转换题。注意先对数据(大小)合理分类,再对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漫画题注意重点考两点:一是据漫画内容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二是写出漫画的寓意。说明性文字要抓住画面的主体事物,阐述画面上有什么,一般不作评价,也不要写成叙述性文字。漫画以批评讽刺为主,要联系社会或人生,挖出画面内容的指向所在。

语言运用题型变化多,既要搞清命题指向,又要挖出隐含信息。既要根据要求作答,而又做到收放有度。

2、开放题

①解说词

解说词一般用于图片、幻灯、展览、记录影片、新闻实况录音、电视等的解说。解说词的主要表现方法是叙述和说明,有时是叙述、说明、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优秀的解说词,往往采用夹叙夹议,或与抒情相结合的形式。 ②欢迎辞 (开场白)

欢迎辞是用来对来者表示欢迎的言辞,它好比一场戏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序言,一次演讲的开场白,恰到好处的欢迎辞往往能给人留下良好印象。注意敬辞的合理使用。开场白写法: A、介绍(介绍推介、内容提要等)B、引入(激发兴趣、创造氛围等) ③手机短信

一般而言,短信的语言、内容必须要注意场合、礼貌,要符合双方的身份。好的短信应讲究文采,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④人物、事件评价

所谓的人物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一定的角度,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人物作出公正、客观的评论。人物评价既能让我们透过表象,了解人物;又能使我们从各类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总结和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⑤主题口号

主题口号指的是有着明确主旨的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 拟写主题口号的要点一是要紧扣主旨,二是要有纲领性和鼓动性,三是要朗朗上口 最好能讲究音韵和谐。 ⑥赞美辞

赞美辞也就是夸赞别人的言辞。夸赞别人实在是门学问,真情实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生活中我们必须要学会夸赞别人,拟写赞美辞这一题型具备了很强的现实意义。拟写赞美辞一方面要力避奉承、阿谀,另一方面又要把对方的优点、长处和亮点充分显现出来,这是一对矛盾,考生如何在这矛盾中恰当、得体而又不失文采地表达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⑦邀请语

邀请语即为向对方发出邀请的话。拟写邀请语,属于应用文的范畴,它与生活的距

离很接近,此点考查,体现了语言实用性和工具性的重要,另一方面也是“大语文 概念在高考试卷中的具体落实。语言要求。求得体:因场合定庄谐;看对象论雅俗。 求简练:引入正题要新颖精短。 ⑧结束语

内容要求:小结陈词、评价概括。语言要求:简洁、准确、得体。 ⑨临别赠言

内容要求:祝福、期望、表白 ——切合人物身份,契合特定的情境 。

语言要求:隽永、美丽——深情款款、期望殷殷,牵动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⑩串台词

简短扼要:串词作用是串联、过渡,太长则会喧宾夺主。要用简短的句子、大众化的语言,使观众听众了解前后内容。衔接自然:串词为了过渡的和谐,要善于发现前后的衔接点,或是内容的相关或是形式上的一致;不可牵强附会、生拉硬拽。和谐得体。根据语境场合,串词有时需要幽默诙谐,可以活跃气氛调动情绪;有时需要典雅诗意,可以提高文化品味。针对不同的对象,串词既要达到串的要求又要串得和谐得体。根据语境场合,串词有时需要幽默诙谐,可以活跃气氛调动情绪;有时需要典雅诗意,可以提高文化品味。针对不同的对象,串词既要达到串的要求又要串得和谐得体。 拟写新闻串台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弄懂新闻内容,评价要中肯。

2、弄清新闻内容之间的联系,以便巧妙过渡,避免生硬。

3、“××报道”的字样应置于衔接词的最后。⑾时文评说

A、先对材料的概括一定要能涵盖材料的内容,主要采用主谓句表达。 B、表达观点看法务必先提出观点,然后在分层分点阐发道理。 要求:观点鲜明、有的放矢、客观辩证。 方法:正面肯定、反面否定、多分法分析。

注意:切忌没有观点、观点偏激、条理不清、字数超标。 答题格式:亮观点:旗帜鲜明。讲道理:以2——3点为宜。 总述:重申观点或提出建议。

修辞典范文章
《修辞典范文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