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东山教案(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12:54: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东山》教案

一、《诗经》介绍

1.《诗经》概貌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成时间约在春秋后期。收录了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现存305篇。

最早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称为《诗经》。 2.《诗经》的分类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分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凤、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计105篇;

颂:分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计40篇。 3.《诗经》与音乐的关系 《诗经》是一部乐歌总集。

“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朱熹《诗集传》)

《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15《国风》就是15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朱熹《诗集传》) 《雅》是“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颂者,宗庙之乐歌。”(朱熹《诗集传》)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颂之声较风、雅为缓。”(王国维) 4.《诗经》的编订 (1)采诗说: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汉书·食货志》)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

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

(2)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音鼓,瞎子,古代以瞎子为乐官,故代指乐官)献曲,史(史官)献书,师箴(音针,劝诫,解释发挥),瞍(音叟,眼无眸子之瞎)赋(吟诵),矇(睁眼瞎)诵(背诵)。” (《国语·召公谏弭谤》)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

(3)孔子删定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1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汉书·艺文志》)

“《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东汉王充《论衡·正说》)

删诗说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理由有四: (1)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仅8岁。

(2)《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可见孔子所见之诗也是与现在大致相同的本子。

(3)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张“放郑声”。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

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 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5.《诗经》的版本与流传

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齐人辕固生传齐诗;鲁人申培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鲁人(一说赵人)毛亨、毛苌传毛诗。

齐诗、鲁诗、韩诗今已失传,今天看到的《诗经》,为毛诗一派的传本。 6.《诗经》的内容

《诗经》相当广泛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情况。

(1)史诗: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

如《生民》这首诗就书写了后稷出生的神奇经历。履帝迹生子的神话,实际是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的折射。这种描写,充满神话色彩和人类童年的纯真气质。

(2)农事:我国农业有悠久的历史,很早就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诗经》中就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活动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

如《七月》这首诗就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辛劳动过程和他们的生活情况。他们种田、养蚕、纺织、酿酒、打猎、凿冰、修筑宫室,而劳动成果大部分为贵族所占有,自己无衣无褐,吃苦菜,烧恶木,住陋室,严冬时节,填地洞,熏老鼠,塞窗隙,涂门缝,以御寒风。全诗以时令为序,顺应农事活动的季节性,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全面深刻、生动逼真的反应了西周农人生活状况。

(3)宴飨: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小雅·鹿鸣》。

宴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周代是农业宗法社会,宗族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而宴饮正是发挥亲亲之道,宗法之义的重要手段。

(4)怨刺: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

《伐檀》对不劳而获、无功受禄甚为愤慨,提出质问,揭露了剥削者的寄生本质。

《硕鼠》把统治者比作大老鼠,他们的贪婪、残忍使人民陷入绝境,为了摆脱这种绝境,人民不得不逃往他方。

(5)爱情:《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

《关雎》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表现了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

《静女》一个男子在城墙角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

《子矜》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这个女子在城墙等待情人,终未见来,便独自踟蹰徘 2 徊,“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咏叹,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 7.《诗经》的艺术成就

(1)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2) 赋、比、兴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段。

①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七月》)

②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虫、蚕蛹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又有《召南·野有死麕》以“有女如玉”作比,使人有少女的美貌温柔联想到美玉的洁白、温润。

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在《诗经》中也很常见。“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风·黍离》)”,以“醉”“噎”比喻难以形容的忧思。

总之,《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③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比如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有的抒发的是祝福之情,有的却是怨刺之情。这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郑风·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

野有蔓草,零露漙(tuan)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再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结实、枝繁叶茂,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

《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予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蒹葭》就是如此。

8.《诗经》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1)《诗经》开启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这种传统善于通过事物、细节、场景营造意境氛围,抒情写意,自然而然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3 (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3)比兴的运用,成为后世的垂范,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二、有关《东山》的背景、作者和主旨

1、创作背景:周公东征

《诗序》说:“《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牿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

按照《诗序》的说法,诗歌的创作背景应该是周公东征之时。

关于创作背景,似乎与周公东征有关,理由如下:

(1)诗中描写了农村荒凉的景象,而一般这种景象多与大规模战争相关,这个大规模战争极有可能就是周公东征的战争。据历史记载,周公东征之事在当时规模较大,经过三年,才平息管叔、蔡叔武庚和东夷地区的叛乱。

(2)诗中有“于今三年”之语,也与《尚书大传》所说的“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东征,三年践奄”相符。

所以《诗序》对本篇时代背景的解释,应是可信的。

2、作者

东山的作者,按《诗序》的说法是大夫,后世研究者有的疑为周公;今人多说是战士自己所作。因为从抒情和叙述的口吻和真情实感上不象是大夫和周公,倒是地道的士兵的口吻。

3、主旨

按照《诗序》的说法应该是大夫对周公犒劳东征归来士兵之事的赞扬,当然也包含对归来士兵的赞扬。

然而作品主要《豳风·东山》描写一位新婚不久(三年)就出外远征多年未归的士兵回家途中思念家人的情景,表现了对战事的厌倦,对和平的生活的渴望以及战胜归来的喜悦之情。

三、内容分析

1、诗意串讲

我徂(cú)东山,慆(音滔)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音冤)蜎者蠋(音烛),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词语]

徂(cú):往。慆慆(音滔):指时间长。零雨:小雨,濛:小雨细微状。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我在东山听到要回家的消息,不由得伤心地想西方的家乡。裳衣:日常所穿衣服。士:通事,从事。行枚:行同衔,枚:象筷子一样的短棍,古代行军士兵口中衔枚以防出声,在此借指军旅生活。蜎蜎者蠋,烝在桑野:蜎蜎(音冤),虫子盘曲蠕动貌。蠋(音烛):桑间野蚕。烝:久。此两名以桑间野蚕缓缓蠕动,喻士兵长久野行露宿。敦彼独宿,亦在车下:敦,团貌。此两名指战士缩成一团,独宿车下。

[译文]

4 我到东山去出征,久久不能还故园。如今我自东方归,细雨濛濛洒江天。我自东方往家转,西望故国泪难干。制件普通百姓衣,不再行军去作战。山蚕蠕动午得慢,隐身桑林荒野间。我蜷一团独自宿,睡在车下难入眠。

[节意] 写战士戍边生活的艰辛与久戍得归的悲喜心情。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音裸)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音肖烧)在户。町疃(tǐngtuǎn)鹿场,熠(音义要)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词语] 果臝(音裸):一种攀援植物,又名天瓜。施(音义):蔓延。宇:房檐。伊威:虫名,生活于潮湿之地,又名地虱。蟏蛸(音肖烧):长脚蜘蛛。在户,指门结蛛网。町疃(tǐngtuǎn):指畦田,天地一块一块的连着。鹿场:天地为人耕种,成为鹿活动的地方。熠耀(音义要):闪光的样子,指磷火,又称鬼火。宵行:夜晚流动。伊:此,指家乡。 [译文] 我到东山去出征,久久不能还故园。如今我自东方归,细雨濛濛洒江天。天瓜果实沉甸甸,蔓延攀爬到屋檐。地虱屋中四处爬,蜘蛛织网在门边。宅旁田地成鹿苑,鬼火夜晚亮闪闪。难道荒凉不可怕?心里还是想着家。

[节意] 写战士归途中想象中家乡的荒凉景象。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音贯)鸣于垤(音叠),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词语] 鹳(音贯):鸟名,一种似鹤的水鸟。垤(音叠):小土堆状的蚁穴。妇:妻子。穹窒:穹,窟窿;窒,堵塞,指填塞土墙上的窟窿,填补不平的地面。征:征夫。聿:同曰,无实义。敦:同团,形容苦瓜之圆。烝:众我。栗薪:栗树柴。此两句以苦瓜喻心里痛苦。

[译文] 我到东山去出征,久久不能还故园。如今我自东方归,细雨濛濛洒江天。鹳鸟飞上士丘叫,妻子家中把气叹。打扫屋子堵鼠洞,只盼我能把家还。苦瓜长得溜溜圆,长在柴上无人管。自我当初离家园,时至今日整三年。

[节意] 写战士想象妻子在家里的凄苦情景。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词语] 仓庚:黄莺。 之子于归:这个女子要出嫁。皇驳,皇,黄色的,驳,杂色的。亲结其缡,女子的母亲给她系好佩巾。九十:言其多,不确指。仪:仪式。新:指新妇。孔嘉:很美好。

[译文] 我到东山去出征,久久不能还故园。如今我自东方归,细雨濛濛洒江天。黄莺飞动于树间,羽毛鲜艳多耀眼。回想当年妻嫁时,黄马花马驾车辕。母亲为她系佩巾,种种礼仪都完善。亲婚之时多美好,再见是否仍旧颜?

[节意] 写征夫回忆新婚时喜庆美好,表达对妻子的想念。

2、文本总析

5 征人随军东征已经很久了, 在这个阴雨蒙蒙的日子, 他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慆慆不归”一语透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无限感慨,而“零雨其蒙”的景色则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愁惨气氛。诗歌的第一节(章)写征人欣喜自己能够生还。他一听说要离开东方,心儿就飞到了西方的家乡,兴奋地想象自己不再从事征战。第二节写征人想象家园已经荒芜了,无人修剪的瓜篓爬到房檐上结子,地虱在屋里跑来跑去,蜘蛛在墙角结网,场院上印着鹿迹,磷火飞来飞去。但这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这是他日夜思念的地方。第三节写他想象自己的妻子正在为思念他而叹息。第四节回忆三年前新婚时的情景,设想着重逢的欢乐。诗歌以十分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征人在回乡途中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对和平生活的热切渴望。诗人回忆了战争生活的艰辛,却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他在途中想象家中的心理活动。想象着他出征以后家园的荒凉,想象妻子在家的盼望。种种悬想最后在接近家乡时,更联想到当年新婚的美好,而设问如今会怎么样呢?“其旧如之何?”这种担心,既表现了他的渴望,又反映了对战争造成的阻隔的担心,因此,《东山》在表现征夫对家人的思念之外,又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这是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点之一。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出征的悲苦、对家乡的怀想、对妻子的思念,由物写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忧喜交加,一位数年出征在外的男子踉踉跄跄、雨泪满面、身向故园、声声呼唤的悲凉画面,霎时呈现在读者眼前。所以,清代文人王士祯评价说:“豳风《七月》、《东山》诗篇,述情赋景如画工之肖物。”(《池北偶谈·谈艺》)

此诗的主角是“我”,主题是“回家”, 在这四节(章)中,诗人的方位依次由远及近,情感也依次由悲到喜:回家路上所依次呈现的孤独(夜宿车下)、荒凉(村落荒芜)、想象中到家时的欢喜以及当年婚礼时的幸福,扑面而来——悲凉中延伸着甜蜜的回忆和想象的欢欣,欢喜中饱含了人生的悲苦与凄凉,悲乐与共,忧欢交汇,此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卷一)。

另外,此诗后两节(章)以山丘上鸣叫的鹳鸟来暗喻妻子的等待,以门口柴堆上的天瓜来暗喻回家团圆,以飞翔的美丽黄莺来暗喻新娘出嫁,都是非常成功的比兴手法;以甜美的想象和回忆来表达按捺不住的欢喜和急于见到妻子的焦灼,则又极富感染力,故王士祯《渔阳诗话》说:“《东山》之三章‘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四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写闺阁之致、远归之情,遂为六朝唐人之祖。”

四、艺术手法

1、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如:第一章中蚕众聚与人之独宿的对比;“我心西悲”与结尾婚娶喜庆的对比;“鹳鸣于垤”对“妇叹于室的衬托。

2、通过想像和回忆写情。本诗通过想像和回忆描写了征人既辛酸又喜悦的复杂感情,特别是写征人思妻,反从对方用笔,这种写法对后代诗人的写作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如柳永的词《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3、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诗人把归途安排在线雨蒙蒙的环境之中,就更能衬托出“我心西悲”的情绪;通篇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来抒情, 这样寓情于景,以景状情的,使诗歌更富于实感和感染力。

4、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诗经》 语言上重章迭句的特点。全诗四章的开头四句完全相同,这种反复咏唱不仅是韵律上的反复,而且是情感上的反复与深化;同时,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迷茫,忧郁、惆怅、荡气回肠的气氛。

5、采取心理描写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的心情。通过征夫对家乡景象的想象,对妻子家中凄苦的情景的想象,对妻子模样的忧虑,表达到对家乡和家人的深切思念,对战争的厌倦,以及战后归来的难以压抑的兴奋和喜悦。

五、阅读与思考

1、《诗经·豳风·东山》艺术手法上也有何独到之处?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其独到之处,见艺术特色分析。

2、请谈谈什么是赋比兴?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是古人对《诗经》主要艺术特点的归纳,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又称“六义”,《毛诗大序》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定义,历来说家众多,宋代李仲蒙和朱熹的解释较有代表性:宋李仲蒙云:“序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引)他的解释是从赋、比、兴在以物传情中的不同关系和作用角度阐发的,揭示了赋、比、兴是《诗经》中将内情与外物联系一起的重要纽带和方法,以此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朱熹的解释更为普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东山链

比例的应用教案(东山蔡)

东山社区重阳节

东山生态园开展

东山公园工作总结

东山公园调查报告

东山学习总结

东山精密有限公司

东山隧道散文

白石山(东山)导游词

东山教案(材料)
《东山教案(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诗经东山教案 东山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