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思练”的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3 14:44: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内容提要

阅读是从书面言语中获取信息的心理过程。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我县语文教学专家谭小林先生提出了“读思练”教学模式。 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具体教学中如何实施呢,本文在个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参考许多成功经验,阐述了阅读教学中读、思、练教学设计的一些具体方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阅读教学;读、思、练模式;教学设计;方法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思练”的设计

阅读是从书面言语中获取信息的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指出: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字词认识与运用,句型练习及文章思想精髓集中体现的一种综合性和实践性活动,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有效高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努力追求达到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结合新课改,我县教育大力推广教育专家谭小林先生提出的 “读思练”教学模式。希望借此模式,大力提高我县阅读教学水平,使语文教学真正与新课程标准要求一致,从根本上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读思练”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什么是“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之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简约的组合方式和具体可操作的实践的活动流程。

(二).什么是“读思练”教学模式

“读思练”教学模式分三个层次:第一层“读思练”教学模式。也即“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它由读(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整体感知,自读质疑)、思(问题引导,合作研讨,领悟反思,掌握学法)、练(练习巩固,反馈补救,拓展迁移,模仿创新)三环节组成;第二层学科模式;如语文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模式。语文具体做法为:读(明确目标,初读感知)、思(精读深思,内化拓展)、练(熟读应用,迁移创新);第三层分类模式:“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如语文的“全息元阅读法”为读(初读总揽,获取全息元)、思(辐射扩散,拓展全息元)、练(综摄整合,反刍全息元)。“全息元阅读法”就是充分发挥全息元的“立片言以立万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纲张目功能,立足于现代整体观上分析把握文章,旨在快速高效地领会、吸收课文精要之处的一种新阅读方法。这种阅读程序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顺序,顺应人们在阅读活动中思维规律。颇具新意,收效显著。[1] 综观“读思练”教学模式,在语文中就是要求读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以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文章思考,解读文章;在解读文章过程中,阅读积累,学习相关的应用并学着创新。

二 阅读教学中的“读”

(一)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里强调: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解读文章。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阅读要求中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篇文章,每读一次其收获就不同。理解文章“七分朗读三分思”,古人亦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对阅读教学中多读好处的最好诠释。现在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阅读教学中“读”的方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读的方式主要有六种:朗读、默读、分角色读、诵读、吟唱、浏览。其中,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应重视默读和朗读。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训练。它是一种由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 ,是发声阅读。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的读书”,与朗读刚好相反,是朗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浏览又有所不同。浏览是一种快速阅读,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抓住课文重点部分来读。分角色读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朗读形式,是指在人物或对话比较多的文章中,朗读时把人分成不同的角色,用读的方式去感受文章中不同人物的心情或处境,以达到对文章理解的一种阅读方式。诵读,南宋学者朱熹认为“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对诵读有这样的体会“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吟唱,就是对作品进行吟咏歌唱。最早出于金·元好问《和党承旨<雪>诗》之二:“白头两遗编,吟唱心自足。谁为起九原,寒泉荐芳菊。”

(三)阅读教学中“读”的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了解的是各种读书方式的要求。只有明确了要求,才能针对教学,有的放矢的设计教学环节。

朗读要求:读得正确,发音要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漏字,不唱读,不停顿读。读得流利,不重复读,不断读,不把句子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读得有感情。小学一二年级一般采用此种读书方法。

默读:用心读文,边读边思考。小学阶段分三步走,

一、二年级学习默读;三四年级会默读;五六年级提倡快速读默读,每分钟阅读字数应在300字以上。

分角色读:分配角色恰当,把自已融入到作品中去,用心感悟,读出不同角色的内涵。 诵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情感跌宕起伏,读出情感,读出气势。

吟唱:比朗读、诵读要求又更上一层。也可以认为是领悟文章深刻内涵后,人情感的一种喷发,读时用半读半唱方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浏览:学生默读速度提升后,一种更快速地阅读方法,择其主要内容,感知大意即可。这种阅读一般在略读课文中和学生课外阅读中应用。

(四)阅读教学中“读”的设计

实际教学中,要学生读好文,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有精心的教学设计,才能以读促悟,达到阅读教学预期效果。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课文中,一般有五种类型文章: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古诗词、现代诗歌、文言文.如何针对这些类型的文章设计读的方式呢?下面我用自己平常教学中的实际课例作引导,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精读课文中的读,一般以朗读为主。要想让学生通过朗读有所感悟,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上就得下功夫、课前得有精心准备,做好朗读预设。精读课文的朗读,可以有如下设计:

1.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感而读。比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学生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认识不是很深,很难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出来,对家家户户窗子前花的多、美想象不到位。课前就可以找许多有关德国的图片,以及德国哥廷根街道布局图,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进入情境,当学生看了那一幅幅街景图后,都不由自主的发出了“哇!好美呀!”的惊叹,这样的情景下,再让学生回头读描写哥廷根花之美的文字,学生的情感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2.想象情景,评读。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的夏夜吃饭情景时,可以指名不同学生朗读,请学生评议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结合自己和家人夏夜吃饭情形,读出自己的感受,在音乐伴奏中,朗朗的读书声里,引导孩子们的思绪在夏夜里流连:虫鸣蛙唱,天高地阔,凉风习习,清冷迷蒙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多么宁静和谐的乡村夏夜啊!此时,学生的心灵感受比用文字来形容要丰富得多。

3.赛读,让学生有读的激情。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第四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当船夫的粉丝比赛读,看谁最能读出对船夫的崇拜之情,这一设计,能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激情,自然争着拿出自己看家本领来读这段文字。

4.转换角色读。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最后的送别情形,可以让学生先以志愿军的角色读出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然后又换成朝鲜人民的角色,大声的对远去的志愿军道别。一句句深情的呼唤,道出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5.教师范读,让学生有样可学。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古诗与诗歌、文言文的教学中,不管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总不能读出其味来。这时老师的范读就尤显重要,老师用诵读的方式, 无形中把学生带进课文,学生在模仿学习过程中,自然会对文章有新的解读。

三年级开始,学生就接触到了略读课文。这类课文的学习,是让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学文方法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的一类课文。此类课文一般采用默读方式进行。这是一种从低年段逐渐到高年段提升的阅读方式,在静心的无声的阅读中,去品味文中的内涵。如果在课前对课文重难点问题有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这种读的方式会更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吟唱读文方式。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种读文方式是在2010年参加“重庆市百师讲坛”教学观摩活动时,在重庆市的解放军后勤工程学大礼堂里,有幸聆听到了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渔歌子》这一堂课。在教学中,武老师在开课前用这首词改编的歌做导入,结尾又用平仄吟唱的方式使整堂课达到教学高潮,看着那些学生摇头晃脑忘情吟唱的场景,我们场下的老师无不震撼。语文教学还可以有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乐学好学,学得兴奋学得忘情。其实,语文课本中的很多古诗词,原本就是根据一些唱词改编的,而且很多古诗词都被改成音乐课本中的歌曲。如果我们上语文课能让学生有音乐会的感觉,学生对文章的解读,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 阅读教学中的“思”

(一) 阅读教学中“思”的重要性

思维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因素,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通过思维,学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掌握规律性的知识,促进智力发展。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熟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发掘教材有利于思维训练的因素,精心设计教法,寓思维训练于阅读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语文课思维训练必须凭借教材,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 (二) 阅读教学中“思”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这里的思,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文章,与文章对话,形成对文章有自己独到认识理解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感受、理解、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章的过度发挥。这段话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文章,让学生和文章对话,在学生与文章的一次次对话中,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中,去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课堂上尊重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究文章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关系。”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学生在阅读中把读思结合起来,在读中悟,以悟促深读,最终形成学生对文章个性化的认识理解。

(三) 阅读教学中“思”的设计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阅读文章时收获的多少,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即所谓“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所以,要想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与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

1.找出文章的行文线索,围绕线索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四个方面去找行文线索,可归纳为“四抓”: ① 抓行文中的关键字作为教学设计线索。例如在《草船借箭》一文中,一共写了十一处诸葛亮说,而只有一处写的是“诸葛亮笑着说”。这一笑字,含义深刻。围绕“笑”,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诸葛亮在笑谁;笑他们的什么;这是怎样的一种笑;这一笑,笑出了什么?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② 抓关键词作为教学设计线索。有的文章也是围绕一个词来写的。例如《彩色的非洲》一文中的教学设计,可以紧紧围绕“彩色”这一词语展开。文中介绍了非洲哪些方面是彩色的,这些彩色使非洲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 抓文章中心句作为教学设计的线索。围绕一句话来写是很多文章的写作特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乡下人家》、《幸福在哪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乡下人家》一文教学时,可作如下设计:文中哪一句总写了乡下的美;文中介绍了乡下的哪些美景;你最喜欢哪一处景,为什么? ④ 抓过渡作为教学设计线索。过渡句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中的《赵州桥》一文要求学生掌握。一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承接了课文中的两方面内容。在教学前,老师如果能抓住这一过渡句,分别从桥的坚固和美观两个方面去设计好教学过程,就能使教学有条不紊的进行。

2.巧设问题,抽丝剥茧解读文章 例如《金色的鱼钩》最后一句话: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可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设计如下问题:这个鱼钩是怎么来的;文章中几次写到了它;它对于我们三个红军战士来说是什么;对于老班长来说是什么;老班长虽不在了,但鱼钩还在,老班长的什么留下来了;这金色的光芒代表了什么?这些问题一个套一个,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对文章理解得透彻明白。

3.学生自主探究文章,归纳总结,集中解决问题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中的自主能动性。特别是略读课文的教学,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对文章解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较多,要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理解课文难度相当大。这时,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可以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在快速浏览全文的基础上谈自己对园子的认识:这是怎样的一座园子?第二步:质疑问难:课文明明写的是园子,为什么一定要写祖父的园子?换个题目行不行?第三步:集中学生问题,全班交流讨论,针对重点、突出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第四步:形成对文章的认识,升华主题。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学习积极性高涨,用最少的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

4.回归文章,追根溯源

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很多不是原文,都是编入教材时根据需要改写或有删节。如《晏子使楚》、《将相和》、《景阳冈》等名篇,都是在古典名著基础上改写而成,便于学生理解。例如《草船借箭》一文开头说: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总想找个机会为难他一下。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学习,才能让学生对文章中各个人物的形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如能把文章回归名著中,让学生课前阅读相关章节内容,教学时再把课文与原文对照学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有新的突破。

5.想象补充,充实文章内容

有些文章内容,没有详细具体的写清事情的经过,而是留下了悬念,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如《七颗钻石》中,小女孩累得倒在沙滩上,醒来时发现身边放着一个盛满水的罐子。这个水罐子怎么来的,文中并没有写,这里就可以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去合理想象,结合文章结尾,赋予这个水罐一些神奇的色彩。这样设计,既可让学生感受文章写作特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再比如古诗《舟过安仁》中写到: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作者是怎样知道孩子把伞拿来当帆使用的,教学中,如果在这里设计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孩子们独有的体验里,儿童的聪明伶俐、童年的天真烂漫自然让学生回味无穷。

四 阅读教学中的“练”

(一)练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母语教学,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课程,是为了学生能更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开设的课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集识字、句型练习、文字积累、写作练习一体的教学,所以阅读教学中的练,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强弱,都是由阅读教学决定的,因为阅读教学本身就是语言文字综合应用的典范。只有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多练习的机会,学生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自如或游刃有余。学习阅读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积累,做到厚积而薄发。不管是学生成绩的检测,还是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都离不开练习。学生现在的练习,是为了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

(二)练习设计的原则

练习是一件枯燥烦琐的事。为了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和厌烦,做到教学时的有的放矢,在阅读中练习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多样性原则:练习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练习。如:词语积累、用词学写句;片断仿写、课文改写、编写课本剧、写读书笔记等等。人吃菜要不断变换菜的种类和口味,才能激起人的食欲。练习也是要不断变换内容和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常做不厌,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2.创造性原则:在练习设计中,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求异思维能力为主。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学习积累中有所突破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前进。

3.可选择性原则:就是指练习的形式要丰富多彩。一个班级的学生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练习设计中,应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练习内容,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4.开放性与综合性原则:就是指一堂课的练习设计不仅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而且要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每一学期的语文教材都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单元,这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搭建了平台。

(三)练习设计的方法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是要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为生活服务。窦桂梅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有一副好口才,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要达到这三个好,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关键还得引领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如何设计文章阅读教学时的练习呢?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课文内容及要求进行练习设计:

1.以积累为主设计练习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许多专家精挑细选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语文学习首先离不开积累,古人亦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说的积累对于习文的好处。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描写山水的句子,《秋天的雨》描写秋雨的句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下来,以备在今后的习作中应用。

2.词句运用练习设计。汉语中同一个字或词往往有多个意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的意思往往有差别,学生要掌握一些常用字词意思,就得结合句意,有时甚至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时,就可以设计一些字词的句式练习。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字词意思,又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如《赵州桥》中写桥的美丽时用到了一个排比句:有的……有的……还有的……课堂上除了让学生想象其它龙的姿态样子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会用这样的句式,甚至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3.片断练习设计。对于课本中,一些精彩的场面、情景、细节刻画,都可以让学生借鉴模仿,进行片断练习。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每一段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的。这时就可设计一些中心句,如:春天来了,到处是那么美;下课了,操上真热闹啊……让学生学习围绕一句话写清一个内容.4.续写、扩写设计。这种方式一般用在学生对文章体会较深后,针对那种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或回味空间的文章来设计练习。学生学了文章有感而发,想一吐为快,在对文章内容补充扩展的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诗中,可以让学生仿写一至四小节内容,也可以想象给战争中的孩子送上什么?

5.改写设计。一篇文章,用不同的体裁或语言习惯写出来能给人全新的感受。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和《秋思》时,可以设计让学生把诗改写成一篇叙事散文。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时,又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景点的特点,编成一首清新奇丽的小诗。

6.从文章到习作设计。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最好范文。如教学了《难忘的一课》后,让学生回忆自己读书以来最难忘的一课,并把它写下来。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习得了写作的方法。如果经常这样练笔,就不愁学生的作文写不好了。

五 “读思练”阅读教学模式应用时值得注意的问题

读思练教学模式在阅读中的应用,不是指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读,再让学生思,最后来练习;也不是说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都得做到这三个方面;读思练教学模式只是一种教学的方向,它不是死板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灵动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它可以有不同的变式。如我校在实际教研活动中针对不同文章体裁总结出来的读思练教学模式有:古诗词的:读——品——背;经典、优美文章的:读——悟——积累;略读文章的:读——讨论——拓展。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可以采取以读为主,读练结合的方式设计教学,也可以以读为引导,让学生在读中去品味文章内涵。

总之,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它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学设计与教学也是一种复杂的创造艺术,教者不同,学者不同,其方法也就千差万别。张志公先生曾说过:“好的模式同科学方法有联系,它体现着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善于运用模式,这就是既掌握模式的基本精神,又不拘泥于模式,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活用模式。”我们对模式的应用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探求“常式”中的“变式”。

不管用何种方法何种模式,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成才。在这其中,我们教者不要让模式捆住了自己的手脚,而是应在利用别人有用模式中结合相关条件,有选择有创造的运用,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受益。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于读思练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应用中的一些肤浅认识,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要做到窦桂梅老师提出的“三个一 ”(一副好口才,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这还远远不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思练”的落实

读思练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

语文阅读教学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读中感悟,思中质疑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思练”的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思练”的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