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礼记三孝

发布时间:2020-03-01 19:45: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华根文化”学习活动设计

(三)

立于礼

设计三: 《立于礼》教学设计三————我们离“孝”有多远

【阅读篇目】

《立于礼》第四单元《居丧之礼》、第五单元《治人重祭》、《丧之中庸》、《节哀顺变》、第十一单元《人子人臣》、《父慈子孝》

【教学目标】

1. 了解儒家倡导的无处不在的“孝”。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子女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丧葬中也有孝道;子女在父母死后继承其遗志。

2.阅读教材中课文《陈情表》、《合欢树》,体会李密对祖母至孝之情,使晋武帝也深受感动;感悟史铁生借合欢树表达对母亲离世的悲伤之情。

《陈情表》: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是因为有孝顺祖母的衷情,提出“终养祖母,辞不赴命”的要求,其真情实意深深打动了武帝,准其终养祖母。

《合欢树》:母亲种下一颗合欢树,寄托其美好的希望。合欢树今天已高与房齐,而种树人已离世七年,作者借合欢树寄托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及对母亲真挚深切的思念。

3、了解孝道的意义。

孝道也是自然之道,中庸之道;孝是为人之本;以孝道为根本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疏通并诵读《立于礼》第四单元《居丧之礼》、《丧之中庸》《节哀顺变》,第五单元《治人重祭》,第十一单元《人子人臣》、《父慈子孝》。 2.阅读上海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文《合欢树》、第五册《陈情表》,体会李密对祖母至孝之情,使晋武帝也深受感动;感悟史铁生借合欢树表达对母亲离世的悲伤之情。 3.儒家倡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阅读节选文字概括孝有哪些具体的体现?

4、反观自身,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对待父母的,称得上“孝”吗?

(二)检查预习1.导入新课

“孝”是一个会意字, 它的意思是一个孩子搀扶着一个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 是想建立一个“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的安乐社会,而这一切要建立在“孝悌”的基础上。那么“孝”有哪些内涵呢?

2.阅读《合欢树》、《陈情表》,感悟其传达的浓浓的思。 (1)《陈情表》:面对晋武帝的征召,李密提出“终养祖母,辞不赴命”的请求,其至孝之情深深打动了武帝,准其终养祖母。 (2)《合欢树》:文章写母亲去世七年后,作者获奖回到旧居,引出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以及回大院与邻居谈到合欢树的旧事。他情系“合欢”,情系母亲,只是因为害怕触物伤怀,才不愿直面合欢树而已。合欢树今天已高与房齐,而种树人已离世七年,因而作者在合欢树身上还寄托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及对母亲真挚深切的思念。

(三)启发引导,步步导读 1.疏通文字,诵读文本。

2.“生,事之以礼”有哪些具体体现。 提示:(1)孝道体现在为人子日常生活居、坐、行、立的具体行为中。

《父慈子孝》(《礼记曲礼上》)中有:“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染,祭把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室中西南隅谓之奥,是古时祭祀设神主或尊长居坐之处;“中席”是尊者的席位,所以为人子者需避免不敬。子女不能处在尊贵的西南方,坐位时不能坐在正中,行走时不能走在中间,站立时不能在门中央。举行飨礼时不能做主人,须由父母决定;祭祀时不能做受祭的尸,以免接受父母的祭拜。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要听从父母的话,父母不在眼前也要像他们在左右一样。不登上高处,不走到深谷边,不去从事危险的活动,不要让父母担心。也不随便毁谤人,不随便嬉笑,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谨守本分。

(2)孝顺父母,要恭敬从命,听从父母的教导和命令,尊重父母的心思和意愿,令父母身心愉悦。

《父慈子孝》(《礼记曲礼上》)中有:“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冬温夏清,昏定晨省是人子之事亲的基本礼仪,为了让双亲得到欢愉、舒适、安逸。

《父慈子孝》(《礼记曲礼上》)中有: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出必告,反必面”是人子之孝的基本礼仪,为人亲者无一念而忘其子,这是人之天性,而为人子者念而不忘其亲,则必行出告反面之礼仪,出告反面之礼必会如此:一游必有常;二所习必有业。如此,游安则不敢随性漫游从而使父母担忧,习正则不敢荒废功业从而使父母受辱。

(3)孝是使父母精神上满足,且要终孝子之身。 《父慈子孝》(《礼记内则》)中载:“曽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从心底尊敬、爱戴父母,精神上的满足比衣食物质的满足更重要。此处还指出,孝子不仅是让父母内心得到满足,父母过世后,子女也要严守丧礼,不辱父母之名,这才是真正的孝,是谓“终其身也。”

3、“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丧葬”“祭祀”中如何体现“孝”? (1)丧孝器物是丧亲者情感的寄托。

《丧之中庸》中言“故为父斩衰三年,以恩制者”;孝子要执杖,“或曰担主,或曰辅病”。丧服虽为无言之物,但它却是孝子孝道的体现。斩衰裳:称为斩,是因为斩三升之粗麻布以为衰裳,并且衣服之侧边任然留有斩断的缺口,而不加缝边,这是由于丧父者内心最为悲痛,以致无心思也无闲暇于装饰外在服饰,于是斩取最粗恶难看的麻以缝制丧服,表示为人子女者心中如斩的痛甚之意。孝子执苴杖,苴杖是指称竹之貌如苴之恶,因而取如此之竹为丧杖,因为“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赢,以杖扶病也”

《丧之中庸》中言“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以粗绳系丧冠,穿茅草编成的丧鞋,在于表现粗恶之貌,而避免装饰。丧礼中孝子还以最粗重的麻为腰绖,以象征孝子内心哀痛之感。 (2)丧礼中的哀戚是对丧者自然情感流露,非有意为之;孝子不能因过度哀伤而危害健康。

《节哀顺变》(即《礼记•檀弓》)云:“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便也,君子念始之者也。”其义为丧事极为哀戚,但念父母生我,注意节制,不欲伤其性。当然,这种哀戚之情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而非有意为之。《礼记•檀弓上》云:“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

《节哀顺变》中有:“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哀戚之情是丧礼中孝的体现,也是孝的要求,这种哀是基于自然亲情的情感流露,而非刻意为之,不求礼全,但求情真。

《节哀顺变》有:“丧不虑居,毁不危身„„毁不危身,为无后也。”不能因为哀痛危及自身的性命,要考虑到父母的意愿和荣辱,要担心没有后继之人,违背孝道。 (3)孝子心怀敬畏而依礼奉行祭祀之礼。

《祭礼.治人重祭》(《礼记•祭统》)云“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强调祭祀之礼,不是借外物从表面上做文章,而是发自人的内心,内心敬畏而依礼奉行祭礼。 (4)主张“三年之丧”,同时又强调把握分寸、节制悲哀。

《丧之中庸》中有“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号,三年忧,哀之杀也。圣人因杀以制节,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圣人是按照哀情逐渐减弱来制定节限的,这就是规定守丧三年的缘故,在对逝者寄托哀思时也避免了长期沉溺于悲情中的不可自拔,是对人的限制,也是对人的关怀,也是中庸之道。

4、中国自古是重“孝”之国,孝对人类的意义何在? (1)、孝即是道。丧事哀戚,人之本性,情之自然,也是孝道的体现。但过于哀伤会“以死妨生”,伤害生者的性命,故儒家对此种哀伤之情时时加以限制,在制定丧葬仪式种种规范时,总是提示人们“节哀顺便”,丧之中庸,逐步减轻哀伤之情,从而恢复正常生活,否则会陷父于不慈,陷子于不孝,这既是礼的要求,也是尽孝的体现。

(2)孝是繁衍生命、光宗耀祖是慎终追远的现实要求。每个人都是宗族血缘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因此有着一种传递生命的责任,每个子女要承担起传承香火的宗族责任。同时,在这个传承香火的过程中,子女给予父母不仅是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还要能继承父母的正业善道,并将其发扬光大,从而光宗耀祖。 (3)孔子“孝”思想所包含的内容远不止于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其所包含的“敬”的感情和具有普世性的“爱”,所以百善孝为先。 (4)孝是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紧密相连的。《父慈子孝》中有“故年倍于我,事以父礼;长我十年,事以兄礼;长我五年,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可知,爱敬之道始于事亲,年倍于我,可事以父礼,长我十年,可事以兄礼,依此推之,父兄之礼,可以推及社会与他人。爱敬之道源于家庭人伦,达于社会人伦之道,可以说,没有家庭人伦的爱敬之道就难以建立社会人伦的爱敬之道,所以,事亲之礼可以推己及人,广施于天下。可见孝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5.《礼记》中的“孝”给我们当今怎样的启示。

(1)养亲与敬亲。奉养父母,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对父母应和颜悦色、恭敬亲切,使父母精神神愉悦;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应该时刻惦记、牵挂着父母,即孝思。

(2)顺从与继志。不违背父母意愿的含义,也有不违背礼制,按礼节侍奉父母的含义;子女应当继承父母的正业善道,并将其发扬光大,实现光宗耀祖,这是更大的孝道。

(3)孝丧和孝祭。父母去世后要按照礼节安葬、祭祀他们;对于丧礼,要有哀痛、敬重、虔诚之情,同时又不应该铺张浪费。

(4)孝亲与博爱。孝敬父母并非提倡狭隘的私亲之爱,而是要把对父母的爱推广到天下人的父母身上。

(四)课后活动

1.反思在日常生活中,当下的年轻人对父母的态度和做法哪些是不符合孝道的。

2.讨论:儒家所倡导的孝道,在当下社会哪些依旧沿习,哪些被遗忘,我们离孝有多远。孝要怎样才能培养出来?

【作品解读难点】

1、顺从与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 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 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 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 不仅不能顺从, 而应谏诤父母, 使其改正不义, 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孔子主张子女要顺从父母, 但不是绝对地服从, 父母有过错还得要谏诤。但在劝谏的时候要和颜悦色,选择时机,要时时而间进。在今天, 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父母有不对之处、或错误之处, 要提出来。如果父母做了不道德的事情、犯法的事情或者与常理相背谬的事情, 一定要进行劝谏, 劝其改正, 这才算是对父母的“孝” ;否则, 顺从父母就是陷父母于不义。

2、丧之中庸

制定礼的总的原则是,取法天地,效法四时,顺乎阴阳,体乎人情,本着这样的原则去制定才叫做礼。丧服有四条原则,因时制宜地采取其中某条原则,就是取法于四时。在四条原则中,有感情上的、理智上的、原则性、灵活性,就是取法于人情,分别对应仁、义、理、智。守丧三年,这就是以感情原则为依据的,为有血缘关系的人服丧,感情重于理智;虽然极其悲伤,身体非常赢弱,但也不至于危及性命,这体现了不因死者而伤害生者的道理, 丧期最长也不超过三年,这是以其原则性为依据的;服丧者可以拄拐杖,居丧时,秃头的妇女不需露出发髻,驼背的人不需袒衣露体,瘸子在哭泣时不需顿足跳起,年老和有病的人不需停止喝酒吃肉等等都是根据灵活性的原则制定的。

丧事哀戚,人之本性,情之自然,也是孝道的体现。但过于哀伤会“以死妨生”,伤害生者的性命,故儒家对此种哀伤之情时时加以限制,在制定丧葬仪式种种规范时,总是提示人们“节哀顺便”,丧之中庸,逐步减轻哀伤之情,从而恢复正常生活,否则会陷父于不慈,陷子于不孝,这既是礼的要求,也是尽孝的体现,也是中庸之道。

【参照资料】

(一)见仁见智之说。

1、鲁迅《二十四孝图》: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老莱子“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鲁迅《二十四孝图》)

2、钱穆《讲孝道,要在教人懂有“亲”》:讲孝道,其主要用意在教人懂有“亲”。中国人很重“报本”,亦即是“报恩”。父母对我们有恩,我该报。不仅在父母生前,死后还有祭,这是表示我自己一番情意。父母已死,我的祭,究竟对他们有什么好处,我不管。我只自尽我心。祭父母、祭祖宗,乃至祭天地,皆是我这一番报本报恩之心而已。禽兽无此心,人性与禽兽性不同,因此人道也与禽道兽道不同。由于慈孝而推广到人与人相处的一番“亲爱”之情。人群中必需有此一番“亲爱”,始能相处得好。此一番亲爱的心需要培植,最好从家庭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的情意上培植起。子女对父母能孝,才会对其他人有亲情爱意。从人道上讲,孝不尽是为孝,不专是为自己的父母,这乃是人道之根本所在,这是中国人的观念。能亲自能仁,能仁自能爱。这里可以奠定人们做人的基础,养成他一种良好而高贵的心情,然后推而至于对家庭,对朋友师长,对社会国家,对于全人类,到达一个理想的“为人之道”。

(二)经典解读介绍

1、南北朝时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对孝道有极好的宣扬。主要体现在重视对子女的孝伦理教育,主张父慈是子孝的重要条件,要求子女既要赡养父母,又要尊敬父母,还要以礼安葬和祭祀父母。此书继承了先秦时期儒家的孝道观,但对儒家的孝道观又有所变通和发展,更适合了民众的需求。

2.台湾学者曾仕强《孝就是道》,诠释了为什么孝就是道、为什么百善孝为先、为什么孝为德之本、孝对人类有什么好处、孝要分等级吗、要等到父母死后才孝吗、现代人的孝道在哪里,明确提出孝道从家庭培养出来,由童年开始,养成好习惯;父母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使子女有所感受;父母仁慈,夫妻忠贞,三代同堂,是最好的环境。于当下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2-09)

《礼记》

礼记 礼器

礼记[材料]

《礼记》导读

《礼记》十句

礼记读后感

礼记读后感

礼记读书笔记

礼记读书笔记

孟子礼记

礼记三孝
《礼记三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礼记三则 礼记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