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材教法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2 12:11: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开场白

1.抱着直接获取、拿来就用心态而来的教师很可能会失望的,因为任何一位专家都不可能比众多教师的思路宽,方法多,这是一个既浅显又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何况我本身就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本单元内容基本上都是传统名篇,相关的分析鉴赏文章众多,对此原则上关于教参等资料上面内容详实的东西以及大家熟知的问题基本上略过。我将侧重点放在多谈思路方法,少讲操作过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环节还是留待大家评说才是。这次教材教法分析绝对不是最好的,但应该是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2.教研活动就应该是新思想、新思路的大集合、大研讨,而不应该仅仅成为已有资料的汇编。文本是熟悉的,属于老酒,而师生是新鲜的,面对这些几乎都能背下来的文章的我们应该是2013版的,最起码应该让老酒在我们的新瓶中酿出新口味来。所以,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其中,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就显得尤其重要。对于课堂环节的设计,绝对不能忽视学生的力量,建议每个教师对于课堂每个学生的提问进行整理和研讨,重难点的确立也许最有价值的是学生的提问(我们能否试着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想这样的教研也许更有实际意义。

3.课堂是学生的,这早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可是我们经常进了课堂就下意识地又把自己当成了主人。如何改变现状呢?可以在“预设优质问题,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方面进行研究。在一个充满了优质问题和优质提问方式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会意识到对于他们的学习具有一种共享的责任感。

(1)优质提问的理念:

①优质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②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所有的问题进行回答; ③所有学生的回答都是值得尊重的; ④学生在迷惑或好奇的时候会提出问题;

⑤所有的学生都会思考和推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 (2)优质提问的标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①每个学生都想参与其中——趣味性; ②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实用性; ③每个学生都会参与其中——指导性。

(3)优质提问对教师的要求:需要我们继续推进专业发展 ①所提出的问题要清晰、集中和有目的性; ②所提出的问题要包括各种认知水平;

③给予每个学生平等回答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和学生回答问题后允许等待时间; ④在学生口头回答的过程中,给予合适的反馈,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回答; ⑤在讨论的过程中深入探究和重新引导,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 ⑥允许并鼓励学生提问。

可见,优质问题不仅体现在所提问题本身,还包括问题的操作过程及对此的分析评价。

单元概述

本单元继续学习叙事性作品——以人生轨迹为专题的记叙文。选编的五篇课文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追叙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五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各有特色,人文内涵非常丰富,以期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促进与奠基作用。

一、单元目标

1.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品味含义丰富的词句。

2.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自我观照,使学生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3.感悟只有奋斗过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要你付出爱,你一定能得到爱。

二、单元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思考、感悟社会人生。

2.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揣摩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

三、单元建议

1.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而,容易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便于引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观照。品味名家的人生历程,激发学生的人生体验,感悟社会的人生哲理。文章具有浓厚丰富的人文内涵,涉及深广的社会背景,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培养他们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八年级(上)第二单元更多的是名人写普通人,而本单元侧重于名人写名人,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名人与普通人之间的异同,最后归结到情感的认同性。叙事性作品比较适合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感悟。本单元特别适合用颁奖词或者诗歌的方式抒发情感,即可以培养检验学生抓住感人细节、概括人物性格、彰显人物品质的习惯和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用精当的语言较好的抒发情感的能力,在比较学生成果的时候还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引导学生质疑,在探讨交流中加深文意理解,领会文章艺术表达的特色。

4.本单元所写人物几乎包含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人物,有父母、老师、同学、偶像等,这是一群年代离我们很遥远,身份又让我们很亲近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应该能够引发我们很多的联想和想象。授课顺序可以稍作调整:先讲《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且年龄与学生们比较接近,容易理解),然后是《再塑生命》(关注残疾人的成长历程,对于健全人应该很有启迪,莎莉文老师亦师亦母),接着是《藤野先生》(外国老师对中国学生的影响),最后讲《列夫·托尔斯泰》(成长的历程还少不了偶像的激励),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人生历程,也基本上符合由易到难的顺序。 文章:《藤野先生》 《我的母亲》 《我的第一本书》 《列夫·托尔斯泰》 《再塑生命》 人物:外(日本) 中(母亲) 中(父、同学等) 外(俄罗斯) 外(美国) 关系: 师生 母子、师生 父子、同学 偶像 师生、母女 作者: 鲁迅 胡适 牛汉 茨威格 海伦 出生: 1881 1891 1923 1881 1880 国籍: 中 中 中 外 外 年代: 现代 当代 现代 5.作者大多是在距离文章记叙的事情发生很多年之后写的纪念性文章,基本上近似于文章所记叙人物的年龄,实际上就是深切体会到了文章所描写人物的心态,《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再塑生命》等都是作者对二十年前事情的回忆,文中的藤野先生、母亲、父亲、莎莉文老师年龄都在三十岁左右,略小于作者写文章时年龄,这样正好可以更好地认识别人,审视自己,包括之前学过的《背影》等文章,属于自己成年以后回忆别人的成年,在回忆别人的成年时反思自己的现在,这样的情感既真实感人,又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因此更加值得珍惜。这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心品味的,尤其是在这个积累财富、忽视情感的时代,利用我们的学科优势,做一些陶冶情操、呼唤真情的事情,这应该是我们讲授本单元的动力和愿景。

单元鉴赏点 1.愧疚情结

本单元文章的作者对于文中所记叙人物大都充满了歉意,就像八年级(上)第二单元一样,而这正是一个有良知、有修养的人的共同境界。比如:鲁迅先生对于藤野先生感激之外的歉意(未继续学习老师的专业,分别时未说实话,分别后未寄照相、未与老师联系等);胡适先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不懂事,让母亲操心,母亲受了那么多的委屈自己却无能为力,“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海伦认为自己给老师带来了那么多的麻烦,自己的每一点成绩都有老师辛勤付出的汗水,几十年以后的回忆,既是一笔财富,也是一种境界。牛汉回忆在那难忘的艰苦岁月中,父亲的关爱、同伴的陪伴、老师的宽容,甚至狗儿的配合,自己不能完全的理解和珍惜所隐约产生的丝丝不安;茨威格对于当时众人对于托尔斯泰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的不协调所产生的情绪波动是否也是一种对文学大师的不公?可以结合上学期我们所积累的教学积淀快速准确地进入本单元的心路历程,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主题,对于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都是有益处的。 2.职业操守

塑造了许多感人的教师形象,既包括本身从事的就是教师职业,比如藤野先生、莎莉文老师,也包括更广义的教师内涵,比如母亲、父亲、托尔斯泰。那么什么样的老师会让学生难以忘怀,给他们更多的正能量,值得我们思考。

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他平等公正、一丝不苟的为一个清国留学生改作业,连一根画错位置的血管也要当面替学生改过来;他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听说中国人敬鬼,担心鲁迅不肯上解剖课;他尊重学生,尽管替鲁迅弃医从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鲁迅这位弱国子民的强国梦,临别还赠与题写了“惜别”二字的相片。这些对一个受尽了歧视和污辱的清国留学生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先生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作为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上的师生互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深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和爱戴,是产生师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谐的师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亲其师然后乐其教。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绪感染了小弗朗士,他听得特别认真,感觉“真奇怪,今天听讲我会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爱心感召下,失聪又失明的海伦终于理解了抽象的“爱”,突破了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的瓶颈。

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那是不稳固的。而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那就相当持久而且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强大到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学生心田,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鲁迅就是时时受着藤野先生的鞭策,几十年过去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坚韧的斗争着,为民族的觉醒和解放而奋斗。在鲁迅的精神家园里,有藤野先生播下的种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现的教师形象以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们的学生,也启发着我们当代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以影响一生的精神食粮。 3.整体感知

本单元文章内容丰富,正好可以训练学生快速准确把握文章脉络的能力。理清文章脉络,需要对文章的段落进行分析、归纳和整合。而明白分段的方法和意义,应该是学生们比较欠缺或者容易忽视的,而理清思路其实是更好地理解文章、抓准主旨的关键环节。比如《藤野先生》事件繁多,适宜用地点的转换来分析,《我的母亲》则用母亲对待不同人(对“我”、对家人)的态度来划分,而《再塑生命》用学习内容的不同所体现出来的层进关系来理解更好。 4.换位思考

文章换一个叙述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也许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藤野先生》以藤野先生为叙述者来说说与鲁迅先生交往的所思所想,《我的母亲》从母亲教育胡适的角度谈谈如何倾注身心培养子女,《我的第一本书》写父亲帮助“我”修整书本以及让“我”转学的心理活动,《再塑生命》以莎莉文老师的口吻来叙述教育海伦的心得体会。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闲笔”不“闲”

通过对所谓闲笔的分析和理解,体会作者的深厚情感和精妙构思。 比如《藤野先生》中(1)(2)段对东京生活的描写(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4)(5)段初到仙台的经历(正面衬托藤野先生);(24)—(28)段漏题事件(反衬藤野先生);(29)—(31)看电影(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等。《我的母亲》中(1)—(3)段写“我”读书写字,被称“先生”等(介绍自己的身体、性格,为母亲的教育做铺垫,与文末相呼应,而且《四十自述》作为自传自然要写自己的生命历程,母亲就是成长路上的恩师),(8)—(12) 段母亲与家人的相处(以身示范,身教重于言教);《我的第一本书》中(2)段对父亲的书的介绍(家里学习的传统对我产生的影响),(12)(13)段对二黄、二狗的叙述(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再塑生命》中海伦大量的内心感受(都是莎莉文老师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的真实体现)。 6.比较鉴别

本单元对比手法的广泛应用,为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作品主题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比如:《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与日本爱国青年、鲁迅与清国留学生的对比。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我的母亲》中母亲“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与大嫂二嫂“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的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对比,赞扬了母亲的品行。《我的第一本书》中“我”的父亲与乔元贞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与乔元贞惟一一本书的对比;《列夫·托尔斯泰》中托尔斯泰头部其他器官与眼睛、众人的期望与实际的样子、“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与“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的对比;《再塑生命》中老师来之前与来之后、老师在与老师离开、教育前与教育后等对比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7.点睛之笔

文章中人物对作者产生的深远影响都有精辟的语言加以凸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以作为文章的分析的起点和终点,同时帮助学生体会应该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藤野先生》:“在我所认为的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藤野先生对青年人的关心、照顾与鼓励,对不平等的不满以及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一直鼓舞着鲁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我的母亲》:“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母亲和气、仁慈、温和、宽恕人、体谅人又不缺乏刚气对胡适成为谦谦君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的第一本书》:“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因为通过父子情、同学情、人狗情的描写展现了 “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托尔斯泰源于普通人,高于普通人,是离普通人最近的天才。

《再塑生命》:“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具体实施(属于单元鉴赏点的原则上不再赘述)

一、《藤野先生》(要点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叙事和情感线索,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合理安排详略的方法。 3.感受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的技巧。

(二)案例推介

《藤野先生》一文写得太好了,我们深受感动,不过中学生作文要求写六七百字,虽然原文4000来字都是鲁迅先生的心血,我们能否在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把它缩写成一篇字数在700字以内的写人记叙文。

意图: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抓住主要事件,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研读文本的习惯。 1.整体设计

将全班同学分成6个组,先静心读8分钟,然后讨论10分钟,新建思路,进行缩写,在700字以内写好藤野先生。指导各组从分段、每段段意、每段字数控制、写此段的目的来陈述缩写。六组的任务又同中有异,他们被分为两个常规作文组,两个小标题作文组,两个创新作文组,每组推选一名代表,限时三分钟陈述。 2.讨论模式 比如:

常规式1:藤野先生的外貌、语言风格(50字)——添改讲义(200字)——纠正解剖图(200字)——关心解剖实习(50字)——了解女人裹脚(50字)——因弃医从文惜别(100字)——惜别后的怀念与感激(50字)

常规式2:看照片思藤野先生倒叙开头,想起先生的音容笑貌(100字)——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450字)——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50字)——惜别、怀念与感激(100字)

小标题1:相识(100字)——相处(400字)——相别(100字)——总结怀念与感激(100字)

小标题2:不安的感激(添改讲义200字)——无言的悔恨(纠正解剖图150字)——难忘的感动(关心解剖实习150字)——唯一的为难(了解女人裹脚100)——永远的鞭策(100)

创新式1:1926年10月12日睹物思人(50字)——翻看1904—1906年写下的有关藤野先生的点点滴滴(日记1: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的细心与当初穿衣的模糊对比,令我感动;日记2:对中国很感兴趣的藤野知道中国敬鬼的传统,也想了解中国三寸金莲的裹脚方法;日记3:惜别时他的遗憾、热忱与我的无言以对600字)——打断思绪,继续受先生的鼓舞,写些文字(50字)

创新式2:讲义的自白:记(50字)——交(100字)——惊(200字)——珍(150字)——失(50字)——悔(50字)——慰(50字)——永远的愧怍,不息的动力(50字) 3.展示交流

小组内有具体分工,记录、串联、发言等安排到位,全员参与。可以解决事件梳理、主题确定、详略安排等诸多问题。

(三)问题预设

1.善用词语是鲁迅先生文章的一大特点,就连虚词的使用也是如此。标示出第一段中的“也”,体会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别处没有什么区别,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也像绯红的轻云(勉强如此),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玩闹嬉戏总少不了所谓的“大清精英”),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丑态百出),盘的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通过“也”的用法的分析,表现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极度失望与无聊。 2.“在我所认为的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感激、鼓励的内容及原因是什么? 分析:

感激、鼓励的内容可以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事件,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教参讲得和详细,此处略。

感激、鼓励的原因还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藤野先生与周围人物的参照上。藤野先生在周围“爱国青年”偏激、狂妄的情绪中所表现出来的正直、无私、坦荡以及为此而执着追求、认真负责、敢于斗争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就愈加清晰。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3.文章的题目是《藤野先生》,找出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藤野先生的内容,说说它们对于表现藤野先生的作用。

分析:《藤野先生》中(1)(2)段对东京生活的描写(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4)(5)段初到仙台的经历(正面衬托藤野先生);(24)—(28)段漏题事件(反衬藤野先生);(29)—(31)看电影(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等。

4.以藤野先生的口吻,设想一下他在与鲁迅先生的交往过程中的思想活动。

意图:变换角度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难忘藤野先生的原因。通过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于解剖实习和中国女人裹脚的谈话、告别等四个场景来描述。

5.说说“清国留学生”与日本“爱国青年”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影响。

本国的年轻人麻木堕落,异国的青年妄自尊大,使鲁迅先生对祖国的未来深深地忧虑,并促使他为了国家做出重大的人生选择。

鲁迅先生向来对青年人非常重视,因为他们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两国青年的不同表现对鲁迅先生做出重大决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他们的行为也能更好地突出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二、《我的母亲》(合作探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所叙事情对作者成长的具体影响。 2.体会“亦母亦师”“亦慈亦严”的情感交织。

3.了解朴实文风与作者“谦谦君子”之间的映衬关系。

(二)问题预设

1.分组整理母亲对“我”和对家人的相关事情,用叙述加评论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对母亲的亦母亦师的角色进行分析研讨。

先分别叙述并加以评论,然后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分析,体会母亲对作者“言传身教”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终身难忘的影响。作者的《四十自述》所表达的 “不惑情感”应该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2.文中有哪些“文”与“野”的具体内容?

可以按照人物分别叙述,也可以按照事情(尤其是细节分别整理)。

3.作者失掉了“懂音乐”和“做画家的机会”是因为长辈和先生的影响,而作者“确是喜欢看书”明显也收到了家庭的影响,对此你如何看待。 4.母亲在作者心目中,兼有“慈母”“严父”“恩师”等多重角色,有人说,母亲的“严” 是“慈中严”,“慈”才是最主要的,试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文章最后“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注意文中的加粗词语);找出“好脾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根据(再次熟悉课文,有针对性地寻找材料);结合胡适的生平(可参见相关资料)

5.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读书看书”与“做人的训练”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体会“学知识”与“学做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就此问题展开辩论,以便引起我们广泛深入的思考)

三、《我的第一本书》(问题研讨)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内涵。 2.咀嚼耐人寻味的句子。 3.感受浓浓的真挚的情意。

(二)问题预设

1.请按照故事的时间顺序讲述“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

意图: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梳理文章内容大意 2.分组排练短剧系列:《“我”和乔元贞》、《“我”和父亲》、《“我”和狗儿及其他》

意图:情景再现,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短剧通过人物肖像、神态、动作及语言的表现,师生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指出精彩传神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用心体会为什么“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 3.祖母、“弄不成”、二黄毛的笔墨都不多,写他们的作用是什么呢?

分析:祖母对“我”的 “嘲笑”和揭底,对比出父亲对我学习的重视和帮助,也能延展“我”从小生活环境的“荒寒”,侧面表现了父亲的不容易;“干什么事都办不成”的“弄不成”都可以当老师,既交代了父亲让“我”到崔家庄小学念书的原因,也说明了在当时求学的艰辛,同时表现“没有本事”却“为人忠厚”的人与二黄毛虽“心眼有点死”但抗战“不怕死”都体现出人性闪光的一面,也许这些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吧”。 4.如何理解父子关于“出息”的话题。 分析:父亲与乔元贞的父亲“自小是好朋友”,也许是因为经济的原因,一个在崔家庄教书;一个在山沟里当塾师,一个坚持供儿子上学,一个被迫使儿子辍学。父亲认为乔元贞比“我”有出息,而我成了作家,乔元贞“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又是因为经济的原因,其实也是思想认识的缘故吧,文章的内涵就丰富了许多。 5.“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那本书“厚”在哪里呢?

分析:除了问题(1)(2)的分析之外,比如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上学的乐趣等,还应该有经过几十年的生活历程后所感悟出的种种复杂的情感以及人生的感悟,这里的内容要远远超过那一本《国语》。 6.父亲为我们补全课本时,“我”为什么不告诉父亲乔元贞已经不再上学了?试着揣摩一下“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分析:复杂心理:希望“我”和乔元贞都有一本完整的书;看看父亲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希望可以改变乔元贞母亲的想法等。

四、《列夫·托尔斯泰》(课例推荐)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以及夸张、比喻修辞的运用。 2.体会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

3.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二)课例推荐:王君老师的导学创意 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篇文章是既爱又恨。爱的是它文采斐然,意蕴深刻,极大地满足了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八年级学生对于华美语言和深邃思想的审美追逐。恨的是它篇幅冗长,背景迷糊,主题隐讳,表达重复,写作风格和初中生熟悉的常规写人记叙文大相径庭。 教学设想

1.定位在以该文为桥梁,让学生了解托尔斯泰,初步感受伟大作家的心灵律动,对托尔斯泰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进而去主动阅读托尔斯泰。因为本文的人物塑造缺乏学生熟悉的人物描写底座——具体生动的事件。同时,这篇文章虽然辞彩华丽,从相对独立的句子来看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从全篇来审视表达稍显拖沓累赘,并非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文本。感受托尔斯泰的形象,感悟托尔斯泰的心灵世界都应该是教学的第一重点。

2.以朗读为主要学习方式。因为文本故事性不强,教师最可以挖掘和凭借的优势是文本语言的散文化韵律化。另外,费解的难句较多,这需要背景资料的补充,可以通过诵读来化解难点。 学习过程

1.初识托尔斯泰

(1)情境朗读:巧妙化用课文第5段的关键词句设计导语,创设拜访托尔斯泰的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同学们,列夫·托尔斯泰是当时俄罗斯文学和思想的最高峰。与托翁会面是多少俄罗斯文化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请转变角色,我们现在的身份就是一群俄罗斯文学青年,是大文豪托尔斯泰的“粉丝”。我们坐火车经过了漫长艰苦的旅程来到了托尔斯泰的家中。在客厅里我们正襟危坐等待托尔斯泰的接见。对托尔斯泰,我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我们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公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亲眼见到我们的偶像之前,我们对这位文坛泰斗的形象早已经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了诚惶诚恐的地步。可是,当托尔斯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现实和期望却有天壤之别。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投影配合展示第5段中相对应的关键词句,比如“正襟危坐、尊贵、轩昂、伟岸、天才、颔首低眉、诚惶诚恐”等,以及当时拜访者的心理活动。) 学生活动:教师边叙述边和学生讨论这些词语的内涵,并用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等方式体验拜访者的震惊失望的情绪。 (2)回溯前文,通过朗读来感受托尔斯泰的“丑”。

要求学生迅速跳读课文1—5段,探究托尔斯泰让拜访者震惊的原因。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句段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和简笔画来传达出拜访者对托尔斯泰的失望。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讨论一些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比如:“胡乱劈成”的“劈”写出了额头皮肤皱纹深和乱„„托尔斯泰的毛发之丑、五官之丑、脸色之丑、气质之丑让拜访者失望。 (3)朗读托尔斯泰对自己的评价

(投影展示: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 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嘲、愤怒等各种语气来朗读。 2.走近托尔斯泰

(1)引导过渡:就连托尔斯泰本人都这样毫不留情地评价自己,拜访者感到震惊尴尬就不难理解了。但是,拜访者的情绪在突然之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是为什么呢? (2)利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托尔斯泰眼神的深刻锐利。 ①速读第6—8段,寻找提取出表达托尔斯泰眼神锐利的比喻句组合成小诗,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动情朗读,体会其精神神韵。

眼睛

这道目光像黑豹那样/这道目光像锃亮的钢刀那样/这道目光像枪弹穿透伪装的甲胄那样/这道目光像金刚刀切开玻璃一样/这对眼睛是手术刀/这对眼睛是X光/这对眼睛是寒光四射的匕首/这对眼睛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所有的浅薄的信条撕烂

②指导学生动情朗读补充材料,教师稍做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托尔斯泰的深刻。 材料一:

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

——斯特拉霍夫对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的评论 材料二:

这里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安娜·卡列尼娜卧轨时对上流社会的诅咒实际是托尔斯泰内心深处对俄罗斯上层社会的呐喊

这里所做的一切事情是最大的渎神行径,所有这些用基督名义干出来的事情正是对基督本人的嘲弄。

——《复活》中托尔斯泰评价俄国官办教会里那些头罩伪善面纱、浑身散发虚伪诈骗味道的吸血鬼

③再读《眼睛》一诗小结,体会托尔斯泰的深刻。

(3)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托尔斯泰眼神的丰富。

①要求学生跳读第7段,寻找出表达托尔斯泰精神愉悦的短语。老师把这些短语组合成小诗,供学生朗读体会。

柔和的目光/和蔼的笑容/粲然的笑意/神奇的星光/涟涟的热泪/盎然的兴趣

②指导学生动情朗读补充材料,教师稍做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托尔斯泰的深刻。 故事一:托尔斯泰眼睛里的微笑 秘书费·布尔加科夫第一次到托翁家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故事。(略) 教师结合第5段中对托尔斯泰接见崇拜者的描写来应证。

(投影展示文字:进来的人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引导学生抓住“轻快”、“抖个不停”、“小跑”、“友好地微笑”、“轻松愉快”、“欢迎”、“主动”等词语来感受托尔斯泰对人的热情真诚和充满活力。 故事二:托尔斯泰眼睛里的两次泪水

托尔斯泰听《老伍士》和《如歌的行板》时候老泪纵横的故事。(略) ③整合第8段的部分精彩文字,指导学生朗读小结

这就是托尔斯泰的眼睛——/这是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它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发射出准确无误的频波/它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它全面揭示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它把探照灯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它忘我地注视上帝/它摧毁着一切的虚无/它把虚假的伪装扯掉/它把浅薄的信条撕烂/它甚至锋刃无情/直戳要害/刺中了自己主人的心窝 3.探究托尔斯泰

(1)学生质疑文本中的难句并投影展示(略)

(2)指导学生朗读补充材料,教师结合背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了解感悟托翁矛盾的一生。 材料一: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见教学参考书) 材料二:《祖父逝世的时候》《世界最美的坟墓》节选 材料三:托尔斯泰的名言

①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②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③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④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⑤凡是使人类团结的东西都是善良的、美好的,凡是使人类分离的东西都是恶的丑的。 (3)学生活动:听了这些材料,发表感想,谈对文本中的难句的理解。教师稍做点拨。 4.告别托尔斯泰

(1)经历了这次拜访托尔斯泰的大起大落的心灵之旅,回顾当初拜见托尔斯泰的“正襟危坐、诚惶诚恐、颔首低眉”,此刻,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如果你正站在托尔斯泰的墓前,请你为这位伟大的人物写几句墓志铭。

(2)教师总结并且推介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

五、《再塑生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再塑生命的过程及价值。

2.感悟勇于面对困难就有可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的道理。

(二)教学设计 1.营造情境

利用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由《千手观音》美丽场景引出另一位美丽人物——海伦•凯勒。她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她一岁半时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随之又丧失了说话能力。然而就在那个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秀的成绩从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2. 整体感知

(1)假如把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教育浓缩成一天课程的话,那么都上了哪些课程呢? 明确:

课前状态(生命的原貌:第4段像大雾中的航船);课前准备(光辉的起点:第5段师生相识);第一节:文字课(幸福的复苏:第13段人类交流的灵魂);第二节:自然课(成长的浪花:第14段人类的依靠);第三节:思品课(生命的升华:第39段变得崇高而伟大);课后感受: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这也就是再塑生命的历程。 (2)课程特点(三维目标的达成):

认识具体事物 走进理解大自然 感悟爱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3.深入研讨

(1)体验式:手心写字

学生两人一组,在对方的手心上写字,看看是否能准确猜出。初步体验聋哑盲人学习的艰难,再次创设学习的情境。 (2)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

①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第5段初次相识)——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第6段文字课)——牵着我的手漫步(第14段)„„抓着了我的手,扶我下来。我紧紧抱着她(第18段自然课)——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第25段思品课) 探究:

人的动作大多应该受心理支配,试想莎莉文老师每次手的动作时的心理是什么呢?

面对海伦这样的孩子,首先应该走近她的身边,没有心的隔阂,进而走进他的心里。从“紧紧地抱在怀里”到“轻轻地搂着我”,真实的体现出我的成长,这也是老师的教育成果。从 “(莎莉文老师)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到“我紧紧抱着她(莎莉文老师)”既可以看到海伦对老师的依赖,也可见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

②在海伦摔坏了布娃娃的时候,莎莉文老师为什么要带海伦“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为什么莎莉文老师要让海伦“发现大自然并不总是那么慈爱可亲”?“为什么(莎莉文)老师不能告诉我(海伦),什么是爱呢”? 探究:

要让孩子自己去形象地感受抽象的内容;要让孩子明白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使之获得对大自然全面深刻的体验。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要让孩子领悟“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

③学习“水”和“杯”的区别。

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的时候,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的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

莎莉文老师既让海伦从刚才的坏心情中解脱出来,又准确地抓住时机,让海伦将“杯”和“水”分开,认识了水这个事物。从中可以看出莎莉文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奇妙啊。莎莉文用“水”启开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水”让海伦油然而生求知的欲望,用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也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妙的感受。 ④怎样完成对“爱”抽象名词的点化教育等都可以体会莎莉文老师的良苦用心。 比如:课文中探讨“爱”的句子有:

“爱是什么?”

“爱是花的香味吗?”——在海伦看来,爱是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太阳?”——在海伦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爱能给人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显然,小海伦对爱又深入了一步。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了它,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没有它,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了。

莎莉文老师运用独到的“点睛”艺术使小海伦感受到了“穿梭在我和他人的心灵中间”的那种美好的感情就是“爱”。引导小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到抽象的概念。进一步开发了小海伦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关于“爱”的解释,对于一个视听健全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足见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 (3)“再塑生命”的人仅仅是莎莉文老师吗? 探究:

文中写了大量海伦的真实感受,比如: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我是在老师教了我几个星期以后,才领悟到的。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

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

在这里,我明白了大自然施与人类的恩惠,我懂得了阳光雨露如何使树木在大地上茁壮成长起来;我懂得了鸟儿如何筑巢,如何繁衍,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也懂得了松鼠、鹿和狮子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何觅食,如何栖息。

莎莉文小姐先教会我从那粗壮的树木,那细嫩的草叶,还有我妹妹的那双小手领略美的享受,然后才教我画地球的形状。她把对我的启蒙同大自然联系起来,使我同花同鸟结成愉快的伙伴。

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 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一方面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和成果,另一方面也是海伦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展示自己的过程,其实海伦也是“再塑生命”的人。

(4)通过莎莉文老师和海伦的故事,我们体会“再塑生命”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 探究:

主观:毅力(没有对认识文字放弃);

灵感(通过水受到了启发);

求知欲(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

客观:好老师(富有爱心且教学技巧高超)

(5)引导在反复诵读文本中描写景物和人物心理的语句。可采用诸如“你最喜欢哪一段?”这样环节引入语言品味。 4.比较阅读

与《我的母亲》比较阅读,说说两篇文章在人物刻画、主题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示例:亦母亦师与亦师亦母;都对幼小的孩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都重视言传身教;但也有很多的不同:教育对象的身体、家庭环境、对受到教育的反应过程、“师·母”的教育策略等。

5.拓展延伸

海伦最终战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完成了生命的重塑历程,推荐相关资源学习(比如:霍金、张海迪等),谈谈如何使我们的生命焕发出更加炫目的光彩?

结束语

1.我们的教材分析都是预设式的,顶多算是一个预备,到底效果如何,课前应该有个复备,因为我们及我们的学生确实有很多的不同,而且课后还应该有个反思,这才是总结提高的最关键环节。

2.我们现在有非常好的交流平台,建议能否做一个尝试,在我们讲完每一课或者讲完第一单元之后,每位老师都参与其中,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最深、困惑最大、最有价值的学生提问等做一个交流和研讨,以此反思我们的教学预设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异,形成教材教法分析的前后呼应,对于我们今后的教学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果真如此,那么现在想起来都充满期待。 3.加强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课后的交流,意义重大而深远。今天我们聚在这里进行交流,实际上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课堂实施的过程和反思,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及后来的学生体会到越来越好的教育,我们应该学会站在自己的肩上,对于我们的过去,现在的我们就应该是巨人。

教材教法

教材教法

教材教法心得

教材教法大纲

体育教材教法

勾股定理教材教法

教材教法 整理

初中历史教材教法

教材教法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教材教法

教材教法分析
《教材教法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