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广播电视 资料修改

发布时间:2020-03-03 14:14: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1.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

1920年11月2日,(美国西屋公司专家建立的)广播电台在匹兹堡正式播音。

呼号:KDKA 意义:美国第一个领有营业执照的商业广播电台,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2.全世界第一个电视发射台: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伦敦亚历山大宫(11月开始定期播出) 电视诞生的基础:硒元素具有光电效应这一现象的发现 3.第一个播出黑白电视的国家:英国

(贝尔德因为对电视发展的贡献—制造了电视机等,被称为“电视之父”)

4.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首先正式播送彩色电视节目

(20世界50年代,彩色电视兴起。美国政府采用“点描法”为彩色电视技术标准,通称为NTSC制)

5、“无线电之父”是美国杰出发明家李·德福雷斯特

6、“电视之父”是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吉·贝尔德

7、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利山大宫建成英国第一座正式的电视台,也是世界的第一座正式电视台。

8、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播出黑白电视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的国家。

9、1922年底美国记者奥斯邦与一位旅日华侨合作,在我国上海建立“中国无线电公司”。当时被称为“空中传音”或“无线电话”。

10、1925年,中国自己筹办广播电台。

11、中共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1945年9月5日在延安正式播出。

12、1958年9月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

谈话类节目概述

电视谈话节目成为继我国电视节目在“综艺浪潮”“纪录浪潮”“游戏浪潮”之后的第四浪潮。

一、谈话类节目的分类 (1)新闻时政类

如中央电视台《面对面》、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 (2)社会生活类 《实话实说》、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

(3)情感交流类

如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相伴到黎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神州夜航》、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长安夜话》 (4)专业话题类 央视《对话》

二、

1、广播谈话类节目特点 (1)话题内容广泛

(2)话题及时,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

(3)制作要求简单,嘉宾、受众参与节目比较方便 (4)现场控制,把关容易

2、电视谈话类节目特点: (1)、针对性和时效性强

(2)、感染力强,表现手法多样化

(3)、图文并茂,有助于背景材料的提供

(4)、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使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3、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话题选择的基本要求是 (1)时效性与针对性 (2)引导性 (3)接近性

4、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独特要求 (1)、普及性 (2)、具体、形象、平实

(3)提高谈话节目的文化品位

5、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氛围营造 (1)、选择适当的话题切入点 (2)、正式拍摄前进行“演练” (3)、穿插游戏的形式 (4)、穿插播放室外访谈或背景资料的录像片段或者连线播出场外的访问 (5)、背景音乐、间奏乐的运用

6、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特点 (1)、平民化的形象定位

(2).从“倾诉者”向“倾听者”的角色转化 (3).机智幽默的语言风格

7、电视谈话类节目话题选择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话题样式基本上有三种: 一是社会思潮系列讨论 二是新闻事件延伸讨论 三是新闻人物访谈

第八章

电视纪录片

第一节

电视纪录片的特征、题材与创作手法

一、基本特征: (1)真实性

电视纪录片要求制作者必须在真实的前提下来创作,也就是说在纪录片画面上出现的影像,必须是由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真的个体生命、真事、真的景象、真的氛围、真的时空状态来构成的,以展示生活的真实流程和具体情况为主,努力“再现”生活的原貌。 (2)纪实性

纪实手法,通俗地说,就是将原汁原味的生活如实地记录下来,客观再现事件的具体过程和动作的具体细节。

电视纪录片的三个必备条件: ①纪录片是非虚构的电视作品,是创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真的个体生命、真事、真景象、真氛围而创作,能表达作者潜在的主观思想的作品; ②纪录片是作者观察、思考、选择后的产品,有艺术感染力; ③纪录片在拍摄和布局安排上,各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使观众能够按一定的思路来思考、认识和想象。

二、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手法

1.利用先进的电视传播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生活素材的完整烂、完整的场环境和心理氛围

2.利用现代电视特技和摄像技术,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和镜头,拓展观众的视野 3.纪实情节化 4.仍需有思想性

三、电视纪录片的题材 1.现实性题材 2.历史性题材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题材

第三节、中外纪录片比较的启示

一、自然纪录风格的电视纪录片基本特点

(1)观点含蓄,回避结论; (2)重过程,淡化结果;

(3)作者(包括编导、记者和节目主持人等)直接出面,强调即兴采访、捕捉第一感觉;

(4)声画并重,视同期声(包括现场声和人物谈话)为艺术生命; (5)注重一定章节以至整个节目的情节化、故事化;

(6)最大限度地压缩解说词和音乐,甚至不要解说词和音乐,既使有解说词也总是以提供背景材料为主,尽力隐藏自己的观点,以保持客观姿态,让人们自己作结论等。

二、世界纪录片的发展

1、最早的雏形---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摄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影片《工厂的大门》

甚至在先天就打上了“民间纪录影像”的烙印。

被称作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影片的《工厂大门》,是以设在里昂的卢米埃尔兄弟自己家的工厂作为背景,在以后的作品中,卢米埃尔更是以那些普通的劳动者作为拍摄对象,热情地表现了他们的生活。比如:《木匠》、《铁匠》、《拆墙》、《烧草的妇女们》、《照相师》、《水浇园丁》以及《消防员》(四部)等等。

2、20世纪20年代三位大师 加拿大人罗伯特·弗拉哈迪

Robert Flaherty(1884-1965)是公认的纪录片的创始人,“纪录片之父”。他的作品多是以写实手法表现偏远、蛮荒民族的原始生活状态。他的纪录片的创作风格并不是现实生活的精确记录,而是充满诗意的对现实生活场景的再创造。

代表作:《北方纳努克》Nannook of North,1922 (该作品是罗伯特·弗拉哈迪总结20年探险生涯和花费10年拍摄时间完成的,生动再现了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那努克一家的捕猎生活和生存状态。

前苏联人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 (1896-1954) 是新闻纪录片的创始人,他的创作观念是: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义的结合。 1922年吉加·维尔托夫倡导了电影眼睛派的创作方法,主张使用“实况拍摄”,即不为摄影者觉察的方法拍摄“生活即景”。

吉加·维尔托夫代表作品:《电影眼睛》1923,《带摄影机的人》1929,《关于列宁的三支歌》Three Song about Lenin 1934 。

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 1898-1973) 是“纪录片之父”费拉哈迪的学生,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创作信条是“我们首先是宣传员,其次才是影片摄影者”,“艺术是一把锤子,而不是一面镜子“。主张纪录片应有创造性地对真实生活场面作出处理,它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同时又非常注意在再现真实生活场景时进行艺术加工。 代表作品: 《漂网渔船》

3、世界纪录片创作风格的演变

1.格里尔逊式: 又叫“画面加解说”方式。《锡兰之歌》

2.真实电影式

“直接电影”。主张“让主体自己说话”《美洲豹》

3访问谈话式

将被摄者或解说员、主持人直接面向观众讲话,并结合会见采访,这种访谈式手法首先在美国一些女权主义的纪录片中采用。访谈式纪录片的长镜头拍摄和实况效果声,体现了作品“照像”的本性和“摄影形象本体论”的美学原则。访谈式纪录片的当事人,直接向观众叙述,避免了编导的介入,作品使人感到公正、客观、可信。在访谈式纪录片中,语言成了主要的表现手段。

4.个人追述式

9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纪录片风格。将评述者的议论混杂于访问会见之中,以现实情节吸引人。

演变具体体现为叙事的方式由封闭型越来越向彻底体现的开敞型

第四节

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变革与进展

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 1、模仿时期1958-1966

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摄制的《英雄的信阳人民》(反映了河南信阳人民抗灾夺丰收事迹的电视片)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 这一阶段的电视纪录片主要模仿记录电影的创作手法,在手法上比较依赖解说词和蒙太奇剪辑效果。

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有《芦笛岩》、《长江行》。 2、学习时期1966-1978

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放鹿》、《下课之后》

3、探索时期1978-1989

这一时期从1978年9月央视《祖国各地》(电视风光纪录片)开播、到1989年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确定拍摄基调为止。

在表现形式上出现大型电视纪录片,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中日合作)《让历史告诉未来》;

与此同时电视台,还开办了主要播出纪录片的电视专栏,如央视《祖国各地》、《神州风采》、《地方台50分钟》(后来改为《地方台30分钟》。

4、成长时期 1989至今

二、纪录片创作理念

60―80年代的创作理念是:宣传与指导。节目的特点是重视脚本,依赖解说,声画脱节。

80-90年代的创作理念是:客观纪实。节目的特点是“原生态纪录”,声画并茂,同期声的大量运用。

90年代后期――至今的创作理念是:“主观与表现”。节目的特点是,符号语言(画面)的大量运用,故事化戏剧化更加突出,个性化创作的观念被认证。

这个时期纪录片的创作形式也呈出多样化趋势:

画面加解说式:《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让历史告诉未来》

访谈加解说式:《广东行》《中国外交风云》《泰富祥日记》

客观纪录式 :《押运兵》《望长城》《潜伏行动》《龙脊》

主观表现式:《西藏的诱惑》《天驹》《英与白》《幼儿园》

客观纪录加再现式:《阻击手》《复活军团》《相约红土地》

1982年拍摄的《话说长江》、1984年的《话说运河》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后来又有了像《望长城》这样的佳作,而1993年《生活空间》的推出,将中国纪录片放到了电视的最前沿。

一、纪实创作手法日臻完善一一以《望长城》为视点

二、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要创作群体及其风格 1.中央电视台军事部

2.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评论部、对外部(国际部)及原新闻电影制片厂的创作群体 3.地方电视台创作群体

第五节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一、产生一定数量的电视纪录片精品

二、建立完整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理论体系

三、设立专门播出电视纪录片的频道

四、电视纪录片的成熟与国家的经济实力相联系

全球传媒集团

日本放送协会(NHK) 英国广播公司(BBC) 泰晤士报(Times)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 美国有线新闻网(CNN) 全美广播公司(ABC)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美联社(AP) 合众社(UPI)

广播电视热点浅析资料

广播电视业务总结资料

修改资料汇总

十佳少年资料(修改)

申报资料要求(修改)

宣传单资料内容修改

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资料

广播电视

全国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广播电视基础知识》资料

中学校园三句半资料修改整理

广播电视 资料修改
《广播电视 资料修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