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审美特征

发布时间:2020-03-03 20:39: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艺术诸形态的审美特征

一、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真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中国书法艺术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线的艺术”。他兼备具象和表现两种功能。无色而具备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在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笔法墨法相间相润,使得字体肥瘦枯润,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而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金文;经过秦始皇时小篆发展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他的自由而多样的线条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象和传达出各种形体、情感和气势,形成中国的审美风貌的书法艺术。

不少人坚持书法是抽象艺术。其中一种典型的看法:汉字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而书法艺术是“抽象符号的艺术”总之,中国书法美学在艺术本体上的争论,反映了我国书法审美意识的自觉和书法精神的高扬。

书法艺术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弛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像物于飞潜动植流寺之夺”。那么,我们要问,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1、姿态美。书法艺术的姿态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取之于具象的书画和结构所体现的一定的形体美,二是取之于偏于抽象的“形势”,即动态美。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事物的具象美,点如“高山坠石”,横如“千里真云”。一般来说,汉字字形结构在书法创作者有意识的局中,可以形成一种间接曲折的艺术效果。加上对自身人格生命的反应,使点画笔墨形成一种用笔之力、运笔之势,而反映出生命的动态美。孙过庭对书法的具象美与动态美同意形成的姿态美非常赞赏,惊叹道:“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痜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这里,既有具象美、又有动态美,其“异”、“态”、“势”就是书法姿态美的不同层次和纬度。在书法作品中,篆书的回环曲折的用笔,给人一种字若飞动,流畅飞扬美。而结构整体统一,分行布白的圆润整齐,宽舒飞动的姿态美令人赏心悦目。而隶树和楷书的各种上、下、左、右挑起或拖拽的笔势,能给人在安定中以飞动流美的审美感受。而草书行书以富于运动感的点线去表现生命运动的或轻盈、或敏捷、或矫健的动势,都具动态美。如王羲之《兰亭序》,具有一种浑然天成、西联含蓄、迂回玲珑的秀润美;而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字字挺拔,笔笔奔放,园劲激越,诡异飞动,锋芒咄咄逼人,渴笔历历在目。孙悦和怀素的草书,仪态飞舞、放纵跳脱;笔势连绵回绕,酣畅淋漓;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笔致劲骨天纵,而又出神入化。他们在草书中追求“孤蓬白振,惊沙坐飞”的险绝美,达到动人的姿态美的高峰。

2、表情美。孙过庭《书谱》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阴惨阳舒,本乎天地之心。”将书法的表情美特征揭示了出来。我们已经说过,书法并不对现实事物进行亦步亦趋的模拟和复制,而是出自天地自然的人心营造之象,是由“形象”而直至“虚像”——“心话”的。书法从不以复制现实为己任,相反,他从写字到作为一门艺术生成的全过程就是努力挣脱现实世界现实形势强制的过程,它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文化创造形式,显示出独立于万象之表的“书魂”。书法不依附于物象和字义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使其艺术的灵便性获得充分解放,更能自由而超迈地表现书法家满腔激情和诗意情怀。

3、意境美。著名书法家沈伊默说:“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书法的意境美是书法作品的总体审美意向和审美氛围,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所在。一幅有诗境的书法作品,除了书法的形质之外,还有动态美和表情美,更重要的是他必须体现出作者的某种审美理想和美的追求,也就是说,在有形的字符中,荡漾着一股灵虚之气,氤氲着一种形而上的气息,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而进入一种无限的境界当中。

总而言之,意境美是书法艺术高低的标尺。有意境,则成高格;无意境,则成“奴书”

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建筑被谢林称为“凝固的音乐”,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首先,表明建筑作为空间艺术,却可以在欣赏中逐渐还原或转化为时间感受。其次,建筑如同音乐一样,具有象征的寓意,可以激发观者不同的审美体验。再次,建筑的艺术手法上与音乐有许多近似之处。

建筑师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功用和审美的统一。建筑的象征之美与环境之美交融时,便就产生一种独具深蕴的审美意境,一种总体象征意味。

三、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美术又称“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是运用造型手段反映生活美丑属性、表现作者审美体验的艺术形式。

美术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是造型性。它运用形、光、色以及点、线、面等造型手段,构成一定的艺术形象,使人在审美欣赏过程中,通过联想,将凝定的画面或塑像还原为活动的情景和事物发展的过程,从而感受到作品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艺术意味。

绘画艺术长于描绘静态的物体,其主要审美特征是具有可视性。与雕塑的区别在于,它只占有一个平面的二度空间,使人在审美过程中通过对其绘画语言的直观理解,由二度空间产生三度空间感。也就是说,绘画具有瞬息美,长于把握生活中富于意味的瞬间,截取事物运动的一霎那,通过静止的平面和三维空间塑造完美丰满的艺术形象。

绘画的线条、色彩、构图等“有异味的形式”去完成内在心灵情愫的审美物化。

绘画线条的本质在于它与生命的某种异质同构,通过线条的起伏、流动,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干湿等变化,通过线条的轻重坚柔、光润滞涩、枯硬柔软的变化,传达出人的心灵的焦灼、畅达、甜美、苦涩等情绪。线条的审美特性在于,他传达出画像的生命情调和审美体验,反映了作者的风格、品格和精神意志。中国画特别讲究线条的美,晋代顾恺之以其绘画线条的敛约娴静,潇洒出尘,映衬出画师德简远淡泊的个性风貌。

色彩同线条一样,也是绘画语言的重要成分。现代绘画艺术在色彩美追求上,越来越注重每个画家的鲜明个性特色和审美标准。印象画派将绘画从古典主义绛红色调子中解放出来,让斑斓色彩流动在整个画幅之上。

除了线条和色彩之外,绘画语言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构图。一般来说,构图的主要任务是物体空间的组织、取舍和匠心安排。如果画面做横向线式构成,通常表现出宁静、平和、闲适之感;而斜线式构成,通常蕴含着运动、张力和痛苦的意味;金字塔构图表示稳定或僵化;倒三角形显示出危机和倾颓塌落感;而圆形构图则往往表现出完满、圆转和充盈感。一幅画采用不同的构图,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意向性和气势氛围。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毋庸讳言,绘画线条、色彩、构图等共同凝定为绘画的“有意味的形式”,并表现出绘画美的本质所在。

四、文学的审美特征

文学(诗、散文)作为语言艺术这一独立的形式与整个艺术相并列,所以,人们常常将“文学艺术”相提并论。

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运用词进行思维,所以能到一切思想所能达到之境。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要将作者头脑中的审美意象完美的转化为文学形象,文学语言应尽量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尤其应努力表达形象鲜明、凝练含蓄的境界,使作品的思想深入各个方面,使作品显出透明性。

文学语言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区域国别性。

文学作品的精神性意义因其复杂而多层,所以成为一个“召唤结构”,而表现出最大的魅力。

文学是语言艺术,然而使用语言的却不一定都是文学。

文学唯一只用语言表达手段的艺术。语言对文学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语言艺术大师高尔基把它称之为“文学的第一要素”。

文学和艺术创造出来的是形象。可是,形象是什么呢?根据反应的原则,显示对象具体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就会出像一般称之为“映像”的东西。“映像”存在于内心世界,形态不一,复杂多样。他可能是现实对象的单纯在线,成为再现性表象。他也可能是现实映像的复杂结合,构成创造性想像。文学和艺术创造出来的形象,是一种特殊的“映像”这种特殊的“映像”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称之为“意象”。这种“意象”如果只是作为内心映像在人的头脑中存在时,我们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一旦用物质手段使之“物化”,“意象”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文学形象也正是这样。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灌黄鹤楼登高远眺,只见白日斜靠着一片晋南山岭,阳光映照着滚滚的黄河,黄河之水从西北天际一泻千里,流向东南奔腾如海,现实对象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情此景,历历在目诗人的耳闻目睹,唤起了心中的生活经验,在内心引起了反应,不禁使诗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激起了诗情。诗人心中的多种映像和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经过创造性想象的改造,在线那种构成“意象”。“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心中“意象”,用语言

表现,外化为形象,于是就产生了那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名诗《登黄鹤楼》

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就具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于科学的、政治的语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形象的、优美的语言,具有美的性质,能够完美的表现“意象”,能够由它的触发而把读者引入艺术圣境。语言艺术家运用这样的艺术语言来创造形象,“状难写之景,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语言外”。元代作家马致远在他的散曲《秋思》里,只用寥寥数语,就把路途的愁人秋色描写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里仅出现了九个词语,连接成三个短句,便使旅人愁煞的秋景,跃然纸上,如在目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两个短句,更进一层吧沦落天涯、秋旅彷徨的情景勾画出来,旅人的悲思愁情,见语言外。这里的秋天景物,也都染上了这种悲秋的感情色彩,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样的艺术语言,优美动人,使人读了回味无穷,激起共鸣。

文学是用美的语言来创造形象的艺术。中外理论中都称为艺术的文学,或称为美的文学。

五、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

戏剧美学作为文艺美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及规律。

首先,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舞台。戏剧既非过程性的表情艺术的绘画化,并非直观性的造型艺术的情节化,而是由演员扮演的角色,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戏剧的产生,反映出人们在审美领域一种共同的综合性的需要。著名导演黄佐临认为,话剧包容了哲理、心理、文学、绘画、演技、舞蹈、音乐等七种成分,这七种成分不能脱离戏剧艺术的特点而存在,相反,他们服从戏剧特性,互相联系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浑然一体的艺术形式。

其次,戏剧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特点。戏剧是由演员表演的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在感性直观上更接近于现实生活。

再次,戏剧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的,也可以说,戏剧的本质在于它能够直接而集中地反映社会的矛盾冲突。戏剧必须表现矛盾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那么,戏剧冲突的核心是什么呢?它即是典型人物之间具有社会意义的性格意志冲突。可以说,这种由矛盾冲突引起具有强大审美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性质就是人们称之为的戏剧性。

戏剧冲突所引起人们震惊、怜悯或恐惧,使戏剧具有扣人心悬的艺术力量。而剧情的恐惧、巧合、误会、悬念、延宕、惊变等艺术手段,都能够成剧情的波澜冲突,获得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可以认为,只有由冲突引起的戏剧性事件和场面,才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六、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以音响为料。音乐通过旋律等音乐语言组成的运动形式,表现作者的审美体验。当欣赏者聆听乐曲以后,对音乐作品产生再度体验,从而达到审美体验的传达,激起美感,得到陶冶和感染。

首先,人们在“音乐形象”一词上,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如果说,音乐形象的讨论,着种点是在音乐作品本体范围内展开,意在解决音乐艺术表现方式的特殊性,那么,当代音乐美学对自律和他律的探讨,就真正触及到美学的核心了。认为那种只能在音响结构自身中去理解音乐本质,只能从音乐自身中去把握音乐,换言之,制约着音乐的法则和规律不是来自音乐之外,而是在音乐自身之中的理论,就是所谓音乐自律论。而音乐他律论,则认为音乐的音响是一种次要的形式,音乐的内容或决定音乐之所以为音乐的东西是他律的,主要是情感与观念。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作为时间的艺术,以音响作为自己的表现手段 ,以表现审美体验为基本特色,使音乐与其他艺术具有以下不同的审美特征。

首先,音乐艺术的时间动态性和听觉性特点。音乐具有时间性和运动性特征,这使得音乐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象是不断发展、变化和流动的。在音乐的变化运动中,音乐犹如人的生命一样流动着,他的节律、他的律动与人的生命和谐共振。

其次,音乐语言的表情性及其不确定性与不具体性特征。海涅说:“音乐也许是最后的艺术语言。”也有人甚至说:音乐是上帝的语言,它是不需要翻译的。的确,音乐语言(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调式、曲式的表现手段)是没有国界的,它不像文学语言需要翻译才能听懂,他也不像绘画语言,通过视觉而作用于感官,音乐是通过听觉而直接作用于心灵的语言。从敏锐的直感、生动的想象和情感的体验达

到对音乐语言的领悟和语言意义的理解。音乐语言具有不确定和不具体性之故。音乐语言与人类语言相比,缺乏语言那种明确的概念性,没有语言文字那种固定不变的单义性词汇,它的最基本单位——动机是无限多样的,这就为其理解的创造性留下更多的不定点。

第三,音乐具有直接的灵魂震撼作用。它已不再是花前月下的小曲,而是一种唤醒人的艺术力量。音乐不止为人们提供优美的享受,他也直接参与了改造人的感受力、改变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过程。音乐未来的发展,将以铸灵性为己任,他在艺术中所秉有的超验本质,使其将以动人心魄,唤人奋起的力量去塑造新的人生。

七、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一种完整的、独立的艺术,舞蹈就是创造和组织一个由各种虚幻的力量构成的王国。舞蹈是一种以经历过体炼、组织和美化的人体动作姿态为表现手段,表达审美感情和反映生活审美属性的艺术形式。而表现生命的力度是其最为根本的规定性。

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生产劳动。诗、乐、舞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和互相结合形成的艺术形式。东汉傅毅《舞赋》将汉代舞者的精妙舞艺及其精神超迈、意象旷远刻画的历历在目。可见舞蹈艺术是以抒情性为其本质特征的。同时,舞蹈的节律,反映了人的生命的节律,舞蹈的造型性,使人通过对动作姿态的美化,传达出情思(气若浮云,志若秋霜)。而且,舞蹈者既是创造者,也是物质材料承担者,又是被创造的审美对象。可以说,舞蹈这种时空综合艺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是有很大虚拟性的表现艺术。

舞蹈,是表现性艺术。他作用于人体的动作、姿态、手势来体现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体验,其重心也在表现思想感情。但比起音乐来,舞蹈的在现性、造型性要更明显些。雕刻的造型师静止不动的,不能直接再现动态。舞蹈却不然,他要在运动中造型,动态和静态的造型相结合,而动态造型更是主要的。舞蹈中在动态性造型,在运动这一点上,使他和音乐更加接近,所以,舞蹈更多具有表现性,而与雕刻有别。

作为表现性艺术,舞蹈的动态造型,比起音乐来也许更能表现审美感情的外在形态。构成舞蹈形式的动作、姿态、手势等,最早可能来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但它已经不是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的东西,而成为表象内容美的手段。傣族舞蹈中有许多动作、姿态、手势,是从模仿孔雀的吃水、嬉水、照水走路而来的;朝鲜族舞蹈中有许多动作、姿态、手势是从模仿白鹤的样子而来的;蒙古族的舞蹈中许多动作、姿态、手势,是从模仿驯马的动作而来的。但那些自然形态的东西,变为舞蹈的“语言”,已经由人去加以美化改造过,成为相对稳定而独立的东西。

正是这种由人体动作、姿态、手势等综合而成的形式美,造成了舞蹈所特有的美,不能为其他艺术所代替。而舞蹈的内容,就凝练、积聚在这种形式美中。使我们在欣赏到它的形式美时,也掌握了它的内容美。

审美特征

毕加索审美特征

古典风格与审美特征

悲剧的审美特征

企业形象的审美特征

绘画的审美特征

荒诞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悲剧的审美特征

大众文化 的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审美性特征 特征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