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化史

发布时间:2020-03-03 02:01: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现当代文化史》考查

1、总结归纳20世纪10-30年代,中国学术界发起了哪几次有关东西文化(中西文化)的争论。列举每次争论双方的代表人物、主要的观点,以及每次争论的结果。

答:发生了四次有关东西文化的争论。分别是:关于 “问题与主义” 的争论;关于 “东西文化” 的争论;关于 “科学与玄学” 的争论;关于“中国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的争论。

1、关于 “问题与主义” 的争论

“问题与主义”之争, 是五四时期中国第一次关于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思潮的公开论战, 论战的双方分别以李大钊和胡适为代表, 论战的中心内容是围绕中国要不要马克思主义以及走怎样的救国之路等问题而展开的。这次论战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胜利而告终, 并进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关于“东西文化”的争论

辛亥革命后伴随着封建帝制的复辟,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又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激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竭力宣扬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向腐朽的封建思想文化展开了猛烈的冲击,由此引发了这次东西方文化论战。论战始于1915年迄于1927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四前夕,讨论主要集中好难过于比较东西文化优劣方面,罗列各种现象,从而引申出东西文明的异同。第二阶段:1919至1921年,围绕东西文化能否调和展开,第三阶段:1921年至1927年。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与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相继发表,梁启超认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而梁漱溟也认为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之复兴”,以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派则批判二梁观点,使东西文化之争进入了一个新高潮。争论重点又回到东西文化比较的老问题上,但论战的深度与广度已大大前进了一步,并且开始关注东西文化如何结合的实践问题。

总的来说,这次的东西方文化论战是在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为代表的西化论者和以杜亚泉、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展开的围绕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新旧文化关系看待和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等问题延续十余年的思想大论战。其实质是中国封建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斗争。这场大论战尽管无法解决提出的所有问题,但争论本身则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科学与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作出了贡献。

3、关于 “科学与玄学” 的争论

“科学与玄学” (也称 “科学与人生观” )的论战是由张君劢的《人生观》一文所引起的。1923年2月14日, 张君劢应邀在清华大学作关于人生观问题的演讲, 他有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人带来的精神幻灭, 提出了重建 “精神文明”的问题, 认为科学只能指导物质文明, 不能指导人生观。此文一出, 即遭到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反驳。于是, 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和以丁文江、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之间围绕:关于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的问题;关于对科学与西

1 /

5方文明的认识问题;关于对中国文明的态度问题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论战。“科玄论战”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关于科学与人生观关系问题的大讨论, 在实质上反映了两种社会改革方案和两种社会思潮的对立。玄学派否定现代科学的作用和反对西方现代化的道路, 这无疑是错误的。当然, 科学派也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

4、关于“中国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的争论

1935年1月,十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引起本位文化派和西化派的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对中国实情的分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等问题展开,与此同时。西化派内部围绕全盘西化问题也有激烈争论。

以陈序经、胡适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派的主要观点有:

1、中国一切落后,西方一切比中国先进„„ 4.中国固有文化应予以否定,它不能成为新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主张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提出“我们的唯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以十教授为代表的“本位建设派”认为:中国有它的地域和时代的特殊性,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各有优劣,因此主张我们的文化建设就应该是:“(针对传统)不守旧;(针对西学)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验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这场文化论战对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以及西化与现代化等问题的认识有了进步。

2、总结归纳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对华的文化侵略政策及其表现,以及解放区(抗日根据地)、国统区抗战文化的概况。

一、日本对华的文化侵略政策及其表现

1、政策

1938年7月,日本五相会议制定了所谓《从内部指导中国政权的大纲》,其指导方针为“对于抗日思想泛滥的现状,必须一面以威力为后盾,打开局面,一面提高国民经济,收揽人心恢复东方文化,确立指导精神,恩威并施,以促进一般汉民族的自发的合作。”

1940年12月10日,在日本侵华派遣军的“战略指导”中明确列出“思想指导”政策:“解决这次事变之指导精神在于,以日满华亲善合作为直接目标,以从道义上复兴东亚为终极目标”,“使现地中国方面的思想统一于东亚联盟思想,击破敌方抗战思想,驱逐共产思想。”

1941年1月25日,由军部制定的“对华思想指导要领”为:“因展开思想攻势,对反对派势力展开积极的斗争,有效地对地方进行渗透,瓦解敌之军、政、民抗日意志,以促进事变的解决。”

2、表现

A 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劫掠与摧残

(1)、日本对华文化摧残最为显著的就是对文化名城及古建筑的破坏。(2)对中国文化珍宝的掠夺则是日本对华文化劫掠的重点之一。(3)对图书的毁坏与掠夺是日本对华文化劫掠的重中之重。(4)日本对华文化侵略重点之三就是有计划的

摧毁中国的教育、文化和学术机关。

B 日本在华实行文化专制与奴化教育

(1)强化、美化侵略宣传。(2)控制传播媒介。表现在:第一,日军自办、扶植各类媒体,占领宣传领地。第二,严格推行审查制度,实行文化专制。(3)推行奴化教育。首先,在日本军国主义授意下各沦陷区均有奴化教育方针。其次,对沦陷区教材进行篡改和删减,凡含有民族国家意识,或足以引起民族国家仇恨的内容,一律加以删改。再次,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全力推行日语。最后,对教师进行亲日训练。(4)迫害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5)进行思想腐蚀,日军使沦陷区到处都是黄赌毒,极大的破坏看社会道德,腐蚀了民众的心灵与身体。

(6)利用宗教辅助侵华。

二、解放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战文化

(一)抗日新文化社团的发展

1936年11月,陕甘宁边区出现了第一个抗日文化社团“中国文艺协会”。1937年上半年,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建立统一战线后,在延安成立了“特区文艺界救亡协会”,根据地第一个具有明确抗日目的的文化社团诞生。接着,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的12月11日,又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社团,其下属的社团有“诗歌总社”、“文艺突击队”、“大众读物社”等组织。1938年9月,又成立了第一个覆盖全边区的文化社团“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

随着占日战争的进展,很多文艺工作者陆续从各地来到各抗日根据地,他们与当地的文艺工作者相结合,积极参与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使抗日文化社团在哥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起来,并呈现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各根据地自己建立的文化社团,第二种是各根据地专业文化工作者自由组合而建立的文化社团,第三种是作为全国性协会的分会而建立的文化社团。

这些文化社团,先后创办了《苏区文艺》、《边区文艺》、《大众文艺》等众多的文艺刊物,既宣传了抗日文化,又促进了解放区文艺的发展,对推动抗日根据地的群众文艺活动做出了许多成绩。

(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

针对根据地文艺运动状况和争论的种种问题,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以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为全篇的中心思想,目的在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讲话》还在文艺的典型性问题、普及与提高问题、文学遗产的继承和革新等问题上,作了精到的论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开辟了中国革命文艺的新阶段。○2解放区的群众文艺运动走上更高的发展阶段。○3新文艺迅速成长起来。

(三)旧文艺的改造和新文艺的推广

1、在戏剧方面的成绩

在根据地的戏剧大众化运动中,形式最活跃、规模最大,并具有创新意义的首先是新秧歌运动。新秧歌运动最早出现于陕甘宁边区,由鲁迅艺术学院的艺术

工作者利用花鼓、大秧歌等民间娱乐形式上街宣传而开始。在秧歌剧普遍开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群众所喜爱的新戏剧,如《兄妹开荒》、《白毛女》、《血泪仇》等,为新歌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旧戏剧改革上,延安平剧院演出的京剧《逼上梁山》,被毛泽东誉为“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

2、在小说方面的成绩

生根在劳动人民中文学家赵树理,写出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优秀作品。还有刘白羽的《龙烟村记事》和周而复的《开荒篇》等。

3、在诗歌方面的成绩

艾青在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写出了《毛泽东》和《雪里钻》等许多诗作,显示看作者与之前不同的艺术风格。田间写出了许多充满战斗激情的短小精炼发“街头诗”和一些长诗。柯仲平的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长叙事诗。其他如木刻、漫画等也努力反映革命群众的火热斗争生活。

三、国统区的抗战文化

(一)国统区的抗战文化

1、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文化政策

(1)自抗战爆发至武汉失陷期间,国民党抗战文化政策

一是鼓励并参与文化团体、机构的设置。国民党于1938年初,决定在军委会下设政治部,政治部下设四个厅,第三厅管宣传文化。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的成立,是全国文艺界乃至整个文化界广泛的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标志。

二是放松对新闻出版的管制。《抗战建国纲领》的出台,放松了对人民的言论、出版等管制。使得各种抗日救亡和进步的报刊纷至沓来。

三是确定“战时需做平时看”的教育。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了“战术需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有以维护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一方面采取了些战时的教育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2)1938年春,国民政府实行专制政策的表现A,设置专制文化机构。B.颁布一系列文化专制法规。C.制定专制的“文艺政策”、压迫和扼杀进步文化团体。随着文化专制政策的出现,国统区进步文化界同文化专制政策展开了斗争:他们A强烈呼吁思想、言论和出版自由B.深入批判国民党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文艺政策”。C.坚决抵制法西斯主义的书报审查制度。D努力扩大文化统一战线队伍。反对国民党文化专制政策斗争的还有其深刻的意义。

3、国统区的抗战文化成就

① 小说方面的成就

有艾芜的《咆哮的许家屯》(1933年)、萧红的《生死场》(1935年)和沙汀的《淘金记》等。

② 剧作方面的成就

“九·一八“以后,田汉等就创作了多种宣传抗日的话剧,如《战友》、《回春之

曲》等。在从1935年底形成的国防文艺运动高潮中,国防戏剧尤为活跃。田汉的、阳翰笙、尤兢、凌鹤等人都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打回老家去》、《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更直接也更强烈地反映了人民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的要求,收到巨大的宣传鼓动效果。1936年11月,夏衍的国防剧作《赛金花》上演,等等

③ 电影方面的成就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不久,上海各影业公司即很快推出一大批反映十九路军上海抗战的新闻纪录片和动画片。此后,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或影响的上海电影界,拍摄了一大批抗日救亡题材的优秀影片。其中有《共赴国难》(1932年)、《桃李劫》(1934年)、《风云儿女》(1935年)等。与电影剧作密切相连,一批鼓舞人心的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出来。《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桃李劫》中的《毕业歌》这两首歌都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1938年1月到10月短短半年多时间里,“中制”、“中电”、“西北制片厂”共拍摄了诸如《中华儿女》、《长空万里》、《风雪太行山》等影片还有纪录片和新闻片以及一些卡通片。 ④ 诗歌方面的成就

革命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于1935年发起“国防诗歌运动”,出版了《国防诗歌丛书》。郭沫若收在《战声集》中的许多诗篇。艾青的《向太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火把》等诗集。

⑤ 优秀的杂文

重庆《新华日报》副刊与成都《华西日报》的“艺文志”,都是以刊载杂文著称的。在散文与报告文学方面,有郭沫若的《沸羹集》、茅盾的《时间的记录》、周而复、刘白羽等集体写作的《海上遭遇》等。

这些作品都及时地反映了现实,鼓舞了人民的斗争意志。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第六章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A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概论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史导论》书评

中国现当代文化史
《中国现当代文化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