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0-03-03 17:24: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Syllabus 课程编号:0400320 开课系(部):人文传媒学院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先修要求:对本课程有浓厚兴趣、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一定的知识准备。 总学时数:54 学分数:3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中文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希望通过《中国文化史》课程的讲授,使同学们对于中国文化史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分期及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中国文化史内在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开阔眼界、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主要讲授《中国文化史》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国文化史知识、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分期及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中国文化史内在的发展脉络。

绪论 文化、文化史界说及中国文化史的历史分期 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史的研究内容、中国文化史的历史分期

重点难点:中国文化史的历史分期及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 第一节 “文化”界说与“文化”的含义

文化含义阐释。文化结构及定义。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第二节 文化史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发展历程

文化史定义。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内容。文化史研究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国文化史的历史分期及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历史分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简介。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肇基 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多元发生的地理环境、中国境内的史前文化及传说中的古史社会

重点难点: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多元发生的地理环境、古史辨派

1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于历史文化的作用

地理环境界说。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的机制。关于文化差异的两种错误观点。地理环境对于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中华文化多元发生的地理环境

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河流流域繁复。 第三节 中国地域内史前文化的多元发生

中华大地上古人类的起源。石器时期的文化。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原始社会组织的发展。 第四节 传说中的中国古史社会

传说的史料来源。经儒家改造的史前社会体系及其影响。古史辨派对古史帝王谱系的解构。对传说中中国古史社会的再认识。

第二章 夏商周三代文化——从神本到人本 9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殷商、西周文化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甲骨文、六书、西周礼乐文化、青铜文化、《周易》 第一节 殷商文化——神巫世界

宗天。尚鬼。嗜酒。巫史。 第二节 文字创制、甲骨、六书

文字的创制。甲骨文。六书。 第三节 西周文化

礼乐文化。宗法建构。 第四节 殷周青铜文化

青铜器的分类。青铜文化分期的依据。殷周青铜文化简述。 第五节 《周易》

《周易》的名义。《周易》的内容。《周易》的作者。《周易》的性质。八卦与六十四卦。如何起卦、占筮、判断吉凶。《周易》的影响。

第三章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概况

重点难点:《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第一节 礼崩乐坏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第二节 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

2 区域文化成因。春秋战国时期七大文化圈。 第三节 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简介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先秦诸子简介——《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诸子渊源简述。

第四章 秦汉——帝国的构建与文化的整合 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秦汉帝国构建与文化的整合概况 重点难点:焚书坑儒、尊儒、两汉经学、谶纬 第一节 天下一统

秦的统一措施。汉的统一措施。 第二节 两汉文化

汉的文化政策。汉的文化表现——经学、谶纬、“疾虚妄”的理性之风、史学、文学。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东亚。东南亚。西域。

第五章 魏晋六朝文化 9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魏晋时期士族文化概况 重点难点:魏晋风度、玄学、清谈、文艺自觉 第一节 魏晋门阀社会

世家大族的形成。门阀制度的表现。门阀释名。 第二节 魏晋士族文化

士族释名。士族文化成因。士族文化表现。文艺自觉。 第三节 魏晋玄学与清谈

玄学、清谈名义。玄学成因。玄学发展三阶段。清谈、玄言诗。玄学的实质。魏晋玄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影响。

第六章 佛学东渐 6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佛学理论体系、佛教在中国传播及本土化概况 重点难点:佛学理论体系、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佛学知识概述

古印度学术的分类。佛教创始人及其思想理论资源。佛学理论体系——缘起法则、十二因缘、四圣谛、四法印。三藏。佛教派别。 第二节 佛经的译传与佛教的本土化

3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史料。佛经的翻译与西行求法。中国社会接受僧团社会组织的过程。佛教的本土化——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 第三节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学对儒学的影响。佛学对玄学的影响。佛学对道教的影响。佛学对文学的影响。佛教对其他艺术的影响——绘画、书法、音乐、雕塑、建筑。佛教对民俗的影响。

第七章 道教的兴起与发展 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道教渊源、形成、发展概况 重点难点:道教渊源、魏晋南北朝士大夫对道教的改造 第一节 道教的渊源

思想渊源。行为、活动渊源。 第二节 道教的形成

《周易参同契》。《太平经》。五斗米道。太平道。 第三节 道教的发展

魏晋——“神仙道教”形成。南北朝——有意识改造道教。隋唐——转变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宗教。宋元明时期道教的发展。

第八章 中国古代学校与科举 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古代学校、科举概况

重点难点:古代书院、隋唐实行科举制度的原因、唐宋明清的科举制度、八股文

第一节 中国古代学校

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院。私学。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隋唐实行科举制度的原因。唐代科举制度。宋代科举制度。元代科举制度。明清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与弊病。

第九章 宋明理学 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宋明理学形成、发展概况

重点难点:儒道释三教合流、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理学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儒道释三教合流

佛道二教攀附儒家。儒家主动吸收佛道二教思想成果。

4 第二节 宋明理学概述

理学产生的原因。理学名义。理学的概念范畴。理学的发展线索及代表人物。理学的性质。 第三节 理学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影响

礼治秩序重建。“内圣”经世路线高扬。理想人格的建树。

第十章 清代考据学与今文经学 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清代考据学与今文经学概况

重点难点:清代考据学兴起的原因、乾嘉学派——吴派、皖派(段、王)、今文经学兴起的原因、清今文经学两阶段——纯学术阶段、学术与政治结合阶段

第一节 清代考据学

清代考据学兴起的原因。清代考据学概况。 第二节 清代今文经学

清代今文经学兴起的原因。清代今文经学概况。

第十一章近古专制政体下的文化政策 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近古专制政体下的文化政策概况 重点难点:盛世修典、文字狱 第一节 盛世修典

盛世修典的目的、作用。近古以前的修典情况。近古的修典情况。 第二节 文字狱

文字狱名义。近古以前文字狱简况。近古文字狱简况。

第十二章 书籍与印刷术 3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古代书籍与印刷术发展概况

重点难点:简帛、写卷、雕版印刷——官刻、家刻、坊刻、活字印刷、书籍的装帧

第一节 前印刷术时代——传抄

简牍。帛书。写卷。 第二节 印刷术时代——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

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代。清代。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同时适当采用课堂讨论等方法。

四、成绩考核方法

开卷考试或撰写小论文、读书报告。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吴小如主编《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主要参考书: 一级参考书目: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二级参考书目:

叶朗、费振刚、王天有主编《中国文化导读》,三联书店,2007年版。 许结著《中国文化史论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葛兆光著《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执笔人:戎辉兵 审定人:卢金明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第六章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A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概论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现当代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史导论》书评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