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国学论道

发布时间:2020-03-02 08:23: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国学论道』[国学经典]一个老者读出来的《道德经》,老子是我国2500年前的一位大圣人,生前是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年骑青牛过函谷关,留下一本奇书,被后人称为道德经.这本书之所以被称为奇书,一是2500年来人们不断地在研究它,更为神奇的是,我听一位老者说,2012年后我们将会读到一本更为神奇的道德经。我曾经向这位老者请教,2012年后会是怎么个神奇法?老者摇摇头,说天机不可泄露。在我的再三恳求下,老者给我说了几句,令我当时是五雷轰顶,那叫一个震惊呀!这是三年前的事了,因为当时老者在向我透露时一再交代我时机不到,不可让外人知道。所以三年来这个秘密一直压在我的心底,很少向外人透露。现在想想再有两年就是2012年的12月*日了,我再三恳请老者,老者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切自有天意。今将老者三年前告诉我的一部分话,告知天下,坐等2012年验证。希望能引起2012吧高人们的指点,说白了我对老者的话只是震惊,还真不完全理解.

第一次“老子是怎么说的道生万物呢?”

老子原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附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传统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附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是“无”,“道”生“有”“有”生“万物”这里的有及是“一”,“一”生“二”,“二”生“三”注这里的“三”不是指的数字三,在古代三可以代表很多。“一”是阳,“二”是阴,阴阳和合生化万物,也就是“三”生万物了。

万物,负阴,而,抱阳,很多人都容易理解错,这里代表的是万物阴阳之气和合,才能朝气蓬勃,生生不息。也说明了万物是离不开阴阳的,缺少阴也不行,缺少阳也不行。人也是一样,头乃阳,对立脚为阴。 老者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附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二次、老子说的道的内容是什么吗? “道可道,非常道”,地球人都定论了的“道可以说,但道是说不清楚的”,这个还要叫我回答。我为了想嘲笑他,就反问他:“老子道德经第一句话不就说了嘛,‘道可道,非常道’,怎么这还会有错?”不料老者笑笑说:“是呀,这个当然又错了。年轻人,不要不服气,第一次我就告诉你,不要尽信书,你却总是不喜欢自己思考。人云亦云这不是智慧。”。老者说“其实老子的道的内容很明白的写在他的书里,就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

老子原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传统的话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者的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三次我去老者家里,是主动去提出我的困惑的。我见了老者就问他.我说:“老师傅,你这种奇怪的读道德经的方法,我发现你为什么总是把一些分开的字放在一起读呀?这有什么作用吗?”这次老者很慈祥的告诉我说“老子的思想被人为地分割几千年了,是有人故意把他分开,故意迷惑人,现在时代变了,我又把他接起来,这是天意,我告诉你了,五年后你自然会明白的。”我又问他,“你一句什么判断是人为的对老子的话分割了?”他说“是老子告诉我的。”这我当然不相信了。他看我一脸迷茫的样子,就随口说出一段老子的话。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者说“在这里老子告诉了我万物的变化全在一个【复】字。年轻人,记着,只有反反复复的思考,一切自然会明白。”听到一个复字,我的心里好像有一种顿悟的感觉,顿感如醍醐灌顶,这时我的心里已经开始转变对老者的看法。

传统的读法是这样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三次去老者家里,那次他除了告诉我上边那句话,还告诉了我一句具有颠覆性的话,就是【有无不可相生】。他说“有无是不可相生的,有就是有,无就是无,有生于无。人要是把有说成无,或者把无说成有,那就是明明在撒谎,正是因为这样,人类道德才沦丧。”我说“可是,道德经明明写着有无相生的呀!”他愤怒的说“这是个弥天大谎。老子的话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我就问他“那么老子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他开口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呜呼!这又一次颠覆了我的传统观,我经常读的道德经都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我第四次去找老者,是想和他随便聊聊的。没想到这次我们话谈到投缘时,他帮我解开了一个读道德经最大的困惑。那天他问我,“老子心目中的圣人应该怎么处事?”吃了前几次的亏,这次我不再顺口出言了,我说“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但是我根本不知道处无为之事什么意思,是叫人做呢还是不要人做?你给我解释解释好吗?”他说“现在给你解释也没有用,还是你没放下那本经书。我还是老样子,先告诉你一句话,你回家自己琢磨更好。”

接下来老者就说他的观点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就是这句话又让我迷糊了几十天。但后来我还是深有体会的,到我醒悟了以后,我还把这句话用我的企业的管理上,我的收效明显改观了不少,有时真的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老者告诉我这么多话,就这句话我感觉我是理解了。也是不枉我这几年的迷迷醒醒吧。在此,我代表读到这个故事的所有的朋友向这位“疯癫”的老者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

----老子的话“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传统经书“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者的话“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五次我们相见,是在我自己公司的办公室里。

这次我记忆最深,可以说是终生难忘。记得那是我们第一次谈话后的第二年的冬天,天下着大雪,我独自一人坐在我的办公室,当时公司正在上一个项目,我正为资金紧张而发愁,远远地就看见雪地上一个满身白雪的人正从院子里朝我办公室走来,近了一看是老者,我诧

异万分,赶紧推门去迎接。“我来看看你。”一见面他就说。

待坐定,老者看看我,我当时真的是诧异的不知如何开口。因为老者自我们相识以来从没到过我厂。简单聊几句后,老者直入正题,说:“我今天正好路过这里,顺路看看你。你什么也不要说了,知道你现在正在扩大规模,我想再送给你一段话,会对你有用的。”我知道老者的脾气,什么也不要问他,每次只管听就是了,反正他不会害我。下面是他那天说的话,当时真可以说是五雷轰顶。

他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 乎涤除玄览能,无疵! 乎爱国治民能,无为! 乎天门开阖能,为雌! 乎明白四达能,无知!”

原文是这样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后来我自己横横心,管他“乎”是虚词还是通假字,我是硬着头皮以“呼吸什么什么能量,就能怎么怎么样”的意思勉强自己去理解老者的话。不过还真的管用。后来不到半年,我把自己当时又上马的那个项目给砍了,因为后来我意识到这个项目已经严重拖累了我的专项业务,使我企业脱离了良好的经营轨道。这正应验了老者说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上第二个项目本想盈利更多,结果拖累了主业,看来还是我这个当家人心太贪所致。自认倒霉吧。事实证明,好在我及时砍掉了第二个项目,一门心思的经营我的专项,企业很快又步入了正规。现在想想都害怕,玄哪!

后来我就强迫自己做事必须专心,因为心虽然大,但每一件事都在心里占据一个相应的位置,事与心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只有专心才能做好事情。以前我只知道外国的科学家都很了不起,个个都是专家,自从那次以后我才从老者的话语里体会到,原来2500年前的老子就向我们提出专业之重要的呼唤,可惜没人能懂!呜呼哀哉!

接下来这一次我与老者的见面和交谈,有点意思,说白了简直是太可笑了。这是一次在市面上的一次偶然巧遇。那天,太阳特别好,我开车走在大街上,偶然发现一个身影,仔细一看却是老者,我赶紧给他打喇叭,让他上了我的车。上车时只见他把一个东西先放在我的车上,我仔细一看,是太上老君像。后来在车上他告诉我,那天是专门出门请老君像的。还告诉我说他刚刚从道德经里一句话,是说明“万事万物都是像的化身,就是像掌控一切。”我一听又有新词了,赶紧问“说来听听,老子说过这样的话吗?”他就非常兴奋地告诉我一句下面的话:“不治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听了以后我差一点没有笑出来,我以为这次是什么好东东呢,原来他把“象帝之先”的“先”字给扔掉了。他说,你还先不要笑,这可是他刚刚体会到的,还说这一点上就连他自己也迷了几十年。我晕,这次令我吃惊的倒不是他告诉我这句话,而是第一次听说他也会为一个问题迷惑几十年,这次对我来说很搞笑。 这一次我们的谈话就像是他在和我探讨问题。 他先问我“我想听听你对天之道和人之道的理解。”

我就把老子关于天之道和人之道的那一章背出来然后先谈了我的看法。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这是道德经的原文。我是这样解释的。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一些。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所以,开悟的道者不会储藏财物,而是把多余的财物用来帮助别人,他们越这样做,反而越是会拥有财物。越是给予别人,

自己反而越多。道的创造总是利于万物,而不是去伤害它们。开悟的道者无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去与人相争。

老者听了以后好久没有说话,脸色有点铁青,么非他不满意我的解释吗?良久,老者长叹一声,说“看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真的是太固执了。还得三年呀。”看样子老者是真的不满意我的说辞。我们这个打着替天行道的说辞他还不满意,我也郁闷了。我说:“老人家,你也不要有什么顾虑,还是说说你的看法吧。接下来他说的这番话令我陷入了沉思中。 老者说“小伙子,你说的大部分都对,就是在天之道和人之道这一点上,你还没有领会到位。”顿了顿,他接着说“我的理解是老子的用意并非是这样,而是告诉人们,天之道是钢强之道,天是容不得一切多余的事物,天会毫不留情的去损毁有余,同时天也包容一切不足的事物,天会给一切不足的事物保留发展的空间;而人之道则是柔弱之道,人需要不断的减损自身的不足,把不足转化为有余奉献给大家,而能够创造有余来奉献大家的是那些亲近道并去探索道的人。天和人是道的两股力量,人在消耗不足而天在补给不足,同时人又在制造有余而天又在销毁有余,天和人两股角色各行其道,四股力量相互协和,以维护一个共同的道的永恒。人如果一味的褒扬天之道,那是意识进入了误区,人如果不断的诋毁人之道更是进入了误区的意识。人类提倡替天行道是千古错误的认识,人类本该大行人之道,人天各行其道才是正道,才能真正达到“天·道·人”三者的合一。”我已是哑口无言。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透漏给大家一些比较好理解的谈话。这次不记得是第几次见面的谈话了,老者向我透露了他关于老子对美丑善恶的看法的话,同样极大地震撼了我。记得他是这样说的: 众妙之门,天下皆知。 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 这里令我吃惊的是老者把道德经第一章里最后一句话“众妙之门”放在了这段话的首句,我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句话同样雷人吧。但这段话的意思那天老者并没有吝啬,给我解释了一点点,这里我也说给大家好了。 老者说,这句话里要领会两个关键的字“矣”和“已”,他解释说,“矣”是“了”的意思,表示完成时态 ;“已”是后来,过了一些时间的意思,已故就是后来明白以后。总之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说“万事万物的奥妙之门是天下人人都可以知道的。大家的行为是美还是恶,行动结束了大家立刻就会知道,而大家的行为是善还是不善,是要等到行为结束后后来大家醒悟了才知道的。简单地说,就是说明一个“美丑易辨,善恶难识”的道理吧。虽然我对他的这个断句还持保留态度,但是这一段话我很听得进去,真是说到我的心窝子里了。不管那么多这一点上我是佩服他老人家的。

下面这次谈话的内容,更雷人,可以说是颠覆我对于传统观点看法的一次谈话,这里提醒大家做好被雷的准备然后再往下看。不过我当时的感觉是,虽然很雷人,可是很令人兴奋。这句话仿佛解开了套在我头脑里的一把无形的枷锁。那天老者问我,你还记得老子的三宝吗?这个我是再熟悉不过了,而且我也是按照太上老君的三宝做事的,还能忘了。我顺口就来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老者说“我给你纠正一下,你自己比较吧,哪个好用用哪个。”一听要纠正,我立马来了精神,心想他这次不会再来个雷人的话出来吧。果不其然,看来每次老者都是不雷人的话他不说。诸君听好了,下面就是他的雷话。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老者还告诉我说,老子这三宝中,他最看重的就是第三宝。看来雷人总是和别人不一样。有心人慢慢体会吧。

还有一次的谈话,我要感谢老者,他的信息对我重新认识老子的一句名言起到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我最喜欢的老子的一句名言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前只是喜欢的不得了,但领会的并不深刻。这次在老者的指点下我醒悟了,感谢老者下面的话: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各位会问我,这你为何要感谢老者呀,这是老子的原话嘛。可能细心的人会发现,这句话和我们传统的话有个地方发生了变化。请看传统的话: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者变化的话“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善复为妖;”传统的说教话“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这次我没有惊奇的原因是,老者的话使我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一句外国名言;“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是谬论。”以及“过犹不及”的道理。“正正”的意思说明了“正虽然是好的,但正之再正就未必是好事。”这也正好揭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论断。

我不说了,还是把这个问题交给大家琢磨吧。

在这里我向大家先透露一点老者教我如何体会他的话的一个例子,供大家参考,免得大家抱怨老者只指点我,不指点你们,显得我小家子气,在此声明,本人并不吝啬,只是过于愚钝,很多地方搞不明白,还指望和大家共同学习呢,呵呵。 下面这是一次老者教我如何理解他这些火星话的一个例子,大家请看。老者说“小伙子,对于‘圣人处无’这四个字,你可能不理解吧,那么你试着和老子说过的另外一句没有争议的话放在一起来体会,也许你就会明白些什么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这句话没有什么争议,这里老子说的是‘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那么未有和未乱是不是都是尚未发生呢?这是不是就是‘无’呢?”慢慢的我就逐渐领会一些了。虽然到现在还不是全明白。但我不着急,这不离2012年12月*日还有两年来吗,会明白的。呵呵。

http://tieba.baidu.com/p/959517938?pn=1 6#回复 作者:骑在墙头

回复日期:2011-9-14 22:13:00

顶起

8#回复 作者:hzhhdnj 回复日期:2011-9-15 8:16:00

确实有意思。呵呵„„第一次听人这样解释道德经的。看看其他高人是怎样反驳的。顶起。第一次离楼主这么近哦。

9#回复 作者:苏一先

回复日期:2011-9-15 10:24:00

古代的书都是没有标点的,怎么读就看个人修为了。今天的人用标点未必是好事。

10#回复 作者:zunzunrok 回复日期:2011-9-15 13:09:00

弱弱的问一句,这位老者,是有其人,还是你想借老者之名,发表你个人观点。

11#回复 作者:德克司机

回复日期:2011-9-15 17:08:00

领教了 12#回复 作者:易唯一

回复日期:2011-9-15 19:22:00

苏道友贴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可以冲击正常人的思维,让我们学习老子又多了一个变化,好事.13#回复 作者:lanyun2488 回复日期:2011-9-15 20:08:00

国学讲坛,每晚8点半开始讲课,如果你对国学有一定兴趣的话,欢迎加入本群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经史子集、四书五经、释儒道,诸子百家,,如果你在哪方面比较有心得,欢迎来群讲课!群号:105988913。欢迎加入.14#回复 作者:uponcn 回复日期:2011-9-15 21:02:00

兼听则明

15#回复 作者:zcb99125 回复日期:2011-9-16 10:39:00

!!!!!!!!!!!!!!!!!

顶你

16#回复 作者:楚之智

回复日期:2011-9-16 17:27:00

看看也不是什么坏事。

17#回复 作者:豆腐干的发泄

回复日期:2011-9-18 0:54:00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看春秋时期同一时代的书,句读是怎么玩的?

我想问这位老者断句的方法,思路。

别的书用他的方法,思路能读下去吗?

18#回复 作者:豆腐干的发泄

回复日期:2011-9-18 1:12:00

韩非子·解老 可以说时代上最近道德经解释,句读偏离得最少,给老者断断看。

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得于好恶怵于淫物而后变乱所以然者引于外物乱于玩好也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而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谓不拔一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神不为动之谓不脱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治家者无用之物不能动其计则资有余故曰修之家其德有余治乡者行此节则家之有余者益众故曰“修之乡其德乃长治邦者行此节则乡之有德者益众故曰修之邦其德乃丰莅天下者行此节则民之生莫不受其泽故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修身者以此别君子小人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故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

19#回复 作者:豆腐干的发泄

回复日期:2011-9-18 1:57:00

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得于好恶,怵于淫物,而后变乱,所以然者引于外物乱,于玩好也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而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谓不拔一,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神,不为动之谓不,脱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

自导自演译,人,没有愚蠢和聪明的,都知道取舍恬淡平安祸福的原因是来源于偏爱和恐惧外物,当受到偏爱和恐惧后会变的混乱,

一句句译可以译下去,但最后文章说个什么我也不知道了。

我的思路就是看字乱编。

20#回复 作者:玄天散人

回复日期:2011-9-18 9:42:00

看了 想说 无话能说 21#回复 作者:楚之智

回复日期:2011-9-18 14:06:00

22#回复 作者:望月怀远1969 回复日期:2011-9-18 14:12:00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23#回复 作者:鬼谷幽林

回复日期:2011-9-18 19:36:00

有点意思。。。。。。。。。 24#回复 作者:清灵空明

回复日期:2011-9-18 20:12:00

学习了。。。。

25#回复 作者:楚之智

回复日期:2011-9-20 22:16:00

道,是一条隐藏的准绳,虽然看不见,闻不着,摸不住,但她无时无处不在,准绳的一边是可,一边是非;

道,就像一堵看不见的高墙,一面是对,一面是错。全凭自己感悟。

26#回复 作者:楚之智

回复日期:2011-9-20 23:16:00

道生阴阳。生正一和负一,生正义和邪恶,负阴抱阳,冲气为和。正一和负一融合,就是零。零,就是圆,圆就是圆满。

忽然间,一扇窗户忽然间从李玄心中捅破这个时候,李玄忽然明白,无论到底谁对谁错,有些事情,不一定就非得按照常理去思考。

-1+1=0

-2+2=0

-3+3=0

-万+万=0

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你明白了吗?

27#回复 作者:肖医生

回复日期:2011-9-21 12:07:00

关于道德经的解文断句,苏先生口中的老者无疑是正确的。而“豆腐干的发泄”关于韩非子的论述则断文有误。此段文字应该如下断句:

人无(此处当按无论讲)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得于好恶、怵于淫物。所以然者,引于外物乱于玩好也。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而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谓之不拔。一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神不为动之,谓:不脱。为人子孙者,体此道,守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

28#回复 作者:楚之智

回复日期:2011-9-21 16:06:00

看看

29#回复 作者:了风无息

回复日期:2011-9-23 2:00:00

@苏一先 2011-9-14 20:24:00

下面这次谈话的内容,更雷人,可以说是颠覆我对于传统观点看法的一次谈话,这里提醒大家做好被雷的准备然后再往下看。不过我当时的感觉是,虽然很雷人,可是很令人兴奋。这句话仿佛解开了套在我头脑里的一把无形的枷锁。那天老者问我,你还记得老子的三宝吗?这个我是再熟悉不过了,而且我也是按照太上老君的三宝做事的,还能忘了。我顺口就来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

-----------------------------

我一直找不到“不敢为天下先”理论证据。三曰不。这样理解,感悟。多谢了!

30#回复 作者:苏一先

回复日期:2011-9-23 7:46:00

@zunzunrok 2011-9-15 13:09:00

弱弱的问一句,这位老者,是有其人,还是你想借老者之名,发表你个人观点。

-----------------------------

是有其人。不是我个人的观点。中国民间有高人啊。其实发这个文章也是为了打破人的一个思维定势。

31#回复 作者:楚之智

回复日期:2011-9-23 8:43:00

人之治,虚。

其心实,其腹弱;

其志强,其骨常。

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

为也为无,为则无。

32#回复 作者:楚之智

回复日期:2011-9-23 20:45:00

hhh 33#回复 作者:凌风聆天

回复日期:2011-9-24 8:42:00

既然道可道,非常道,又为何执着于道德经?

山水是道,你我是道。道在乎心,凌于天地。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34#回复 作者:宇宙小尘埃

回复日期:2011-9-27 10:10:00

老者变化的话“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善复为妖;”传统的说教话“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传统的只有一个“善”啊?

35#回复 作者:楚之智

回复日期:2011-9-27 19:33:00

这个老者的故事是愚者所述,还望各位大侠发表高见。

36#回复 作者:楚之智

回复日期:2011-9-27 19:34:00

善复为妖;”

传统的只有一个“善”啊?

有失传的嫌疑。

37#回复 作者:几人归去几人来

回复日期:2011-9-28 11:31:00

我已经搞不懂楼主到底是做什么的了

38#回复 作者:仲尼之叹

回复日期:2011-10-3 20:14:00

解释的很好 飘过 39#回复 作者:我和菲菲

回复日期:2011-10-3 20:38:00

天人各行其道,快哉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40#回复 作者:我和菲菲

回复日期:2011-10-3 20:40:00

天人各行其道,快哉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41#回复 作者:雨落苍生

回复日期:2011-10-3 20:54:00

走火入魔

42#回复 作者:雨落苍生

回复日期:2011-10-3 20:57:00

这老者就像街头那些码师,拿笔来划划拉拉,就能搞出个规律来。

43#回复 作者:净心遍寰宇

回复日期:2011-10-4 12:29:00

标记一下。我还真没看懂 44#回复 作者:楚之智

回复日期:2011-10-6 19:51:00

慢慢看

45#回复 作者:开始懂了58 回复日期:2011-10-14 10:28:00

走火入魔

46#回复 作者:求学哥

回复日期:2011-10-14 16:17:00

不错 不知道原帖在哪里! 47#回复 作者:谢林翰

回复日期:2011-10-14 19:31:00

@开始懂了58 2011-10-14 10:28:00

走火入魔

-----------------------------

你这个行为很不好。放这样的图,让别人什么看下面的呢。一跳一跳的。

48#回复 作者:开始懂了58 回复日期:2011-10-15 9:37:00

回复第47楼(作者:@谢林翰 于 2011-10-14 19:31:00.0)

@开始懂了58 2011-10-14 10:28:00

走火入魔

-----„„ ==========确实不好,实在不好意思!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49#回复 作者:楚之智

回复日期:2011-10-21 15:24:00

看看

50#回复 作者:我的娱乐精神1 回复日期:2011-10-22 15:46:00

不到深处不知难,好法,支持。以人为本也好。开拓了思维。

51#回复 作者:反观内照

回复日期:2011-10-23 21:17:00

清明时节,

雨纷纷路。

上行人欲,

断魂借问,

酒家何所?

有牧童遥,

指杏花村。

呵呵,一笑!

52#回复 作者:愈坠摇摇

回复日期:2011-10-28 18:54:00

顶一下吧,不顶不行啊。哈哈。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53#回复 作者:想去西藏了

回复日期:2011-11-2 23:57:00

学习54#回复 作者:北地梵音

回复日期:2011-11-4 12:19:00

病的不轻!

55#回复 作者:tytomz 回复日期:2011-11-12 22:41:00

一一,二二,三三,老子是结巴?切.56#回复 作者:随心论世间

回复日期:2011-11-13 16:07:00

恩,高人出民间,还真没错。

我只想说的是,道法万千,不离其宗。

书法有智,不离其变。

57#回复 作者:法度有缘人

回复日期:2011-11-13 16:50:00

受教了!虽然我本人愚钝没读懂,但我坚信老者一定不是什么疯子,他所说的一定不是什么疯言疯语!

58#回复 作者:楚之智

回复日期:2011-11-14 19:34:00

@法度有缘人 2011-11-13 16:50:00

受教了!虽然我本人愚钝没读懂,但我坚信老者一定不是什么疯子,他所说的一定不是什么疯言疯语!

----------------------------

赞同。

59#回复 作者:醉梦引

回复日期:2011-11-14 22:20:00

标点本是人为 当初老子亦是勉强留下道德经 说不定就是故意留下玄机 防泄天机 看来我要重新去看一下道德经了„„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60#回复 作者:悟本从真

回复日期:2011-11-15 9:23:00

这样断句还真有意思,算是另类解读了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61#回复 作者:楚之智

回复日期:2011-11-15 10:55:0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样的来的断句,和原来的诗句的意思基本上就不同了。

清明时节天上下着细雨,路上的行人熙熙攘攘你来我往,大家都没这细雨淋的像断了魂一样.行人借问酒家,“酒家,你可看见哪里有放牛的孩子啊?”酒家抬抬手,远远地指向杏花村。

这样的意境是说明了,在一个雨天里,路上一群人在向一个酒店的老板问一个放牛的孩子,共同寻找一个丢失的放牛娃。结果是酒家指着杏花村,说杏花村里有一个放牛娃。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个意境在于述说这样一个事件,在一个雨天里,路上一群人在向一个放牛的孩子问哪里有一个酒店? 结果是放牛娃指着远处的杏花村,说杏花村里有酒家。

两种断句,读出两种意境,结果问的对象和要寻找的对象都相反了。

62#回复 作者:鬼谷幽林

回复日期:2011-11-21 23:20:00

建立个群---《易》--爱好者之群:91678286。

欢迎所有喜欢《易》以及各类古典书籍的朋友们加入。。。 63#回复 作者:zunzunrok 回复日期:2011-11-30 13:11:00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管哪一种,只要有助于自己的思辨,我觉得就是对的。楚兄以为呢?

64#回复 作者:chandrj 回复日期:2011-12-1 22:50:00

道德经好深奥!

65#回复 作者:qingtingmi1989 回复日期:2011-12-7 17:41:00

想收藏没懂怎么弄

论道

论道

金岳霖《论道》

企业论道

中原论道

要做而论道

论道 河北农大李伟

色彩论道——浅谈美术高考色彩教学

柴绳论道的故事

教师节致辞以道论道

国学论道
《国学论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国学测试 国学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