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交变电流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2 20:18: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交变电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甘肃 陇西一中 唐月有 748100

一、教材分析

交变电流知识对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有广泛的应用,考虑到高中阶段只对交流电的产生、描述方法、基本规律作简要的介绍,这些知识是已学过的电磁感应的引伸,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开阔学生思路、提高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为了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采取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逐渐深入的方法讲述这个问题.教材先用教具演示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时产生交流电,以展示交流电是怎样产生的.并强调让学生观察教材图5.1-3所示线圈通过甲、乙、丙、丁四个特殊位置时,电流表指针变化的情况,分析电动势和电流方向的变化,这样学生就会对电动势和电流的变化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让学生用右手定则独立分析线圈中电动势和电流的方向.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关于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教材利用上章学过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引导学生进行推导,得出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和最大值的表达式,进而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推出电流与电压瞬时值与最大值的表达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交变流电。并理解交变电流的产生原理,知道什么是中性面。 (2)掌握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表示方法。

(3)理解交变电流的瞬时值和最大值及中性面的准确含义。

(4)知道几种常见的交变电流。如正弦式交变电流、锯齿形交变电流、矩形脉冲电流。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描述物理量的三种基本方法(文字法、公式法、图象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将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交变电流产生的物理过程的分析.

2、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的图象描述。 难点:1、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应用.2、图象与实际发动机转动时的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 1

2、abcd线框在磁场中绕OO′轴转动时,哪些边切割磁感线?

3、线框转到什么位置,产生感应电动势最大?

4、线框转动到什么位置时,感应电动势最小? 利用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打出中性面概念: 1.中性面——线框平面与磁感线垂直位置.2.线圈处于中性面位置时,穿过线圈Φ最大,但e = 0.3.线圈越过中性面,线圈中I感方向要改变.线圈转一周,感应电流I感方向改变两次.

4、如果从中性面开始计时,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角速度ω,经时间t ,线圈转到图示位置,ab边与cd边的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夹角为θ=ωt,屏幕上打出线圈水平投影图,如图所示.设ab=cd=l1 磁感应强度B,bc=ad=l2

这时ab边E感多大?

5、cd边中E感跟ab边中感应电动势大小相同,

又是串联在一起,此时整个线框中感应电动势多大?(学生推导,教师点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屏幕上打出:

1.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及感应电流是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瞬时表达式:e =Bl1l2ωsinωt = BSωsinωt

N匝线圈时,相当于N个完全相同的电源来个串联,e = NBSωsinωt.其中最大值Em =NBSω 线框和用电器构成回路i =

eNBS = sinωt RrRr最大值 Im =NBSRr

2.屏幕上使线圈转动,如转θ=ωt =60°,150°,210°,300°时,请学生分别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

最后将学生计算结论总结:e =Emsinωt,既能表示电动势大小,又能表示电动势方向.由于上面介绍的发电机的电动势按正弦规律变化,所以当负载为电灯等用电器时,负载两端的电压u、和流过的电流i,也按正弦规律变化,即

- 3

十、教学反思

新颁发的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的总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标准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课堂内容与大量的探究活动(课内或课外)有机的联系起来,探究活动成了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交变电流知识对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有广泛的应用,考虑到高中阶段只对交流电的产生、描述方法、基本规律作简要的介绍,这些知识是已学过的电磁感应的引伸,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开阔学生思路、提高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一)成功之处

1、交流与直流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既是学习、了解交流电的关键,也是学习、研究新知识的重要方法.在与已知的知识做对比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特点的方法,是物理课学习中很有效和很常用的方法。在学习交变电流之前,应帮助学生理解直流电和交流电的区别。其区别的关键是电流方向是否随时间变化。同时给出了恒定电流的定义——大小和方向均不随时间变化。

2、采用“实验探究”模式,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发展学生多元智能,面向全体学生,让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对于交变电流的产生,课本采取由感性到理性,由定性到定量,逐步深入的讲述方法。为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中要尽可能用示波器或模型或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线圈通过4个特殊位置时电表指针的变化情况,分析电动势和电流方向的变化,使学生对线圈转动一周中电动势和电流的变化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3、用图像表示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重要方法,它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在学生已有的图像知识的基础上,较好地掌握这种表述方法。更要让学生知道,交变电流有许多种,正弦电流只是其中简单的一种。课本中用图示的方法介绍了常见的几种,以开阔学生思路,但不要求引伸。

4、在这一节中学生要第一次接受许多新名词,如交变电流、正弦电流、中性面、瞬时值、最大值(以及下一节的有效值)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名词的准确含义。特别是对中性面的理解,要让学生明确,中性面是指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当线圈位于中性面时,线圈中感应电动势为零,线圈转动过程中通过中性面时,其中感应电动势方向要改变。

5、课本上介绍的交变电流的产生,实际上是正弦交流电的产生。以矩形线框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为模型,以线框通过中性面为计时起点,得到电动势随时间满足正弦变化的交变电流。这里可以明确指出,电动势的最大值由线框的匝数、线框面积、转动角速度和磁感应强度共同决定.

6、采用多媒体技术,免去板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问题反思

- 5

交变电流教学流程图

教学设计案例:交变电流的产生

第五章第1节交变电流教学设计

交变电流教案

交变电流教案

《交变电流有效值》课堂教学反思(推荐)

《电源与电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电流教学反思

电流与电路教学设计

“电荷与电流”教学设计

交变电流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交变电流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