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电源与电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2 15:40: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电源与电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

2、掌握恒定电场和恒定电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恒定电流的基础上,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自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人类通过对静电场的研究不仅获得了许多关于电现象的知识,而且形成了若干重要的电学概念和研究方法,成为电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应用在上一章已经学过的有关内容,从新的角度来认识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那些关于电路的知识。(板书课题:§2-1 电源和电流)

(二)进行新课

1、电源

[PPT]闪电图片,万家灯火的照片。

学生讨论:这两种电流的区别?(闪电的电流是瞬时的,生活的照明需要持续

的电流)

[PPT]什么是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PPT]如何让电荷“定向移动”?

[PPT]

分别带正、负电荷的A、B两个导体球,它们的周围存在电场。如果用一条导线R将它们连接起来,分析A、B周围的电场、A、B之间的电势差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A、B两个导体球会达到什么状态?R中出现了怎样的电流?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A、B周围的电场、A、B之间的电势差的变化情况。认识到,最终A、B两个导体球会达到静电平衡状态。理解导线R中

的电流只能是瞬时的。 强调:电流消失的原因是因为导体A和B以及导线成为等势体。

提出问题:如果在AB之间接上一个装置P,它能把经过R流到A的电子取走,补充给B,使AB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正、负电荷,情况会怎样呢?

引导学生讨论、解释可能会产生的现象。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回答,发表见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师生互动,建立起电源的概念。

[PPT]

一、电源(板书:

一、电源)

[PPT]电源的作用: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势差(电压),使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

[演示实验]自制教具演示瞬时电流和持续

的电流。

过渡:从上一章我们所学的电场的知识,我们知道,在导体两端形成电势差,则在导体中一定形成电场,那么在电源作用下,导体中的电场有什么特点呢?

2、恒定电场(板书:

二、恒定电场)

详尽的分析表明,导线内的电场,是由电源、导线等电路元件所积累的电荷共同形成的,尽管这些电荷也在运动,但有的流走了,另外的又来补充,所以电荷的分布是稳定的,电场的分布也不会随时间变化。这种由稳定分布的电荷所产生

的稳定的电场,称为“恒定电场”。

学生参与讨论:宏观上是稳定的,个体上是有变化的。

(板书:动态的稳定)

过渡:恒定的电场 → 电场强度不变 → 自由电子在各个位置的定向运动的速率不变 → 串一个电流表,读数不变 → 恒定电流。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为什么“速率不变”?

3、恒定电流 (板书:

三、恒定电流)

[PPT]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恒定电流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关于电流的定义是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的,我们再来回

忆一下。

[PPT]电流的定义、单位、方向、标量性。

电流的强弱就用电流这个物理量来描述。 电流的定义:物理上把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跟通过这些电荷量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称为电流。用I表示电流。电流的定义式

I=

电流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电流的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 mA=10-3 A; 1μA=10-6 A

1A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如果在1 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是1 C,导体中的电流就是1 A。即1A=1 C/s,但实际上在国际单位制中,安培(A)是基本单位,也就是说用电流的单位“安培”和时间的单位“秒”来定义电量的单位“库仑”,即1C = 1A·s

[PPT]随堂练习:

1、在金属导体中,若10s内通过横截面的电量为10C,则导体中的电流为

________A。

2、某电解槽横截面积为0.5m2,若10s内沿相反方向通过横截面的正负离子的电量均为10C,则电解液中的电流为_______A。

3.在加有电压的一段粗细均匀的导体AD上选取两个截面B和C,设导体的横截面积为S.导体每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数为n,每个电荷的电荷量为q,电荷的定向移动速率为v,求该段导体内的电流.

I=nqSv (要求学生笔记)

4、教材42页例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构建物理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生互动:讨论,如果认为电子的定向运动速率就是电流的传导速率,和我们的

生活经验是否相符?怎样解释?

(三)课堂总结

[PPT]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结束】

《电源和电流》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电学第二章的开篇,从课题来看,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的知识;但是从对教材的分析来看,这节课的很多内容,特别是对“电源”和“电流”的两个概念的理解,上升到了理论的层次,特别是要用到学生在上一章《静电场》中所学到的知识去对电源的作用和电流的形成重新认识,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比较高,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讲授与探究”的教学方式。并自制了教具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与理解。在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与评委老师以及学生的交流,通过自我反思,形成以下几点得失以自勉。 一.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把握课堂讲授深度。

在教材上本节课的篇幅及内容相对较少,但是要求学生要从新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平铺直叙的灌输给他们,学生们没法把刚学过的静电场的知识和初中学过的关于电源和电流的知识统一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从生活到课堂,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引导过程。本节有三个知识点:电源、

恒定电场、恒定电流。

在“电源”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从闪电的照片到“万家灯火”的照片,创设提出问题的情景;从初中学过的“电流形成的原因”到刚刚学过的“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引领着学生一步步的深入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里,新旧知识的过渡环环相扣,学生的理解与认识顺理成章。

在设计“恒定电场”教学过程时,我发现教材在这一部分有非常大的变化,对原来导体中的电场的形成不做讲解。所以我也大胆的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说明性讲授,将学生的思路引入到对“恒定电场”的“动态的恒定”进行理解,顺利完成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最后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恒定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及其后果、电荷在恒定电场力作用下为什么做“匀速率”运动等问题,加深学生对“定向移动”的理解,把教学活动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恒定电流”。

在进行“恒定电流”的教学中,教材用了比较大的篇幅解析了一道在微观条件下理解电流的例题。这个知识点历来是一个难点,所以我在讲解时关于“恒定电流”的定义、单位、方向、标量性等问题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然后用了两道有梯度的练习来让学生对电流的定义加深印象,又设计了一道传统的练习让学生认识电流的微观表达形式“I=nqSv”,最后才让学生对书上的例题进行分析和解题。有了前面难度由浅入深的练习的铺垫,学生对这道“难”题的理解也就“难题不难”了。

二.各种教学手段灵活应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发挥自己的特长,一方面制作了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多媒体课件;另一方面,为了课堂演示的需要,自己制作了电路实验的示教板。同时,为了方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在演示时使用了高分辨率的摄像头,多种手段的采用,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我在整节课中,通过提出问题→猜想→理论分析→实验演示→例题巩固的方式逐步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从自然现象开始,提出物理问题,自己分析探究电荷在电场中的发生什么样的移动,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率运动,再通过分层次的问题设计,理解电流的微观表达形式,最后解决教材上的例题。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着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

课后认真反思,也有不太如意的地方。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面关于“电源”部分的教学内容花的时间过多,后面讲“电流”时显得太匆忙,有前松后紧的感觉。

二、课堂小结不仅局限于知识点的小结,还要包含学法的小结,本人忽视了这一点。特别应该把这节课中对电流的微观表达式的推导与理解的思维方式作一小结,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我们共同体验到了知识的传授与获取的快乐,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所能享受的最大的幸福体验。

《电源和电流》教学反思[材料]

电源和电流的教学反思

交变电流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电流与电路教学设计

“电荷与电流”教学设计

1.5电流和电源_教学设计_教案

2.1.2电源和电流、电动势教学设计

电流的磁场教学设计与反思专题

《电流与电路》教学设计 文档

《2.1电源和电流》学案设计

《电源与电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电源与电流》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