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秋声赋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9:51: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秋声赋 教案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的诗文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描写秋的诗句?学生回答。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秋声赋》。

二、朗读课文

(一)大家听一下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

(二)同学们朗读一遍课文,要结合注释和字典,理清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三)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题目是秋声赋,哪一段是描写秋声的(第一段),第二段写什么?秋状和秋心。第三段呢,写秋感,作者由秋声和秋状而发出的人生感慨;第四段,面对秋声,我和童子的不同反映。总之,这篇文章是由景及人,由对秋声的描摹而写人生感慨。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感慨呢?我们先欣赏课文第三段,体会“秋之感”(板书)

三、学习第三段 1.找一生读第三段

2.我们先来理清字面意思。引导学生翻译字面意思。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磨难,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3.从这段话里,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人事忧劳对人身心的莫大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在对“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的否定中,表达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

4.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人生感慨?

欧阳修幼年丧父穷困,少年颠簸求生,青年入仕为官,历经朋党之争,官运沉浮20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 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 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至和元年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40岁就白发稀疏了。此赋作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秋,当时作者53岁,进入人生的秋天了。此时,他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自己又重病缠身,心力交瘁,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之中,于是借《秋声赋》坦露了自己的心迹。

为什么借秋声坦露心迹,秋声有什么特点?下午我们学习课文第一段,秋之声(板书)。

四、学习第一段。

(一)找一生读第一段

(二)欣赏第一段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欧阳子:作者自称,既然是自称,这篇文章写作的视角自然是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方:正,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悚然:惊恐的样子,之:代声。在一天夜里我正在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传来,我便惊恐地侧耳倾听,不禁感叹:“真是奇异啊。”

作者可谓开门见山,在开篇就直接点题,点出了“声”,这个简捷的开头,其实并不简单,怎么不简单呢?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欧阳修正在灯下夜读,这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作者处在凝神的状态,声音的出现打破了夜的寂静,以动破静,使作者由凝神读书,到惊恐倾听,再诧异惊叹,同时牵惹了文思,在这种从静到动,从伏到起的对比中,文势便蓄了,有了文势,下面的文章就犹如泉水一般,自然倾泻而出。接下来对秋声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描摹:

作者是怎样描写秋声的?大家找出描写秋声的语句,找个同学读一下描写秋声的语句,来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几句。从这几句看,秋声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对,秋声是变化(板书)的,有什么变化?有大小、缓急、强弱、远近(板书)的变化和对比。开始像淅淅沥沥的小雨、萧萧飒飒的秋风,忽然像波涛夜惊,像急风骤雨。再接触到物,像金铁皆鸣,铿锵错杂,又像军队夜行,衔枚疾走,没有号令声,只听到刷刷、刷刷的行军声,渐行渐远。秋声是很抽象的,但是作者却把秋声写得如此形象生动、惊心动魄,因此有人评价“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读之使人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真可谓绘风手矣。”([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庐陵全集》),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把秋声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比喻,像风雨声、波涛声、金铁声、军队夜行声,这一连串的比喻,叫博喻。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苏轼诗前言》中生动地阐述博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博喻在文学作品中也很多见,你还知道哪用博喻?博喻在文学作品中也很多见,你还知道哪用博喻描写声音的语句?如第二册我们学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就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在《秋声赋》这个单元我们即将学的苏轼《前赤壁赋》就有博喻,大家翻到课本145页:“客有吹洞簘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荷塘月色里

我们再来看秋声,秋声的变化是否是慢慢得渐变,不是,变化得急剧、猛烈,文中有几个字眼作了提示,如初、忽、骤。写出了秋声大小、缓急、强弱、远近的动态变化过程,秋声来势猛烈,变化急剧,难怪开篇作者就悚然而听之,并感叹“异哉!”。

所以大家读这个片段的时候,要读出秋声的急剧变化和惊心动魄,让你感觉出“异”来。好大家读一下这个片段。(找两个生读)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听到这样奇异的声音,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说:“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这是赋体中常见的主客问答形式,一问一答同样是秋声,作者感受到的是风雨至,波涛怒,金铁鸣,急行军,而为什么童子感受到的仅是“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这样相对寂静的场景呢?

人的年龄阶段不同,其人生阅历、内心体悟也不同,即使面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和童子,一个是年过半百,一个是年少稚嫩,一个历经沉浮,一个涉世未深,一个忧愤悲苦,一个无忧无虑,对秋声的感受,自然有所不同。关于我与童子的对比,还有一处,在文章最后一段,后面我们再讲。 倾听秋声,作者不禁感叹:“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秋声为何而来呢?下一节课我们再讲。

五、小结

全篇作者由物及人,由秋声而发人生感慨,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悲秋这一传统主题有了新意。

六、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段,分析此段是如何写秋声的? 2.《秋声赋》的赋体特色及其对赋的发展有何意义。

《秋声赋》教案

秋声赋

秋声赋

秋声赋

秋声赋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

秋声赋教案自己

《秋声赋》的教案

《秋声赋》教案二

秋声赋1

秋声赋教案
《秋声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