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22课时 《礼记》丧大记

发布时间:2020-03-02 11:48: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礼记丧大记第二十二》教案 ----了解中国传统丧事文化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研讨等多元形式,了解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理解民族思想传统与丧葬文化的基本特征,古代社会与当今社会在对待传统上的异同(新中国殡葬改革)。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把握文段的朗诵节奏。疏通文意,培养学生翻译文言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与韵味,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教学法、讨论学习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句子“古人云:死生亦大矣。”一个人的出生与死亡都是同等重要的事情。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死亡,可算是人生的最后历程,但这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因为之后还有后人对其尸体的处理--殡葬。

那么,中国古代传统丧事殡葬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呢?现今社会又继承了哪些古代传统仪式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礼记---丧大记第二十二》中有关丧葬活动的内容。

二、新授

1、题解

郑玄说:“名日《丧大记》者,以其记人君以下始死、小敛、大敛、殡葬之事。”孔疏云:“《记》谓之‘大’者,言其委曲、详备、繁多,故云大。”王夫之说;“大,备也。自始死至葬,自诸侯至士,皆备记之,所以补《丧礼》之末悉者也。”篇中所记,与《仪礼》的《士丧礼》、《既夕礼》二篇多相呼应,可参互读之。

社会价值观念等都通过丧葬活动得以体现,以《礼记》为例,该书作为中国礼仪之大全, 其中对自天子至庶民的各种丧葬仪式进行了十分明确的规定。

2、解释丧葬含义

丧葬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习俗容纳的古代社会的信息量是其他礼仪风俗所无法比拟的,是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问题:中国的丧葬礼节有哪些?例如葬法?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明确:土、火、天、崖、现代葬礼等。

3、那么丧事葬礼要注意什么?播放视频“中国传统丧事活动场面。

4、诵读文章有关《小敛》部分。要求:读准字音

1

【原文】

小敛,主人即位于户内①,主妇东面,乃敛。卒敛,主人冯之踊②,主妇亦如之。主人袒,说髦③,括发以麻。妇人董④,带麻于房中⑤。彻帷⑥,男女奉尸夷于堂⑦,降拜。君拜寄公、国宾;大夫、士拜卿、大夫于位,于士旁三拜。夫人亦拜寄公夫人于堂上,大夫内子、士妻,特拜命妇⑧,泛拜众宾于堂上⑨。主人即位,袭、带、纽、踊。母之丧,即位而免。乃奠。吊者袭裘⑩,加武,带纽,与主人拾踊⑥。 【注释】

①主人:丧主。俗称“孝子”。一般是指死者的嫡长子。下文“主妇”则谓主人之妻。 ②冯:通“凭”。谓凭尸。 ③说:通“脱”。髦:用假发作的刘海。详《内则》首节注。④璧(zhua抓):露着发髻。 ⑤房:此指西房。有关古代宫室的结构,详《杂记下》“成庙则衅之”节注。 ⑥彻帷:孔疏云:“初死,恐人恶之,故有帷。至小敛,衣尸皆有饰,故除帷。” ⑦奉:通“捧”。夷:陈放。

⑧特拜:个一个地拜,逐一地拜。用于对尊者。与下文“泛拜”相对。 ⑨泛拜:又叫旅拜。不管人数多少,只拜一次。用于对卑者。 ⑩袭裘:掩起正服前襟。小敛后吊丧之服应如此。详《檀弓上》“曾子袭裘而吊”节注。 ⑧拾(jie捷):轮流,交替。拾踊,主人先踊,然后妇人踊,然后吊者踊。每踊三跳,三踊凡九跳。

5、老师范读,学生读,全班读。

三、理解课文

1、展示译文:

小敛时,主人在门内的东边就位,面向西;主妇则在门内的西边就位,面向东,这才进行小敛。小敛毕,主人凭尸而号哭跳跃,跳的次数不限。主妇也像主人那样地号哭跳跃。然后,主人袒露左臂,脱去髦,用麻束住发髻。而妇人也到西房露出发髻,在腰部束上麻带。然后撤去障尸的幕帷,主人和主妇等亲属恭敬地抬起尸体,从室内移到堂上的两楹之间。然后主人、主妇等人从西阶下堂,向来吊的客人拜谢。国君拜谢来吊的寄公和国宾。大夫、士向来吊的卿、大夫逐一拜谢,对于来吊的士,不管人数多少,只向着他们所站的方位拜三拜。国君的夫人,也在堂上拜谢来吊的寄公夫人。卿大夫的妻子、士的妻子,对于来吊的命妇,在堂上逐一拜谢;对于普通女宾则总的一拜。拜过吊宾之后,主人在昨阶下就位,给左臂穿上袖子,腰缠麻带,头戴麻经,号哭跳跃。如果是母亲去世,拜宾之后在昨阶下就位时,不须括发,只须戴免即可。然后设小敛之奠。从这时起,来吊唁的客人都要袭裘,在吉冠的冠圈上加上麻续,腰束麻带,跟在主人、主妇的后边交替哭踊。

2、提问:古代传统丧事中,例如小敛时,孝子要注意什么细节? 学生针对文章进行讨论,找出当中的相关句子 明确:

“主人即位于户内(主人在门内的东边就位)-------就坐的位置讲究 “主人袒,说髦,括发以麻。(主人袒露左臂,脱去髦,用麻束住发髻-)-----穿着

“男女奉尸夷于堂……。(主人和主妇等亲属恭敬地抬起尸体……拜过吊宾之后,主人在昨阶下就位,给左臂穿上袖子,腰缠麻带,头戴麻经)-----仪式方面

3、提问:与当今的丧事情况有哪些异同?------“主人袒,说髦,括发以麻。妇人董,带麻于房中。彻帷,男女奉尸夷于堂,降拜。”(给左臂穿上袖子,腰缠麻带,头戴麻经…… 主人、主妇等人从西阶下堂,向来吊的客人拜谢)等

句子理解:“主人袒,说髦,括发以麻”。 引申: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

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4、展示现代葬俗内容:

解放以后,国家为了节约土地,杜绝疾病蔓延,规定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其余一律采用火葬。人死后,被送往殡仪馆停放,尸体赤裸冰冻存放。为了延长保存时间,殡葬人员会在死者脚板底扎一个洞使死者的血全部放走。尸体送到殡仪馆后,一般三天内举殡,举殡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两部分。遗体告别仪式时设置“灵堂”,灵堂四周排满花圈,花圈上挂满亲朋戚友的挽联。告别仪式开始先播放一段哀乐,悼念者默哀三分钟,之后向死者三鞠躬,最后绕遗体一周,瞻仰死者遗容。长子手捧死者遗照领悼念者去小礼堂开追悼会。追悼会主要是表彰死者生前功迹,因过于形式及劳民伤财,现已基本取消。遗照一般不用彩色,且用“炭烧瓷相”,以示永久存。举殡后“灵车”--现称“专用车”把遗体送到火葬场--俗称“大烟囱”,经大火焚烧后尸体化为灰。亲人可根据情况把骨灰放入骨灰盒保留,也可把骨灰撒入大海、植树等。

5、(课堂扩展)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活动: 讨论:儒家文化在中国丧葬中的体现。 明确:

我国的民族思想传统与丧葬文化的基本特征

由于受多重历史因素的影响, 我国各民族的丧葬方式千差万别,但透过各种丧葬方式的表层现象, 我们发现任何一种葬式, 无不打上各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儒家文化素以“一天人”、“重伦理”而著称。所谓“一天人”即认为天人本来合一, 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把天看成是人的根本。天, 即自然的运动规律, 它是人活动的基本准则, 因此反对区分我与非我, 主张消弭自然与人、物与我的内外对立。所谓“重伦理”, 即认为人对善的追求高于一切, 求真就是求善, 离开善去专求真, 最终不能得到真, 而“善”又有其特定的含义, 即“仁义礼智信”在阶级社会具体表现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 儒家文化的这两大基本特征对我国(特别是汉族) 丧葬活动的各个环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教师小结

丧葬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复合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同其它文化一样, 一经产生, 便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死亡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天子庶民、圣贤愚顽, 皆有一死, 死的普遍性决定了丧葬文化作用的广泛性; 另一方 3 面,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 丧礼作为诸礼中的大礼, 受到历代王朝的高度重视,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是最为死者操心的民族。”其中不无道理。

五、课后作业:周记写作-----中国丧葬文化中的“孝”。

《礼记》丧大记

22 《礼记》 教案

22《礼记》二则教案

第6课时《礼记 月令》o

课时作业22 (22)

《礼记》

22牧场之国 1、2课时(第2稿)

22金子第二课时

22诗二首第一课时

22牧场之国 1、2课时(第3稿)

第22课时   《礼记》丧大记
《第22课时 《礼记》丧大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