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美术八年级下教案(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1 20:52: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美术教案

Mei Shu Jiao An

八年级 下册

学 校:福 鼎 十 中

教 师:叶 新 儿

2012—2013学年度 第二学期

第一课 《五角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肌理与质感这一视觉语言体系,尝试其简单的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学会运用材质,然后发现并利用不同材质表现在作品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体验肌理、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不同材质的肌理和质感的差异;肌理和质感简单的制作方法;肌理、质感表现对美术作品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验肌理、质感的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演示:在蔑编上铺上一张纸,用碳条在其上摩擦,形成肌理。展示拓印后的效果图。

提问:这种方法同学们尝试过吗?有谁知道这叫什么方法? (拓印,此方法由来已久,操作方法简单、便易。) 指出:画面上的纹理就是材料的肌理。

二、探究阶段(游戏进行,把若干物品放入袋中,让学生用手摸,说感受让其他同学猜)

(一)观察比较

观察比较:牛

仔 —— 皮

毛 —— 丝

璃 —— 岩

石 —— 不锈钢

(二)交流感受

体 肌 理、质感 感受

仔—— 粗糙、无光泽、厚重、不光滑 粗犷、奔放 皮

毛—— 蓬松、有光泽、柔软、光

温暖、高贵 丝

绸—— 细腻、有光泽、柔软、光

华丽、典雅 玻

璃—— 坚硬、透

明、光滑、能反光 晶莹、纯净 岩

石—— 坚硬、不透明、粗糙、无光泽

朴实、原始 不锈钢—— 紧密、不透明、光滑、能反光

冰冷、现代 由此得出

(三)基本概念

肌理:指材料表面的纹理、构造组织给人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

质感:视觉肌理一般被称为质感。

三、发展阶段(视频播放的形式赏析)

(一)《五角星》

油画

冷军

提问:这个五角星是由什么材料加工而成的?(碎铁皮) 这是一幅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部分)金奖的油画作品。作品通过刻画一颗用弹痕累累、火迹斑斑、凸凹不平的碎铁片焊接而成的五角星,以极端的写实手法、精致入微的形象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人联想到中国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寓喻中国革命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让我们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二)《钢水·汗水》油画 广廷渤

作品采用了极度写实的绘画造型语言,以富于感染力的细节描写,把作者体验到的炼钢工人以苦为乐的高尚情操、忘我的劳动精神,以及火一样的热情,钢铁般的意志,排山倒海的力量等准确、形象地体现在画面上,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其中,对汗珠的细腻表现突出了工人的辛苦,强化了“民族脊梁”的主题;哨子的金属质感凭借色彩的冷暖变化得到了真实的表现。

(三)《父亲》 油画罗中立

思考:由父亲的脸我们会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形象?(老树皮、干旱的土地)

该作品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藉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

(四)思考

提问一:这三幅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都采用了极端写实的表现手法,肌理和质感等细节表现的非常逼真。)

提问二:作者如此强调肌理、质感的表现,目的是什么? (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主题。)

四、提高阶段(图片展示)

(一)介绍几种制造肌理的方法

1、拓印

2、压印

3、喷洒

4、擦刮

5、熏灸

6、渍染

(二)活动 请同学们寻找不同质感的材料,用拓印的方法制作肌理图。 推荐材料:表面有凹凸感、纹理清晰的——簸箕、钥匙、藤椅、瓶盖、梳子、窗纱、木板、树叶、等 学生拓印,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纸张的厚薄、铅笔的软硬、所选材料纹理的清晰度用墨多少等问题。

(三)展示与评价

1、展示肌理表现较清晰的学生作品,请作者谈谈制作与加工肌理效果的感受。

2、对材料选择有新意、方法运用恰当、拓印效果清晰的同学给予激励性评价。

(四)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拓印作品,思考: 拓印的方法在绘画表现中有什么作用?

(可以直接运用于绘画作品中,也可以在肌理制作的基础上进行加工)

五、总结阶段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绘画艺术表现的一种新的视觉语言体系——肌理和质感的有关知识,感受了生活中不同材料的肌理、质感,对其在美术作品中表达情感主题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还亲自尝试制作了简单的肌理效果。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今后能以一种绘画研究的眼光来观察身边事物,通过不断练习逐步掌握其表现方法;在欣赏绘画作品中的肌理和质感时,学会分析其与作品感情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课程以PPT教学,板书在PPT中展现 第二课时

一、提高

(一) 玻璃杯,用素描的表现手法表现其材质特点

1、确定基本比例

2、画基本形状

3、画大体明暗关系

(二) 活动,请同学们临摹书中的玻璃杯,教师巡回指导

(三) 展示与评价

1、展示表现较清晰的学生作品,请作者讲讲自己临摹的感受

2、给予最佳作品奖励,老师手绘高脚杯一张。激励学生的兴趣

二、总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绘画艺术表现的一种新的视觉语言体系——肌理和质感的有关知识,感受了生活中不同材料的肌理、质感,对其在美术作品中表达情感主题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还亲自尝试制作了简单的肌理效果。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今后能以一种绘画研究的眼光来观察身边事物,通过不断练习逐步掌握其表现方法;在欣赏绘画作品中的肌理和质感时,学会分析其与作品感情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第二课《黑白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从临摹中初步学会木刻的黑白技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运用木刻版画的黑白表现形式,有意识地进行画面不同的黑白处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尝试运用黑白木刻表现绘制文学作品的简单插图 【教学过程】

1、欣赏由大学生用版画的形式制作的动画视频《歌声与微笑》

2、欣赏木刻作品数幅:木刻与其他画种作品欣赏 思考:木刻版画与其他画种的区别?

教师小结:

展示木刻工具、材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片演示木刻版画的黑白处理。

3、临摹感受木刻版画的黑白处理

4、临摹后学生分析并说出感受

1主要归类:以黑衬白、以白衬黑、黑白互衬 ○2灰色的处理是黑白木刻的关键 ○【教学反思】

第三课:《方寸之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篆刻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做事细心的态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从篆刻的学习和实践中感受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诚信意识。 【教学重点】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教学难点】篆刻时如何把握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组织听讲情绪。

二、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它采用的就是咱们中国印章的形式,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篆刻艺术的方寸之间,感受篆刻艺术的魅力。 板书课题 方寸之间

三、讲授新课

早期的印章大都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为篆刻。 书法与篆刻是中国艺术的孪生姐妹。 古代文人将诗、书、画、印并称四绝

一、印章的品类

名章 (>>>) 闲章(>>>> 肖形章(>>>)

二、印章的形式 朱文(阳文) 白文(阴文)

三、治印的过程

1、写印稿

2、印稿上石 A、直接反写 B、水印上稿

3、镌刻

(冲刀法、切刀法)、这一步可以课后完成

4、修改

布置活动内容:临摹肖形章一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辅导)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出

5、作品展示:

采取自评、互评的方式,老师鼓励、表扬为主,适当指出不足。

6、课后活动:查找自己名字的篆字写法 【教学反思】

第四课:《清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制作雕塑,认识如何捕捉人物动态特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临摹游戏雕塑,提高学生立体造型能力和表现技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捕捉人物动态特征。 【教学难点】:人物动态的表现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去捕捉生活中的人物动态

二、游戏参与

1.请几位同学模仿人们晨练的不同场景动态

2.引导其他显示分析晨练时最具特征的动态表现出来,如何进行捕捉。

3.引导显示在分析比较中,强化记忆人物特点和动态的造型要点分析“动态”,抓住“特征”

三、对比分析

展示几件不同材料造型的人物雕塑图片。分析不同材料对造型的影响

1.对比分析捏制成型的造型特点 2.提示学生要把握的基本造型要点

四、学习活动

1.要求:将清晨运动中捕捉到印象最深的人物动态捏制成一个简单的泥塑

2.学生探索与制作:进行制作

3.教师针对学生对存在的普通问题进行评析并示范,深化显示对泥塑与 雕塑方的学习

五、课堂练习辅导重点:

强化学生泥塑知识与雕塑方法的把握,深化学生对泥塑人物造型的认识

课堂小结:评价学生中的优秀作业,提示作业中的优秀之处,指出作业存在问题与纠正的方法

布置作业:表现一件晨运中人物动态的泥塑(假期完成) 教学拓展:要求学生多注意观察清晨时分,人们的运动,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反思】

第五课:《大提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把握乐器造型的特点,领悟造型的独特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运用一定的造型表现方法绘制新奇的视觉形象,对抽象绘画技巧产生初步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尝试运用抽象的绘画造型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重点】

能够把握乐器造型的特点,领悟造型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一定的造型表现方法绘制新奇的视觉形象,对抽象绘画技巧产生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播放大提琴独奏曲《天鹅湖》,使学生进入一个提琴音乐的氛围。

生欣赏。提问:同学们听完这段大提琴演奏曲后,有什么感受? 大提琴的音色特点有哪些? 同学们回答后进行总结:大提琴的音色悠扬,琴弦的音色含情,旋律动人。特别人性和自然能较好地反映人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课《大提琴》。

二、欣赏分析大提琴的构造和造型

利用电脑和大屏幕,欣赏大提琴的造型。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回答大提琴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总结:

1、造型美特征:

A、整体感受:外形如葫芦,圆润的曲线中透出优雅,阳刚之气,被称为乐器中的美男子。 B、音色特点: 音色深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情而复杂的情感。

2、造型元素:

A、直线与曲线的结合。

B、厚重,浑圆的曲线,给人以饱满的感觉;小面积的直线造型,使人更加挺拔;顶部是点,线,面的结合。

3、色彩:

赭红色:沉着古朴怀旧 黑色:稳重深沉

三、绘画表现

1、活动一:学生用简洁的线条概括大提琴的外型特征。

2、师提出要求:线条简洁流畅、抓住物体特征(对称)。 点评:展示最简洁,最概括的作品。

四、打散重组

1、欣赏作品《吉他》、《大提琴》、《小提琴》。

2、活动二:通过欣赏以上作品,能看出是哪些乐器?它们还有那些共同的特征?

3、生答。

4、师作总结:是呀,这些作品打破了物体的完整性,是一块块的贴在了一起的,创造出来的不一般的画面,其实我们仔细分析这些似乎不合常规的作品,原来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作品我们就称解构艺术造型。

5、所谓的解构艺术造型,就是打破原有的形状和形体,然后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形状和形体。例如: 1994年中国北京举行一个盛大的文艺晚会,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其中一个国外的美术大师现场表演艺术创作。艺术家把画布铺在地上的各种颜色倾倒在画布上,然后拿起一把漂亮的大提琴,高高举过头顶,奋力向倒满油彩的画布砸下去。应声而碎,油彩飞溅,画家稍加整理,一副现代的艺术作品顿时产生了。台下一片惊叹欢呼,这就是利用分解构成的艺术造型原理进行创作的。解构术造型,其特点就是打破陈规,不受原有形象的束缚,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形象。这种造型手法,具有很大的可预测性,可以产生偶然性和新奇感。今天,我们就采用最简单的拼贴的方式来完成此类作品。

6、观看老师制作的拼贴作品。

五、拼贴画的制作

1、师讲解制作步骤:

A、块面分割。---师做演示(分割形状不能太琐碎,要尽可能保持提琴特点)

B、剪。————师做演示(细致)

C、重组。————师做演示(注意构图均衡,疏密有致) D、粘贴完成。

2、活动三: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创作一幅富有艺术性的大提琴拼贴吧!

3、课堂上学生练习,老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有创意的学生。

六、作业点评及课堂拓展

1、由每小组挑选出1—2幅作品进行展示。

2、师作总结,同学们制作得真不错,除了用大提琴作为创作材料之外,还会有很多创作素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3、生欣赏作品。

七、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加深体验和认识了拼贴艺术造型语言与表现技巧,在今后的生活中希望同学们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善于发现美,更好的去感受美。 【教学反思】

第六课 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对中国苏州园林艺术有基本的了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苏州园林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提高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园林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质;

2. 初步掌握欣赏园林的方法,理解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人文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问导入:

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一组园林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导入课题《苏州园林欣赏》

二、欣赏园林的美 一)园林的自然美:

1、中国园林的分类

2、带着问题继续欣赏园林图片(建造这样一个家园需要哪些要素?)

a.叠山理水。b.花草树木。c.园路建筑

3.a、山是园林的骨架。(对比欣赏溜园的观云峰和环秀山庄的假山)

b、水是园林的灵魂。(没水的观云峰和有水的观云峰对比欣赏)

c、植物是园林的生命。有了花草的点缀山才有了生命,有了花草树木园林的一年四季也有了不同的色彩。

4、园林中的山水、花草树木虽是人工的,却是妙造自然的。(对比欧洲园林我苏州园林)引出苏州园林的——虽有人作,宛自天成的自然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这是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

一、道法自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二)园林的空间美(建筑美)

1、各小组带着问题欣赏园林的建筑图片,了解园林的建筑形式、布局、陈设和色调。

a、园林中的建筑有哪些类型? b、园林中的建筑的整体色调怎样? c、建筑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d、建筑中有哪些陈设?

2、小组讨论后代表回答

3、教师小结

4、重点欣赏园林中的长廊(结合录象)使学生对园林中的建筑有更深入的理解。

5、了解园林造景的方法:借景、框景、分景、障景 三)园林的人文美(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中国园林的精髓。它体现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物比德”中。

1、园林中植物的象征意义(梅、兰、竹、菊、荷等)。

2、由园林中的景联想到诗的意境。

3、造园者往往用诗词来为景点命名(如月到风来亭、与谁同坐轩)。

4、园林中还有许多的匾额、对联等。

5、我们通过游赏,感受到了匾额中的诗词与书法,也体会到了建筑与植物的象征意义。苏州园林的人文美蕴含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中,也体现在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中。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苏州园林的三个美,其实自然美、空间美、人文美早已融入园林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中。它蕴含着园主人的情思、理想和追求。也体现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和我们的书法、绘画、诗词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欣赏苏州园林的时候,是要有所准备的。这样你才能在欣赏园林的时候获得最高境界——意境之美(诗情画意)。 【教学反思】

第七课:心灵的关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目标: 尝试贺卡制作的基本方法。 了解贺卡的内容与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在探究的学习中共同制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贺卡的制作,培养学生表达对于他人的关爱的基本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贺卡的基本知识以及贺卡制作的基本方法。 难点:尝试制作简单的贺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约7分钟)

1、欣赏公益广告《请握住这双手》视频,请学生回答:这个公益广告的主题是什么?主题是:小时候,父母关爱孩子;长大后,孩子应更多关爱父母。(2分钟)

2、欣赏一组亲情、友情、社会大家庭温暖的图片。

3、观看身处逆境、困境的人们的图片和视频?(5分钟)

对于身处逆境、困境的人们,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表达我们的关爱呢?(捐款、前往探望、电话问候、赠送学具等)我们可以运用用美术的方式-----贺卡,尝试向那些给予自己关爱的人们,表达一份自己内心的感激;向身处逆境、困境中的人们,表达一份自己内心的关爱和祝福。(板书:心灵的关爱-----卡片设计)

二、什么是贺卡?(约1分钟)

贺卡又称卡片,是人们在喜庆的日子或特别事件的时候互相表示问候、祝福的一种卡片。

三、贺卡的种类(约3分钟)

贺卡的种类包括:生日卡、母亲节卡、父亲节卡、教师节卡、友情卡、励志卡、元旦卡、春节卡、中秋卡等。(幻灯片展示相关卡片)

四、贺卡的作用?(约2分钟)

1、传情达意,加深感情。

2、观赏价值。

3、睹物思人,有纪念意义。

五、贺卡的外形(约3分钟)

1、规则形(几何形):方形、圆形、六边形、菱形等。特点:制作容易,造型简洁大方。

2、不规则形:打破规则形,将边线进行切割处理。特点:外形变化丰富,趣味性强。

3、象形式:模拟人物、动物、植物形状;自然物品形状等。

4、单页、双页、三页等

六、制作手法(约2分钟)

1、绘画

2、镂刻

3、剪贴

4、折叠

5、电脑制作:运用电脑软件制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对方。

七、课堂互动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 (约7分钟)

游戏名称:你来比划我来猜-----猜屏幕上的卡片

游戏规则:两人面对面的站着,一人可以用手势做出动作,或者用其他句子来形容,或用肢体语言来形容,但是不能包含所猜的字或词中的任何一个!另外一个人猜。

游戏目的:

1、让学生关注:卡片的构成要素?图、文、色、位置(构图)

2、让学生理解:设计卡片时,卡片上的图、文、色、位置应如何选择? 围绕主题而选择。如,生日卡上的图最常见的可选生日蛋糕;春节卡上的图可选红灯笼、色彩可选大红色等等。

七、设计制作步骤:(约6分钟)

1、确定赠送对象,在设计时我们应充分考虑赠送对象,因人而异。

2、确定主题内容,选择图形、文字、色彩,并安排好位置。注意:图片与文字应互相陪衬,有一定创意。

3、选择卡片外形和制作手法

外形有:几何形、不规则形、象形、单页、双页等 制作手法有:绘画、剪贴、镂刻、折叠、电脑制作等。制作手法可以单独运用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

八、知识点回顾小结(约3分钟)

1.什么是贺卡?2.贺卡的种类?(约12分钟)

设计制作一张卡片。可任选以下一个主题:生日卡、父亲节卡、母亲节卡、教师节卡、友情卡、励志卡、元旦卡、春节卡等。

十、教师随堂指导。 【教学反思】

3.贺卡的作用 4.贺卡的外形 5.制作手法 6.设计制作步骤

九、作业:

第八课 红屋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了解西方绘画的历史发展,对比传统与现代的西方绘画风格与技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一些现代派绘画形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了解现代绘画的艺术语言。

能够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语言,表现对物象的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够初步建立以发展和辨证的眼光认识、品评美术作品的审美观念。 【教学过程】

师:我们大家先来看一张照片,照片上拍的是什么? 生:红色的房子,红屋顶

师:如果让同学们画一幅《红屋顶》,你会用什么方法画呢?那么下面让我们来看西方绘画大师是如何来画红屋顶的。 (引出课题)

师:四幅不同画家画的红屋顶,,你比较喜欢哪一幅? 生:我比较喜欢毕加索的,因为很抽象,很立体。 生:我喜欢毕沙罗的,因为很象真的,很写实。

师:不同的画家,他的绘画风格是不同的,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画家,绘画风格也是不同的。西方绘画 它有一个发展的历史,总的概括来说,它经历了:

古典主义画派——印象派——现代派

1.古典主义画派尊重客观,不用主观的态度及夸张的线条和色彩,做艺术方面的表现。

2.印象派注重绘画中对光和色的研究和表现,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

3.现代派美术,是指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的统称。特别强调把主观感受纳入到艺术创作中,创造新的表现方法,体现创新精神。 师:这里有几幅画,分别属于不同的画派的,请同学们选取你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小组讨论一下,围绕图片上的几个问题,谈谈你对这幅作品的感受。

问题:

1、这幅作品是哪个画派的?

2、这幅画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3、和现实生活中的象吗?

(学生讨论,并派代表总结) 师:同学们都已经会区分了不同的派别和不同的绘画风格,下面请同学们对比几组传统和现代风格的绘画作品,谈谈你的看法和感受。

罗中立《父亲》与 马蒂斯《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对比

达•芬奇《蒙娜丽莎》与 蒙克《呐喊》对比

委拉斯贵支《宫女》与 毕加索《宫女》对比

(学生发言,老师总结)

师:西方绘画自现代派以后开始变得空前的形式多样起来,艺术家特别强调把主观感受纳入到艺术创作中,创造新的表现方法,体现创新精神。

师:提问从刚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艺术的绘画语言是什么?

生:点、线、面,构图,色彩

师:那么我们如何运用这些绘画语言呢?

举例用线条来表示人的心情,平直线条表示平淡的心情,弯曲向上的线条表示激动的心情,杂乱无章的线条表示复杂矛盾的心情。

构图的好坏对于画面是很重要的,太大不行,太小也不行,太高不行,太底也不行。 色彩的运用对画面也很重要,让我们来看看一组莫奈的《草垛》,有早晨的,中午的,傍晚的,同一个风景,为什么给人的感觉是不同时间画的呢?这就是色彩的作用。

师:让我们看看现代艺术语言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在绘画中的运用:马蒂斯《舞蹈》

在雕塑中的运用:两幅雕塑作品

在建筑中的运用:现代建筑照片

师:老师昨天画了一幅画,是根据一张照片画的,请同学们点评一下,看看画和照片哪里不一样,我加入了哪些主观的想法在里面?

生:后面的山不一样,画中更统一。

后面一个房子没有了,更有空间感。

前面的垃圾没有了。

色彩也不同了,画中更加丰富了。

师:所以同学们在进行绘画的时候要多动脑筋,不要照抄照搬现实生活中的东西,要有主观的意识,灵活运用不同的绘画语言,让自己的作品能体现自己的想法和特色。

师:下面让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运用所学的现代绘画语言,参考下面任一张照片,创作一张作品。

(学生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谈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艺术需要探索与创新,其实人生更需要大家的勇气,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教学反思】

八年级美术下教案

八年级下美术教案(人教版)

湘版美术八年级下五角星教案

八年级美术教案

八年级美术教案

美术教案(下)

八年级美术下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下1美术考级

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美术八年级下教案(推荐)
《美术八年级下教案(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