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简谈梁启超

发布时间:2020-03-01 21:38: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简谈梁启超 一.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

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令人深思,启蒙思想。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

二.前人眼中的梁启超

1.1.梁启超的合群思想

他认为, 合群更需合德,无群德而没有群的精神,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他所说的合群 是合大群,是合一国之大群,囊四海而为一体而非只限于社会的小群。由此看来,梁启超群观念的提,显然是要唤起国人合群的意识, 培养国人的群德,整合一般社会群众的力量,以个人服从集体的精神,达到保国保种的目的。梁启超指出: 盖国民未有合群之德,欲集无数之不能群者强命为群,有其形质,无其精神也。故今日吾辈所最当讲求者,在养群德之一事。合群之德即为公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无公德则不能团, 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而公德之大目的,既在利群,就是要达到人们之间的和敬、和亲、和顺,使社会实现有序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 ,和是被作为一种道德要求的,而梁启超的这一群思想正是和思想在道德方面的体现。

1.2、梁启超之中西文化调和观

世界上万事之现象,不外两大主义: 一曰保守,二曰进取。人之运用此两主义者,或偏取甲,或偏取乙,或两者并起而相冲突,或两者并存而相调和。在对待中西文化调和的问题上,梁氏的基本原则是,既要反对以本国固有之学而始为学的保守思想,又要反对脱崇拜古人之奴隶性,而复生出一种崇拜外人、蔑视本族之奴隶性的不良倾向。

1.3梁启超之政治调和观

梁启超的政治调和思想主要以其政治上之对抗力理论为核心, 政治对抗力是指政府发动力和人民制动力之间的调和平衡,主张通过培养壮大政治上之对抗力,以实现政治由专制向宪政的演进。而政治对抗力的形成,必须要以调和之宽容品格为精神理念。梁深刻探讨了民初政体改革之调和,解析调和之宪法与调和之国会,使国会与政府形成对抗调和之势。

1.4梁启超的图书馆学情结

梁启超一生酷爱图书,他的饮冰室藏书达 3470 种, 41819 册,且有不少珍本、类书。尤其是晚年,不仅潜心研究图书文献学,写下了一批有价值的论著,而且身体力行创办图书馆。他是“近代藏书楼运动”和“新图书馆运动”(1917-1927)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最积极的实践者。总之,梁启超一生特别是最后十年,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中国图书馆事业,推动了中国文献的发展并做出极大贡献。虽没有鸿篇巨著,但从其散见于报刊杂志的一系列文章中,可窥见这位文献学家的崭新理念。他的诸多理论开启了近代文献学研究的序幕,既阐前人之精微,又启后学之津梁。他在文献学上的工作与实践,使他成为近代文献学史上的领军人物。

1.5论梁启超的辨伪学成就

19 世纪以来,中西文化的交融促进了中国近代学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在以顾颉 刚、胡适为代表的疑古辨伪运动中,梁启超尽管承认自己不如胡适、钱玄同“疑古最勇,辨伪最力”,但就辨伪学而言,他的论述最为系统、详密,最具代 表性而又影响最大。其后,如张心澂著《伪书通考》,其《总论》部分即多沿梁说。 从《中国历史研究法》到《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彰显出梁启超辨伪思想的发展变化。在《中国历史 研究法》中,梁启超谈到“伪书”的概念,并指出辨伪的必要性:“苟无鉴别伪书的识力,不惟不能忠实于史迹,必至令自己之思想途径大起混乱”。叙述了伪书出现集中的几个时期,最重要的是提出了辨伪的十二条公例,分为“据具体的反证”与“抽象的反证” 两类,显得简洁实用。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论清代古籍辨伪部分,进一步强调辨伪的必要性,并且把伪书泛滥分为三个时期,逐步分析各个时期的特点,指出:“大抵宋元间,伪书较少。因为他们喜 欢自出见解,不甚借古人为重。”至此其所叙述的 辨别古书真伪的方法与前书相比,显出更强的理论 色彩。在辨伪书种类部分,将伪书归为十个大类。到1927 年出版《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时,梁启超的认识 更加深刻和系统。他以专书的形式论述书籍的真伪 问题,其内容的系统性大大超过前两书。在讲辨伪方法时,梁启超以胡应麟的《四部正讹》为基础,将 其归纳为两个系统,即

就“传授统绪上”和“文义内容上”两部分进行辨别,但是其内涵远远超过《四部正讹》。《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是梁启超辨伪理论的最高成就,其理论比前人更系统更全面,该书被视为我国近代辨伪学的第一部理论专著,它构建中国近代辨伪学的理论体系。

1.6毛泽东谈梁启超

1958 年 3 月 22 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 强调要敢想敢说敢做。他说,自古以来,创新 思想、新学派的人,都是学问不足的青年人,并举出古今中外的许多事例,包括孔子、耶稣、释迦牟尼、孙中山、马克思、章太炎、康有为等等。由此,毛泽东得出一个结论: 青年人抓住一个真理,就所向披靡,所以老年人是比不过他们的。还说: 梁启超青年时也是所向披靡。对于年轻有为、富有活力的人物,毛泽 东总是十分欣赏,但将孔、耶、释、孙、马、章、康、梁相提并论,且单讲梁启超年轻时“所向披靡”,着实有些不寻常,充满了对青年时代的怀念之情。不足一月后,1958 年4月8日,毛泽东在武昌同吴冷西、田家 英谈话,再次详述梁启超的思想转变、办报艰辛与文章风格,盛赞梁氏 “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其文章 “一反骈体、桐城、八股之 弊,清新平易,传诵一时”。

毛泽东读谈梁启超,从学习、模仿,到质 疑、反思,再到批判、扬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逐步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历程,也体现出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待一切思想文化方面所秉持的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精神。

1.7觉世与救心:梁启超清末戏曲改良

清代末年所处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既是中国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发生重大转型的历史转折期,而梁启超无疑是这一历史时段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作为中国近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 梁启超参与、主导了近代 / 诗界革命0、/ 小说界革命0和 / 文界革命0。在戏曲创作领域, 梁启超对清末戏曲的改良工作也有独特的贡献。尽管从创作水准上讲, 梁启超清末戏曲改良并无过高的文学成就,但是,作为近代中国新旧两个世界转型的时代产物,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清末戏曲改良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其标举的 / 觉世0、/ 救心0 的戏曲宗旨代表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时代强音,它的新旧交织、中西杂糅的 / 过渡0 性质, 也为中国戏曲 (戏剧) 的近现代转型铺平了道路。

二. 我心中的梁启超

我认为梁启超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是非常真诚的一个人。此外,我认为,梁启超在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重大突破,并且在中国教育上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1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那份责任,这是个人必备的道德修养。它既包括对自己的责任,也包括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心,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失去立身之本,就终无所成就;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责任心,就可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这就是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梁启超是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我国

19、20世纪之交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宣传鼓动家。他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指出“西人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税以便民。中国则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盐政之类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为便民而起,而中国视为助帑之计,行之而骚扰滋甚者,如今之邮政之类是也。”他提出应仿效英国实行平税政策,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这是他对国家的责任心。并且他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也是很有责任心的。

1.2梁启超真诚的宽容。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1899年底,梁启超应康有为之请,赴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侨商设家宴招待梁启超,引来了一段与何蕙珍刻骨铭心的感情纠葛。梁启超不愿把这件事绕开自己的结发妻子。他在1900年5月24日的一封家书中,把檀岛奇遇说与李惠仙知。在信中,他煞费苦心地讲述著对何蕙珍的态度,表示自己忍痛做出\"万万有所不可\"的决定。

1.3梁启超是 20 世纪文化战线上一位博学多识的人物,其合群观、中西文化融合观以及政治调和观是他和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当时国破民亡的环境下,他的这些思想带有鲜明的固本原、御外辱的特征。而他在关于和范畴的论述过程中,兼综中西,充满了鲜活的时代气息, 标识着中西之间的互融性。梁启超的和 思想是中国古代和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近代中国解放思想、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时至今日仍值得深思。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之中,在西风东渐之中,随着民族主义的觉醒,中华民族又重新重视中国固有的群育观念,并将其发扬光大。当时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国家的强盛,需要船坚炮利,需要西方科学,更需要中国人的合群。而这种合群观,在梁启超的思想中,亦有重要体现。梁启超认为,当时的中国国民现状如同一盘散沙,为了整合社会力量,改变这种现状,就要重视合群性,而且合群是适应 物竞天择 的公理。他说: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 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然终不免一盘散沙之诮者,则以无合群之德故也。合群之德者,以一身对于一群,常肯绌身而就群;以小群对于大群,常肯绌小群而就大群。一方面,梁启超指出合群是适应 物竞天择的保群之道,合群意味着人际和谐、社会稳定,也意味着凝聚力,正如荀子王制中所提到和则一, 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1.4他的散文或揭露批判黑暗丑恶的现实,或为祖国的现状忧心忡忡,或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技,积极呼吁变法自强,将散文作为其变法思想的宣传工具。在形式上,他的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语言半文半白,“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拘束”代表作《少年中国说》,针对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条理清楚,运用一连串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一泻千里,文章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风格。故梁启超散文的影响极大,“每一文出,则全国之身目为之一耸。”以梁启超散文为代表的新文体是对桐城派以来散文的一次解放,它的出现为中国古典散文向现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转化作了必要的准备。

1.5梁启超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开创性和全面性有着巨大的贡献,他的教育活动有极为独特之处,他既办又授课,既从事教育实践,又在教育学上有着可贵的理论建树。他提倡改革中国的旧制度,培养“新民”,培养各种专门人才。改革教育制度,这是梁启超爱国情操的表现,积极投身于“新民主”唯新的活动中,他积极而热情,用实践折服了许多人。

三.总结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的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和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于接受。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用到“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很多新词,像现在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政治,经济,科技,组织,干部”等等很多词汇,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四.参考文献

1.冯自兴,何咏梅:《梁启超和思想简论》,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 第33-34页

2.范方俊: 《觉世与救心: 梁启超清末戏曲改良及其过渡性质》,北京出版社,2011年,第150页

3.毛胜:《毛泽东读谈梁启超》,北京出版社,2011年,第120页

4.陈其泰:《史学与民族精神》,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第501页,

5.江涛:《论梁启超的辨伪学成就》,黑龙江史志, 2011年,第38页

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第305-308.页

7.孙钦善:《 中国古文献学史 》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 310页

8.时保吉:《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发展的影响》四川图书馆学报,2003年,第135页

9.余嘉锡:《古书通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9- 90.页

10.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39页。

11.冯瑞华:《梁启超的图书馆学情结》,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134页

梁启超谈读书

梁启超

梁启超

简谈团队执行力

《教育漫话》简谈

班级管理方法简谈

班级管理方法简谈

新闻写作技巧简谈

人力资源成本简谈

简谈管家服务

简谈梁启超
《简谈梁启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