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从孝和因材施教浅谈论语思想

发布时间:2020-03-01 20:42: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两千多年来,《论语》以及儒家思想无不影响着中华文化。并且它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价值观,世界观等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我们生活的当今社会,《论语》也是有其存在的价值,它渗透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笔者从孔子思想中的“孝”和“因材施教”两个方面作为参照简单阐述论语中孔子的思想。

一、从《论语》看孔子孝的伦理思想

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奠基,在传统乃至今日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极大作用,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特质。《论语》集中反映了原始儒家的伦理思想,《论语》中对“孝”的论述虽文字虽零散,但中心思想系统完整,值得去推敲研究。孔子视“孝弟”为“修德”之必备条件,先于学文且与谨信、爱众、亲仁等。品质修养平起平坐。可见“孝”在孔子“仁爱”理论体系架构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孝的内涵

1、物质奉养

民以食为天。孝道的基本当然是在物质上赡养父母,让父母有衣穿、有饭吃,不畏寒冻,不忧饥馑,保障父母基本生存条件。物质奉养只是让父母“生”,但真正的孝道不仅是让父母不愁吃穿的活在世上,而且是让父母心灵上得到慰藉,更是通过“孝”的施行,培育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之本,在“小家”之中构建和谐大同社会的缩影。所以,物质奉养于孝道来说,虽为基本,但却是最低浅的一层。《论语·为政》中孔子对子游说:“今之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异于禽兽之处,是不停留于物质层面的供养,面能有精神层面的尊敬和爱心。子女要怀着对家庭亲人的义务感、责任感去为人处世,建功立业,多做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事使父母从中感到光耀,得到社会的尊重。

2、情感慰藉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儿女应心存感恩,侍奉父母左右以为报,若不得已远行,也应该体会到父母挂念儿女的心情,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方位,给父母慰藉。从父母的情感出发,体谅父母爱子之心,想其所想,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之孝”正是源自对父母的尊敬、爱戴之情。情感慰藉乃是高于上文所谓物质层面之行孝道之法。人非生物,孰能无情。情感慰藉正是从父母的情感生活出发,以和其颜悦其色为目的,体谅理解父母爱子之心,急其所急,想其所想,为之排忧解难,以报答父母的恩德,同时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3、敬重丧礼

父母在时行“生孝”,父母去世行“死孝”。在父母去世后,仍坚守孝道,不改赤诚之心,最能培养其仁心仁意,举起大端,不外乎“哀”、“守丧”。《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孔子对丧礼是十分敬重,对其要求也十分严格。生死都以礼相待,只有对父母怀有尊敬的情感才能做到。这种“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慎终追远之情,正是出于对父母的敬仰。孔子心中,守“三年之丧”是一项原则,与修养君子品德是相通的。首先在守丧过程中,考验的是人是否哀从心生,有真正的孝心;其次,“三年之丧”乃一种必要丧礼,恪守礼节方能尊上知礼,晓社会之方圆规范。所以,孝和礼是相通的,孝心通过礼来施行,才能成孝道。行孝道者,心中有孝,行之有礼,达于“仁”可期也。

4、无违谏诤

对“无违”的一种解释,是指不改变父母的心愿,不违背父母的意志。但这不是不论是非全盘接受,而是对于表示善的、好的东西,应该说是合理部分,对这些应该谨遵教诲,这体现的就是不违孝道。孝还体现在正确对待父母的不足之处。《里仁》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当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当委婉进谏,若父母不听规劝,仍当恭敬不冒犯,劳而不怨于父母。对父母耐心、宽容,不盲从,这是一种对父母理性的爱。只有爱父母,才会在其犯错时仍侍奉左右;只有理性,才会对其错误“几谏”,以期改正;只有理性与爱相结合,才会在“几谏”父母而不从的情况下保持“又敬不违”的态度,劳而不怨。对父母的过错,子女进谏应讲究方法,不可操之过急,即使他们一时听不进去,也不能埋怨,等父母心情好时再加以劝谏。坚持己 见,父亲有过就指出,不因为要行孝而任其触犯大道,换个角度来说,最终也是为了父亲着想,扶其入正道。

(二)、孝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两方面的。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现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从社会来说,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思想的不平等性非常明显,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利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充斥着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而且封建保守性严重。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从政治上来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扼杀创新力量,强调对圣贤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义,不思进取,给中华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难以肃清其保守性的影响。

二、从《论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才这样令人称羡的光辉业绩,除了他本人具备良好的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研究《论语》的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孔子因材施教的大致思路和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一)、因材施教的内涵

1、关注兴趣,分层优化

孔子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相当高明的,他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理念,至今仍在教育界得到继承。那在学习上,何者为“中人以上”,何者为“中人以下”?孔子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看来,应以兴趣为区别其层次之第一要素,而知识结构、认识水平等为次。通过这样的区分,我们学生的兴趣、爱好、才情等的不同就相对符合应受教育的实际情况,便于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教育,更易最经济的发挥教育之优势,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兴趣之于教育,正如水之源,木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教师是园丁,是独具慧眼的伯乐。

2、抓住特征,对症下药

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精髓,也是这一思想得以落实的保障。在此问题上,孔子的教育方法具体表现在对同一问题的回答能做到因人而异: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同是问政,不同的学生得到的回答也各不相同,这主要视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子张给孔子的印象是“师也辟”,即习于容止、缺少诚实,有点好高骛远,故孔子要他尽心竭力、脚踏实地;子路心浮气躁,做事缺乏耐心,爱指手划脚,因此告之曰要以身先之、以身劳之;子夏注重实践,做事脚踏实地,喜欢从小事着手,而也容易为小事所蒙蔽,故而告诫他要着眼长远;仲弓以德行著称,孔子曾赞之曰“雍也可使南面”,是为政的适当人选,故孔子从表率、宽容、荐贤等方面开导他;子贡自恃才高,徒事高远而务本不足,故孔子启发他要务本。

3、注意方法,扬长避短

因材施教的核心是在发现其兴趣、优势后正确引导,扬长避短。俗话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顺着这个“长”发展下去,其能力就会得到很好地展示。由于每个人的“长”“短”不一,因此,他们绝对不可能成为同一类型的人才。这应了一句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子路是孔子很喜爱的一个学生,他生性鄙俗,崇尚武力,但品行优良,诚心向善,孔子便从多方面对他加以引导、感化。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尚武之人,其乐自然会流露出刚勇之气,孔子本想借对其瑟之否定来诱使其由武向文过渡,孰料带来的是弟子们对子路的疏远和歧视,可以肯定,子路定会愤然,或弃而不学,或自卑而退缩。在此情况下,孔子以“升堂”褒其成就,以“未入于室”指出其症结,这样,扬之以增强自信,抑之以导其归正,既是激励,也是委婉的劝谕,可谓用心良苦。

(二)、因材施教的影响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它详细地纪录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处世态度及学习和教学方法。其因材施教的教学主张对后世教育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于中国后来的教育提供了很多借鉴之处。当今社会,人才竞争十分激烈。这种竞争的实质,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为此我们要抓住每个教育契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为他们将来能经得起挑战,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肯定,因材施教是一种已被教育的发展所证明的近乎真理的教学方法,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近乎完美的教学理念。正因为孔子采取了这丰富多彩的务本做法,才使其弟子群星灿烂,光耀千古;而孔子,也由此成为我们理所当然的祖师爷。因此,我们后学者应使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社会造就出更为杰出的建设者。

三、《论语》对世界的影响

《论语》体现了孔子最原始朴素的思想,而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人物,而且是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孔子不仅对中国有影响,而且对日本、朝鲜,对东南亚各国乃至西方国家都有深远的影响。美国的克里尔认为西方十七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和孔子思想影响有很大关系:“一是启蒙运动思想的一些很重要的方面,与其说和当时教会的思想相类似,不如说和孔子思想的立场更相类似;二是这一事实已为启蒙运动的领导人物所承认和广泛宣扬。”他还列举了莱布尼茨、伏尔泰等人的有关中国和孔子的言论,特别举了英国尤斯塔西·巴杰尔1731年所写的下面的话:“甚至法国也不得不坦率承认中国在‘政治学’方面超过了所有其他国家,而对于伟大的孔子所搜集、整理和评论过的那些政治原理,怎么予以赞扬也是不过分的。”两千余年前中国杰出的历史人物孔子的思想,早在闭关自守的装带下就已成为许多民族的“公共的财产”了,现在自然更将成为各民族的“公共财产”了。既然现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以及英、美、苏、德、法等国不少学者和专家都在以孔子和《论语》作为研究课题,既然中国是孔子的故乡,我们中国人更应该依据辩证的科学方法,对这位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孔子,作出应有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和评价,积极认真的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这是责无旁贷的。

参考文献: 《论语》

《孔子家语》 王国轩/王秀梅 《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

《论语今读》 李泽厚

《论语》孝篇

论语孝篇

论语 孝现实意义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为政思想

从《论语》看儒家的孝道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

《论语》论孝有感

《论语》论孝有感

论语孝教学设计

从孝和因材施教浅谈论语思想
《从孝和因材施教浅谈论语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