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老师听课札记

发布时间:2020-03-03 05:51: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老师听课札记

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老师听课札记

因工作的关系,常常参加省内外的一些竞赛活动,同时担任评委并时作评课。今年四月,在水电名城宜昌,一个全国学会的课堂教学大赛在此举行,我担任主任评委并作了评课。这里,录下我听课中的一些想法,侧重点是我对课堂教学.尤其是文本解读的一些认识。

《归去来兮辞》

老师用幼儿园阿姨式的语调,“引导”学生赏析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这是一种绵绵的、柔柔的小儿话语。拿到高中课堂上,使整个课堂通体阴柔。 教学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田园之乐”。老师要求学生——请为快乐命名;请读出这快乐;请为快乐“定义”。一种透着轻松愉快的“快节奏”。似乎《归去来兮辞》就是一阕田园欢乐颂歌。

《归去来兮辞》果真是“田园之乐”的欢乐颂吗?否! 陶渊明吟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回去吧!田园就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实际上,这里应该就有这样的疑问了:田园荒芜跟做官有什么关系?田园荒芜跟辞官归田有什么关系?难道田园荒芜了就要回去?田园荒芜了就不做官了?直接的关系肯定不是这样。

陶渊明“误入”官场十三年,十三年中他时而出仕,时而归田。而《归去来兮辞》则是他与官场诀别的宣言。这篇辞赋一开头就是愤激的决绝之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几句激愤之辞,像当头棒喝,振起全篇。他是以沉痛的自责来表现其对官场的憎恶,既委婉又深刻。而“舟遥遥”以下全篇文字,都是将离彭泽县登舟起程之前幻想回家的情景,预拟归家后生活的安排。周振甫先生说: 《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 “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因而教师将其“定义”为归途乐、抵家乐、天伦乐、饮酒乐等等,似无道理。

正是由于将《归去来兮辞》定义为“田园之乐”,因此谈“乐”总是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样,才不得不又来一个“合作探究:快乐的背后有什么”的环节来补救。事实上。直面文本,你就能读到陶渊明所谓“乐”的“背后”,实际上就是面对世俗的无奈、面对官场的自责以及他以避世来面对现实的“抗争”。反映的是陶潜的另一种以逃避现实来表达的对理想的追求。晋宋时代人物,虽然个个清高,实则个个都要官职。只有陶渊明拿着现成的县令不做,在当时,同样是惊世骇俗的。

为了联系现实,教师设计了第三环节:请你献策,现代人如何回归心灵。让学生就物质与精神、理想与自由等,抒发个人的感想。从某种意义上,这一环节设计的“隐含信息”是对陶渊明以避世来“回归心灵”的认同。当今世风浮躁、物欲横流,这一问题的提出并交由学生探讨,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学生的所谓探讨,完全是一种脱离文本的、无病呻吟的、

从概念到概念的“宏论?。试录于下:

生1:要真实,要有爱心;

生2:我思故我在:

生3:多读文化典籍,让心灵自由飞翔:

生4:注重生活中的每一点快乐。

就这一些已根植于学生口头言表的时令语词,轻飘飘地可以置于任何“讨论”的场合,“培养”的则是一种莫测高深的故作姿态和不切实际的媚俗话语。我想,即令学生不读《归去来兮辞》,他们一样可以“挤讨”出这些东西来!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先生解读《伊索寓言》磷有独到视野。如众所周知的狐狸和葡萄的故事,伊索眼中的狐狸,似乎有中国式的“阿Q”精神,以葡萄是酸的来自我安慰——中国人熟知的“精神胜利法”。钱钟书先生则认为,狐狸就是吃到葡萄了,还要说:“这葡萄是酸的。”并分析到:①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对他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这句话是自我对“不够理想”的现实的反思。②假如他是一只很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这就是狐狸的小聪明了。吃了葡萄,占了便宜,还怕别人来分享。终以葡萄是“酸的”来搪塞他人之口。

老师的教学恰从这里切入。以“伊索寓言的寓意、钱钟书的解读、我的解读”总领九则寓言的阅读,颇具创意。这里有方法的指引、内容的发掘、解读的提升。同时,指示着解读文本的个性化。

果然,学生的解读确乎不同凡响。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同学们一致赞同先共同解读这则寓言。伊索认为,这则寓言的主旨在于戒贪。钱钟书说,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鸡被喂肥,反倒下不了蛋)。

学生说:

生1:富人一般都是很吝啬的;

生2:贪心不足蛇吞象,竹篮打水一场空:

生3:从老婆子的角度看,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 换一个视点呢? 生4:老婆子为什么不科学养鸡呢:

生5:为什么不多养鸡,让很多鸡都下蛋呢:

生6:老婆子是一种失败的探索,当此路不通的时候,再尝试其他。

可见,有创意的解读,个性化的解读,需要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效的互动;尤其是学生与文本,其互动和对话的价值,更为重要。 阿Q正传

教师意图提供一种“新的”文本解读方式。上课伊始,教师发问:在《阿Q正传》中,作者暴露了哪些国民性的弱点?接着转入比较、探究阶段。整堂课,以一个大问题统领始终:(这节课,)把陈白尘改编的《阿Q正传》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作一比较,看是电影改编

成功还是小说优秀。如果你(指学生)对二者都不满意,请你改编,你将怎样改编? 我以为,这是一个很突兀、很蹩脚的问题:

首先,小说作为语言艺术,电影作为作用于听觉、视觉的综合艺术。其比较的立足点何在?而陈白尘电影《阿Q正传》是据鲁迅《阿Q正传》改编的,似乎只好讨论改编是否成功,而不太好说小说是否优秀的问颢.

第二,如果你持“对二者都不满意”一说,对电影不满意,显然是对其改编不满意、演员表演不满意、拍摄不满意等等,似乎尚可谈;对鲁迅原著《阿Q正传》不满意,不满从何而来? 第三,“都不满意,请你改编,你将如何改编”,改编一说,显然是针对电影改编自小说而言,是针对陈氏电影《阿Q正传》而来的。小说《阿Q正传》本属鲁迅原创,当无改编之说。那么,都不满意而要改编,到底要改什么编什么? 接下来,讨论了“姓氏**”“恋爱**”两个片断。

教师则忙于“引导”学生看媒体播出的电影片断,拎出课文中的“关键”字、词等等。同时具体列出两个表格,让学生分组、讨论、填表:

问题:这样一种对比,以闹闹哄哄的分组、讨论、填表形式,是不是文本解读?课堂上,学生始终陷于分组、看影片、讨论、填表的忙乱,阅读,也就是“读书”被忽略了,文本解读被忽略了,“对话”被忽略了。语文课能这样上? 《我若为王》

《我若为王》,聂绀弩先生以设问入题,所导致的是一个荒谬的结果:我若为王,妻就是王后,纵然她不过是个娼妓;我若为王,子就是太子或王子,纵然他不过是个白痴;我若为王,女就是公主,亲眷就是皇亲国戚,纵然他们不过丑陋、顽劣;我若为王,我便是“万岁”„„终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此为逻辑上所说的归谬法。

聂绀弩先生用意十分明显:打倒奴才,根除奴性,还人以“真的人们”的本性! 教者也以设问导题:(问学生)假如你为王,你最想做什么? 生1:想有一双翅膀,游览世界各地;

生2:我会回家;

生3:改革教育。

云云。

教师意在唤起学生的经验或体验,以为解读文本的联络。而学生的回答却不甚了了:生1只是想象中再加幻想;生2却是不得要领;生3则是牵强地往高处走、大处想,往政治和大形势上靠(解读文本惯常的通病),都为言不由衷。

教师未置可否,即刻转入文本阅读。

问题是,这样导题的意图是什么?对学生“为王”的种种设计该作何评价?学生的“为王”与聂绀弩的“为王”有何联系?教师可能压根儿没有思考。他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教学的“环节”呈现于教学过程之中,只在乎追求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的提出和完成。

不过,接下来的教学过程的推进,师生互动,对文本的解读还算比较“到位”。

但有一个问题必须指出,讨论“奴性”时,一学生亮出观点,即,奴性要打倒,但我们要有忠于祖国的“奴性”。此论得到老师的首肯,而且学生也未产生异义。

这就奇了。只有对祖国的忠诚心,怎么来了个忠于祖国的“奴性”?要知道,“奴性”并非一个可分好坏(褒贬)的词,断没有好“奴性”与坏“奴性”的分野!钱理群先生说,说别人说的话就是奴隶,说假话就是奴才。奴隶和奴才应有区别。奴隶是被迫说别人的话,而奴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要照别人的意思说假话,当然也包括做假事、做坏事。很有道理。我认为,奴隶,是生而为奴或被卖为奴,是身不由己、迫不得已;奴才,是自卖其身(人格)而为奴,其为奴性,是最为卑鄙、最为卑劣的主动迎合、卖身求荣!当与忠诚于祖国的崇高感情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此为教学中的败笔,所产生的影响,应予补救。

《雪》

鲁迅先生的《雪》。

教者以彭丽媛《我爱你,塞北的雪》VCD影音入题,以柳宗元《独钓寒江雪》、老舍《济南的冬天》、毛泽东《雪》结题。

这可能就是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所谓公开课、竞赛课的通用模式:以跟文本有某种粘连的文章等等导题或作结题时的迁移拓展。如:

《桃花盛开的地方》一_《桃花源记》。二者本毫无相同、相似、相近之处,只是在文题之中,都有“桃花”二字——生拉硬扯而已。

问题是,这样多的雪,与鲁迅的雪,到底有什么关联? 鲁迅的《雪》,是对“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灵”的礼赞!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雪,自有其独有的意蕴:《独钓寒江雪》《济南的冬天》,实际上都不是写雪;毛泽东虽然在写雪,所抒发的却是一种意气风发的、春风得意的、傲视一切的“风流人物”的浩叹! 不是不能联系,不是不可比较,只是说,一股脑地抛给学生,鲁迅的《雪》处于何种位置?学生自己心目中的雪处于何种位置?学生自然而然地由鲁迅的雪到自我的雪到其他的雪处于何种位置? 这一种所谓的联系、迁移、拓展,只是意在造成一种容量大、联系多、积累广的虚假“繁荣”,实则是教学的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于文本自身的解读,从根本上看是弊多利少。

教师还有一道讨论题,是这样提给学生的:

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请以“我从„„这里看出:,作者更喜欢„„因为„„”说明理由。教师意在训练一种话语模式,以达成有理有据、因果分明的表述效果。可能教者有自我考虑的某种主观合理因素。但,既然是讨论,就应该是讨论参与方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七嘴八舌、议论风生。这样的讨论,怎能给一个固定的、模式的话语样式?话语一旦以同样的模式呈现,岂非千人一面、万人同腔,面目可憎?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的文章就是读来有味、有趣,而且耐读。《端午的鸭蛋》同样如此。

教师说,《端午的鸭蛋》,是(通过)写鸭蛋,(抒)故乡情。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是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说生活„

端午,现在纯粹是一个节日的符号了。它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已然完全淡化,远不如情人节、愚人节、平安夜、圣诞节那样深入人心。我与汪曾祺先生有着同样的叹惋! 我佩服汪曾祺先生把端午吃鸭蛋写得那样慎重、庄重、隆重:

丝线络子挂鸭蛋——挑鸭蛋——心爱的饰物——小心吃鸭蛋——蛋壳装萤„„

真是无穷的童心、童真、童趣,十分的情景、情趣、情真意切。读后令人扼腕叹服!令人抚今追昔!令人鼻酸泪涌! 我满以为老师问学生最喜欢《端午的鸭蛋》中的哪一段,学生会不约而同选这一段的。结果,它几乎被所有的学生忽略了。

犹忆童稚之时,对端午、对中秋、对春节早早地期待,盼望着一年之中少有的几个节日的到来,是一种生活中的幸福的等待;而过节日的过程,更是一种快乐的生活的历程。

有谁今天还这样虔诚地吃鸭蛋? 有谁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 有谁还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 世易时移,过去的幸福与快乐,如今早已不再!是人们对物质文明的极端追求,导致了对幸福、对人生意义的严重曲解;结果,物质财富每天都在增长,快乐却不能同步。而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中盼端午、吃端午鸭蛋所表达的是何等的快乐、幸福,对节日、对鸭蛋是何等的重视与珍惜! 汪曾祺正是写下了这种对传统节日、传统民俗、传统文化、既往生活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恐怕是连记忆也没有了! 但,人应该是善于记忆的动物。犹太作家伊利·维瑟接受诺贝尔和平奖致辞时说:“记忆的呼唤,和谨记勿忘的号召,来自我们历史的根源。”端午节、端午的鸭蛋,何尝不是我们历史的根源?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号召他们对这种传统文化的重视!至少要知道,端午节、端午的鸭蛋,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教师颇具教学机智,上课终了,郑重地拿出一盒高邮鸭蛋(虽然不是端午的鸭蛋)赠给同学,让平素对鸭蛋不甚“重视”的同学们好一阵欢呼雀跃!如果是上课伊始就送鸭蛋,那就有媚好学生之嫌了。 乡 愁

余光中先生说:“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余先生以他的炽烈情感,写下了他对大陆母亲一往情深的《乡愁》。读《乡愁》,是要有人生体验、人生况味、人生感悟的。然而,“少年不识愁滋味”,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愁绪何来?硬是要他们言愁,就只好“为赋新词强作愁”了。

他们不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维系乡愁的纽带,有太多太多“载不动”的许多愁;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经历、体验,也就根本无从谈濡染、感悟了。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乡愁”的氛围。通过反复地吟诵,酝酿

感情,积贮感情,创设氛围,熏陶浸染。

教师的引导是有成效的。在每一节诗里面,分别抽绎出“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乡别”的内涵,又从一般的故乡之情,升华为家国之情,让人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愁绪贮满心头。

现在的学生,很难体会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所表示的“乡愁”。他们已经不用“邮票”寄信,因为当下已经是电子时代(媒体报道,一母亲为得到儿子的“信笺”,事先设计答题,如,身体:(好)(较好)(较差)(差);钱:(够用)(不够用)(缺一点)(缺很多);学习(好)(较好)(一般)(差)„„儿子只需在相应的地方打勾寄回即可),这里的家书,早已经是“抵万金”了„„还有“船票”难舍难分,“坟墓”的生离死别,“海峡”的亲情阻隔,更是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所未曾经历的。

老师通过不断地浅吟低唱,又调动媒体,屏幕上余光中生平的影音,更营造出了一种浓烈的“乡愁”意境。“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回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自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时四十三年”(余光中)。这样,学生再来看“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已经是愁彻肺腑、痛彻肺腑了!

看来,诗歌教学,读,是第一位的!在读中体味意境,在读中品味感情,在读中感悟真谛,在读中升华自我,在读中张扬个性„„

著名特级教师徐长清老师提出

高考作文检讨史绍典《中学语文教学》.8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演讲稿(语文老师不能不看)

著名特级教师林莘老师执教的《蟋蟀的住宅》

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简介

特级教师 听课体会(材料)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观摩研讨会

著名特级教师沈峰精彩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听课记录

两位特级教师的听课心得体会

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老师听课札记
《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老师听课札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