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以学定教,凸显语文本体性教学

发布时间:2020-03-03 03:25: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育要转型,课堂要先行,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课堂转型两年多,期间也曾研究过不少课例,自己也在努力地尝试,可仍感到迷惘。我反复咀嚼着“以学定教”这四个字,试图从中找到灵感。

“以学定教”,即了解学生的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在不断地实践尝试中,我慢慢地找到了方法,在自己的课堂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三上《风筝》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谈谈我课堂转型的经历。

一、基于学生预习,灵活调整环节

预习是学生学习新知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然而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就会发现:我们的预习只是单纯地为了预习而预习,没有根据学生预习的程度而做出相应的教学环节的改变。这样,学生的预习没有得到有效的反馈,预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了教学环节。

(一)词语教学有的放矢

词语教学是三年级新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导课后直接出示课文的生字新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一些易错的读音,教师可以多花些时间进行重点指导。

教学《风筝》时,我没有按照以往的教学环节,进入“初读课文”,而是直接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进行认读。根据学生的反馈,我得知大部分字词学生已经掌握,而对于“磨坊”“憧憬”这两个词语,学生较难理解,尤其是“磨坊”,两个字都是多音字,是生字教学的难点,因此在读音上我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过反复地认读,最终多数学生能读正确。这样,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解决字词难点,减轻了学生字词学习的难度,也提高了字词教学的效率。

(二)内容了解开门见山

对课文内容的了解需要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如果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能认真地做到“熟读课文”,那么,“初读课文”这个环节就可以省略。

教学《风筝》时,基于学生之前的预习,在顺利地完成字词这一关后,请学生回忆一下“课文围绕‘风筝’介绍了哪几件事情”。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够不看书而轻松地回答教师的问题,这就使他们独立学习的自信心倍增。有了这样周而复始的检测预习环节,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并能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转型转什么?课堂教学环节可以转。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脑筋,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基于学生的预习,灵活地调整教学环节,真正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益。

二、注重方法指导,巧妙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的高效体现在哪?巧妙地突破重难点是关键。然而在教学中遇到教学难点,多数教师和学生望而生畏,或浅尝辄止,似有不愿捅破这层薄纱之意;或刨根问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前者使学生仍处于云雾之中,后者虽走出云雾却已伤筋动骨。如何省时省力地突破“难点”这层迷雾,方法非常重要。

(一)字词理解破难点

在《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把理解“憧憬”一词的深刻含义作为整节课的教学难点。“憧憬”包含了孩子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不仅是第一课时的难点,也是整篇课文的难点。在重点学习“憧憬”时,借助词语手册的学习,学生能说出规范的解释,即“向往”。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理解是空洞的,因为他们无法真正体悟寄托在“憧憬”上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时,从贴近学生情感的角度出发,我引导学生从“憧憬”这个词语的形体上进行理解:“憧憬”两字都是竖心旁,说明与心理活动有关,“憧”字右边是“童”,代表“童年”;“憬”字右边是“景”,代表“美好的景象”,那么把它们结合起来,“憧憬”是什么含义?是对童年美好景象的向往!从学生恍然大悟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他们已经体悟到了“憧憬”的词义。

(二)耐心等待引共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沉默”不可避免。面对学生的“沉默”,我们要做的就是静静地等待,抱着从容的态度,不急不躁,只在需要点拨的地方稍作提示,把他们带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无助,带给他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同时,恰如其分的倾听能够引起课堂的“共振”,在“共振”中,教师与学生可以息息相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解决“憧憬”一词的含义后,我提问:“那么,‘我们’在这只‘幸福鸟’上寄托了怎样的憧憬和希望呢?”课堂一时间沉默下来,很多小脑袋都垂下去了,我环视教室一圈,没有打破这份沉默。等了将近有半分钟,一只小手终于勇敢地举起来了。渐渐地,两只,三只„„学生们的手越举越多。虽然多数的回答是模仿,但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们愿意倾听,愿意表达!

课文中的这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技巧、语言情感的聚焦点,正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所在。巧妙地运用方法,能使学生在想象中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在倾听与模仿中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

三、寄情板书线索,突出语文本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对此提出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非本体”到“本体”的课堂转型,即侧重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的本体性教学,强调了语文课是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进行认知、实践和迁移。

(一)练笔感悟抒真情

在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感的基础上,我进行了随文练笔。“孩子们把希望寄托在风筝上。那么你们对自己的家人、朋友,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也精心地准备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鸟,把你的憧憬和希望一起放进‘幸福鸟’,让它带着我们的希望飞向梦想的彼岸!”有了前面情感的铺垫,学生很快地动手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并积极地向大家展示。最后教师也通过板书给予了老师对他们的希望。

教学环节的调整、教学难点的突破,都是在实现语文本体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有效的认知和实践后,就必须对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进行迁移。因此,在突破重难点后,通过随文练笔及成果反馈以达到情感的迁移。

(二)师生共鸣点主题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常被看成“微型教案”。然而讲台前的一方黑板,似乎成了教师的圣地,学生不可侵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黑板也应该成为师生共鸣的载体。

在《风筝》课始,我通过简笔画把本课的主题――一只蝴蝶样的风筝画在黑板上,然后在旁边板书课题“风筝”。不需要多美的语言情境,一只蝴蝶样的风筝,一根随风飘舞的线,便可以把学生的心牢牢牵住。

在解决教学难点时,把重点词语“憧憬”板书在简笔画中,学生形象地感知这是一只充满憧憬和希望的“幸福鸟”,这是一只带着我们实现美好心愿的“幸福鸟”。

在进入课堂的高潮部分时,学生通过情感的共振写下了内心独特的感受。于是教师让学生把精心制作的“幸福鸟”粘贴在简笔画的大风筝旁边,同时在最大的“幸福鸟”中,寄予教师对学生的希望。各种形状不同、颜色不一的“幸福鸟”组合在一起,不仅点缀了板书,更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真情实感的流露,让学生们喜尝硕果,在学习中真正实现了与教师、文本、生活的平等对话。

总之,非本体性教学应渗透在本体性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渗透在练笔中,渗透在共鸣中,渗透在语言文字实践中。每个学生都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我们不妨给他们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一片倾听同伴心声的净土,和他们一起慢慢感受成功的喜悦。课堂转型无论转向哪,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中心。课堂转型,让学生在课堂中收获自由,习得学习语文的能力。

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

分层教学,以学定教

浅谈“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学习心得

以学定教经验交流

以学定教读后感

以学定教语文教学反思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凸显语文本体性教学
《以学定教,凸显语文本体性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