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3 09:52: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我对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对哲学史更是从没有过涉猎。冯友兰先生的这部《中国哲学简史》是我第一次阅读这方面的书籍。

全书的篇幅并不算太长,作者也尽量选用了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像我这样的读者读来也还不至于感到吃力,但这并不影响这本书内容的丰富和思想的深度。限于学识和作业篇幅,我仅对全书最让我感兴趣的有关儒学中理学与心学的内容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先说说理学,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有这样的表述:“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某物是其理的具体实例。着没有如此如此之理,便不可能有如此如此之物。”“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都是其理。”(摘自《中国哲学简史》) 读这几句话,我的第一印象是,朱熹所说的“理”似乎和现代人对科学的看法有些相似。既然万事万物有理,为什么中国智慧的古人没有去探求,去发现,建立现在几乎完全是由西方世界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呢?书中提到关于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的一则故事。王阳明年少时听说了“格物致知”之学,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古代读书人的迂阔实在让人觉得好笑。虽然明白“万物皆有其理”,但却将“格物致知”寄托于个人的思考(在我看来是空想),以期最终达到某种“顿悟”的境界,缺乏科学理性。

说到王阳明,就自然要提到新儒学的另一派:心学。心学由程颢开创,由陆九渊、王守仁完成。相比之前说的理学,心学对我而言就更难以理解了。王阳明强调“致良知”。冯友兰先生这样解释“良知”:它不过是我们的心的内在光明,宇宙的本有的统一,也就是《大学》所说的\"明德\"。所以致良知也就是明明德。这样,全部的《大学》就归结为一句话:致良知。

格物致知,明万物之理。不论是心学还是理学,似乎都有这样的要求。中国古人并不缺乏对万事万物的思考,并不缺少探求真理的精神。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是宝贵的思想遗产,是值得被赞颂和令后世自豪的。可对世界的深入思考并没有为古代王朝带来先进的科学观念,没有能够带来一次科学革命以推动技术进步,以致这个最强大的帝国逐渐被西方拉开了差距,这无疑是值得后人思考的。

我个人非常推崇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所强调的那种理性,真是那种对理性的追求将人类社会带入了全新的纪元。反观中国哲人,尽管明白“理”的重要,也不乏一种探求“理”的精神,却忽视了理性的光辉。我不知道这是仅仅是一件遗憾的事还是说数千年来中国的哲学发展就注定了中国的先哲们缺少这种西方社会所强调的理性。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优秀]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优秀)

中国哲学简史 读书笔记(推荐)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