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优秀)

发布时间:2020-03-02 08:34: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41326018-滕昊媛

我觉得《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其中不仅有思修中的一些知识,还中传概中老师讲到的内容,中国哲学确实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冯友兰老先生的这本书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很有阅读价值,即使临近期末,也还是翻了一遍。

一、中国哲学简介(第

一、二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

冯友兰老先生说: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哲学不是为了成为某种人,而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

谈及中国哲学,冯友兰老先生首先将中国的儒家思想与西方的宗教进行了对比,说起来我从没想到过二者可以先相提并论,因为我一直认为宗教是一种信仰,有时候又是权力的象征,这样提起是因为在西方人眼中,儒家就是中国的宗教。每一种宗教都是由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构成的,上层建筑就是指迷信、教条、仪式、组织等。儒家不是宗教。儒家是人文理性文化,弘扬的是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宗教与科学是冲突的,每当科学前进一步,人的信仰就会改变,而中国哲学并不受这样的影响。

西方人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而中国哲学倡导爱人是道德价值,中国人关心哲学,不大关心宗教,他们按哲学去生活,就体验了道德价值。中国传统哲学旨在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哲学包括出世的哲学和入世的哲学,相对着看,从入世的哲学角度,出世的哲学太理想主义,太消极,无实用;从出世的角度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太肤浅。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又出世的。它提倡内圣外王,内圣就是个人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政治层面的社会功用,做到这二者的就可以称为圣人。圣人既入世又出世,既有道德价值又有超道德价值。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不同,中华民族是依土地而生的民族,以农为生,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农业是本,关系到生产;商业是末,关系到交换。农民朴实单纯,财产多,难移动,遇国难会奋力守护国土;商人自私奸诈,财产简单又易移动,遇国难就会逃跑。因此就能得到结论——农重于商。读到这里,就让我想起了《乡土中国》。因中国地理的这种性质,因而就形成了家族制度,家族关系。儒家思想就为家族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哲学表达思想的方式中国的哲学家有很多,没有留下典籍的远远多于留下典籍的。诸子百家中的很多代表作品并不是但是的人所著,而是其弟子或后人对其语录的记录和整理。无论是哪一本典籍,其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引用格言、运用比喻和事理的部分,这是属于中国的风格。一句话说的越明晰,其中就越缺少暗示的成分。中国哲学家的语言不明晰,其中所含的暗示几乎是无限的。暗示胜过明述。要想了解中国哲学,首先要学会理解中国的文言文,这本书中就引用了很多句子。

二、诸子——儒、道、名、法、墨、阴阳(儒与道)

诸子的起源对六家进行溯源有贡献的主要是两个人,一是司马谈,一是刘歆。司马谈研究的较浅,刘歆研究的较为详细,但也有牵强之处。周朝初期,吏师不分,只有官学没有私学,百家的出现是在周朝末期,那时周朝王权衰落,很多官吏散落到民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大量招收私人学生的第一人。

要理解一个哲学,必须先了解它所赞成所反对的各种传统,否则就不可能理解它。

儒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臣父子,在社会里,各有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这是孔子主张的“正名”。我觉得孔子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规矩一旦形成,这就是人的行为准则,只要生活在这里,做事做人就不应该违背原则。在孔子的儒学中,这规矩就是忠恕之道,也被称为挈矩之道

对于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仁义的人就是品德完美的人。忠和恕的做人原则也就是仁的原则。

儒家在本书所占的篇幅共有10章,中心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杨雄、王充、韩愈、周敦颐、程朱等,其哲学思想变化的过程可以说持续了两千五百多年,为达到圣人的目的,孔子推“仁”,孟子简“义”,荀子重文化,董仲舒则借助政治权利把孔子给神化,而王充、韩愈等人则把它拉回到现世。唐宋时期,儒家哲学与道家、佛家的部分思想相融合,而后程朱等人创新了理、气、太极。性和心、良知等哲学术语的内涵正是由于儒家思想与政治权力的紧密结合,从而使儒家思想具有了浓厚的入世特征。表面看,儒家思想更趋于伦理学(道德哲学),它处理的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的矛盾,但是实际上,它是使人在现实生活中懂得理、懂得人生的意义,从而实现由此岸到彼岸的跨越,最终成为理想中的“完人、至圣”。当然圣人不是为私的,而是要普济天下苍生,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道道家思想主要是几个名词:道,无名,无为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这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论点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释的《易经》的主要论点之一。这句话在黑格尔的言论中也出现。我认为道家的思想与儒家、西方哲学都有相通的地方,但也因此有冲突之处。

“道”是“无名”,是“无”,是万物之所从生者。所以在是“有”之前必须是“无”,由“无”生“有”。 虽然有万有,但是只有一个“有”。

道家的中心问题本来是全生避害,躲开人世的危险。老子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就是如此。谨慎地活着的人,必须柔弱、谦虚、知足。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为刚强的方法。谦虚与骄傲正好相反,所以,如果说骄傲是前进到了极限的标志,谦虚则相反,是极限远远没有达到的标志。知足使人不会过分,因而也不会走向极端。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这其中不仅是指做人,也渗透到了政治中。道家认为统治者,君主应有无为之治。

老子认为,种种烦恼,皆因做事太多,人行事为人要力求平易朴实,不可欲望太多,否则将欲壑

难填,陷于沉沦。这无疑对我们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先秦的道家思想经过汉代向秀郭向对道家思想的理性的发展与修正,到魏晋时期道家对庄子的艺术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也正是在此阶段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特种或美学特色便应势乘时的形成发展起来。

三、关于人生

谈到人生,就会提及哲学中的“人生意义”这一术语。冯友兰先生将人生意义概括为四种人生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读完后我的理解是,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一种层次最低的境界,这种境界里人的生活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处在这种境界的人,简单说就是顺大流的人,大流善则善,大流恶则恶,只要活着就是目的,活着就是人生的目标,活着就好。功利境界在人生境界中高于自然境界,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了清楚地了解,但这种了解限于通过自己心灵的计划和自觉行为来谋求自身的利益,处在这种境界的人只为自己,活着有了选择,这个选择就是只为自己。为自己活着快乐就是目的,就是目标。道德境界是冯友兰认定的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人们依照伦职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便是尽伦尽职。尽伦尽职的行为便是道德的行为。处在这种境界的人目的是为别人活着,但必须满足自己活着的本分,对自己的定位明确而固守目标是让别人活得好,为别人活。天地境界不同于道德境界,这种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具有这种境界的人不仅了解人在社会中的伦职,而且了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处在这种境界的人对自己有明确定位,但不固守。不固守而积极是为了天地万物而活,目标是同天一起快乐地活着,为万物活。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优秀]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 读书笔记(推荐)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优秀)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