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影视技术概论讲稿001

发布时间:2020-03-01 19:19: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影视技术概论讲义

草创初期

早期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然而,电影发行商发现,在播放电影时有一个讲评人来叙述故事、补上角色间的对话,可以更吸引观众。没过几年,播放的电影都会在下边附上字幕,这样就可以在演员“说话”时,表示出他说的内容。这使得讲评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默片

事实上,电影院老板经常替换掉讲评人,请乐师在电影放映时伴奏,若电影院有相应乐器的话,通常是钢琴师或风琴师。伴奏的音乐应该随时符合电影的情节气氛。

有声电影

后来,技术的进步允许制片人创作与电影画面同步的音轨,使得电影进入了有声时期。史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电影是爵士歌手(1927年)。音轨的录制可以与拍摄电影相分离,但真人电影音轨录制,许多部分是与拍摄画面同时进行的。有声电影发明后,无声电影和电影院里的乐师迅速销声匿迹。 彩色电影

电影发展最后一个重要步骤是彩色电影于1930年左右的引入。彩色电影取代黑白电影更是个逐渐转变的过程。随着彩色技术的改良,越来越多的电影是彩色的,到今天,可以说已经基本没有黑白电影了。不像摄影,出于某些考虑用黑白胶片比较好,拍电影几乎没有不用彩色的理由。极个别的例外,例如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辛德勒名单》,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通常都是出于其他艺术考量。 电脑特效CGI 在电影制作初期,电影的特效(特别效果)镜头加以各项技术来配合。到如今,电脑已大量配合应用在电影制作上,一些镜头演员仅需端坐在特制椅子上,做一些表情和动作即可,而出现在银幕上的背景和剧情简直不可想像,因为以电脑来做编辑影片的工作取代一味繁琐的步骤,使最后出厂的拷贝品质与已往的产品亦不可同日而语了。

1.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电影放映机(15张)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2.1825年发明的“幻盘”,它的最早的形状是一张硬纸板的圆盘,一面画着小鸟,一面画着鸟笼,当圆盘转动时,小鸟就好象关在鸟笼里了。其实这里并没有一件东西在运动,只不过利用重迭在一起的印象,使人看去似乎很合理。它的主题也非常简单。

3.诡盘”使静止的分解图象产生了动感。 1832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和奥地利大学教授丹普佛尔利用“视象残留” 原理先后发明了“诡盘”(Phenakistiscope)。这种玩具由固定在一根轴上的两块圆形硬纸盘构成,在前面纸盘的圆周中间刻上一定数目的空格,后面纸盘绘上一个个人的连续动作画面。用手旋转后面的纸盘,透过空格观看,就使静止的分解图象产生了动感。这个就是光盘的前身。

4.在维也纳、巴黎、伦敦等地,这些小机器开始脱离了物理实验室的范围而成为儿童们的玩具。波特莱尔在1851年对此曾作过详细叙述,并认为这种玩具价钱太贵,只有阔人才买得起,而引以为憾。英国人霍尔纳在1834年发明的“走马盘”(Zootrope)给予了上述玩具以新的发展。这种“走马盘”在硬纸上画有一连串的形象,预示着未来影片的雏形。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

概念无声电影又称“默片”。早期电影只有画面,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剧中人物的说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拍摄和放映无声影片的运转速率为每秒16格画幅。无声电影时期,电影发展为纯视觉艺术,拍摄了《战舰波将金号》、《淘金记》等经典性影片又如2011年上映的\"The Artist\"(中文《艺术家》,并荣获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无声电影时期,诞生了一大批电影艺术大师,梅里爱、格里菲斯、卓别林、爱森斯坦、勒内·克莱尔、茂瑙等,他们在电影创作实践中已经积累和完善了一套成熟的影像蒙太奇艺术。

有声电影诞生初期,这些默片艺术大师对有声电影的出现产生过强烈的贬斥和抵触情绪。的确,早期有声电影在技术和艺术上的幼稚,曾对默片蒙太奇艺术的精妙产生过不良作用,但随着它在技术和艺术上不断发展、成熟,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成为电影发展的方向,许多默片大师也开始尝试有声电影的创作。 无声电影,亦称“默片”,是对有声电影发明之前所有电影的统称。电影诞生之后,由于电影声音技术的局限,早期电影是有影像而无对白和声效的电影。为了解决这一局限,无声电影多采用单画面的字幕来表现重要对白和音效,故也称“默片”。有些院线在电影放映时,会在现场由音乐家根据剧情发展进行即兴伴奏。到了1920年代末,随着有声电影技术的发明,《唐磺》(1926)、《爵士歌王》等影片开始在部分地采用有声技术,使当时的观众非常震撼,无声影片注定要被有声电影淘汰。

因为默片没有与影像同步的声音或说话,所以会加入所谓的“间幕”,以文字表示向戏院观众展示主要对话,甚至对电影内容的评价,或后来发展的暗示。所以间幕的写手就成为了默片时代的电影界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专业,很多时候都与剧本写手的职位分开。

自身很多时候都成为了一种视觉上的元素,有著对电影本身或电影里的行为的一种阐释或简介;甚至可以提高戏院内的气氛。

现场音乐与声音

播放默片几乎时时都需要现场的音乐,1895年12月28日,在卢米埃尔电影于巴黎的首映中,有了第一位现场钢琴师。一开始,人们一直认为音乐不可或缺,对气氛或培养观众情绪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小镇或住宅区的戏院都有琴师。在1910年代开始,很多大城市开始有管乐师,或整队管弦乐团。大量的戏剧管乐和调音器,都能够有效刺激观众的情绪。

给默片的乐谱多是即兴创作的。可是当播放正片变得非常普遍时,由琴师﹑管弦乐师﹑指挥和戏院本身演奏的默片音乐,便汇集起来。1915年,格里菲斯的划时代大制作《一个国家的诞生》内,几乎所有的乐曲都是由J.C.比尔撰写的;由那时候开始,原创﹑专为该电影而写的乐谱就愈来愈普遍了。

在默片的高峰时期,电影制作是雇佣最多乐师的行业(最少在美国如是)。而有声电影的出现,加上当时正值大衰退时期,他们的生计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很多国家的电影业界都尝试用其他方法把声音带入电影。在巴西,早期的电影配有清唱表演﹑小型歌剧,或有歌手在后台配合唇形唱歌。在日本,电影除了有现场音效,还有辩士(弁士),为电影作出现场的配音和评论。弁士成为了日本电影的重要元素,他们也为外国电影(大部份是美国电影)提供翻译。他们的受欢迎,是其中一个默片在1930年代仍在日本大行其道的原因。

默片非常依赖大量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好让观众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内心思想。现今大部份的观众,或许会认为默片中对身体语言的倚重是肤浅和装模作样。正因如此,现在默片中的喜剧通常比戏剧受欢迎,因为过态的演出在喜剧中比较自然。可是,有些默片是演得颇为含蓄的,这取决于导演的取向和演员的演技。默片中的过态演出通常都是演员在舞台表演中培养出来的习惯,很多知道新媒体的取向的导演都不鼓励这种演法。

播放速度

直至1925年,大部份默片的播放速度都比有声电影缓慢,因应年份和影院的不同,每秒约有16至23格,而非24格。除非很小心地把他们的原本速度播出来,他们的动作可能变得不正常地快或奇怪,致令很多现今的观众都觉得默片的可观程度甚低。同时,有些画面在拍摄的时候特意用上了低速摄影,好使动作加快,这种技术在较低俗的闹剧中尤其普遍。很多时候,整套电影的每秒格数都不一样,而且都是人手拍摄,在同一出电影内很可能有多种速度。这种问题令许多学者和影迷相当烦恼,

很多电影都以一秒18格或更高的速度播放,有些更快得像有声电影一般(一秒24格)。就算拍摄速度是一秒16格(常称\"无声速度\"),把35毫米的硝酸底片电影以这样的慢速播放,就会有相当大的机会引起火警。播片员通常会接到片商的速度指示,例如某几卷或镜头的播放速度,以配合音乐总监的配乐。有时电影院更会因应电影的受欢迎程度或每时的时段调整速度,好获得最大的利润。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77年发明“活动视镜”,1886年发明“影戏”,在巴黎葛莱凡蜡人馆公开放映(1892—1900年)。雷诺是动画片的创始人,摄有下列各片(编剧、绘画、布景、摄影等均由他一人兼任,音乐由加斯东·鲍兰创作):

1844年,雷诺出生于法国蒙特勒依,他的双亲对他一生影响很大。父亲是一个钟表师和奖章雕刻师,教会他精巧的机械技术。母亲是学校教师,很崇拜让-雅克·卢梭和他的教学理论,同时还精通水彩画。雷诺没有受过正统的学校教育,他的父母负责他的教育。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内容,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自然界,只要是有意思的。家庭教育给雷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学和物理等。14岁时,他在巴黎一个精密工程师手下当学徒,后来又师从雕刻家和摄影师亚当·萨洛蒙(Adam Salomon)。很快,他就可以为艾伯·墨伊格诺(Abbe Moigno)组织的一个视听讲座制作幻灯、拍照并绘画。1865年,父亲逝世后,雷诺与母亲一起来到叔叔位于Puy-en-Velay的城堡。他叔叔是一个外科医生,藏书丰富。他在这里扩展了解剖学、生理学和其他医学知识,还学习了希腊语和拉丁语。在他和墨伊格诺返回巴黎的时候,他已经积累了和放映相关的所有知识。

1876年,雷诺决定为一个孩子制作一个光学玩具,在转盘活动影像镜(Phenakistiscope)和西洋镜(Zoetrope)的基础上,他设计了活动视镜,并于1877年12月21日申请了专利。该设计用12面镜子拼成圆鼓形,彩色的图片条装在其中,当玩具旋转的时候,反射出每一幅图片,而不需要复杂的机械装置。图片条展现了清晰、明亮、不失真的动画效果,并且没有抖动。他在巴黎租了一套公寓,将活动视镜商业生产,在1878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展出,引起轰动。

1879年,他改进了活动视镜,设计了活动视镜影戏机(Praxinoscope Théatre),让镜子放在一个木箱中,上面有一个玻璃的观看孔。1880年,他又发明了投影活动视镜,原理与以前的设计相同,加入了一个幻灯装置,使图片投射到屏幕上,这样就可以有很多观众一起观看。图像被描绘在一个圆盘上,依然和以前一样,只有12幅图像。

1888年12月,他再度改进了设计,申请了光学影戏机的专利。这是一个大型的活动视镜,适合面向公众放映。通过利用线轴扩展了图片条的长度。图像被描绘在胶带条上,两侧打孔,这样转动起来更平滑。一条胶带通常绘有500-600幅图片。

巴黎蜡像馆的动画影片一直放映到1900年,累计观众达50万人。雷诺回到设计领域,但是失去了以前的激情。1907年,他设计出三维效果的立体电影。1918年,雷诺在塞纳河畔伊夫里逝世。

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西洋镜”。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邀请麦布里奇演示“祖泼拉克西镜”并对公众进行多场讲座。爱迪生则展出了最早的“活动电影”。这是一个4英尺高的机柜,50英尺长的35毫米胶片如同九曲回肠,盘圈在马达连接的链轮上循环转动,每秒钟走48幅画面。白炽灯泡通过胶片下方的旋转快门照射,观看者便能从1英寸直径的孔洞中欣赏机箱内的电影。1895年亚特兰大世博会上爱迪生“活动电影”再度现身,不久便风靡美国和欧洲。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的拍摄和放映活动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电影之父”。鲁米埃兄弟1900年巴黎世博会后就不再染指电影拍摄,而专心致志从事照相器材的开发和生产了,但人类的360行中从此出现了电影导演和制片人。

在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综合别人的发明创造、促使电影真正诞生刚开始的两年里,巴黎的观众疯狂地前往影剧院,观看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影片,像《火车到站》、《工厂大门》、《婴儿午餐》、《儿童吵架》等等,给剧院带来的滚滚财源,使梅里埃非常吃惊,他开始担心戏剧和魔术的未来命运了。不过,这个时候的电影,大都是一些记实色彩的短片,一开始还引起了人们的巨大惊奇,像《火车到站》在放映的时候,人们都会惊恐地在剧院摇动身体,企图托庇在银幕上轰隆隆开过来的火车。但是时间长了,人们对卢米埃尔兄弟和其他人拍摄的老一套的影片,那些只是单纯记录生活真实场景的短片感到了厌烦。很快,就没有太多人喜欢到剧院看电影了,电影才问世一年多,就已经落到了“人前冷落鞍马稀”的地步。

这个时候,在巴黎只有寥寥几家电影院还能够苦苦支撑,但是也经营惨淡,变成了外省人在巴黎旅游时才看的东西。这时连电影的发明人卢米埃尔兄弟都认为,电影机将很快被淘汰,变成小孩才玩的玩具。

在电影萌芽时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摄影倾向:一种以卢米埃尔兄弟为代表,主要在现实中去捕捉生活现象,银幕上展现的就是人们身边的琐事;一种以梅里爱为代表,主要记载舞台上已经加工的虚构的生活图画。沿着这两种创作方式,发展成后来的纪录片和故事片两种片种。这两种倾向反映到故事片摄影中来,又逐步形成两种不同的流派:绘画派和纪实派。 卢米埃尔兄弟

纪录片是电影的长子,故事片的穷兄弟,它始终伴随着电影的行程,时而显赫,时而低迷,却又始终拥有忠实的受众群。纪录片走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期间,璨若星辰的纪录大师与波涛汹涌的美学思潮创造了一次次辉煌。而且,每一次的起伏总是与社会变革的焦点纠结集交在一起。

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机由一个暗箱组成,内有使35毫米片孔胶片间歇运动的牵引机构和遮光器的转动机构。它备有一个摄影镜头,以每秒12幅的频率摄影。画面静止时,遮光器开启,胶片曝光,遮光器关闭时,胶片向前运动,这样便得到了负片。然后取下镜头,将负片装到机器上,与另一条未曝光胶片贴在一起,在光源照射下运行,曝光后得到正片。电影机还配有放映镜头,装上胶片后,使机器置于灯泡的照射下,光束穿过胶片和镜头,摄影机变为放映机。

正是在这“活动电影机”的呼呼转动中,卢米埃尔兄弟和他们的摄影师们摄制了以《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为代表的最初一批纪录片,由此成为纪录片的开山鼻祖。

乔治·梅里埃(Georges Méliès ,1861/12/8‐1938/1/21)。喜剧演员、戏剧导演、魔术师、摄影师,后从事电影。代表作《圣女贞德》《月球旅行记》。第一部作品《玩纸牌》。梅里埃的影片永远是中景,摄象机永远不动。是世界电影导演人之一。被誉为“戏剧电影之父”。他发明了蒙太奇等。一生至少拍过800部电影。

于2012年上映的3D电影《雨果》便讲述了一个有关于乔治·梅里埃晚年的故事。

有声电影

有声电影放映示意图有声电影即观众既能在银幕上看到画面,又能同时听到剧中人的对白、旁白,以及解说、音乐的一种影片。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以蜡盘(即唱片)发音,后改进为片上发音。这一放映模式的出现对电影进一步走进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制作方法

拍摄时使用两种感光性能不同的底片,一种摄取画 有声电影宣传海报面,一种记录声迹。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使声迹和画面合印在一条正片上,制成影片拷贝。放映时,放映机附有还音装置,在映出画面的同时,能使声迹还原为声音。 现代制造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影摄制过程中大部分工序已以磁性录音取代感光录音。电影由无声发展为有声时,为了保证还音质量,拍摄和放映的运转速率从原来每秒16格画幅改进为每秒24格画幅。由于有声电影的产生,电影由无声期的纯视觉艺术发展为视听结合的艺术。 诞生

1910年8月27日,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有声电影发明者--爱迪生

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项发明:有声电影。一些经过挑选的观众被邀请到新泽西州西奥兰治的爱迪生实验室,观看把留声机的声音和电影摄影机上的图像联系起来的电影机。

其他人也曾想过发明有声电影机,但无一成功。爱迪生的贡献在于他在同一时间里把声音和图像同时记录下来,而这一点,其他人是无法做到的。通过运用一台既可留声又可摄影的机器,爱迪生可以让演员在拍摄过程中自由地来回走动,而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爱迪生耗费了两年精力,才研制成功有声电影机。

1927年10月6日,纽约的观众在观看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乐歌手》(一译《爵士歌王》)时,突然听到主角开口说了话:“等一下,等一下,你们还什么也没听到呢。”这一句话,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部影片使歌舞喜剧演员乔尔森大享盛名。

根据资料来看,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片是华纳公司1929年的《纽约之光》

1936年,卓别林出品了他的最后一部无声片《摩登时代》,标志着无声片的寿终正寝。 默片开始

所谓的默片在其鼎盛时代也常常有音乐或者声效相伴,1926年8月,由有声电影发明者--爱迪生 约翰.巴利摩尔主演的《唐璜》在纽约的华纳剧院首映,这次首映采用了Vitaphone声音系统,以每秒331/3转唱片来使电影声画同步。新的发明很快就跟来了,1927年10月华纳公司的《爵士歌王》敲响了默片的丧钟。

到1930年为止,只有5%的好莱坞的影片还是默片,华纳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从而诞生了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标准。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电影胶片的形态。

35mm默片的满画面大致是正方形的,比例是1.33:1 (或4:3,像电视画面),1927年最早的声音印在胶片上时是1.21:1 。

1932年,制片商和放映商联合建立了胶片上声音轨迹宽度的标准,从而创造了新的1.37:1比例。随着这一整个业界技术方针的确立,电影中的对白、歌舞急剧增加。在30年代,电影观众增加了一倍。 电影工业继续寻找新的发展,很快,就开始经历彩色电影,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诞生

1895年电影诞生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伟大的哑巴”。为了弥补这个“哑巴”的缺憾,人们想了种种办法让它“说话”。刚开始 ,电影院在放映影片的时候让配音演员站在幕后说话。这种方法采用了一段时间就被淘汰了。后来,有人又想出一个办法:在电影放映现场进行音乐伴奏。这个办法比较受欢迎,曾风行了将近三十年,直到有声电影产生才结束。毕竟这些办法只是弥补了观众的听觉缺憾,从根本上不能解决观众对影片音色配合期望的问题。于是,有声电影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众的需要应时而生 了。 真正的有声电影是 1929年朝须莱坞一家电影公司拍摄的《纽约之光》,同年有声电影进入中国的高级影院。其实在真正的有声 电影诞生前,我国就进行过有声电影的实验放映,并对有声电影的前景进行过讨论和论辩。

1914年,上海维多利亚戏院放映了一次蜡盘发音的有声影片,因属实验性的,故没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视。 现代录音方式

当代电影的录音方式包括同期录音和后期录音两种方式。两种录音方式可以共同使用,现在很多电影正是这么处理的。 创造声音

随着录音技术的进步和数字音乐的兴起,音效师不但能够让观众倾听日常生活里不可能亲耳听到的音响,甚至可以为影片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音效。特别是在科幻片、灾难片等电影中,数字技术不仅仅用在画面上,也用在了声音上。 意义

1、对电影艺术表现手段影响。

2、即兴表演几乎完全消失。

3、戏剧电影牢固确立了发展优势。

4、歌舞片的出现。

5、影响了好莱坞电影的扩张。 兴起

有声影片的发明历程

有声影片并不是一种新鲜的事物。远在1899年,电影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已经能够发出一些声音。卢米埃尔、梅里爱以及其他一些人曾经天真地利用在银幕后面说话的办法,使得电影带有声音。

1900年以前,百代曾经举行过几次歌唱片的放映会,同时,巴隆和劳斯特则设计了一种巧妙的声画同步 有声电影又称“有声影片” 方法。

在20世纪开始的第10年代里,法国亨利·约利和高蒙的努力已经有了成就。同时爱迪生和阿克托封在美国,海普华斯、劳斯特和威廉森在英国,麦格努森和保尔生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也获得同样的成果。

但是,此时电影还始终停留在无声艺术的阶段。人们已知道如何将动作和台词同步起来,利用压缩空气来扩大声音,使集聚在高蒙大剧院的6000观众都能够听见,可是,发出的声音却带有浓重的鼻音,而且同步方法仍不完善。演员必须将他们嘴唇的动作同留声机唱片“重现”的声音设法配合起来。到1914年,有声电影几乎已被放弃了。

留声机是从电话机产生的,而电话机本身则又是从电报机发展出来的。无线电报——和电影几乎同时发明——和以后无线电广播的发展,使有声电影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能通过“扩音器”的电气录音和“三级真空管”(李·德·福尔斯特发明)的音响放大办法而获得解决。制造无线电器材的大电气公司于是成了有声电影机专利权的占有者。

这些专利权当时被两大集团,即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西方电气公司”集团和德国的“A.E.G.——托比斯公司——克兰影片公司”所垄断。

“西方电气公司”曾向一些同样受摩根银行控制的美国大电影公司提议用它的录音方法。但这些公司对这种危及好莱坞霸权的有声电影不愿接受。

“西方电气公司”在失望之下,转而向华纳兄弟接洽。后二人创立的小影片公司当时方收买了“维太格拉夫”这家古老的公司和一个由15家影院组成的小放映网。

这两位制片人对于在电影院里用扩音器来代替管弦乐队的方法很感兴趣。在他们初期摄制的有声片中,用“维他风”有声电影机发出的音响还只限于一些音乐和一些喧闹的声音。

“华纳公司”虽然和它的两个明星——男演员约翰·巴里摩尔及狗明星林丁丁——订了合同,当时仍处于将要破产的状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这家公司决定冒险摄制一部由巴里摩尔主演的歌剧片《唐璜》。这部有声片的成功,对继续制作这类影片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华纳兄弟当时用最后的资本来拍摄这部影片,它聘请了游艺场的著名歌手阿尔·乔生,由没有什么名望的阿兰·克劳斯兰德来指导他的演出。影片剧本和杜邦的影片《巴鲁希》有些类似,叙述一个贫穷的犹太歌手成名的经过,借这个主题,片中穿插了许多著名的歌曲和小调。

这部影片获得了很大成功。它在美国的上映收入达350万美元,几乎接近于《宾虚》一片所创造的纪录。但后一纪录,不久就被华纳公司另一部由阿尔·乔生主演的新片《歌痴》所打破,这部影片的上映收入达到了500万美元之巨。好莱坞其他公司看到这种辉煌的成就,也开始寻求有声电影的专利权。威廉·福斯已经有了一种根据德国的发明转化出来的“摩维通”。其他一些公司也不得不接受“通用电气西方公司”所提出的苛刻条件。不久洛克菲勒所控制的无线电公司也研究出一种“福托风”有声电影机,但到其他公司的抵制。洛克菲勒财团为了利用这种有声电影机,特地在好莱坞设立了一家新的电影公司——“雷电华影片公司”,这是把“百代影片贸易公司”、“互助影片公司”、“三角影片公司”这些旧公司和一个很大的过去经营游艺场的联营公司——“凯斯—奥芬公司”合并在一起、并由各无线电公司(如“C.B.S.”、“马可尼”等)予以支持的一家公司。

美国

1926年,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拍摄了用唱片来配唱的由J.巴里摩尔主演的歌剧片《唐璜》(A.克罗斯兰导演)。 1927年10月6日又首映了由A.克罗斯兰导演、A.乔生主演的有歌唱、对白、声响的《爵士歌手》,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片。 有声电影爵士歌手

1928年7月6日华纳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声片”《纽约之光》。自此,有声电影全面推开。至1930年,除卓别林继续拍摄了几部无声片外,全部故事片均为有声片。

在导演中间最先适应有声片制作并拍摄出富于创造性影片的有:R.马莫里安的《喝彩》(1929)和使用了主观镜头的《化身博士》(1932),L.迈尔斯东的《西线无战事》(1930)和《头版新闻》(1931)、刘别谦的《爱情的检阅》(1929)和《微笑的中尉》(1931),K.维多的《哈利路亚》(1930)。卓别林也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有声片《城市之光》(1931)。

好莱坞的制片公司是1912年开始相继建立的。随着1928年雷电华影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形成了美国电影业的8家大公司。它们包括5家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组建于1914)、20世纪福斯(始建于1915,合并于1935)、米高梅(合并于1924)、华纳兄弟(1923)和雷电华(1928);3家较小的公司,即环球(1912)、哥伦比亚(1924)和联美(1919)。 第一部有声电影

1927年10月6日,阿尔·乔尔森在今天开始上演的一部有声电影《爵士乐歌星》中担任主角,声音稍微有些呆板,不如电话传送的清晰。演员的动作与他们的语言脱节。声音没有像在广播里那样抑扬顿挫。但不管怎样说,这是一次首创。

《爵士乐歌星》的情节部分地反映了乔尔森真实的一生。像他所扮演的主人公一样,乔尔森出身一个犹太家庭,这个家对爵士歌手的职业是很不满意的。乔尔森同父母的疏远及随后到来的飞黄腾达是这部影片的紧张和动人之处。他扮演黑人,深情地演唱了圣歌《柯尔·尼德里》和《妈妈》。沃纳·厄兰和龙金妮亚·贝瑟尔分别扮演父亲和母亲。 第一部国产有声电影

大观楼影院始建于1905年,在这之前,它还有大亨茶园和马思远茶楼两个前身。1931年,它放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当时,它的第一任经理任景丰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的诞生。

上世纪30年代,大观楼第一次实现了男女同座;

1931年,它放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40年代,它是第一家购买法国百代公司35毫米固定座式放映机的影院; 1948年,它放映了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 60年代,它第一次放映了宽银幕电影; 1961年,它改建成北京惟一一家立体电影院; 1986年,它率先建成了超大银幕影院。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大观楼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 都柏林国际电影节

每年3月在德国首都都柏林举办,为期10天

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

1974年创办,每年1月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为期两周左右。 克拉科夫国际短片电影节

1961年创办,每年5至6月间在波兰历史名城克拉科夫举办,为期8天 柏林电影节

1951年创办,每年2至3月间在德国柏林举办,为期两周左右。

斯图加特动画电影节

1988年创办,每年1至4月间在德国斯图加特举办,为期5天左右。 莫斯科电影节

1959年创办,每两年一次,7至8月间举办,为期两周左右。 嘎纳电影节1939年创办,每年5月在法国嘎纳举办,为期两周左右。

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1979年创办,每年11至12月间在法国南特举办,为期6天左右。

蒙比利埃电影节1978年创办,重点放映中国电影,有“中国电影节”之称。每年2至3月在法国蒙比利埃举办,为期6天左右。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1970年创办,每年1至2月在荷兰鹿特丹举办,为期10天左右。 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

1972年创办,每两年举办一次,5至6月间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举办,为期5天左右。 蒙特卡洛国际电视节1961年创办,欧洲最重要的电视节之一,每年1至2月在摩纳哥公国的的蒙特卡洛举办,为期10天左右。

斯德哥尔摩电影节 1990年创办,每年11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为期9天左右。

威尼斯电影节 1932年创办,世界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每年8至9月在意大利威尼斯举办,为期两周左右

http://baike.baidu.com/view/8618609.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786999.htm?fromtaglist

http://www.daodoc.com/rdzt/2010yearzt/expo/zt_wh_shsbh_kxcq/201005/t20100514_83256_1.shtml http://group.mtime.com/movteach/discuion_22/new/#menu http://baike.baidu.com/view/29591.htm

艺术设计概论 001

影视艺术概论

影视艺术概论

影视表演讲稿

影视艺术概论第二章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影视艺术概论》试题

影视艺术概论2.0

影视多媒体技术

影视艺术技术

影视技术概论讲稿001
《影视技术概论讲稿00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