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0-03-02 06:47: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合理运用史料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史料在课文中的形式包括插图、黑体字、数据、表格等五种。在教学中史料的应用关键性在于如何让史料配合自己的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史料,做到论从史出。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和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教学中,适当使用史料可以达到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思辨能力的教学目的,也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更好的实现辅助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

关键词 史料 史料教学 历史思维 运用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主义学科有其极特殊的一面:通过过去的事情、获得经验和教训,即人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这也正是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所在。然而要让今天的学生去了解过去事情很容易,但要做到进一步理解并总结经验,就有一定的难度了。于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对史料教学越来越重视。于是,从史料在课本中的穿插、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史料的探讨,到如何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史料能力等话题也随之而呈现热门之势。

一、史料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引用的形式

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试可言”。可见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出发。史料被广泛应用于初中历史课本开始于90年代初,其形式多种多样,大而分之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黑体字加框形式或在小字部分引叙的文字史料,穿插在课文中。例如在冀教版2005年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边疆危机和收复新疆》一课中,课文引用了左宗棠的《奏稿》中一句话“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用来说明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这种史料的引用几乎每一课都有,举不胜举。其目的主要是用来配合正文的描述,加强对正文所阐述的观点的理解,或是用来进一步渲染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2、大量的插图,例如人物画像、地图、漫画、历史遗址等。图片史料过去中学教材一直使用,现行教材中的不同之处是改变了以往用漫画的办法,直接采用历史照片。这种史料的引用方式在课本中也很普遍,使历史课本在知识性的基础上,增添了几分观赏性,并更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例如:在冀教版2005年版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一课中,插入《武昌起义门》、《孙中山》等图片。

3、以“表”的形式出现的史料。这种材料在课本中比较常见,例如在人教版2003年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第16课《血肉筑长城》一课,在课文的最后出示了《百团大战战绩》表。在冀教版九年级下册第6课《迅速崛起的苏联》一课,课本出示了《1913年-1940年五国工业增长比较表》。这种史料一般都是一些数字资料,力图利用统计数字来说明历史事实,既非常具有说服力,又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一些文物史料的照片。例如:在《蒋家王朝的覆灭》这一课中,引用了“毛泽东手书《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在《戊戌变法》一课中,引用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资料。这方面史料的引用在课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一经引用就可以更直观地增加教材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5、在课后“练习”部分,结合当课内容,引叙一段或数段文字史料,并出思考题。例如,在世界历史第二册第九课课后引用 “1935年12月16日埃塞俄比亚皇帝声明 ”中的一段,并相应的提出了几个问题。这种方式来引用史料,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实战性,更能够适应考试的需求。

二、史料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无论史料引用的形式如何,对于教师而言,关键性在于如何让史料配合自己的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不能为大量史料所拖累,让史料“反客为主”。这其间的关键在于教师驾驭史料的能力。下面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史料浅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1、用史料“抛砖引玉”、”画龙点睛”。 “抛砖引玉”在小品界称为抖包袱。即是在某一课的开始引用一段史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例如,在讲到《美国内战》一课是,可以引用林肯接见斯托夫人时说的一句话“一个小女人,引发了一场大战争”,并提出一连串问题:这个女人是谁?林肯为什么这么说?战争是否真的就是由这位小女人引发的呢?在学生惊讶之余,讲述《汤姆叔叔的小屋》,逐渐将学生们带入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在本课讲解完毕之后,引用美国人对林肯的一句评价 “具有伟大的精神和高尚品格的人”来突出本课的重点,及对林肯的评价。这就是在一堂课的最后来引用史料,突出本课的核心,来个“画龙点睛”。

2、敢于舍弃。

初中历史课本中,每一课中都有史料的引用,但不是每一课的每一个史料的引用都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中,一幅地图、五幅插图、一个表格,史料引用量比较大。如果每一个史料都作解释的话,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就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完不成教学任务;一是正文略讲,史料“反客为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敢于舍弃,突出重点。

3、适当补充,锦上添花。

在有的章节中,所引用的材料比较少,或者所引用的材料缺乏说服力。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凭借自身的实力,对史料进行适当的补充。例如《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一课,再介绍爱迪生时可引用一段课外史料:\"爱迪生为了寻找合适的灯丝,他和助手们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而他发明的碱性蓄电池在研制成功前也经历了不少于五万次的失败。\"即可以加深同学们对爱迪生的成就的记忆,又可以将思想教育贯穿于其中。

例如在《新中国成立》一课中,笔者引入一段课外材料:“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于1950年10月国庆节。 并相应的提出两个问题:

(1)请分析“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是什么意思?

(2)“一唱雄鸡天下白”寓指什么意思?对中国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通过这两道题来突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学生们通过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够准确而全面的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比枯燥的课文描述更有人掌握。

三、如何引领学生应用史料

梁启超说过:\"举凡人类纪录,无不纳之于史。\"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驾驭自如。所以,要想教学提高对史料的应用能力,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为自己充电。 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最终的落脚点是帮助学生学会对史料的应用和分析。

教师应该遵循先易后难、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笔者认为引领学生应用史料大体可以分为3个层次: 1认知史料。这是史料教学中最基本的层次。这一层次不需要学生过多分析,史料本身就很清楚,只需要通过多接触,来增加历史的真实感和学生的历史感,使学生更贴近历史去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气息。例如:冀教版2005年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难忘九一八变》一课中这段材料: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1931年8月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这段材料学生很容易读懂,并了解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所以这类史料在应用时,教师尽管放手,任学生们去理解。

2.理解分析史料。这是史料教学最重要的部分,需要引导学生以所学的历史知识为依托,全面分析史料所包含的意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同样以“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为例。在学生们很容易了解了蒋介石对日本侵略的态度之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去分析:蒋介石为什么会东北军让“力避冲突”?蒋介石的态度又说明了什么?这就要求学生们结合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加以分析地出结论。

3.综合分析史料。这是史料教学较高的层次,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这也是相对于前一个层次的一个提高。例如在做综合复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出示三段材料 材料一:

蒋介石不抵抗命令: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与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抗日通电 材料三: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的时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

——蒋介石庐山谈话

通过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去分析:蒋介石前后态度的变化及原因;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结果;中共对日态度及影响等问题。

史料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而不是要学生去大量阅读史料和大量做材料解析题。通过层层训练,最后是学生能够做到,逐条分析史料,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史料应用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根据史料在授课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分成以下四大类。

1、加强思想教育作用

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笔者补充了这样一段史料:致远号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有人递给他救生圈,他拒不接受:其爱犬咬住他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但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也带着满腔的悲愤和遗憾一同沉没。后来,光绪帝为此事挥笔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誓壮海军威”的颂词。讲完这段史料后,课堂上一片沉寂。黄海大战的悲壮气氛和邓世昌英勇献身的形象已深深印在学生脑海中。此外,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都具有较强思想教育意义的史料。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情操的极好素材,远盛于空洞、苍白的说教。

2、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学也必须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例如学习《清末民初新景观》一课,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和课外收集的图片,例如中山装、清朝人的发辫和民国时期发型、中国古代妇女的小脚等,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在服饰、文化、娱乐、习俗等方面的变化。

3、深化教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现有结论,严重制约了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深化和活化了教材,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如:在讲禁烟运动时,引用林则徐的上书:“(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句话充分说明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也进一步说明了禁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论从史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能提高学生中考解析材料的能力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可根据学情,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教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自我编制新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

总之,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史料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从而达到\"以史启智\"的目的,使历史学科的内在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朱汉国、马世力等编写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国历史》上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3]《世界历史》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叶小兵:《论中学历史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历史教学》1998年第5期。 [5]陈新民 《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 [6]余伟民 《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三大原则

初中历史 史料教学之我见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调查

浅谈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