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新闻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18:30: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什么样的教师,可以在基础教育领域坚守60余年,创造出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奇迹„„当代著名教育家、我国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就是这样一位教师。在她走后,她毕生倡导的“爱的教育”再次在全国教育系统掀起学习的热潮。

17日下午,教育部专门召开了“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霍懋征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霍老师的亲属、同事、领导和朋友通过缅怀她的事迹,学习她的精神。

在霍老师女儿赵萱的回忆中,母亲没有周末和假期,因为她除了正常上课,还要到全国各地讲学;母亲的课总能做到常教常新,因为即使在85岁高龄,她仍然要时常备课到深夜;母亲经常带有困难的孩子到家里吃住,从没丢掉一个学生;母亲到处讲学,却从不收讲课费,还自费组团去西部讲学„„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霍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普通的所谓喜爱孩子,而是建立在对教育的忠诚,对儿童的信任的基础上。她相信每一个儿童,相信“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她坚守“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的八字方针,给每个孩子金色的童年。

“我们学校是霍老师生前执教的地方,我们要为霍老师塑一座铜像。”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说:“更要号召青年教师用实际行动学习、传承霍老师的师德精神,续写‘爱的教育’新的传奇。”

“我们有责任,也有决心把霍老师的爱传承下去,并赋予爱新的内涵。”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冯勉说。

23年前,冯勉循着霍老师的足迹,来到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执教。如今,她凭借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成为深受学生爱戴的全国模范教师。

在长期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冯勉摸索出“怎样爱学生”的办法:每学期,她都要把家长和孩子请到学校召开睁大眼睛找优点的“报喜会”,让孩子们懂得,即使“做路边的小草”也要“绿得出奇”,要做最好的自我。

即使学生们犯了错误,比如有人出现浪费学校卫生间卷纸的行为,冯勉也要发动他们开展调查,在实践中受触动、受教育。“如果教师把学生的问题都当成一种教育资源,那么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老师浓浓的爱。”

在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心中,“爱的教育”是先进的理念,是崇高的师德,更是一面充满感召力的光辉旗帜。

据了解,教育部已于日前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教育工作者向霍懋征同志学习。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说,北京市将通过事迹巡讲、主题征文、师德讨论以及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评价考核制度等措施,大力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用实际行动学习、践行霍老师的先进理念和教育思想。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说,霍老师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尊重,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事业以及教师的关怀和鼓励,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我国还十分缺少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应在提高教师待遇、调整师范教育规模和结构、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增强教师培训等方面下大力气。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十分关心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贯彻“两会”精神,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霍老师先进事迹,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和水平;要大力加强教师和校长培训,提高教师和校长专业化水平;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鼓励改革创新,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教育家。

霍懋征老师是我国高学历人才从事小学教育的先行者,也是当代师范院校毕业生心中的一面旗帜。60年来,她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经历过严重疾病的折磨,却从未改变她从事小学教育的选择。霍老师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008级免费师范生张菁,也坚定了她毕业后从教的决心。

张菁认为,“教育跟着时代走”是霍老师教育教学的主题。在国际化、信息化大潮冲击学前教育领域的今天,我们有责任研究符合本国国情的教育理念,形成中国本土的学前教育体系。

“也许我不能成为第二个霍老师,不能如太阳般把光辉撒满每一个角落,但我依然可以做一棵大树,为孩子们带来一片绿荫。”她说。 [信息来源: 新华网北京3月17日电]

科学家需要博士帽吗?

2009年的“五四青年节”,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校长李元元意外地收到一封“请战书”。11名该校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以下简称华大)共同培养的在读本科生在信中立誓,“半年至1年时间内,要发表1~3篇《自然》或《科学》级别的学术论文”,且“其中至少一篇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

听起来有点儿痴人说梦。就拿学软件工程出身的大三学生李俊桦、谢寅龙来说,当他们在请战书上签名时,有关生物遗传学知识水平“还停留在高中阶段”。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10年3月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以一篇《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作为主刊封面文章。在这篇文章的54位署名作者中,李俊桦和谢寅龙分别排在第12位和第20位。至此,上述11名本科生中,已有5人先后在《自然》或《科学》杂志上发表3篇学术论文。其中年仅20岁的本科生罗锐邦去年12月就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生物技术分刊上发表论文。

“我们在创造历史。”就像请战书中所预言的那样,对中国的本科生培养模式来说,这无疑是场革命。

年轻人反而容易走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

在中国,许多科研工作者终其一生也未能在《自然》等顶级学术期刊上留名,因此很多人都爱问同一个问题,“你们这些本科没毕业的学生为什么能做到?”

对此,当事人总是反问,“为什么不能?”

写请战书的11人都是“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以下简称创新班)的首批学生。这个以培养基因组科学人才为宗旨的创新班成立于2009年3月,至今招了两届共25名学生。按照培养计划,学生们前5个学期在华工完成公共课和必修课,后3个学期到华大跟随项目课题,完成专业选修课和毕业论文等内容。

这实际上赋予了学生双重身份。“华大宿舍跟学校的宿舍长得差不多,4个人一间,上面是床,下面是书桌。”谢寅龙说。这时他们还像大学生那样玩电脑游戏和进行户外运动。但当他们走进写字楼,埋首在格子间里,与那些博士一起工作时,所承担的任务已经与正式员工相差无几了。

据说,《自然》杂志的编辑曾多次探访这座位于深圳的“基因测序工厂”。当他看到那些奔忙的本科生之后大为惊讶,并用科研学生工(Student-worker)一词来描述这个现象。

李俊桦就是其中之一。最近发表在《自然》的论文中,他的主要贡献是验证新旧测序技术在测序上的一致性。而谢寅龙主要负责基因注释工作。

据说,这些研究不仅将对人类自身健康与体内微生物的微妙关系作出科学的诠释,也有助于预防和干预由肠道菌群引发的肥胖、肠炎和糖尿病等疾病。

“搞清楚之后,我就可以去卖减肥药了。”李俊桦笑着说。这是在解释了一连串专业术语之后,这位“80后”学生唯一一次“不专业的表述”。

不过,一年前刚来华大的时候,他可一点儿都不专业:除了高中生物课的有限积累,有关生物遗传学和基因测序的知识都是现学的。

这种“从无到有”的自学方式听起来匪夷所思。李俊桦说,通常在接到任务之后,他总是通过网络搜索和文献资料来获得基础知识。不懂的地方则去询问华大各领域的“牛人”,有时候甚至直接发邮件给文献的通讯作者,向海外专家求教。具体到设计、实施环节就完全靠自己琢磨和尝试。

难道想象中异常艰深的生命科学研究没有一点儿门槛?

“这正是基因组科学独特的一面。”请战书的起草人金鑫指着电脑屏幕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解释,去年12月他曾以署名作者身份在《自然》生物技术分刊上发表论文。“你看我收集的文章,都是2000年以后才开始有的。”金鑫发现,人类基因组计划大规模实施也正是从这开始的。因此理论上这一领域没有“专家”,年轻人反而容易走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

“现在一流的物理学家在做三流的物理学课题。100年前,三流的物理学家都可以研究一流的物理学课题。”金鑫套用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狄拉克的话来诠释自己的看法。前一句是说“当下物理学中未被发现的新领域是有限的”,后半句则认定“100年前,当知识和技术积累到一定阶段,物理学家只要找准了目标和方向都会有所突破”。在金鑫看来,如今基因组科学也处于这种临界状态,只要方向选对,又肯努力,即便是本科生也会有所成就。

学术无起点

创新班学生的惊人表现,再次印证了华工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小宁长期以来的教育理念,即“学术无起点”。作为创新班项目的首倡者和直接推动者,这一理念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已经践行了30年。

早在1977年考入医学院校时,王小宁就在琢磨萧伯纳的名言“读书使人迂腐”。他的理解是,知识越多越专业,对事物判断能力就越强。但因为固有的思维方式,也很容易对事物产生否定的判断,这样反倒不利于接受和创新。

“所谓‘无起点’,就是不管你原来学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你懂或不懂,就是从一个问题的起点开始,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学习,尽可能把不知道的知识在短时间内积累起来。”王小宁说。

2004年,王小宁调入华工担任生科院院长。上任伊始,他就着手安排本科学生早进实验室。他认为这种“以问题为导向,倒过来的学习方法”更符合认知过程。他把这叫做“赤脚医生学医”。

“赤脚医生不是好医生,但他知道什么叫病,什么叫重病。所以他一进学校就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他知道哪些知识对未来当医生有帮助。”2005年开始,王小宁在学院里发起“低年级暑期实践的活动”,要求低年级本科生利用暑期赴国内拔尖科研机构从事见习活动,为此他还设立了“万元重奖”。

第一年,一名叫张鸽的女生获得了1万元的科研资助经费奖励。没想到,由此引发了“张鸽效应”。老师们发现,很多学生围绕她形成了一个科研团队,而那些被重奖的学生也自发组织同学们去实践,去参加科研比赛。这一活动的短期效应也日渐体现出来,那些被重奖的学生在保研时大多被北大、清华、中科院这类拔尖机构提前录取。

诸如罗锐邦和金鑫等人都是当年得万元重奖的学生。王小宁还记得,那年他俩和一位女同学在台上竞争的场景。那位女同学暑假在香港中文大学实习,独立测定了茶叶的成分。当时罗锐邦还只是本科一年级学生。

一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台下默默地听完,对王小宁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如此看来,我们很多本科生奇才被现有的教学模式湮没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王小宁提出与华大联办创新班,很快就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

科学家真的需要博士学位吗?

不过,用王小宁的话来说,华工在本科培养模式的尝试,也只有在华大的土壤中才能迅速开花结果。这家测序能力及基因组分析能力位居亚洲第

一、世界第三的基因组中心,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6岁。

据说,华大历来不问出身。该院常务副院长王俊本科还没毕业就进入基因组研究领域,至今有20多篇发表在《自然》、《科学》上的论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的就有10篇。他提出的口号“We are muscles,We have nobrain(我们有的是肌肉,我们没有大脑)”,更是被“华大人”看做是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活力的象征。

科学体系第一负责人李英睿,本科期间以旷课的方式,在华大工作了两年。仅仅2008年~2009年两年时间,就发表了1篇《自然》,3篇《自然》系列文章,1篇《科学》,共11篇国际权威期刊论文,其中4篇为第一作者。后来,这位1986年出生的北大学生拿着《科学》上发表的论文向母校要学士文凭。

罗锐邦如今被认为是后起之秀。有一次,他酒喝多了,拉着常务副院长王俊说:“你是三重傻帽儿。你看,你有学士学位、你又拿了硕士学位、你还拿了博士学位。你看我,现在什么学位都没有。”

王俊不仅不以为忤,还以此为荣,觉得华大后继有人。《自然》杂志甚至也发表社论,题目就是《科学家真的需要博士学位吗》?实际上,这个特殊的科研机构始终信奉“自古英雄出少年”,因为他们的前辈詹姆斯·沃森,就是在25岁时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在王小宁看来,创新班学生能取得初步成果是因为两家学术机构都秉持着超常规的教育理念。这种合作培养模式并不具有通适性,而是一种个性化教育,仅适合前沿新技术。比如干细胞、蛋白质结构研究,就完全可以让大学生做主力,发挥他们的奇思异想。而有些专业是技能型的,比如医学领域就不能让4年级学生直接去做手术。

实际上,一些科学家在接触了创新班学生之后,也曾向王小宁表达过担忧,认为在一些相关知识上,这些学生还比较欠缺。

据了解,华工和华大近日正在筹备一个规模更大的“创新学院”。

“人类基因组的革命,带给生命科学的趋向就是越来越高精尖的技术和大规模的数据。因此未来的医学就是数字医学,未来的生物就是数字生物。”王小宁说,过去科学家历时15年,耗资数十亿美元才绘出1个人的基因图谱。未来可能1000美元,几小时就能完成。让这位生科院院长忧心的是,“中国很多大学根本就没有为这个新时代的到来作任何准备。”

如今,他希望通过建立创新学院继续“静悄悄地革命”,而本科生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不是为产生创新班这样大的轰动效应,而是为迎面而来的数字化的科学时代,培养和贮备一批顶尖人才”。

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97%遭遇职场问题

2010-04-07

新华网

一项近日刚刚完成的调查显示:有97%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正在职场中“跌跌撞撞”,主要面临的三大问题包括“个人发展空间小,找不到发展方向”“经济压力太大”以及“现在掌握的知识、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根据人民网教育频道与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16日至2010年3月15日所做的调查,在8718名接受调查的2009届就业大学毕业生中,有近两成毕业生工作半年后认为“现在掌握的知识、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其中,从事对实践经验要求较高的建筑业、商务服务(咨询、法律、保安等)、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医疗、维修及个人服务等行业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知识、能力不足的比例最高。

具体来说,女性遇到“个人发展空间小,找不到发展方向”的比例(29%)较男性(26%)略高。不同雇主类型中,在非政府组织工作的毕业生最容易遇到发展空间与方向问题(40%),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26%)、国企(28%)因其岗位职责固定、分工明晰,毕业生遇到类似问题的比例相对较低。就行业而言,就业于批发(35%)、零售(35%)、旅游旅馆餐饮票务业(33%)等低技术含量行业的毕业生更多地遇到发展空间与方向“瓶颈”。

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指出,结合麦可思对200

6、200

7、2008届大学毕业生连续三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中国大学生毕业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普遍达不到工作要求的最低水平、达不到雇主的要求,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最需要的五项基本能力:积极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有效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都与工作要求的水平有一定差距。

针对这些问题,有关专家指出各大学每年应对其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流向、在工作以后对自己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的评估,并将此项数据与学校的教务数据、对本校毕业生主要雇主的调查数据结合起来。(记者吴晶)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新闻评奖的思考

教育新闻.7

教育新闻.2

感恩教育新闻

7月份教育新闻

教育叙事 新闻

教育新闻思考
《教育新闻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