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2中国现代诗三首

发布时间:2020-03-02 09:15: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 中国现代诗三首(返回目录)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

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 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1, 背诵课文。

2,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死水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预习题: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复习旧课: 背诵<再别康桥>

关于徐志摩的文学常识及象征的概念 基础知识测验

三、导入新课:

放送<七子之歌>,师生同唱。同学们知道这位深情呼唤祖国统一,痴心热爱着我们伟大中华的爱国诗人是谁吗?闻一多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战士。伟大领袖毛泽东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这样说到:“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它的最后一次演讲中那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声音至今仍回荡在我们耳边,让我们心潮起伏,义愤填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爱国诗篇<死水>。

四、传授新知:

(一) 教学目标: 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清光绪二十五年已亥)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下巴河镇的陈家岭的“世望家庭,书香门第”。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战士,新月社成员,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音乐绘画建筑三美主张。主有诗集《红烛》、《死水》,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写旧诗,五四运动前后开始发表新诗,是清华文学社成员。1922年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罗拉大学学美术,同时研究文学和戏剧。成为一个浪漫主义的唯美派诗人。1923第一本诗集<红烛>,其中的<太阳吟>、<洗衣歌><醒啊>反映了他在美目睹所激起的反帝爱国热情。他潜心钻研古籍,从唐诗出发,到楚辞、庄子、诗经、周易、神话,进而金石甲骨......,他在古代文化领域里尽情遨游,涉猎之广,用功之勤,考核之精,得到了郭老的高度赞扬。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父子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被国民党卑鄙手段刺杀于昆明。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原由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黑暗现实令他心中的梦幻猝然破灭,面对路边的一汪死水,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1.本诗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请分析本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见仁见智) 2.诗人是如何描写这死水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反讽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3.请品味本诗的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象征黑暗的社会

诗人选用了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的词语来描写这沟发着恶臭的死水,将丑恶写的很美,表达了诗人的讽刺之情。

漪沦、桃花、白沫、鲜明、开垦

音乐美

二、四押韵,每节换韵

残羹、云霞、咬破、歌声、世界

翡翠、绿酒、笑声

死水

绘画美

废铜烂铁:绿、红色 剩菜残羹:彩色

绘声绘色

罗绮、白沫、歌声

建筑美

每句九字

四句一节

形式上: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每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每行字一样多,排列整齐。这是建筑美。

从韵律上看:诗句大体均押韵,双句押韵,每行诗以四个音节为主,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每节一韵,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节奏十分鲜明,形成音乐美。

教学内容与步骤:

(六) 明确写作思路

1、绝望

凝滞

腐烂

2、肮脏 污浊---色彩 光泽 静态 反语

3、腐烂 变质---动态

4、沉寂---以动衬静

5、揭露真面目,抒发激愤情

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诗句背后。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与抗议。

(七) 比较阅读<再别康桥> 谈《再别康桥》与《死水》诗义表现 感情基调:轻盈、优美---凝重,浓烈 抒情方式:寓情于景---寓情于物

(八)课外延伸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教学内容与步骤:

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闻 一 多 1925年 写 的 《 七 子 之 歌 》 。 那 时 , 闻 一 多 刚 刚 27岁 , 他 把 被 帝 国 主 义 侵 占 的 香 港、九 龙、澳 门、台 湾、威 海 卫、广 州 湾、旅 顺 大 连 等 7处 国 土 比 作 离 开 母 亲 怀 抱 的 7个 儿 女 。 该 诗 发 表

于 《 现 代 评 论 》、《 大 江 》 和 《 清 华 周 刊 》 , 引 起 了 强 烈 反 应 ! 澳 门

你 可 知 “ 妈 港 ” 不 是 我 的 真 名 姓 ? 我 离 开 你 的 襁 褓 太 久 了 , 母 亲 ! 但 是 他 们 掳 去 了 我 的 肉 体 , 你 依 然 保 管 着 我 内 心 的 灵 魂 。

三 百 年 来 梦 寐 不 忘 的 生 母 啊 ! 请 叫 儿 的 乳 名 , 叫 我 一 声 \" 澳 门 \" ! 母 亲 !我 要 回 来 , 母 亲 ! 台 湾

我 们 是 东 海 捧 出 的 珍 珠 一 串 , 琉 球 是 我 的 群 弟 , 我 就 是 台 湾 。 我 胸 中 还 氲 氤 着 郑 氏 的 英 魂 , 精 忠 的 赤 血 点 染 了 我 的 家 传 。 母 亲 , 酷 炎 的 夏 日 要 晒 死 我 了 ; 赐 我 个 号 令 , 我 还 能 背 水 一 战 。 母 亲 !我 要 回 来 , 母 亲 ! 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来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晴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自<死水>

一 诵读提示

这首诗规模比较宏大,自始至终,澎湃着火热的激情。诵读时可以注意两点,一是体会蕴藏在诗行中的强烈的感情,揣摩作者痛苦的悲怆的真切感受;二是注意每节诗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带血的呼喊。

二 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1935年考人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0年毕业后留校。1942年5月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

2.内容大意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痪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这大地是辽阔美丽的,有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有美丽的河流草原,动听的鸡鸣和狗吠,但这是一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土地,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表现的是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一句,点出了时代的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对这片土地既爱且怨的感情。诗人对土地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他要拥抱的人民是在耻辱里生活的佝偻者。但“我”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着爱,而且从这爱的力量中他感受到一个伟大的史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第二节和第三节,诗人重点写了“他”——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毕竟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上了抗战的行列。这是觉醒了的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意味着他们除了忍受饥寒、疲劳外,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诗人要“拥抱每一个人”。最后一节,诗人以两种相互交叉的感情,写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吹过“倾圮的屋檐”,给人带来了“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芜的沼泽”,与“虫鸣”及“乌鸦的声音”相应和。这一切使诗人感到无言的痛苦,然而“一

个民族已经起来”,所以“我”并不失望,仍有勇气生存下去。

三.鉴赏要点

1.广大的包容性

本诗并不想以小见大,而是力图对所见闻所感作整体的把握,以表示复杂深刻的感情。重要处不吝惜笔墨,铺排下去。

2.民族生存力的讴歌

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的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返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中国现代诗三首

中国现代诗三首

中国现代诗三首

中国现代诗三首赞美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3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1

现代诗三首(精)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雨巷》教案

现代诗三首(600字)作文

2 诗三首练习题

2中国现代诗三首
《2中国现代诗三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现代诗三首二 中国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