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讲义 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

发布时间:2020-03-02 12:10: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讲义 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

一、维新运动兴起的背景

1.近代以来探索国家出路努力的继续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一方面,一次次侵略战争把中国拽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另一方面,统治者昧于时事,压制或者拖延变革,使中国不能急起直追,赶上世界近代化的潮流,使得中国人民一次次蒙受将成亡国奴的耻辱,并承受着残酷的阶级剥削。在这种巨大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压迫下,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都曾奋起,为了给国家寻找出路,也为了给本阶级寻找出路而努力探索。戊戌维新运动是继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革命,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后,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又一次努力。

2.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继续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不久,与洋务运动兴起的同时及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要求改革的潮流,即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就是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传播者。

早期改良主义者不同于洋务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不屑于洋务派单纯模仿西方的船坚炮利,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他们中有的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有的人鼓吹欧美各国的议会制度。他们还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议清政府采取一系列保护和振兴民族工商业的措施,以利于跟西方列强开展商战。

早期改良主义思潮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做了若干舆论准备。 3.中日甲午战争的振憾以及迫在眉睫的瓜分危机

(1)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结束。

号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子孙、文明神胄的堂堂中华‛居然战败于边僻海岛的‚虾夷‛日本,朝野为之震惊!变法图强之议再度兴起。康有为联络各省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

(2)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这个狂潮的起因,正是日本的崛起打破了列强在华的‚均势‛。先是德国借曹州教案强租胶州湾,开全世界破天荒的先例,接着,俄、法、英、日争相效尤。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迫在眉睫。请看时人绘制的《时局图》。

4.俄国彼得大帝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激励

(1)在中国人看来,俄国在彼得大帝以前,是一个曾在蒙古人奴役下的落后国家。彼得大帝与康熙大帝恰逢同一时期,因为彼得大帝实行欧化改革,俄国居然在二百年后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并蚕食中国的藩土——整个中亚细亚及西伯利亚,反而使中国仰之为文明上邦。这是刺激中国维新变法的一个有力因素。

(2)日本是中国的近邻, 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走入近代以后,日本在经历了与中国颇为相同的历史发展进程,即面对列强‚叩关‛、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险之际,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变,在短短几十年中跻身资本主义列强,并把侵略扩张的矛头首先指向中国。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与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维新变法成为中国先进人士和意欲有作为的光绪皇帝的自然选择。

5.维新派的一系列切实努力 维新派通过上书、著书立说、办报、办学会、设学堂等一系列切实努力,使得中国的维新运动终于演成一场现实的政治运动。

二、维新运动的酝酿与准备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向皇帝上书。希望通过上书直接说服光绪帝以君权雷厉风行推行变法。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发动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举国上下一片愤慨,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组织了1300名举人在5月2日联名上书朝廷,请求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史称‚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和爱国救亡运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2)著书立说,宣扬变法维新的理论。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并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

(3)办学堂,旨在培养青年后续人才。主要有康有为在广州主持的万木草堂(著名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梁启超在长沙主持的时务学堂(其中有庚子汉口之役中被杀的教习唐才常为首的‚庚子六君子‛、有护国战争的元勋蔡锷将军等)。

(4) 办学会,旨在联络成年知识阶层。会社本是中国固有的国粹,明末士大夫办的复社、几社等遍布国中,但清军入关后严禁结社。1895年,康有为发起组织强学会,虽不久即遭封禁,但起了开学会之风气的作用,一年之间,学会在中国纷纷涌现。著名的有保国会、南学会等。其中,谭嗣同任会长的长沙南学会尤具特色。该会兼具政治学会与地方议会双重意义,并打算先从湖南办起,以后进一步联合南部诸省志士推而广之。如果这种意旨能够实现 ,这将是中国南部诸省率先试行民主自治的开端。

(5)办报纸,旨在启发社会一般民众。影响 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湖南的《湘报》等。而梁启超正是在担任 《时务报》主笔期间,以其雷鸣潮吼、恣唯淋漓的文笔声名隆起,与其师并称‚康梁‛。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 。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通过这次论战,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维新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三、百日维新

1.《明定国是诏》

光绪皇帝终于在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国是‛是一个国家应该明确和把握的基本方向。 翁同龢:两代帝师(同治、光绪)拟定。慈禧删改的。

‚明定国是‛诏由帝师翁同龢起草,诏书宣布从今往后要‚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

2.变法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始,至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而失败,一共维持了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在这期间,光绪皇帝共发出100多件维新谕旨,其内容归纳起来,包括下列数端:

A政治方面:臣民不论大小皆可上书言事,裁撤冗官闲衙,澄清吏治,取消国家对旗人的供养

B 经济方面: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创造,改革财政,全国设立邮局

C 军事方面:军队改习洋操,采用西洋兵制,裁汰绿营,筹建海军

D 文教方面: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允许自由设立报馆和学会,派人出国留学和游历。

3.维新派的任用。 变法开始后,光绪帝任命康有为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赏举人梁启超六品衔,办理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光绪帝对康、梁任小官而赋大权,主要是因为慈禧太后规定二品以上大员的黜陟,都要向她请命。8月,光绪帝又提拔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四人为军机章京,赏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是军机处的机要秘书工作,光绪帝意在使他们成为自己的高级参谋和执事人员,这就是军机四卿。光绪皇帝在这些维新中坚人物的辅助下,开始锐意改革。

四、戊戌政变的前因后果 1.翁同龢与荣禄的革与升

慈禧: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光绪帝素怕慈禧太后,待到慈禧太后坦露心迹,抑郁顿释,也就在几个书生的簇拥下放胆行动起来,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务在一个礼拜之内便大功告成。欲速则不达,反而适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首先是慈禧的权力。于是,罢免翁同龢,任用荣禄。

2.相互弹劾

3.王照与六堂官

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

4.要求开设懋勤殿 激烈争吵 5.政变前三天 奕劻、杨崇伊 谭嗣同、袁世凯 6.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从所住的颐和园赶回皇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宣布临朝‚训政‛。这就是戊戌政变。随后,慈禧命令捕杀维新派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分别在英、日使馆的帮助下经香港、天津逃往日本;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六人被斩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参与新政的徐致靖被处永远监禁,张荫桓遣戍新疆,早已开缺回籍的翁同龢又加上一个革用处分。戊戌变法中的所有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废止。

谭嗣同: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四章京、杨深秀、康广仁(康弟)

维新派经过光绪皇帝试图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光绪皇帝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上扼于西后,下扼于顽臣‛,大多未能付诸实施。

一批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守旧势力图谋对维新运动进行反击和镇压。他们策划在光绪帝陪同慈禧太后到天津阅兵时,由荣禄以武力实行废立。维新派情急之下求救于曾列名强学会、统领新建陆军的袁世凯。于是有1898年农历八月初三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之事,但八月初六即发生了戊戌政变。

变法开始以后,光绪皇帝的新政诏令连翩而下,乃至一日数令。维新派为此欢欣鼓舞。

五、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1)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变法期间,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学会和学堂,大量地传播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介绍了西方的自由平等学说和君主立宪制度

(2) 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 这场运动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表现。维新派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概念,强调国家为国民所有,匹夫有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为近代民族资本企业和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维新变法颁布的保护和鼓励民族企业发展的政策,激发了人民‚实业救国‛的热情,形成民族企业的第一次投资高潮

(4)为民主革命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启示 维新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根本行不通,要想使国家复兴,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六、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1)缺乏彻底反封建勇气 维新派虽然同封建势力有矛盾,但是不敢摧毁封建势力,不想推翻现有的政权和制度,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变法图强,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在理论指导上,打出孔子的招牌进行变法,虽然具有减少改革阻力的策略意义,但也暴露了维新派的软弱无力;

《新学伪经考》。内容:认为东汉以来的经学刘歆xīn刘歆篡改经学以服务于王莽新朝,故称新学,所以后人所称汉学为新学,即伪经,而非孔子之典籍。

目的:反对当时流行的汉学(即乾嘉学派)宋学(即程朱理学),使汉宋学失去存在的依据,为变法维新扫清障碍,并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孔子改制考》。内容: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制目的而假托的宣传作品,都是不可考证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建立独家学说,企图按自己的理想建立最好的社会制度,并把这种制度说成是古代曾经实施,借以取得人们的信仰。孔子也不例外。他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一套他自己创造的政治制度,编撰儒家经典,作为托古改制的依据。

目的:冲击了以前人们认为孔子只是‚述而不作‛,只是一个古代文化保存者的印象。中国所说的夏、商、周三代理想的社会制度,也不过是孔子托古改制的资料。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封建顽固派,为维新变法作了理论准备。

(2)缺乏彻底反帝勇气 虽然同帝国主义有矛盾,缺乏彻底反抗帝国主义的勇气,认为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通过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能免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寄希望于英美的支持。

(3) 缺乏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军队的支持 这种缺点致使不流血的维新变法最后以流血的政变而告终,证明想用和平的改革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在中国行不通。

(4)过于激进;康有为大妄人不可靠。

逃亡后的经历:假传衣带诏、成立保皇党,到处炒房地产,一路娶小老婆,搞复辟等。

对比学生梁启超,后来都公开抨击,康有为张勋复辟。

梁启超:大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爱国,希望避免流血冲突。热衷崇尚西医,割肾**。热衷教育和思想启蒙,在北京办了多家图书馆。提倡一夫一妻制,虽然有个妾,是其陪嫁,还暗恋过一人,始终无果。其子个个才华出众:考古学家、著名图书馆学家、著名经济学研究、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成、林徽因:建筑学家。从前有人说过‘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

文章是老婆的好 老婆是自己的好。

七、清末新政的背景

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西逃,太后在西逃过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珍妃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20日,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慈禧决定携带光绪等一行人出走西安。此时,大家都换了百姓布衣聚在宁寿宫后殿的乐寿堂,慈禧忽感触前事,出珍妃于牢院。以‚珍妃年轻貌美,必遭洋人侮辱,愧对列祖列宗。‛等藉口,强词带走珍妃不便,留下又恐其年轻惹出是非,因命太监将乐寿堂前的井盖打开,要珍妃自尽,珍妃不肯死。众人遂令太监将珍妃推入井中,年仅二十四岁。执行此命的是慈禧的领班太监崔玉贵和宫女王德环和何荣儿。 主流史学界认为珍妃的死因是因为支持光绪进行戊戌变法,向慈禧争夺最高权力而触怒了慈禧太后,但部分史学家认为,珍妃主要因多次违反宫闱禁忌,卖官受贿,再加上清德宗对她情有独钟,冷落了慈禧的亲侄女隆裕皇后,最终落得被杀害的下场。

1901年春,清廷与八国联军讲和,慈禧、光绪等准备还朝。慈禧见珍妃所投之井依然如故,便命人将尸骨打捞出来,装殓入棺,葬于阜成门外恩济庄太监公墓南面的宫女墓地。并企图以‚贞烈殉节‛的名义掩世人耳口,并为此将珍妃追封为珍贵妃。太后死后,载沣将珍妃的死因从‚投井自杀‛改为‚被崔玉贵投入井中溺死‛。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宣统(溥仪)继位,隆裕皇太后听政,再将珍妃追封为恪顺皇贵妃。而后民国四年(1915年),其姊瑾妃(时为兼祧皇考瑾贵妃)将珍妃迁葬光绪崇陵妃园寝,并在珍妃井北侧的门房为她布置了一个小灵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灵堂上悬挂一额纸匾,上书‚精卫通诚‛,颂扬珍妃对清德宗的一片真情。

八、清末新政的内容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十六日,清廷特派载泽和其他四位大臣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为出国考察政治,是为\"五大臣出洋\"。载泽出洋时尚未满30岁,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们重点考察了美国、德国、俄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特别是日本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载泽出洋考察结束回国后,向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上了《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将日本的宪政体制摆在列国之首,奏请仿日德例,改行君主立宪政体。

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 主要内容:

设立商部、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政治上) 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经济上)

废除科举考试,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文化上) 裁撤绿营,建立新军(军事上)

九、清末新政的结果

大厦将倾,为时已晚。过于激进,反而招致了革命的到来。

清末新政 史观(推荐)

清末新政 史观(推荐)

第9课 清末新政教案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明治维新

清末新政破产的原因真相

维新运动分析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试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原因

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清末民国画家

讲义  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
《讲义 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