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22课_新中国的政治建设_教学设计_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4:05: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分组,选举代表、访问调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课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的曲折发展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理解三大政治制度所体现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难点: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的选择,认识三大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材料——

一、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进行民主政治建设,首先要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建国。为讨论新中国建立的有关事宜,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想一想:假如你是当时的首都市民,你会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哪些内容的报道呢?

(让学生经过讨论和协商,大致达成以下共识。) ①通过《共同纲领》 ②确立了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③决定了国名、国旗、国歌、首都等

2、开国大典

根据新政协的决议,于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课件展示图片开国大典时人们激动的场景)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的激动呢?

3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新中国的成立,为政治建设提供了前提,之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展示课件,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提炼大会的有关信息)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1954年)

想一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目的、内容、性质、特点和意义? 目的:保证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内容:106条分为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和首都。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三大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确立:>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

2、职权:修改宪法,制定法律,选举国家主席等14条。通过分析其职权,让学生认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3、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是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

1、合作基础:中共与各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形式:政治协商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群策群力。 它是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的重要表现,促进了现代化建设。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原因:①由历史情况去分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②由现实情况去分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民族关系) 通过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得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2、确立与发展:5个省级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州,自治县。

3、实施意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加强了民族团结, 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课后习题

第六单元 第22课

1.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走向**”。前一个“**”代指五四运动,后一个“**”代指( ) A.古都北平和平解放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 C.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2.1954年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所说的“里程碑”实际上指的是( ) A.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B.确立了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C.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2015·济宁一中)1954年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从此中国政协的性质与职能开始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 )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大已经胜利召开 D.中共八大胜利召开

4.(2015·龙岩)1965年9月1日至9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301名,其中藏族代表226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占代表总数的 80%以上。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消灭了数千年的农奴制度

C.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D.实现了西藏地区改革开放

5.1954年,中共中央指出:“*、*来京出席大会,是西藏进一步靠拢祖国和中央的表现,在政治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其中“这次会议”是( ) A.西藏和平解放庆祝大会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工商联大会 D.中共八大

6.畲族,历史悠久,主要生活在浙江省的云和、景宁一带。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由此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7.假如将来你成为一位政协委员,你会认识到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应该是( ) A.参与国家政权

B.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C.参与国家方针的制定

D.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8.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9.1955年10月23日毛泽东接见西藏参观团时说:“你们有自治权,各民族的事自己管,就像新疆维吾尔人的事情自己管一样。汉人只能帮助,不能代替他们管理。”这在以后政治生活中具体表现为

( ) A.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签署《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C.成立西藏自治区

D.向西藏派遣工作人员,输送大量物资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1990年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自治区

5个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旗)

124个

材料三 有一首名歌《爱我中华》,其中有一段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的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体现了我国目前怎样的民族关系状况?

11.(2015·龙岩)1954年宪法在“序言”部分写到:“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其“发展”主要体现在1954年宪法( ) A.规定了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确认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D.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

12.“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另一种形式。”为此,新中国政府

( )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3.我国人口特别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位人大代表的名额,由此可见( ) A.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C.人民当家作主是包括我国所有少数民族人民在内的当家作主 D.少数民族人民可以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4.“多党合作制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大家公认,谱曲就是共产党,并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这段话表明了( ) ①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关系

②在多党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③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政治基础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材料一涉及的机构是什么?该机构的设置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

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部宪法的性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第六单元 第21课 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从**走向**”等信息可知,前一个“**”是指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后一个“**”是指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2.【答案】D 【解析】1954年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上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答案】C 【解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制定了《共同纲领》。这时的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政权,《共同纲领》也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随着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宪法的制定,这一局面得以结束。所以应选C。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少数民族的代表占绝对多数,这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故选A项;B、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中的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5.【答案】B 【解析】据“1954年”这一时间可以确定这次会议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6.【答案】B 【解析】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制度只能是四项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答案】D 【解析】 考查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8.【答案】B 【解析】 体现需要加强党派合作的制度是政治协商制度。 9.【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解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B项是1951年签订的,A项发生在1954年,均与材料无关;D项是为了加快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符合题意。成立西藏自治区是民族自治权在西藏政治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故选C。

10.【答案】(1)平等、团结、互助。实现共同繁荣。

(2)民族区域自治。这一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民族平等。

(3)实现了56个民族的民族团结、平等和共同繁荣,向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11.【答案】B 【解析】《共同纲领》体现的原则是新民主主义,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故B项是发展;A、C两项是继承,D项都没有提出。 12.【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故选B。 13.【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人口特别少的少数民族也有人大代表,这体现了C项所述。 14.【答案】A 【解析】 在多党合作制度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是互相监督的关系,各党都有自己的组织制度,排除含②③的选项。 15.【答案】(1)机构:军机处。

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或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第22课教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第22课 美国南北战争教学设计

第22课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第20课_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第22课_新中国的政治建设_教学设计_教案
《第22课_新中国的政治建设_教学设计_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