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l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19:44: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疑为思之始,学之端

——浅谈数学课堂情境设问的奥妙 【摘要】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培养学生问的勇气法、问的能力,才能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完成新时代赋予数学课堂教学的使命。

【关键词】问题 创设氛围 设计情境 引导探索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复习完旧知识后教师问学生:对刚刚讲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通常都没什么问题,这里的“问”纯粹是走过场,没任何意义。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方法、问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一、创设氛围,给学生问的勇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为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陶行知的 “六大解放”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通过自

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强行要求学生个个规矩而坐,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插话。良好的数学课堂能使班级成员在提出问题时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相互承认彼此的价值,有问题可提总比没问题可提的舆论向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提问勇气与信心,而不健康的班级舆论则会在有学生提出问题时私下视其为好出风头,进而故意刁难,彼此扯皮等。

二、设计情境,培养学生问的方法 (一)设计的情境问题要能提炼出数学信息

数学课与语文课既有联系,更有差别。语文的工具性在数学课得以充分体现,但数学课又不能被上成纯粹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数学科所特有的数字

1、

2、

3、4„„,符号+、-、×、÷等数学信息,去展示、交流、表达他们的数学思维。

不久前,在下乡实践课上我听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一开始上课,便出示了一个十分漂亮的Flash课件的情景图──“森林狂欢节”。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

师: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森林很漂亮!有小花、小草,树上还有果子。 生2:我发现天上的白云在动! 生3:我发现小鸟在歌唱。 生4:我发现小兔„„ „„

就这样,学生意犹未尽,而老师却也着急了,7.8分钟过去了,学生还不断有新的发现,但却仍旧是在“看图说话”,似乎,他们已忘了:这是在上数学课呢。为什么课会变得如此难驾驭呢?因为教师的问题中没有提炼出数学信息。其实,教师可以这样问:图上有几种动物?(3种,小鸟、小兔、小猪)它们各是几只在一起的?(每3只小鸟、4只小兔、2只小猪在一起),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3只3只、4只4只、2只2只地数,突出“几个3”、“几个2”、“几个4”,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它们各是多少。如此一来,就能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有

效捕捉数学信息,初步感知“几个几”的数学情境问题(生活现象),为以后的乘法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问题不宜过大、过宽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上次下乡上实践课,我在教学《有余数除法》一课时,创编小故事的同时,在课件上创编了一个布置晚会现场的情境图。在舞台上放了20盆花,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摆放。然后我问:现在同学们看看你们摆的结果,说说20盆花可以几盆几盆的摆,你能写出什么算式?学生的算式可多啦,但思维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只有20÷

4、20÷

2、20÷

5、20÷10等算式,可就是不见有余数除法的影子,这样一来,后面的教学变得麻烦了,不在我的预设之中,整个教学被打乱了。现在回想起我设置的问题,那么“大”,这样的问题,不利于后面的教学!如果我把问题设计成:如果把20盆花按3盆3盆的来摆会摆成什么样子?你是怎样写算式的?那情况肯定就不同了。

(三)问题要有需要性

在课改理念渗透相对不深的课堂上,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仍然很普遍,如此一来,教师就必须准备足够多的话语来对付一节课,随时对学生提问,便是教师们最好的选择。在这样的课堂上,你经常能听到类似这样的问题:“这道题是不是该用加法呀?(该)”,“4+7是不是等于11啊?(是)”,“这个混合算式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呀?(该)”„„。请问:这种问题有价值吗?这种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吗?学生获取知识还需要“努力”吗?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吗?

正如前不久一位教师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一堂课上教师不停的问,“这里是不是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会更好一点呢?”

„„

这种泛滥的问题,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会让学生养成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问题”,是有违课程改革理念的,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四)问题要有创造性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

不久前听了一节《折线统计图》,听到了让人赏心悦目的两个问题。教师在复习引入后,让学生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之后教师说:我只问两个问题,1.你读题了吗?2.你画完整了吗?就这两个问题,为什么会让人赏心悦目呢?就因为这两个问题具有创造性。对于第一个问题,许多教师可能这样问:请同学们先读一下题目,看看题目中都提了哪些要求?“读”、“审”、“提”都被老师点出来了,学生只剩下照着做了!典型的被牵着鼻子走。而这位老师的“你读题了吗?”一问,则使得学生主动的去“读”,自行审题,发现并提出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第二个问题,多数教师也会这样问:画完了的同学检查一下你的点都标上没有,线都连上没有?和“你画完整了吗?”相比,相距甚远。“你画完整了吗?”教师又没有公布标准答案,你怎么知道你画的完不完整呢?看书、问老师、和同学对一对答案,随你啦,显然,对答案更方便些,于是,在老师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却自然而然的展开了。看到课堂上这喜人的一幕,难道你不认为这样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很有创造性吗?

三、引导探索,培养学生问的能力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教师提问,准许学生有疑就问,就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也允许学生插话、提问,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创新个性的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概念时,教师启发学生问:\"为什么角要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这一关键处设问,就揭示了这一概念的实质。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在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方法、问的能力,才能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完成新时代赋予数学课堂教学的使命。

l论文

l论文陈述

旅游电子商务l论文

l论文 Word 文档

团队管理l论文

专升本工作l论文

简.爱l论文

毕业设计(l论文)任务书

l论文 新课改的得与失

多媒体辅助教学l论文

l论文
《l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l论文大学生 论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