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置身诗境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9:20: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教学设计(秦龙)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与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意象、意境两个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境中景、理、情。

教学难点: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升古典文学修养。 教学方法:举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蕴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简介诗歌术语

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代诗歌了,那么什么是诗歌的形象?什么叫意象?意境又是什么呢?

(请学生说说对此的理解,然后教师举例总结)

1、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自然景物。

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如:

咏雪

唐•张打油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问:这首诗歌中出现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带有作者的感情吗?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下雪后大地一片雪白的情景。“江山”、“井”、“黄狗”、“白狗”这些都是形象,而非融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2、意象: ①什么是意象? 先看一首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这些形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分析:首先想到的是:

 啼鸟:早上起来,到处听到小鸟的啼唱„„  风雨:昨晚风雨交加„„

 落花: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

1 其次想到的是:

 啼鸟:欢快的气氛  风雨:无情的风雨  落花:实让人惋惜 总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的高兴的心情,借风雨、落花写出诗人的感伤之情,将喜春、惜春之情表现得贴切自然。这里的啼鸟、风雨、落花就是意象。

从刚才的诗歌中,可以归纳两点:

 有些形象可引发我们的丰富联想。形象是意象的根。

 这种联想以我们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为资本,又与诗歌具体语境有关。意象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

要由“落花”产生 “让人惋惜” 的联想,首先,读者要有一定生活体验,其次,作者有明显的语言暗示(“知多少” )。 最后,给意象下个定义: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意”和“象”的统一。 ※※※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意象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意象的共性与个性 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如“折柳” 寓“惜别怀远”之意

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

如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当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 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

 熟记这些意象,应从其特性入手,揣摩这一特性与寓意之间的关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

3、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促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它是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一系列意象构成的艺术境界。

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空山、明月、清泉、松、竹、浣女、渔民,这些都是意象。

这些意象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图画:山中秋雨过后,一片清新,洗衣女笑语喧哗着回家了,而渔民们则趁着月色打渔去了。这里既有自然的美景,又有勤劳的山民,多么清幽宁静啊!这就是作者所展现的意境。

——整首诗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如何能体会意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4、意象与意境

 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 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营造出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美丽而感伤,辽阔而迷茫,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 反过来,意象又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 简而言之,意象与意境是点与面的关系。

5、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

诗不象散文那样直说,以含蓄蕴藉见长,诗有空白,需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填补,这就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感受,沿着文字通道,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从而体会诗句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联想的渠道有“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当读《长恨歌》时,为贵妃的命运唏嘘,为爱情的挫折惋惜;当读《湘夫人》时,为湘君的望眼欲穿,如痴若狂而心动神摇,流连扼腕,和诗句共振,与诗人

3 共鸣,是因为读者在头脑中联想和想像了当时的背景和现实的情景,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自己融了进去而不自知。就象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在梨香院墙角上听《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如果在读诗的过程中,能进行联想和想象,调动个人感受和体验,把文字作为媒介和通道,还原诗人所处之境,体会诗人所抒之情,再假以各种方法,如改写、仿写、续写等,玩味把玩诗句的妙处,鉴赏水平、审美能力、会逐步提高,审美体验会逐步丰富。

三、置身诗境

古典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欣赏时,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意象再现。

审美想象的过程有三种方法:

1、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什么经验,和诗人取得共鸣。

2、通过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未经历过的境界,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3、对于某些想象奇特的作品,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例如:李白《蜀道难》中写蜀道的难行,山势的高危,通过神奇的传说和瑰丽的想象,并非生活中现存之物、实有之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那个奇幻的世界,天马行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李贺素有“诗鬼”之称,她在七言歌行的创作上,追求意象怪诞、构思奇特、词才华艳、结构跳跃、境界奇幻,形成一种光怪陆离的意境。李贺《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写音乐的歌行体。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直接描写了音乐的音色和表情。“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等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充分形象化、视觉化,化无形为有形,还通过天上人间的想象描摹音乐带来的感受,间接地描写音乐。悲凄的音乐“石破天惊”、“逗秋雨”,使得音乐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

四、缘景明情

 什么是“缘景明情”呢?教材中说,所谓缘景明情就是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 简单说“缘”就是根据、依照,“景”就是意象或组合意象;“情”就是意境。“缘景明情”就是从意象找意境,或者是抓住意象特征,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 举一个例子: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王维《竹里馆》诗中所蕴之情。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 本诗抓住了“幽篁”“深林”“明月”还有一个“独坐”“弹琴”“长啸”的人这些意象,营造出幽静、空明的意境。在这样一个幽静、空明的场所,一人独坐,明月相伴,弹琴、长啸,悠闲自得,可见此人必是一位

4 隐士高人,他此时的心情当是淡远宁静,尘虑皆空。

“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

1、篇幅短小,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基本一致,意境浑成的诗歌,欣赏时只需将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的作者的诗思。 举例:参见课本P22-23页的例子。

2、意象之间跳跃性大,且色彩不一,情绪起伏,出语新警,诗思奇妙,要根据诗中的关键点,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 举例:P23

3、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一联、一句、一字之美,对这类作品,应重点从“炼字”“炼句”方面多加玩味,感悟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 • 举例:P23 •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 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 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4、某些诗歌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出的以景言情之句,方显出其言有尽而意无穷,应揣摩,感悟其中蕴含的诗情。 • 举例:P23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方法小结

反复吟诵——→意象——→想象与联想——→意境——→明情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__缘景明情_教学案例

第二单元__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教师版)

古桥诗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内心情感王军论文(参评)

置身主战场争当排头兵

诗,教案

回忆往事就像置身鹅毛大雪(推荐)

置身诗境教案
《置身诗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