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发布时间:2020-03-03 21:49: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古代漢語的詞序

【教學目的】

本章講授的是古代漢語的詞序問題,主要介紹的古代漢語中的賓語前置,以及古代漢語中表示行為數量的詞序問題。學習本章,要讓學生理解詞序在漢語中的語法意義,要讓他們掌握古代漢語中幾種賓語前置所需的語法條件,掌握古代漢語中表示行為數量的主要方法。並培養他們在具體的文言語句中,辨識各種不同的賓語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們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基本概念】

詞序賓語前置

【基本理論】

古代漢語中有哪幾種賓語前置現象?各種賓語前置所需的具體條件是什麼?用代詞複指的賓語前置在表義上有什麼特點?

古代漢語中表示行為數量的方法有哪幾種?都是怎樣表示行為數量的?

【重點難點】

賓語前置

【教學內容】

第1學時

一、詞序是漢語表達意義的重要語法手段

詞序:也叫“語序”,句子成分前後的次序稱為語序。漢語是較少依靠形態變化的語言,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詞序在漢語中卻十分重要。漢語的詞序一般不能隨意變化,如果詞序變化了,句子的意義往往也要隨之變化。如:

我打你。

你打我。

漢語的詞序歷史上比較固定,從古到今沒有太大的變化。即基本次序為:主語——謂語——賓語

古代漢語的語序和現代漢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種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為:

〔狀語〕,(定語)主語 ‖〔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

動詞在前,賓語在後,這是漢語一般的語序,在總體上古今是一致的。但是在古代漢語中也有和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現在賓語前置上。由於需要加以強調或由於習慣,在一定的條件下,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以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前,這就是所謂的賓語前置。 甲骨文中由於語序很不固定,賓語的位置很靈活,往往可以置於動詞之前,特別是代詞賓語,先秦漢語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這一點。

二、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疑問代詞作賓語

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②宾语是疑问代词。如:

※古代漢語中常用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何、曷、胡、惡、奚、安、焉”等,可用於問人、問事、問地點。先秦漢語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必須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例: ①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何谓:谓何,说的什么。 ②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奚适:适奚,到哪里去。

③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 ④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如: ⑤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如: ⑥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何以:以何,用什么。 ⑦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賈誼•論積貯疏》)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疑問代詞單獨作賓語才能前置,如果賓語是名詞或以疑問代詞作定語的名詞性短語,則一般不能前置。

例如: ⑧吾誰欺?欺天乎? (論語·子罕) ⑨帝曰:欲于何所王之?”王夫人曰:“願置之洛陽。”(史記·三王世家)

●在上古漢語裏,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是比較嚴格的,有人視為一種語法規則,儘管有例外,但極少。

①子張曰:“子夏云何?”(論語·子張)

②荀息謂何?(國語·晉語二)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外

◆“何如”常說成“如何”,但這兩種形式都已成為凝固形式,其意義已不是“像什麼”,而是“怎麼樣”、“怎樣”等。如: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如何勿傷:怎麼就不殺傷。

②與不穀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如何:怎麼樣。

◆ “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动词性,但凝固

后与“如何”的含义相同。如: ①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若何:怎么样。 ②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散》)奈何:怎么样。

◆“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 其含义是“对„„怎么样”。如:

①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②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若之何:对入侵之敌怎么办。

③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奈若何:对你怎么办。

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史记·项羽本纪》)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乃入见,曰:?”(《曹刿轮战》)

(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在否定句中,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也大都置於動詞前。這裏包含兩個條件:

第一,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句中有否定副詞“不”、“無(毋)”、“莫”、“弗”、“未”等作狀語或者是有否定性無定代詞“莫”等作主語,從而構成一個否定句。

第二,賓語必須是代詞。①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未吾亲:未亲吾,没有亲近我们。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无尔诈:无诈尔,不欺诈你。无我虞:无虞我,不欺诈我。

注意:

◆用否定副词“弗、勿”的否定句一般是不带宾语的,但如果出现宾语,而又是代词,同样要

放在动词前。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①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墨子》

◆如果動詞前有助動詞,代詞賓語也應放在助動詞之前。例: ②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魏風·碩鼠》) ③晉君之惠也,未之敢忘。(《國語·晉語》)

否定句代詞作賓語要求不如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嚴格,因而同時滿足了以上兩個條件代詞賓語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漢語中兩種格式都有出現。例:

①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②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③聖人不愛己。(《荀子·正名》)

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开始从前置向后置发展,因此出现两种情况并存的现象。

漢代以後宾语後置現象逐漸多了起來,但後世的作者也有仿照上古的句式使用賓語前置的情況,例: ①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②故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 ③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區寄傳》) ④而狼未之知也。(馬中錫《中山狼傳》)

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左传·僖公七年》)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

第2学时

(三)賓語用代詞複指

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古代漢語中爲了強調賓語,使賓語前置以後,還可以借助指示代詞“是、之”復指前置的賓語。句子格式為:賓語 + 是(之)+ 謂語動詞。例: ①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虢是灭:灭虢,消灭虢国。 ②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論語·先進》)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由与求之问:问子路与冉求。 ③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 ④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吴是惧:惧吴,惧怕吴国。

※這種賓語前置,還常在前置賓語之前加上“惟(唯)”字,構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更加的明顯。如:

①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唯敌是求:唯求敌,只寻求敌人。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唯其疾之忧:唯忧其疾,只担心他的疾病。现代汉语成语中还残留着这种宾语前置的痕迹。如:

唯利是图惟命是听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如:

①“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我之谓:谓我,说的是我。 ②“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斯之谓:谓斯,说的就是这件事。 ◆如果前置的賓語是代詞,有兩種方法:

1、沿用原來格式,復指的代詞只用“之”。例:

①“我之懷矣,自詒伊慼”其我之謂乎?(《左傳·宣公二年》)

②故事求遠而失近,廣藏而狹棄,斯之謂也。(《新語·資質》)

2、不用復指代詞,直接把代詞“是”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例:

①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往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

◆是之谓,此之谓

古文中常见的凝固格式,分别是“谓是、谓此”的宾语前置,可译作“叫它,把它叫做”,“此之谓”还可以不带其他宾语单独形成一个分句。

①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是之谓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

②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 十四年》)此之谓不朽:这就叫做不朽。

③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孟子》

此之谓也——古文中很常见的表示判断的分句,“说的就是这个”

(四)無形式標誌的賓語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1、賓語直接提到動詞前。

例如: ①民獻有十夫予翼。(《尚書·大誥》) “予翼”即“翼予”。 ②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詩經·小雅·節南山》) “爾瞻”即“瞻爾”。 ③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 “寡人是問”即“寡人問是”,而不是“問寡人” 。

2、賓語直接提到介詞前。

例如:

①《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②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韓非子·喻老》) ③室於怒,而市於色。(《左傳·昭公十三年》)

介詞“以”的賓語習慣上常放在前面。

例①介詞“以”的賓語是“一言”,“一言以蔽之”即“用一句話概括它們”。

例②“是以”即“因此”。

例③“於”的賓語分別是“室”和“市”,此句意為“在家裏生了氣而到街市上去發洩”。

除了強調介詞“以”的賓語而使之前置以外,其他一些介詞有時也具有相同的做法。例: ①日居月諸,東方自出。(《詩經·邶風·日月》) ②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墨子·非樂上》)

提问:以上这四种宾语前置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①前两种宾语前置是上古汉语词序在文言语言中的遗留。

有人认为早期汉语的词序应是:主语——宾语——谓语

②后两种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

三、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

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如“看两遍”、“踢三脚”。而古代汉语中却不是这样的,其方法是:

1、一般的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与现代的差别:①不用动量词。②数词的位置在动词之前。如:

①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七遇:遭遇七次。

②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九距:抵抗了九次。

2、强调的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①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赵策》) ②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問題:古今漢語中表示行為數量的詞的異同?

1、現代漢語:表示行為數量詩,數詞和動量詞放在動詞之後。

古代漢語:①一般不用動量詞 ②數詞一般要放在動詞之前。

如:又与之遇,[七]遇皆北。 遇見七次都打敗了。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列子湯問》回去一次(表動量)

2、現代漢語:動量詞一般是不能單獨作謂語的。

古代漢語:從句子成份看,古漢語放在動詞前面表示數量的數詞,是作為狀語來修飾動詞的。在強調某一行為的數量詩,可以改變句式,把數詞從動詞前移到句尾,并在這個數詞前用代詞“者”字復指,使“者”字前的詞稱為全句主語,數詞變為謂語。 范增數目項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的词序

颠倒词序妙趣横生

常见词序小结

桃花节开幕词序

桃花节开幕词序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