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3 22:40: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

“正确定性”是高等学校科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每所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前进方向。确定自身的发展战略与战术,这对办学者来说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本文试对高校定位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高校办学定位的内涵

“办学定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也是高校面向社会行使办学自主权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历史悠久的发达国家中,各类高校都十分重视面向社会找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并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这是办好一所高校必然要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办学定位的主体是谁呢?这涉及到办学自主权的行使者是谁。首先要在观念上将举办者和办学者区分开来。“举办者”是拥有学校财产所有权的投资者,“办学者”是经营学校的管理者。给“学校定位”的主体是办学者,而不是举办者,在一股情况下办学者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恩想,同时也要考虑投资者的愿望。在我国,公办学校的“举办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国家,国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基本制度以及高等学校的组织活动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举办者”的意愿。办学者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校长及其管理者等所形成的群集,学校党委是办学者意志的集中体现,校长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处于治校者的地位。在党委领导下,享有领导决策权。“办学定位”不仅仅是校长等少数人的事,而且是要由一定的群体参与的多数人的事,“办学定位”只有在获得学校的大多数人,特别是教师和基层管理者的认同后才能在办学实践中有效实施。当然校长是办学定位的关键人物。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指办学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及学校所处的环境,从办学条件与办学现状出发,确定学校发展的方向、奋斗目标、建设的重点和办学的特色。因此,一方面,办学定位应该具有继承性,另一方面,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办学者的教育思想会有所变化,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办学者的“定位”理念也会因人而异。

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思路是:在宏观方面,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二是要考虑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中观方面,要考虑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态势对高校办学的新要求,明确学校在国家发展中肩负的责任和应该发挥的作用;在微观方面,要考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分工与协调,找准自己 1

所处的位置,还要考虑高校所在地区的区域性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刘学校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学科专业设置等所带来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是高校办学正确定位的基础。具体而言,高校的办学定位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社会服务面向的定位。社会服务面向的定位是指高校要找准社会服务的空间范畴,反映了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

2.发展目标定位:办学要有目标,才能集中力量有的放矢地规划和进行全校的建设。高校的发展目标有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之分。整体目标就是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指在某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学校生存发展个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和创新性思考。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之后,能够起到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在战略目标定位上,要能够体现学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还要能反映学校的社会声望和地位。所以战略目标的定位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好高骛远。战略目标确定之后,再确定学科发展目标或系部的发展目标,这就是局部的发展目标,所以办学目标的定位是一个目标体系的定位。

3.办学类型定位。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标准,有的按隶属关系来分类,如部属高校,地方高校;也有的按学科含量来分类,故而有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综合性大学之说;还有的按学术的水平来分类,譬如国际上通常用研究型、应用型、技术型来划分理工科大学的学术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制定的《国际教育标淮分类法》是以教学计划为基础对教育的等级进行分类的,它把整个教育系统分为6个等级,其中第5级为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包括专科、本科和硕士),第6级为高等教育的第二阶段(博士)。其中第5级又分为A、B两类。如第5级的5A级,就相当于普通高等教育.其课程是以理论性为主的。5B级的课程体系的内容是面向实际的,适应具体职业需要的实用性技术的知识体系,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另一类是高等职业教育,而且这两类教育都可以举办专科、本科或硕士这几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在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中,按科研的含量和学术水平的不同、把高校划分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以教学为主的院校、不同类型的高校,它的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对社会服务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有所不同。正是高校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导致了高校办学类型的多样化,适应了社会人才结构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持点。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办学的类型定位是一项基本定位。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只能占据很少的比例,更多的是教学研究型或以教学为主的高校。在这里要注意区分“类型”与“水平”的概念。办学的水平是指学校在同

类型学校所构成的群体中所达到的高度,它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不同类型的高校并没右高、低、好、坏之分,但在办学实跃中人们常常把“办学的类型”和“办学的水平”相混淆。在这里存在着一种认识的偏差。综合性大学并不一定就是“高水平”大学,多科性院校乃至高等职业学校也不一定就是低水平学校。办学的类型定位是以客观性为标准的,它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内教育的分工和协作关系。

4.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所谓规格,是对一定的产品质量所作的要求或制定的标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专业的人才有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如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社会对这几种规格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不同,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要按照不同的规格来设汁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以培养哪种规格的人才为主体,从而制订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高等院校要真正确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就要重视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有了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也就确定了全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推进全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5.办学规模和层次的定位。办学规模的定位是就数量而言的定位,每所高校的办学规模要确定在一个恰当的“数量级”上,才有利于办学效益的提高。办学的层次主要是指人才培养的层次。各个层次的学校数量及其办学规模要受到社会用人结构的制约;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之间不能割裂起来,不同人才培养层次的高校之间应有一个互相配合、协调的关系,培养低层次人才的高校除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而外,还肩负着向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校输送生源的责任,若各自为政.就容易造成全社会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势必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在规模、层次定位上、高校既要考虑社会对各层次人才需求的量和质。更要考虑自身的办学实力,不能盲目地贪大求高。

6.办学的特色定位。办学特色是指学校与其它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内涵。办学的特色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也可以表现在某一方面。高校的办学特色定位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学校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

综上所述,高校的办学定位是一个包括诸多项目的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除了上述六种定位之外,还可以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拟定其它定位项目。例如:清华大学的办学定位是“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这个定位既包含了清华大学的办学类型定位。又包括了它的学术水平定位和办学方式定位;根据这一办学定位、清华大学在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同时,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2l世纪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力”、“办学

定位有整体和部分之分,学校的整体定位并不妨碍各个办学子系统还有自身的定位。当然整体定位和部分定位之间应有一定的关联性。譬如:同济大学的战略目标定位是“理工结合,文理交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功能型现代大学”。而同济大学的二级学院“高等技术学院”,则定位在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三高一新”上,即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创意新。同济大学开我国高等教育之先河、率先在举办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创办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可以看出,该二级学院的定位既有自身的特点,同时又为实现同济大学“多功能型”的战略目标服务。

二、影响高校办学定位的因素分析

影响高校办学定位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学校内部的因素,另一类是学校外部的因素。

首先分析学校内部的因素。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大学的成长过程有多种生长方式。加办学历史悠久的老高校的自我繁衍式.即从办学的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攀登,由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再到研究生层次,当低层次办学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的量质时,主动地、不失时机地向高一层次的办学推进。老高校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定位,而每到一个新阶段开始的转折关头,往往会产生出一位教育思想卓越的校长来实现这种办学定位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批合并型高校。其生长过程与老高校有所不同。这类高校办学能量的积累并不是被合并者自身办学历史的简单迭加,合并前后的办学历史之间具有某种非连续性。共成长过程也有明显的阶段性:磨合期、调整巩固期、发展期,在调整巩固期间发展期转折的关头。准确地为学校定性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认识到,“合并”可以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为将来办学水平的提高奠定新的基础,但增强办学实力的本身并不等于办学水平会必然提高。因此,这类高校在办学定位时应充分考虑其现实的办学基础,不能盲目地攀高。笔者曾经调查过一些合并型高校,他们感觉到办学定位很难:想定高一点,但科举科办学基础差参不齐,但如果定低又伯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认为,这类高校的定位应该处理好整体定性与局部定位的关系。在整体定位上应该着重考虑实力较强的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它们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位可略高一些,以拓宽发展的空间,从而确立学校的整体地位和形象。对于那些学科实力较弱,并在短期内很难有所改观的系或院的定位则应该靠船下篙,等夯实基础、积累能量之后,在时机成熟时将其定位提高,必要时还可以将不同的专业定做在不同的办学类型上。

时代性、制度性和区域性因素是影响高校定位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所谓时代性是指社会发展中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所表现出的主要的社会特征。当今高

校所处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时代。这种时代特征必然要影响到学校办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传统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传承式的教育,以培养继承性人才为主。当今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尤其是创新能力竞争。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是高校办学的首要目标。创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是形成、巩固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我国正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高校在办学定位时,要深入地考虑自身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应当发挥的作用。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重点大学应当在科学技术的“原创性”上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满足我国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一般高校也应当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比如在传统技术的更新改选、工艺创新、技术开发等层面上发挥骨干作用。尽管各高校的办学实力不同,创新的层次定位有所差异,但各级各类高校都要在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上狠下功夫,并积极参与国家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一个国家制度层面的变化对高校的办学定位有直接的影响。当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变化时期,高等学校最终要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这是高校必须且能够进行办学定位的前提。同时,国家和政府所制定的有关教育政策也会影响高校的办学定位。例如,我国为了适应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正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是由于我国普通高等教宵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够,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定的一些相关政策也强化了高等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形象。如“三不一高”(“三不”是:高职毕业生不发派遣证,不得享受助学贷款,不转户口;“一高”、是高收费)政策,从而使—些高校在办学定位时徘徊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举棋不定。比如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出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教学院合并而以的高校,在办学类型的定位上就面临着两难选择。按照这类合并院校的办学基础来说,定位在高等职业教育上是较为恰当的,而且能够把原来举办专利的优势嫁接到举办高职教育中来,但一想到上级文件中“高职高专”的称谓和“三不一高”的政策,就感到如果定性在高等职业教育上,会使学校的地位低下,发展阳难。前途渺茫、因此,这类高校的治校者都千方百地想把学校定位在举办普通本科教育上,但原有的师资力量、实验、实习等办学条件都不够格,于是举步维艰。一些层次较高的合并型普通高校中的职教专业也力争摆脱职教系列,而强行向普高系列转轨。我们认为,国家应该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以引导和扶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区域性因素也对高校办学定位有直接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区域性是指高等教育要为一定地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具体表现。高等

教育的区域性首先会影响到高校服务面向的定位,其中地方高校首先要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进一步辐射到其他地区。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定位时,除了要考虑为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外,同样也要考虑为办学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在为全国的工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上海市的发展需要,义不容辞地为把上海建设成国际大都市提供智力支撑。其次,区域性经济的发展特征会影响到高校的学科和办学特色的定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特征上具有很大的差异,也就导致了这些地区的人才需求总量、科类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具有不一致性。处于这三类地区的高校,在学科建设的侧重点和办学特色上,要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大力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第三,办学的区域性特征还会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和规格的定位。发达地区大都进入工业化个后期,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知识经济正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对发达,团此,该类地区需要更多的高精尖技术人才,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尚处在

一、

二、三的序列上,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不够发达、这类地区需要更多的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因此,高等院校的办学重心多数尚不能高移。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同一区域之内,各校的办学应有所分工与协调,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这就迫使高校办学不能云集在某些层次和类型上,否则会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譬如在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的发达地区内,除了需要一批高科技的精英型、创造型人才,还需要大批的高等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同时需要为数众多的中初级技术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和素质较高的普通劳动者,所以高校在办学定位时还要考虑到区域性教育系统内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内在协调性。研究了影响高校办学定位的因素之后,我们认为:1.正当我国的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阶段之时,高校的办学应当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势头,各校定位既要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更要适应社会对教育分工的需求,避免盲目攀高或办学趋同化现象的产生。 2.治校者们应紧紧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主动适应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增强教育的市场意识和国际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办出持色来。3.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为高校办学的多样化定位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逐步形成公平竞争的教育机制,使所有高校都能安于相应的类型办学。

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定位研究

基于打造_中国服务_的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研究

我国高校办学特色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医院定位

高校学生干部定位

办学定位示范材料

我国高校物业管理相关法律研究

“威斯康星理念”对我国高校发展定位的启示

高校辅导员工作定位

高校辅导员的定位

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
《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高校办学定位 高校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