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26.曹刿论战

发布时间:2020-03-01 20:49: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教案 第六单元,编写人:王淑红

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学习在岗位上“忠于职守”的良好品德。

学习重点:

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 学习重点:

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1.走近作品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的背景

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三、朗读课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

正音。

- 1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教案 第六单元,编写人:王淑红

(5)未能远.谋.

(6)何以.战 (7)衣食所安.

(8)弗.敢专.也 (9)必以.分人

(10)小惠未遍. (11)民弗从.也

(12)牺.牲.玉帛 (13)弗敢加.也

(14)必以信. (15)小信未孚.

(16)神弗福.也 (17)小大之狱.

(18)虽.不能察. (19)必以情.

(20)忠之属.也 (21)可.以.一战

(22)战则请从. (23)公将鼓.之

(24)齐人三.鼓. (25)齐师败.绩.

(26)公将驰.之 (27)遂逐.齐师

(28)既克. (29)公问其故.

(30)一鼓.作.气 (31)再.而衰.

(32)三而竭. (33)彼.竭我盈.

(34)难测.也 (35)惧有伏.焉

(36)望其旗靡.

(三)句子翻译

(1)十年春,齐师伐我。

(2)公将战。曹刿请见。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乃入见。问:“何以战?”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7)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3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教案 第六单元,编写人:王淑红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强化字词知识。

二、分析课文,理清线索。 本文有几条线索?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

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 5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教案 第六单元,编写人:王淑红

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课堂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⑵然后襄公鼓之

鼓: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 7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3

曹刿论战学案

26.曹刿论战
《26.曹刿论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曹刿论战课文 论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