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曹刿论战练习题

发布时间:2020-03-04 01:49: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肉 食 者 谋之 (2)弗 敢 加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选文详略得当,详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4分) 1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 9.(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分,每小题1分)10.(1)通“遍”,遍及,普遍 (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4分,每小题1分)

11.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2分)

12.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4分,每空2分)

13.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 ) (2)公将鼓之( ) (3)再而衰(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一)(12分) 19.(3分)(1)同“遍”,遍及 (2)击鼓 (3)第二次(每小题1分)

20.(3分)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抓住“狱”“虽”“以” 等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即可。) 21.(3分)A 22.(3分)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 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 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 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三点即可,每点1分;采用其他言之成理的说法作答亦可。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不得使用文中原句。)

三【2013年·四川省凉山市】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 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 安,有“养”的意思 B.小信来孚 孚,信服 C.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D.遂逐齐师 遂,于是,就 9.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何以战 何陋之有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言语粗鄙 C.患之属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D.下视其辙 其如土石何?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 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B.面对齐军压境,庄公仓促迎战,乡人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 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文中塑造的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文章突出了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深谋远虑的特点。

11.把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答案】

8.B(孚,为人所信服)

9.A(A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中的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B项分别为“目光短浅”, “粗俗”;C项分别为“一类人”,“联系”或“相似”;D项前一为代词,代指齐国军队,后一为句首副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10.C 11.(3分)曹刿说(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大意1分,“徧”“从”译对1分) 2012年

四、湖北省荆州市

10.(2分)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又何间焉(参与) B.必以信(相信) C.虽不能察(明察) D.小大之狱(案件)

11.(2分)选出下而各组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未能远谋 弗敢加也 B.衣食所安 安能辨我是雄雌

C.虽不能察 老妪力虽衰 D.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12.(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3.(2分)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10.B 11 .A 1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己经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了,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3.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

五、湖南省益阳市

9.《左传》旧传为 (朝代)末年鲁国史官 (人名)所撰(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又何间焉( ) ②小惠未徧( ) ③小大之狱( ) ④望其旗靡( )

11.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2分) 12.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2分)

13.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3分) 9.春秋 左丘明(共1分,每空0.5分)

10.①参与 ②同“遍”,遍及、普遍;或“通‘遍’,遍及、普遍” ③案件 ④倒下(共2分,每小题0.5分)

11.围绕“政治上取信于民”回答(或“民心所向”;或“百姓的支持”;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远谋(深谋远虑)”回答(共2分,对比手法不设分,答出人物特点中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13.围绕“善于纳谏;知错就改;能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用人不疑”回答(共3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六、贵州省安顺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7 题(19 分)

(甲)十年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天时不如地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① 又何间焉 ② 牺牲玉帛

③ 池非不深也 ④ 亲戚畔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3 分)

1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4 分)

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4 分)

13、(共4 分每题 1 分)

① 又何间焉 (参与) ② 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

③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④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必须解释完整)

14、(共4 分,每题2 分 关键词:“肉食者”、“鄙”、“天时”、“地利”、“人和”必须翻译正确) ① 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②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15、(共3 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 分) 取信于民(1 分)

16、(共4 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17、(4 分 言之有理、通顺即可)

例 1: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

例2:八年抗日战争,日寇践踏我国土,山河破碎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

弱胜强,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

七、四川省泸州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肉食者鄙 鄙: (2)小惠未徧 徧: (3)神弗福也 福: (4)齐师败绩 败绩: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 A.登轼而望之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战于长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何以战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命》) D.乃入见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分) 翻译: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分) 翻译:

7.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分) 4.(共4分)

鄙陋(目光短浅);通“遍”,遍及、普遍; 赐福、降福;大败 (一词1分) 5.(2分)A 6.(共6分)

(1)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禀报”(3分,牺牲1分,加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打仗,靠的是勇气头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3分,“一鼓作气”1分,“再”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7.(2分)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

八、公与之乘……故逐之”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驰: (2)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靡: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 (5)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 15.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6.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分) 《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 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 段,邹忌分析了 的原因

17.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 (4分) . (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 (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14.(5分)(1)驱车追赶 (2)第二次 (3)倒下 (4)指责 (5)即使

15.(4分)(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6.(2分)齐鲁长勺之战 齐威王受蒙蔽(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17.(4分)(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九、【2013年·山东泰安】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22—25题。(8分,每小题2分) 22.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2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24.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25.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答案】

五、[8分]22.D 23.A 24.D 25.B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 (5)肉食者鄙(

(6)神弗福也(

(7)齐师败绩(

(8)又何间焉(

(9)小大之狱(

(10)望其旗靡(

(11)牺牲玉帛,旨弗敢加也(

) 二.判断。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小信未孚

②弗敢加也,必以信 B.①公将驰之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C.①公问其故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D.①肉食者鄙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选出下而各组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未能远谋

弗敢加也

B.衣食所安

安能辨我是雄雌

C.虽不能察

老妪力虽衰

D.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

安,有“养”的意思

B.小信来孚

孚,信服 C.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D.遂逐齐师

遂,于是,就

4.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

何陋之有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言语粗鄙

C.患之属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D.下视其辙

其如土石何?

5.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肉 食 者 谋 之

(2)弗 敢 加 也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彼竭我盈,故克之。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四.内容理解。

1.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2.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3.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5.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

6.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

7.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

8.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9.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B.面对齐军压境,庄公萌仓促迎战,乡人闭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文中塑造的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文章突出了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深谋远虑的特点。

1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1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13.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5.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

16.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 刿: 鲁庄公:

17.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18.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19.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20.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概括曹刿具有哪些军事才能。

21.曹刿说“夫战,勇气也”,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们俩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似乎有些不同,你怎么看?

22.用四字短语填空:曹刿准确地把握住战机,他认为鲁军反攻齐军的有利时机是

之时;在观察发现齐军

后,下令追击齐军。

23.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24.句子“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对刻画曹刿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五.比较阅读。

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誉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驰:

(2)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靡: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

(5)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

2.翻译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

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

的原因。

4.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 (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

。 (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曹刿论战

中考精练

参考答案:

一.(1)通“遍”,遍及,普遍

(2)为人所信服

(3)击鼓进军

(4)第二次

(5)鄙陋(目光短浅)

(6)赐福、降福

(7)大败

(8)参与

(9)案件

(10)倒下

(1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

二.1.D(A项“信用”、“实情”;B项“驱车(追赶)”、“效劳”;C项“原因”、“所以”)

2.A 3.B(孚,为人所信服)

4.A(A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中的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B项分别为“目光短浅”, “粗俗”;C项分别为“一类人”,“联系”或“相似”;D项前一为代词,代指齐国军队,后一为句首副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5.(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 三.1.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2.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禀报。”。(3分,牺牲1分,加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3.打仗,靠的是勇气。头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3分,“一鼓作气”1分,“再”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4.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了,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5.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抓住“狱”“虽”“以” 等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即可。)

6.曹刿说(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四.1.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

双方交战的过程

2.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任选一处分析,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

3.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

4.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

5.围绕“政治上取信于民”回答。(或“民心所向”;或“百姓的支持”;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思对即可)

6.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远谋(深谋远虑)”回答。(共2分,对比手法不设分,答出人物特点中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7.围绕“善于纳谏;知错就改;能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用人不疑”回答。(共3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8.A 9.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

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

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

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三点即可,每点1分;采用其他言之成理的说法作答亦可。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不得使用文中原句。)

10.C 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13.(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政治上要取信于民。(意对即可)

15.(1)政治方面: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军事方面: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16.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卓识;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善于纳谏。

17.示例一:我同意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我同意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18.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19.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20.示例: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

21.曹刿认为战术上要把握战机,在士气彼消我长的时候出击最有利,而战略上他认为要取信于民,这跟孟子认为“人和”最重要,本质上是一致的。

22.彼竭我盈、辙乱旗靡(顺序不可换)

23.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24.反衬出曹刿的爱国心、责任感和深谋远虑。

五.1.(1)驱车追赶。

(2)第二次。

(3)倒下。

(4)指责

(5)即使。

2.(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意思对即可) 3.齐鲁长勺之战

齐威王受蒙蔽(意思对即可) 4.(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意思对即可)

曹刿论战练习题

曹刿论战练习题

曹刿论战练习题

曹刿论战练习题(优秀)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练习题
《曹刿论战练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