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发布时间:2020-03-03 14:01: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所谓环境管理是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

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化规则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2.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3.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促

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环境质量管理:环境质量管理是一种以环境标准为依据,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环

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测为内容的环境管理。

5.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系统论、控制论和行为科学理论。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整体性观点;相关性观点;有序性观点;动态性观点)

6.环境管理的一般程序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明确问题;鉴别分析可能采取的对策;制定

规划(计划);执行规划(计划);调查评价及调整对策。

7.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环境管理的行政手

段;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环境管理的宣传教育手段。(P9—图1-2)

8.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4点:A.以总量控制为基础,实施总量控制与

浓度控制相结合;B.由末端控制过渡到全过程控制;C.以集中控制为主,实施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相结合;D.以区域治理为基础,区域治理与行业治理相结合。

9.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10.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11.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13.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相关性原则;

简明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14.环境保护法所要调整的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特定领域。

15.环境保护法的特点:中国环境保护法,是国家整个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与其

他法律共同的特点——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法律规范。此外,同其他法律部门相比较,中国环境保护法还具有以下几大特点:广泛性;综合性;科学性;世界共同性;社会公益性;某些规范的科学不确定性。

16.环境保护法的目的:为人民创造清洁、适宜的生活环境和符合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生态

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17.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一是协调发展原则,二是预防为主原则,三是环境责任原则(损

害环境者付费原则),四是公众参与原则。这四条原则中,第一条原则是从战略的高度确定了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相互关系的准则;第二条强调环境保护的重点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第三条是环境保护责任的负担原则;第四条原则解决的是环境保护力量源泉的问题。

18.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特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适用的对象上具有特定性;环境保护法

律制度在规范的组成上具有系统性和相对的完整性;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实施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9.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主要内容:A.明确一国环境保护的对象或环境法的保护对象;

B.宣布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C.建立环境管理机构,规定环境管理体制、组织管理措施

及其职责权限;

D.规定公民及其社会团体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E.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F.规定违法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G.规定在环境法中使用的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规

范。

20.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21.水污染:水污染是指水体因人们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将污染物或某种有害能量排入其中,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造成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22.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23.环境噪声污染: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24.环境影响评价法:是指对规范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5.环境管理制度,老三项制度的作用: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作用(一是体现了防御为主的环境保护战略方针;二是基本保证了新建项目的合理选址、布局;三是对建设项目提出了超前的防治污染要求;四是强化了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五是促进了中国环境科学、监测技术的发展);

B.“三同时”制度的作用(一是体现了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战略方针;二是通过将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与污染防治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实现了经济与环保的协调发展;三是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对控制环境污染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C.排污收费制度的作用(一是挺高了企业的环境意识,促进了企业加强环境管理;而是开辟了一条可靠的污染治理资金渠道;三是促进了环境保护事业自身建设的发展,保证了环保事业稳定的资金渠道)。

26.环境管理制度,新五项制度的作用:新五项制度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新五项制度适应了中国的国情;推行五项制度,是强化环境管理的客观要求;推行五项制度,是环保部门自身建设的重大改革;推行五项制度标志着中国的环境管理已跨入实行定量和优化管理的新阶段。

27.八项制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层次关系;包含关系;系统关系;网络关系。

28.老三项制度的局限性:一是强调了预防新污染源,而强调控制老污染源不够;

二是强调了浓度标准,而强调控制流失总量不够;

三是强调了单项、点源、分散控制,而强调综合、区域、集中控

制不够;

四是强调了定性管理,而强调定量管理不够;

五是强调了全国一个标准,而强调因排污及环境实际情况制宜不

够;

六是强调了环境保护部门的积极性,而强调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不

够,尤其是强调各级政府首长的环境保护职责不够。

29.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30.中国的环境标准由三类二级标准组成,即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与方法标准三类;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二级。

31.推行ISO14000系列标准的意义和作用:A.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B.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C.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D.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与能耗;

E.有助于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预防;

F.有利于降低环境事故风险。

32.环境监测按其监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污染事故性监测;研究性监测。

33.按测定的介质对象分类:水质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固体污染监测及能量污染监测等。

34.按污染因素的性质分类:化学毒物监测、卫生(包括病原体、病毒、寄生虫、及霉菌素等污染)监测、热污染源监测、噪声和振动污染监测、光污染监测、电磁辐射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和富营养化监测等。

35.自然资源:按自然资源的特点分类:无限资源;有限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36.自然资源管理的特点:广泛性;紧迫性;艰巨性。

37.环境工程管理的要求:A.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参照国际通行的先进标准,通过制定

完善而系统的各种标准、环境监测规范等工作,维护和改善环

境质量。

B.将环境保护的要求纳入到各个行业、地区的产品实际标准、设

计规范中,使新产品、新装置、新工厂的设计、制造、建设有利

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C.开展对工程技术路线、生产工艺的环境影响评价,综合经济、

环境、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工程技术路线的环境影响及其经济效

益。

D.对环境工程技术进行综合评价,推荐防治污染的最佳可行技术,

进行环境工程的优化决策。

E.对各种环境问题提出综合防治途径和对策。

38.水污染处理方法按其作用原理大致可分为四类: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生物化学处理法。

39.环境容量:是在环境使用功能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受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40.总量控制的核心是将负荷分配到源。

41.乡镇工业污染的特点如下:A.环境污染迅速蔓延,局部地区污染严重;

B.污染企业数量大,行业多,规模小,分布散;

C.污染类型复杂;

D.工业技术水平低,防治技术跟不上,恢复和改善环境困难。

42.加强农业环境法制建设要做到以下三点:A.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立法;

B.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C.加强环境法制教育。

43.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程序: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确定项目的建设地点、项目的内容及规模、投资总额等→了解相关环保法规与政策及不宜建设的项目和禁止建设的地点→寻找有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写→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批复

44.PDCA循环法(防治工业污染的一种有效的科学工作方法)的四个阶段:P计划、D执行、C检查、A处理。

45.清洁生产的原则:A.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替代毒性大、污染重的产品。

B.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和原材料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C.用消耗少、效率高、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设备替代消耗高、效

率低、产污量大、污染重的工艺、设备。

D.最大限度的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

E.强化企业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

F.对必须排放的污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进化处理设备和“三

废”综合利用的措施进行最终的处理和处置。

46.环境规划的含义: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47.下一层次规划是上一层次规划的条件和分解,并且是其有机的组成成分和实现的基础。上下层次之间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因而在制定规划时,要上下联系,左右协调,综合平衡,实现整体上的优化。

48.环境规划的主要特点:综合性;整体性和地域性;动态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和科学性;可操作性。

49.按环境要素进行环境功能区划: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划;噪声环境功能区划。

50.区域和城市环境预测一般要求有三类:警告型预测(趋势预测)、目标导向型(理想型)预测和规划协调型预测(对策性预测)。

51.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预测;环境污染预测。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

民主生活会基本概念

五保户基本概念

平行线基本概念

秘书学基本概念

EMC基本概念

科技成果基本概念

金融市场基本概念

网络营销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