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数列基本概念

发布时间:2020-03-03 00:19: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基本概念】

1.数列及通项公式: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项,„„

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1,a2,a3,„,an,„„

其中an是数列的第n项,有时我们把上面的数列简记作{an},如果数列{an}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数列1,,,,„„,的通项公式为an=.2.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an}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n与它的前一项an-1(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作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如在数列{an}中,a1=1,以后各项中公式an=1+给出,也可求这个数列中的任意一项.

3.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4.等差中项:如果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容易看出,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5.等比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

6.等比中项:与等差中项的概念类似,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

如果G是a与b的等比中项,那么G=ab 2=,即

因此,G=±.

反过来,如果a,b同号,G等于

【基本公式】 或-,即G=ab,那么G是a、b的等比中项.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d为公差).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d,当d≠0时,an是n的一次函数,Sn是n的二次函数(无常数项)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q为公比,q≠0) n-1=na1+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注:对公比为字母q的等比数列求和时,要对q进行讨论能否等于1.an=

【基本思想与方法】

1、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方法:定义法、中项法、通项公式法、前n项和公式法;

2、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方法:定义法、中项法、通项公式法;

3、数列求和的方法:

1、直接利用公式求和;

2、倒序相加法;

3、错位相减法;

4、分解转化(拆项)法;

5、裂项相消法;

6、并项法。

4、函数思想:将数列上升为特殊的函数来认识;

5、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函数的图象能直接反映数列的本质;

6、方程(组)思想:等差、等比数列中在求

7、观察分析法:求通项公式时常用; 时,知三求二,所用的就是方程思想。

分类讨论法: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要考虑公比是否为1,公比是字母时要进行讨论。 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之一,应切实进行全面、深入地复习,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解决下述几个问题:(1)等差、等比数列的证明须用定义证明,值得注意的是,若给出一个数列的前 项和 ,则其通项为 若 满足 则通项公式可写成 .(2)数列计算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 项和公式及其性质熟练地进行计算,是高考命题重点考查的内容.(3)解答有关数列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善于使用各种数学思想解答数列题,是我们复习应达到的目标.①函数思想: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都可以看作是 的函数,所以等差等比数列的某些问题可以化为函数问题求解.②分类讨论思想: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应分为 及 ;已知 求 时,也要进行分类;

③整体思想:在解数列问题时,应注意摆脱呆板使用公式求解的思维定势,运用整

体思想求解.

(4)在解答有关的数列应用题时,要认真地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抽象化,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有关数列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解答此类应用题是数学能力的综合运用,决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所能完成的.特别注意与年份有关的等比数列的第几项不要弄错.

一、基本概念:

1、数列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数列的项与项数:

3、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4、递增(减)、摆动、循环数列:

5、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

6、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7、等差数列、公差d、等差数列的结构:

8、等比数列、公比q、等比数列的结构:

二、基本公式:

9、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an=

10、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an=ak+(n-k)d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 当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n是一个常数。

1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Sn= Sn=

当d≠0时,S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1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 qn-1 an= ak qn-k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an≠0)

1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q=1时,Sn=n a1 (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当q≠1时,Sn= Sn=

三、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

14、等差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S3m、……仍为等比数列。

18、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an+bn}、{an-bn}仍为等差数列。

19、两个等比数列{an}与{bn}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

{an bn}、、仍为等比数列。

20、等差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21、等比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22、三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d

23、三个数成等比的设法:a/q,a,aq;

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a/q3,a/q,aq,aq3 (为什么?)

24、{an}为等差数列,则 (c>0)是等比数列。

25、{bn}(bn>0)是等比数列,则{logcbn} (c>0且c 1) 是等差数列。

26.在等差数列 中:

(1)若项数为 ,则

(2)若数为 则, ,

27.在等比数列 中:

(1) 若项数为 ,则

(2)若数为 则,

四、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关键是找数列的通项结构。

28、分组法求数列的和:如an=2n+3n

29、错位相减法求和:如an=(2n-1)2n

30、裂项法求和:如an=1/n(n+1)

31、倒序相加法求和:如an=

32、求数列{an}的最大、最小项的方法:

① an+1-an=…… 如an= -2n2+29n-

3② (an>0) 如an=

③ an=f(n) 研究函数f(n)的增减性 如an=

33、在等差数列 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解:

(1)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小值。

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一、目的要求

通过小结与复习,对全章知识内容进行一次梳理,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提高一步。

二、内容分析

1.本章内容大致分为两个部分。

(l)数列概念

a.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b.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n})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c.有些数列可用通项公式表示,有些数列可用递推公式表示。

d.数列按项数的有限和无限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

由于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在内容上完全平行,在复习时可采用对比的方法,比如可采用上面表格的形式。

2.教科书中的两个例题均是属于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其中例1是一个证明题。它涉及几何、充要条件的知识。充要条件的知识是一个教学难点,虽然在本书第一章已作介绍。

但还需在后续学习中不断提及、应用,才能逐步掌握。在教科书中,采用了“必要性”、“充分性”的术语,这两个术语都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掌握,因此教学中可先复习其意义。在证明A的充要条件是B这一命题时,证明“若A则B”,就是指证明“必要性”;证明“若B则A”,就是指证明“充分性”。对此,应让学生真正弄清,不能搞反了。

在此题的证明中,还可向学生强调:“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是本命题中的一个大前提,是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来证明“若A则B”和“若B则A”,而不能把它看成是A中的一部分。

3.例2是一个有关等比数列和对数的综合题。证明这道题的思路是利用对数的性质将待证等式简化,并利用同底的对数相等等价于真数相等的性质将对数表示式甩掉,从而使问题进一步简化。注意这里的指数运算学生可能会出错,例如认为

三、教学过程 1.内容小结。

对全章的知识内容,作一次小结。可采用填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填类似上面的表格。在填完表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一些关键处予以强调。例如,对于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强调要符合任意一项与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中的“同”字,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基本方法是取数列中的任意相邻两项,证明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这里要强调所取相邻两项的任意性。

2.指出本章学习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可重申对数列递推公式的学习要求,即只要求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n项。

3.讲参考例题。

讲例1时,可先复习充要条件、必要性、充分性的意义,以弄清本题到底要证明什么。

在此基础上,证明可作为课堂练习由学生完成。在小结例1的证明方法时,可强调成等差数列的3个数的“设法”:a-d,a,a+d,因为这样往往可使问题得到简化。

例2的证明,除了教科书提供的证法外,还可采用下面的证法。即

,可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进一步复习指数运算的法则。

所以等式获得证明。

例2难度不大,其证明可由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然后组织学生对证明方法进行讨论、小结。

4.归纳总结。

由于本课的前半部分本身带有总结性质,这里可着重对两个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小结。等差数列

民主生活会基本概念

五保户基本概念

平行线基本概念

秘书学基本概念

EMC基本概念

科技成果基本概念

金融市场基本概念

网络营销基本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概念

房地产基本概念

数列基本概念
《数列基本概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