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全区培训者培训班讲义

发布时间:2020-03-03 14:23: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全区新课程培训者培训班讲议

地点:内蒙古民族师范大学

时间; 2005 年 7 月 31 日—— 8 月 4 日

自治区教育厅秘书长田万龙转达自治区教育厅长何的讲话。 提出教育改革的成败是:教材——教师。

一、内蒙古民话师范大学副校长刘宗瑞讲话,教研室主任王培宣讲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的研究员刘硕部长讲课。 ①

(一)要点:1、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核心),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②强调发展(课程的发展功能);③强调了每一个人(学生)的发展。

2、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为根本。

3、怎样看待学生:①自主发展(主体性教学)中国——生愿学、要学、爱学、能学、会学、肯学;②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整体性);③充分发展(未完成性)有效学习,学生是否进步了,发展了;④持续发展(经验性),建构主义理论;⑤多样化发展(差异性),多元智力理论;⑥规范发展(社会性)。

4、新课标的培养目标是: ① 5、框架:

课程功能: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基础),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②课程结构: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习课程,活动课程,内容多样化,走向综合化。③课程内容:对繁、难、偏、旧开刀,强调基础、时代、综合、选择性。④课程实施:自主、合作、探究,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⑤课程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以激励促进为主。

( 二)弄清新课程呈现文本: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突出结构);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取代,对怎样教做出基本规定,教师教的依据,学习的基本要求,怎样教、教什么、指导性更强;一标多本取代一纲几本——多样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校本教材的三个中心:课后反思,同伴帮助,学科引领。新课程由点到面已有五年,具有五大变化:课堂活了;教师素质提高了;评价制度改革(考试制度);社会关注重视课改的良氛围正在形成;教材多样化格局初步形成。

问题:①实际问题。②认识(理论)问题:如何看待新、老课程联系问题,老课程有它的价值(非人性加式人,飞舞美丽肥皂泡说法是错误的),新课程是“始生之物,形必丑”有一个不断完善充实的问题,③如何看待建构主义的问题“学生不是一张白纸”,“青蛙、鱼的故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理解、对知识的影响。④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两种:输血式(不好),吃

东西式。学生的核心活动是高水平的思维,不以记忆,操练为主,表现:提出激发学生思考的核心问题, b 师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思考的机会,教师不过早给结论, c 自己归纳概括等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d 师让学生自我计划,监督,反思,作有意义指导,师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充分沟通。弱点:知识观——锁定知识的确定,客观性。

(四)三维目标的关系:

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谁为知识,谁为主,重点。接受学习与经验知识的选择,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简单是社会关系,主要是领导关系(主导责任)。

二、教师心态:负罪、消极、理性,经费负担;小班教学;大班额不协调,探究——学生自己阅读,师领探究,升学考试压力。

(一) 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研究中心:王海燕《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二) 作为专业的教师综合要求是: 1 )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实践活动,专业理论和知识作依据,有专门技能作保证。2)作为专业的职业公共事业,要维护服务者的利益,遵守职业道德。3)作为专业的职业,在本行业内具有专业性的自主权(业务权利聘用与解职权、资格证书、专业职称)。4)社会需要与认同及其制度保证。

(三) 学生眼中的四类教师:判断教师的优劣:除了看他怎样教书外,就是看他为什么要当教师,被迫去做和自愿去做的结果不同。以谋生为目的的教师;以自傲为动力的教师;以教育为已任的教师;以爱为根本的教师。(——摘自《放飞美国》)细节造就专业——关注细节(细微、外显)教师的框架知识:来自实践,来自技能性经验,来自体验性经验。(摘自《素质教育在美国》)中国画追求“像”,美国画追求“想”(创造力)。

(四)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验 +反思= 教师成长。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以下观点:教师 1 )作为终身学习者,要在课程中学习; 2 )作为教育者,要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合作者、帮助者、支持者、分享者、规划者;教师要感受学生的发展需求:情绪安全感——爱到关爱、尊重,趣味性——生动、贴进自己,自信心——感到有竞争力,归属感——相互平等、联系、被尊重的感觉,权力感——抉择权、自治权,自由感——自我调控、自我接纳,(摘自《自主课堂》) 3 )作为研究者,关注什么是教师的研究?如何理解科研兴校?什么是研究,它是一种态度,对任何事情都问一个为什么的态度,是一种行动,总在寻找怎样才能做的更好行动。4)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把学生的每一次激动,变成他们毕生的喜爱。

三、教师要以校为本,研训结合,关注真实教育:教师的个人探究——自我反思;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同伴互助;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大学教师与中小学生教师的合作研究,专业引领。重新理解“教师的研究”: 1 )研究是教师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2 )研究是自觉的行为、精神,是教师成长的阶梯。教师研修:学习—

—研究——行动——反思,开放,敏锐,反思。

(一) 赤峰市红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实验区教研室特级教师——郭小荣《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基于实践的思考》

(二) 认识课程改革: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①为什么而教,为分数而教;②教了什么,教知识,教做题(知识绝大多数学生很多没用,有用的不需那么难);③怎么教的,为应试而教,做题,精讲多练是最好的办法;把学生教成了什么,选拔的教学,淘汰的教学,必然导致极端的教学,一部分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一部分变成厌恶学习,更憎恨做题的判逆者。教育的本质:教育方针,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书是教师的职责,但不是全部,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不是指的教育模式,而是在教育行为中体现的思想观念,符全教育方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对立的统一,扭曲的教育向教育本质规律的回归。态度,实践,思考,理念(基本观点是自己的,理论可以是别人的)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 )教学目标方向的问题,会做题,能做事,会做人,为人民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三维目标不能有机结合。知识教育问题,新的知识观——个人知识,实践的知识,方法的知识。课改忽视知识,学科本位,还是人的发展为本,加强校本教学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学习方法的总结,处理信息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传统认识的影响,应试教育影响,对过程与方法的理解不够,对学科能力培养的研究不够,教师对新课程的不适应,教师的基本素养/培养能力,增强意识,逐步探索学科能力培养的规律,注重实践,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在备课研究中把能力培养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置;价值观教育问题,过于强调价值观而忽视情感的作用,价值观并非大道理,重视学科情感培养,认识到学习兴趣对人生态度的作用,情感是基础。大道理的灌输往往是空洞的说教,容易使学生逆返,也可能使他们学会虚假。学习方式方面的问题,自主学习很难把握,“自主”换成“主动”学习,在小中学阶段,自主学习不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提倡主动学习,有些“探究”活动没有探究价值,“合作探究”缺少探索和深究,课堂上缺少个人的独立思考。“活动中有限自主”。原因,担心学生问,为迎合新改而探究;探究有度,提倡探究不可排拆,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是问题化的,思考交流多,问题交流少。讨论中问题——指向不明确,各自准备展示自己,互不关注,缺少评价与辩论,主动接受信息不多,真正参与不够,实质是个体独立学习,没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合作、交流。原因:问题不集中,师无明确指向,各抒主见,无各自问题,讲座的话题无认识上的分歧,师无适时恰当的引导,讨论深入。

(三) 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①任务不适,时间不足;②常驻代表,组内外一言堂;③后进生缺少学习各级性;④独立学习不够,无明确分工;⑤师对小组内学习状况关注不够;⑥同一问题先小组后全班有必要吗?⑦时

效不大的轻松几分钟,成了教学常规。小组内人际关系影响着学生参与效果,随机互助交流,要加强预习,是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可提高课堂效率,不同的预习作业有利于因材施教,对后进生尤为重要,同时间用于预习比作业更有效,要加强练习的研究。

四、关于备课加强课例研究,校本教材的研究。课的目标是课的出发点和归宿,集体备课,整体设计不够,抓关键意识不强,争论不休,各自为见,共同关注不够,质疑不够,没受到关注尊严,所有参与者应事先备课,教学步骤的目的,教材处理意识不强,在备课中发展自己,研究如何备课,语文整体把握,局部评析“阅读”讲授法加强朗读,减少齐读。

国家基础教育司司长,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新观念、新课程、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

(一) 1、均衡发展; 2、应试教育追求一阵子,素质教育追求一辈子; 3、终身学习; 4、现代人才观点:做人、成才、单一人才——复合人才; 5、科学的评价观,家庭教育四生四轻:重知识轻德充,重理论轻实践,重身体轻心理,重言教轻身教;培养品德从孝敬父母抓起,智育从小处抓起,礼貌从敬师抓起,能力从劳动抓起,激励学生,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内在潜力; 6、教育属性——知识产业,报务待业二性,基础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定性为专业高等教育。

(二) 1、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注重学生创新(造)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学生不是承载知识的容器,而是待点燃的火把,老师就是点燃火把的人。;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4、获取新知识能力,会利用工具:查字典,使用图书馆,上网; 5、创新意识的培养,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①多给学生休闲时间;②处理好几个关系,创造与创新(知识重组),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课堂主渠道与多渠道的关系;③提高认识,付诸教改实践;④提高教师创造意识,创新精神。

(1) (3)体育美育: 1 )树立健康第一,为祖国健康工作 40 年的意识; 2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3 )加强德育工作(人的成长是有关键期的,比如说话是 0 —— 6 岁),学校设社会工作岗位,轮流担任,多给学生评价,开展诚信教育。在写给学生的评定上,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你”,成绩评价改全面综合素质评价,枯燥评价为个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为成长,结结评语。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五、继承发扬我国基础教育优势;( 2 )一分为二评价基础教育问题;( 3 )如何评价素质教育质量;应试教育考学校、教育思想、办学行为;( 4 )“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是新课改的灵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给学生学会与学生会学,传授教学与师生互动学习,( 5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

内蒙古教学研究室主任、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田万龙

(一)综合: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做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是这次课改的最大亮点。

课程分为学科类:语文、数学„„;非学科类:活动类„„。另课程分类: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选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 1 )确定研究课题; 2 )确定组织(人数及各组成员,活动时间范围,需准备的资料与工具,活动计划); 3 )确定活动方式(师生互助合作式与学生自主探究式); 4 )总结交流(撰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出墙报,展览,办刊物,开辩论会,研讨会,口头报告等形式)

(二)成长记录袋:是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它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理解,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绩。

(四)

(三)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1 )积极地旁观(不干涉); 2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让学生想说、敢说、大胆地说); 3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只有对能自律的人,能负责的人,我们才说,就按你说的去做吧,那样可能是对的。——马斯洛)学习小组成员分工:组长,记录员,纪律员,结果汇报员等。教师人微言轻促进者,其角色表现为:( 1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 3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4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5 )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6 )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7 )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1) 教师由谆谆教导者转化为学生成长咯上的引导者: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2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生由他主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1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基本品质)——我要学; 2 )自主是一种独立学习(核心品质)——我能学; 3 )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学习(自我监控)——我想学。

(五)以参与求体验,以参与求发展,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快乐: 1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从交往的目的看,教学交往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教师专业品质: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学生观、自我发现观);具有多层面的知识框架(大知识观);具有复合型的能力结构(多元智力理论)。2)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过去有困难的教师——知识系统不完备,语言表达不顺畅,基本功较差„„;现在有困难教师——不善于交际,缺少人际交往技能(倾听、沟通、交流、合作),未来的教育是倾听者的教育,如何倾听——接纳和平等,专注和警觉,鉴赏和

学习,执着和冷静,参与和体验。倾听学生什么,欲望、要求、情感、思想、状态、疾病、差异、与人的关系„„。在教学交往中重构师生关系,教师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拿出真理的人。新课程中如何评价老师的课:就是看学生能否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世界上最理想的教育就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和美国的高等教育。教师由教材的照搬者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要有一种态度:探索、反思、自觉、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美国人眼中好老师:兴趣人,智慧人,有心人,榜样人。新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新课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总目标: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体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 2 )改变课程过于结构,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生书本知识的现状,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4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闻写作培训班讲义

新一届村两委培训班讲义

妇干培训班讲义

培训讲义

省级骨干班主任及培训者省级培训班心得

小学写字教学培训者培训班学习汇报

小学写字教学培训者培训班学习汇报

贵州省幼儿园培训者培训班心得体会 蔡莲

招标培训班讲义(监管办)

创新社会管理培训班讲义

全区培训者培训班讲义
《全区培训者培训班讲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