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解读童心

发布时间:2020-03-02 13:51: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解读童心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摘 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要求:“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解读儿童,是教育幼儿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儿童的言语、行为、作品蕴涵着大量的信息,这是了解他们的绝好机会。我们要关注儿童的言行,在活动中了解他们;站在儿童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解读儿童的作品、记录,聆听“100种语言”。通过观察、倾听、交流、分析、参与、提供材料等有效策略,准确解读儿童,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解读

角度

策略

【正

文】 案例描述:

娃娃家,小女孩佳佳盯着桌上的玩具草莓看,好一会儿,她把玩具草莓拿到手中,翻去转来很仔细地看(大概是想看看它是不是真的),然后,试着把它往嘴里送,这时老师走来了,大声说:“玩具是假的,不能咬。”佳佳听了老师的话,似乎吃了一惊,她放下玩具,慢慢走开了。

在学具活动中,教师请小朋友拿出了老虎、狮子、老鹰、黄鹂鸟、大雁、熊猫,进行分类找朋友,然后分别请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罗鑫站起来说:“老师,鸭嘴兽和狮子是朋友。”这时,教师说:“我的问题是把桌上的这些动物分类,它们哪些是好朋友,听好问题再回答。”说完,她又选择别的孩子回答问题了。

在“我和老师在一起”的主题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画出了他们和老师在一起的情景。王诗韵画的是和老师一起参观小学,画面上有高大的校门、橘色的教学楼、绿绿的大树,中间是老师和她手牵手。但老师发现,画中老师和小朋友的衣服都没有颜色,于是,就走过去说,“来,再给她们穿上漂亮的衣裳”。诗韵小声说:“参观小学那天,我们两个就是穿的白衣裳……”。老师又说:“全是白色不好看,来,涂上颜色,这样好看些!”诗韵不情愿地拿起油画棒开始给衣服涂色。

……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儿童的言语、行为、作品蕴涵着大量的信息,这是我们了解他们的绝好机会,但是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在解读幼儿的教育实践中,老师还不太会解读儿童,观察并准确的分析判断儿童行为的能力较差,对儿童的行为领悟力不强,观察了解儿童的技能并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不够,导致我们失去了很多很好的教育契机,使我们的教育无的放失、隔靴搔痒。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教师要“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获得满足和成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只有了解儿童,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能否恰当地解读儿童,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果。

那么,从哪些方面去解读儿童、怎样解读儿童呢?

一、解读的角度

(一)关注儿童的言行,在活动中了解儿童。

1.通过儿童在一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儿童的个别差异。 案例:拼图

徐玉航和罗竹雨来到了益智区,在拼图材料前,徐玉航很快选好了一幅城堡拼图回到座位,他一下子把拼图卡从盒子中全部倒了出来,然后随意拿了一块图卡,边试边拼图。开始还比较顺利,拼了几块之后,他似乎遇到了困难,找不到合适的图块,于是开始拿图块一块一块地摆、试,不合适又换,换了多次,没有找到合适的,他停了一会儿,又去别的活动区了。罗竹雨先后拿了几幅图,最后选择了喜洋洋拼图。她先看了一会儿图,然后选择了边缘有直线的图卡,先拼四周,她边看边比划,很快就拼了一半,大概形状已经出来了。但这时她遇到了困难,手里的一块图卡左摆、右摆,怎么都拼不对。又换了一块图卡,还是拼不对。这时,她停了下来,从旁边的材料桌上找到了这幅拼图的原图,然后坐下对照着原图又认真拼起来。活动结束时,罗竹雨完成了她的拼图,徐玉航的拼图一直没有完成。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虽然是相同的拼图活动,两个孩子所表现出的认知经验、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学习品质是不同的。徐玉航对拼图没有太清晰的概念,随意地选择材料,试探性地进行拼图,他的观察、推理能力以及坚持性、专注程度等还暂时不能帮助他完成拼图任务。罗竹雨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推理能力较强,可能也有一定的拼图经验,在拼图的过程中非常专注,不怕困难,积极想办法,大胆尝试,最终获得了成功。通过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我们可以了解幼儿的差异。作为教师,只有理解和尊重了幼儿发展中的个别差异,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幼儿,采取有效的措施,支持和引导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

2.通过儿童的语言,了解他们想法、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水平等。 案例:走近小学——我心目中的小学

幼小衔接是大班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年的幼小衔接选什么内容好呢,为了了解孩子们对小学的认识、想法,我向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心目中的小学是什么样子的?

●“上课不能乱讲话”

●“老师很凶的,作业做不完会被批评的” ●“上课不能上厕所”

●“上小学不能迟到,每天要很早起床”

……

通过提问、交谈,我了解到孩子们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认识,但存在着片面性,尤其对小学规则比较惧怕,在了解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后,我确定了我们班幼小衔接的重点,那就是——怎样让幼儿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入学规则、认同入学规则?

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通过开放的问题也是解读儿童的重要途径。

(二)站在儿童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我们不要用成人的观点看儿童,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极力寻找儿童言行的逻辑,努力地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

案例:

区角活动时,小雨在科学区守着一堆材料却没有观察和记录,而是把一些木块、石头、塑料等材料放入水中,然后不停的把它们舀出来、再放进去,我看见了,对他说:“把这些东西放在水中,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哪些东西在水里会沉?哪些东西在水里会浮?把你的发现记下来好吗?” 。交代完,我到别的区角转了一圈,回来后,发现小雨还在做相同的动作,并且一副笑眯眯、美滋滋的样子。 “这孩子在干什么?”我暗暗在想,这次,我换了种问法,“小雨,在玩什么?”,“我在炸油糍(一种油炸食品)”,原来小雨是在科学区里

做起了炸食品的游戏。在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后,我并没有怪他,而是在餐厅投放了新的材料,满足了小雨的需要。

我们不能轻率地对孩子的某些“违反常规的行为”定性,而应真诚地相信每个孩子的行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们应设法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看到他们真实的需求和动机,满足幼儿的需要,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

案例:自然角里,种植了许多植物,有花生、红薯、豆苗、蒜,孩子们非常关注,每天浇水、观察和记录。有一天,小朋友来告状:“张老师,杨佳佳把自然角里的花生、红薯全部拔出来了”。我过去一看,自然角里一片狼藉,花生、红薯被抜了出来,散落在架子上、地上,杨佳佳手里还拿着一株花生苗。我急了,大声喊:“杨佳佳,你不知道这样他们会死吗?”杨佳佳低着头,一副怯怯的样子。看到孩子这表情,我意识到自己太着急了,于是,我缓和了语气问:“是你抜的吗?为什么这么做?”杨佳佳看了我一眼,说:“老师,你不是说花生、红薯长在土里吗?我想看看它们长出来没有,是不是真的长在土里?”哦,原来孩子不是捣乱,只是想亲自看看花生、红薯是不是长在土里,而这不正是孩子学习的特点吗?我差点错怪了他。

孩子在认识事物时,常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他们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我们要寻求儿童真实的动机,不要急于批评或制止他们,而要真诚地询问,耐心地倾听和观察,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

上面两个案例让我感到,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有多么重要!只有深刻解读儿童,了解儿童行为、语言背后的想法和感受,发现他们真正的需求,我们的指导才会有的放矢!才能实实在在落实《纲要》、《指南》的精神。

(三)解读儿童的作品、记录,聆听“100种语言”。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熟练地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思想,他们往往通过绘画、制作等多种形式表达他们眼中的五彩世界。因此,解读儿童的作品,也

是了解孩子的重要方式。

案例:我的家乡

在“我的家乡”的绘画活动中,婷婷画了个像三角形一样的东西,我问她画的是什么?婷婷让我猜,我说是“一张蹦床?”“不是”“一张大桌子?”“不是”“这是我设计的翠屏山天桥。”婷婷得意的介绍说:“它从两边是上,一边下,就像我们幼儿园的滑滑梯一样。上楼梯慢,滑滑梯快,所以是两条梯子上,一条滑梯下,这样就不会挤了。”交流环节,我请小朋友来猜猜婷婷画的是什么,然后请她亲自介绍她设计的翠屏天桥,最后,我把她的设计做了个简单的文字说明,放到了作品展示区,不时引来孩子们更多的的讨论。

案例:在“我的家乡”主题建构活动中,小朋友对搭建什么展开了讨论。孩子们讨论得正起劲时,我发现洋洋在角落里摆弄着什么。我走过去一看,洋洋用积木搭了好几个比较高大长方体一样的东西,排成了一排,上面还放上了一些竹枝。洋洋见我过来,很高兴地向给我介绍,“张老师,你看我搭的烧烤架子。” 原来孩子搭建的是这个,我开始还以为是房子或公园里的长廊呢,“那这些竹枝是什么呢?”“这些(竹枝)就是菜呀,我搭了四个了,我还要搭,我要搭烧烤一条街。”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每个儿童都会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充满稚气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认识、想法,这些独特的“作品”,是我们走近儿童、解读儿童的最有力的中介之一。我们必须重视儿童的作品,通过作品,解读儿童活动时的设想、意图,加深对每个儿童发展的理解。

二、常用解读的策略

上述解读儿童的角度、内容的案例中,同时也蕴藏着许多解读儿童的策略。

(一)观察。“观察,不是只是看到幼儿在干什么,而是感受到幼儿要干什么和想什么”。观察是透过教师的感官知觉儿童的历程,是教师用心体会儿童行为背后的真相。我们不仅需要敏感的眼睛、耳朵,而且需要敏感的心灵,进入儿童的内心,体察儿童的心声。我们可以根据观察的目的、对象和内容,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读懂儿童。

(二)倾听。“关注儿童并以行动来倾听他们的声音,是关注幼儿、了解幼儿的最好方式”。通过倾听,我们可以了解孩子更多的真实想法。老师在倾听时,不仅要非常专注、仔细地倾听儿童的感受、想法,同时还要通过自己的语言、眼神、肢体动作等对儿童的这些感受、想法作出适时、适宜的反应,切忌一心二用,心不在焉。

(三)交流。儿童的真实想法有时会隐藏在对话中,通过提问、交流,也是了解他们的重要方式。老师要善于建立接纳、关爱和支持的环境,和儿童进行平等、自然的、无拘无束的交流。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畅所欲言,让我们获得许多“意外之喜”。

(四)分析。教师不仅是一位观察者、倾听者,更要是一位分析者、思考者。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对儿童的言行进行分析和思考,反思和解释儿童的行为,在儿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调整改进教育措施,促进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

(五)提供材料。老师可以为儿童提供条件和相关的材料。如提供材料、帮助儿童建立、布置一些展示区,让他们将各种表达表现的资料充分展示出来,也可以提供相关的视频、照片、图书等,通过这些相关材料,引发儿童对已有经验、经历的回忆、表达,帮助我们了解孩子。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参与儿童的活动,如扮演某个角色,或创设某个情景等,在参与儿童的活动中,进一步引发儿童的表达和表现,了解他们。

总之,恰当地解读儿童,努力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对儿童进行指导前,教师一定要准确、动态地解读儿童。既要理解儿童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内心,更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及其所处的具体情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准确地解读他们的发展水平、发展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实施积极有效的指导,真正促进孩子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解读童心1

童心画语解读

解读童心作业一

童心演讲稿

广平县童心

开启童心

孩童心

童心感恩

童心飞扬

美丽童心

解读童心
《解读童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解读童心案例 童心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