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曲线与方程的教学反思(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03:49: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曲线与方程”的教学反思

上海曹杨二中

桂思铭 (200062)

一、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

本内容包含“曲线与方程”和“求曲线的方程”。前一小节引入“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概念,并通过概念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概念;后一小节给出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求轨迹方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曲线方程的概念.在先前的教学设计中,主要考虑贯彻教材编写意图问题,注重利用学生在学习“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中建立的已有经验,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安排充分注意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概念。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理解概念、发展能力都有积极意义,但做好这一点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归纳、思考、总结.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在概念的引入上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教学设计的预设比较一致,这是设计中值得肯定的一面.先前的设计的不足主要是没有充分重视轨迹方程的求解过程.要完整地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重视概念形成发展过程的同时还需要重视习题内容的处理.我们来看教材中的一个习题(37页练习3): 如图,已知点C的坐标是(2,2),过点C的直线CA与x轴交于点A,过点C与直线CA垂直的直线CB与y轴交于点B.设点M是线段AB的中点,求点M的轨迹方程.这个问题的解答途径主要有两种: (1)用RtACB和RtAOB有公共的斜边AB这一特性,得出点M到定点O及C的距离相同,得出所求的轨迹就是线段OC的垂直平分线,因此可以利用例2的方法来求解; (2)引入一个参数,设直线AC的斜率为k,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将点M的坐标用k来表示,最后消去参数.这两种方法学生都比较陌生,前一种解法的“平面几何味道”很浓,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后一种解法主要是用参数方程的思想,学生没有接触过,没有可以模仿的例题,独立解决有困难,需要教师的铺垫与归纳.

同样,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上的习题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教学中,通过例题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到“曲线与方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任务.鉴于上述分析,应将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列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一个课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增加一个课时.

二、对教学设计的调整

基于上面的思考,现将教学设计作一个调整,将本节内容改成两节课完成,两节课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课 2.1.1曲线与方程的全部内容加上2.1.1求曲线的方程例2; 第二课 例3结合作业分析,归纳几种主要的求轨迹方程的方法.下面是修改后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

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复习回顾下列内容,并思考:从中可以归结出哪些观点? 片断1 数学2第三章中直线与方程的章头语:

„„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方法,它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建立直线方程.然后通过方程,研究直线的有关性质„„.片断2 第四章 圆与方程的章头语

„„建立圆的方程.通过圆的方程,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片断3 数学2中第97页的思考栏目

(1)平面直角系中的每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2)每一个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能表示一条直线吗? (二)概念导入

1.通过投影呈现上述片断,让学生回答从中可以得出哪些主要信息? (从上述片断中可以提炼出观点:①解析几何主要是通过方程来研究几何问题;②二元一次方程和直线间具有一一对应关系;③片断3也提供了建立方程和曲线联系的途径;④更一般的,可以先建立曲线的方程,通过方程来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 2.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标题 “曲线与方程”。 3.为了帮助学生给曲线的方程下定义,进一步提供以下问题: (1)写出表示下列图形(实线部分)的方程:

(i) (ii) (2)作下列方程所表示的图形:

(i)yx1(0x2); (ii)y1x2.(通过具体问题体会“纯粹性”和“完备性”。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通过追问的方式,在上述两点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结合对前面问题的观察分析,请学生给曲线的方程下个定义:

一般地,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看作点的集合或某种条件的点的轨迹)上的点

2 与一个二元方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 (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5.证明与两条坐标轴的距离的积是常数k(k0)的点的轨迹方程是xyk.(1)先用信息技术展示“与两条坐标轴的距离的积是常数k(k0)的点的轨迹”,再引导学生分析,明确解题任务——要证明轨迹方程为xyk,就是要证明两个命题:轨迹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xyk,并且方程xyk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轨迹上; (2)教师展示证明过程,帮助学生规范证明的书写,体会解题过程.(三)求曲线的方程

1.对什么是求曲线的方程作简单讲解(结合前面的问题来讲解,明确求曲线的方程是要做什么工作,要注意哪些问题)。

2.通过投影显示例2的内容,请学生阅读例2,学习解题的方法(这里将直线看作点的轨迹), 并对照例2的解题步骤,写出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37页上的练习1.2,请学生谈谈这两个题主要帮助自己加深了对哪些问题的认识? 2.阅读37页上的练习3,教师用几何软件作轨迹图形(线段OC的垂直平分线)然后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的方法.(设计说明:前面已分析了学生解这个问题的困难所在,先用软件作图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有了轨迹可以启发学生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将问题进行转化,同时也可以对解题中为什么要引入参数,如何引入参数作一些必要的说明,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 目标检测还是延用原来的内容.家庭作业习题2.1 的A组习题,再补充一个习题:

已知在长为2a线段AB上有一个动点P,以AP、BP为边在AB的同一侧作等边三角形APM、PNB,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线段MN的中点Q的轨迹方程.(这个习题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体会解析法的思想,体会运用参数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三、对教学设计中“问题串”的思考

本课题在前期研究中确定,教学设计以问题串的形式进行,这种做法的实际意义在于:便于课题组成员之间相互借鉴,同时能促进设计者更好地思考、把握好教学的细节,在课后也便于总结回顾和修改.经过较长时间的对“问题串”设计的思考,我认为“问题串”可以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模式:

串联模式

并联模式

“串联模式”通常是将一个大的问题肢解成若干小问题,通过小问题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而得出结论,其优势是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操作,缺点是不够开放,有时会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而“并联模式”优势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较大,更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但针对性不如前一种强.这两种模式各有特点,我们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合理的加以运用.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希望学生能通过问题的引导自己得出结论,这就需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素材来帮助学习活动,进行概括总结。在开始阶段,我要求学生回顾过去学过的相关内容,目的是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一个比较开放的背景,使学生的思考活动有一个合适的出发点,知道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去研究,从而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在这个大背景下,再结合具体问题,进一步深入概念的本质。因此,我设计的“问题串”相对比较开放。在教学实施中,我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形,对“问题”作了一些调整和补充,从实施过程看,这种调整是必要的,教学效果是好的. 4

“曲线与方程”教学设计

2.1曲线与方程 教学设计 教案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的教学设计

曲线的参数方程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曲线与方程的教学反思(材料)
《曲线与方程的教学反思(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