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

发布时间:2020-03-02 07:40: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孙子兵法》与社会工作价值观初探

08070225508社本2班王海波

【摘要】中国传统社会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但已出现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深刻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仁爱思想、爱国济世思想以及救助弱者的思想中。《孙子兵法》是兵家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被人们尊为“谈兵之祖”,孙子在谈军事战略与战术的时候,无不渗透着儒家的那种人文关怀的仁爱思想与人本思想,闪烁着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观念。

【关键词】 孙子兵法社会工作价值观

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属于外来产物,因而在中国本土上发展社会工作就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尽量寻找社会工作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开创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之路,创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莫过于其蕴涵的哲理智慧,跨越时空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行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工作理论,但已具备了社会工作的一些价值观。《孙子兵法》是古代兵学的开山之作,也是古代兵学思想之集大成者。它倡导“兵者,常以仁义为本。”《孙子兵法》在基本理念上与儒家思想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国之大事”和民心向背的一些基本思想,两者都有相同之处。孙子提倡的“义战思想”等,也无不体现了儒家的仁爱与民本思想,闪耀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光辉。

一、《孙子兵法》中的“人本”思想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相通的。

《孙子兵法》虽然属兵家之作,但其思想内涵却极为丰富,字里行间无处不体现着儒家的仁、义、礼等道德观念,民本思想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其实,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尚书》中便有“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治民抵惧,不敢荒宁”和“唯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说法。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则主要散见于《左传》、- 1 -

《论语》、《墨子》等典籍。孔了继承了《左传》中所述的民本思维,大力反思了国家暴力,提出“仁者爱人”原则,主张重教化而轻刑罚,强调“使民如承大祭”。战国时民本思潮进入鼎盛阶段。孟柯呼吁救民于“倒悬”及“水深火热”中强调从“恒产”着手建立和谐社会,在君民关系上则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深入阐发了“忧民之忧”及“与民同乐”的思想。荀况也发出了许多振聋之音,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和“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墨家的“兼爱”、“非攻”和道家的“无为”思想中也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本愿望。在《孟子》中“民”字约出现过200处,孟了提出“民贵君轻”的命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更是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并逐步深化。春秋末年,频繁无情的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受到军事家们的格外重视。《孙子兵法》体现了较多的“重民”思想,《作战篇》曰:“国之贫于师者运输,运输则白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白姓则竭,则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孙了在进攻的战略方面,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持久战。因为持久战给国家尤其是给白姓造成了严重的灾难。“运输”、“贵卖”、“则竭”都直接关系到白姓的利益乃至生死存亡。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潜力,百姓之费,公家之费,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战争增加了国家的开支,给百姓带来了繁重的税收,给家庭带来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孙子的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

在《火攻篇》中,孙武提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功,不合于利而止。”这体现了爱民的思想,君主不能以一时之气下令攻打,而置百姓于不顾。在《谋攻篇》又云:“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故上兵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故知胜之有五:知可以战者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武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才是“全胜”的真正思想,深刻体现了对人民的“仁爱”。治国与治军,百姓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君主要把“爱民”当作为政的根本,治理天下的首要任务就是“爱民”,在战争中,不但要爱护本国人民,还要爱护敌方人民。对于前面所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中最好的,是以“全”为上,而向我们称臣的敌人只是屈服于我方外在强大的压力,“卒善而养之,是谓圣敌而益强”。善用兵者,修道以保法,故能谓胜败之政。让对方真正的从心

里接受我方,必须感化,保持法度的公平、公正、严明,施行“仁”,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

在《作战篇》中,孙武提出,“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二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孙武站在人民大众的角度,力图将战争的捅苦降至最低。在《谋攻篇》中,孙武提出,“是故白战白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和对方交战时,即使赢得战争自己也会付出很多,而在未进行战争前敌人就向我们屈服,不是说我方未进行任何方式的斗争。看似没有战争,实际紧锣密鼓,如用其他方式例如间谍、说客等。用“伐谋”与“伐交”来战胜敌人。在未开战前,先了解敌人的计谋,挫败敌人的战略计划,采取促使以破之,防患于未然的方法。如遇到强大的敌人,则寻求外交上的乎段,故《谋攻篇》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这几种方法灵活多变,可相互配合。这种非军事战争是通过各种非战争的方式来取得胜利的,但这种胜利又不依赖于战场上的斗争,而这中间又有着深刻的智慧,可通过“智斗”来实现。在《谋攻篇》中,孙武提出了预知战争的五种情况,而这种种的战略思想,就是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这样战争的动员面就小,对老白姓的生活波及面就不大。孙子的民本思想对后来的历史上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甚至农民起义领袖都受到了孔子“均平”思想的影响,并设计过不少济贫方案并加以推行。

从所述可以看到,在孙武以“全胜”为战争的主要观点中,也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大凡智者,必有“爱民”之心。历史的经验证明,如果君卞不关心民生疾苦,民众就会反叛,所以只有以民为本,统治者的地位才会稳固。

二、《孙子兵法》中的“仁爱”和“体恤弱者”思想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相通的。

在实际作战中,要想战胜敌人,不仅要有精明强干的将领,而且将领对君主的命令不可以机械的执行。孙武对战争中将帅的作用、素质以及各方面条件都非常重视。在《九变篇》中,孙武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了将领素质的某种缺陷可能导致的危机,提出,“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孙武又提出了将帅应具备“智、信、仁、勇、严”五德齐全。在《谋攻篇》中又提出“故知兵之将,生民心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将帅不仅要精明强干,还要足智多谋,随机应变,英勇

善战,公平严明;而目还要以诚待人,一视同仁,爱护士卒,体恤部下。在平时对部属要关爱,但要有度,保持威严,并非娇惯士卒。在训练时,要严格要求。将帅“以菩萨心肠,以霹雳手段”爱兵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治军原则。故“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惧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将帅与士兵的关系是构成军队内部的主要因素,将帅如何对待士兵是治军原则的主体。孙子对人民的体恤,也表现在热爱士兵,主张“爱兵”。

在战前,孙武强调“慎战”,既战,则强调:“兵贵胜,不贵久。”在《作战篇》又提出“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这都体现了孙武“仁爱”的思想。战争久拖不决的话,就会加重普通民众的负担。因为陷于战争泥潭的国家机器,在财力、物力枯竭困窘的情况下,为了支持战争,势必向广大民众加征各种赋税,把战争灾难进一步转嫁到民众头上,从而造成民众的不满,激化社会矛盾。因此,“贵胜”、“不贵久”也是出于爱民、惜民的原则。战争对民众来说,确实是重大的消耗性重荷,它可能会导致人民的不满,进而发生内战。在生产力低下的春秋时期,尤其如此。关于战争速胜的观点,也是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的。

慎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确定一场战争是打还是不打,最根本的准则是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的利益,而非一时之怒。“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一切以国家的利益和大局出发。“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为民是保。”这种把国家的全局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做法包含着“仁”的思想。

用间。孙子曰:“兵者,诡道也。”诡道就是欺骗对方,把自己的真实面日,真实意图隐蔽起来,不能让对方了解。“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武主张用间,极力提倡用间,认为不用间,则“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对正义的战争来说,夺取战争的胜利而“用间”则也是正义的行为。全面掌握敌情,加速敌军的灭亡。“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进而使人民尽早摆脱战争的捅苦,将战争带给人民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战争的巨大耗费相比,用间实在是代价小而收效大的好办法,是掌握主动,出奇制胜的锐利武器,因此必须充分运用。反之,如果因为吝啬金钱爵禄而不重视谍报工作,盲目行动,导致战争的失败,那就是“不仁之至”,必将成为国家和民众的罪人。

“用间”必须是“智慧”与“仁”兼有,非“仁”不能厚赏于“间”。从现代角度看,已具备了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

三《孙子兵法》中的“爱国济世”思想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相通的。

中华民族有崇尚道德之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最突出贡献之。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尤其重视构建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道和仁是孙子论兵的道德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兵者,国之大事’就是基于一种爱国爱民的道德意识。”孙子提出的全胜的理想境界,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小战而屈人之兵乃是用兵的至上境界。他还提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这些论述表明《孙子兵法》的最高追求己然超越了战争本身。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应该在为社会群体奋斗中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古代先秦诸子的代表人物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孙子兵法》也体现了孙子忧天下的意识和在春秋战国大变革的时代勇于创新,将渊博的知识付之于实践的精神。在深层的精神道德层而,我们和古人是相通的,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和激情,这是跨越千年人们仍受其震撼和影响的原囚。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社会工作价值观念的真谛,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是相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丰富源泉。我们要发掘传统文化和社会工作的内在联系,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丰富和发展社会工作理论,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司马琪.十家论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48.

[2]黄朴民.孙子兵法选评[M].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2004.156.

[3]诸子集成·论语[M].上海:上海书店,1986.

[4]孙子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6.188.

[5]曹静,吕锡琛.《孙子兵法》中善的伦理研究[J].东岳论丛,2010.12

[6]张仁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初探[J].社会工作,2004.0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中国社会工作

旅游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