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建立困难老干部帮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4 05:18: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建立困难老干部帮扶机制研究.txt51自信是永不枯竭的源泉,自信是奔腾不息的波涛,自信是急流奋进的渠道,自信是真正的成功之母。建立困难老干部帮扶机制研究

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不断发展,我市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的拉大,仍有一部分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较大贡献的困难老干部,独自承受着生活的各种压力。为此,作为离退休老干部管理机构,必须探索一条符合离退休老干部实际的、且行之有效的帮扶制度或方法,使他们安然度过难关,达到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目的。

看:老干部自身困难种种

行动难。高龄化的趋势必然伴随高龄老干部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必将把老干部的失能率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目前,我市老干部平均年龄达到80岁,最大年龄93岁,其中 65%的老干部患有不同的疾病。他们疾病缠身、身体衰弱,日常行动陷入停顿半停顿状态,起居、吃饭、穿衣都需要人帮助,看病、取药或参加活动明显受限。

特殊用药支付难。虽然老干部的基本医疗有保障,但对于一些无可替代的特殊药、进口药等“按规定实报实销”之外的医药费支出,仍然没有制度保障,基本依靠老干部个人和家庭解决。这些医药品或辅助器械虽然超出了规定的报销范围,但对于老同志疾病的治疗、健康的恢复至关重要。随着离休干部年龄的增长,疑难病和重症病患者随之增加,这种超出规定报销范围的医药费越来越多,数额也越来越大,日益成为影响老干部基本生活质量的大问题。据了解, 2007年,我市有50多名老干部患有疑难病和重症病,最多的个人承担医药费达30多万元。

护理难。经调查,目前,我市有2名老干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10多名老干部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分别占老干部总人数12%和30%,他们的照料需求将大量增加。与此相对应的,一是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养老院还未设立。二是居家养老的护理、照料问题愈显突出,小型化的家庭必将难以承受其中之重。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其配偶、子女扮演照料主力军的角色。据了解,80%的老干部配偶身体处于衰弱期,95%的城区子女忙于上班,他们很难全天候照料。三是有条件的老干部聘请“保姆”作为家政服务人员,而“保姆”虽然勤劳朴实,但缺乏专业护理知识,难以满足老干部这个特殊群体晚年生活的需要。同时,保姆的工资、住院的护工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老干部的家庭经济造成一定的压力。

精神慰藉难。患有种种疾病,生活缺乏自理能力,或丧偶、子女不在身边、亲朋好友又关爱不足的“空巢老人”,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情感问题,急需心理照顾和抚慰。由于老干部的特殊社会地位,他们对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逐渐衰弱,社会交往越来越少,生活日益孤独、寂寞,时常涌起孤苦伶仃、自卑、自怜等消极情绪,精神慰藉需求对这部分老同志愈显突出。

析:帮扶工作问题多多

——思想认识不清。具体表现为“三不”:一是认识不到位。部分单位和个人认为国家给老干部的各项待遇政策的标准都很高,且各项待遇均已落实到位,不存在什么特殊困难,也不需要什么帮扶。二是部分基层干部态度不端正。认为平时用在老干部身上的各种费用就很高,已成为单位的一大“包袱”,现在再花钱来帮扶困难老干部,更是一种负担。三是对困难老干部主动帮扶意识不强。少数单位对待老干部是“眼高手低”,平时把老干部作为宝贵财富来高眼看待,一旦老同志遇到实际困难需要帮助时就“手低”,不去主动帮助,存在“等、靠、要”思想。

——帮扶投入不足。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投入的资金数量不足。主要是指思想帮扶的多,资金帮扶的少。对困难老干部帮扶时更多是在思想上关心、精神上的慰问,而缺乏一定的财力投入。二是投入的资金渠道不宽。主要是指市级财政帮扶的多,乡级财政投入的少。在涉及困难老干部帮扶时,被认为是“上级部门的事”比较多,且扶助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上级帮扶经费。三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主要是指临时帮扶的多,经常性帮扶的少。目前,对困难老干部的帮扶主要集中在春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期间,其他经常性帮扶开展的较少。

——工作效果不实。主要是缺乏一个长效的帮扶机制。目前,我市困难老干部帮扶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三难”:一是帮扶对象界定难。一些单位和部门对老干部困难的具体原因和表现没有作认真分析,对困难老干部的申报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调查中,在问及“困难老干部如何确定时”,有30%的单位领导认为“不好说”。二是帮扶的措施落实难。从调研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单位无帮扶措施,更缺乏长效帮扶机制,临时行为较多。三是帮扶的效果显现难。一些单位除了走访慰问时送一点慰问金外,对困难老干部政治上关心不够。大多数单位在对困难老干部实施帮扶时,仅采取送钱送物等应急性“输血”式的救济方法,未能从长计议,导致治标不能治本,帮扶效果不明显。

思:健全工作机制切切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帮扶工作的自觉性。做好困难老干部帮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关爱老干部,主动从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助,感情上关怀,精神上激励,条件上改善。因此,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困难老干部特殊“弱势群体”的存在。各级党组织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创新帮扶机制,使党对老干部的关爱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到关注关爱困难老干部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重要意义。各级党组织要在思想、生活上主动关心、关注、关爱困难老干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关注、关爱老干部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完善管理体系,增强帮扶工作的规范性。一是制定帮扶目标。按照高龄多发病、患疑难病和重症病、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发生其他灾害以及无工作、无固定收入的已故的老干部配偶等老干部群体的困难程度,分轻、重、缓、急,确定帮扶目标和措施,确保困难老干部登记归档率、政策落实率、帮扶覆盖率和工作满意率达到100%。二是确定帮扶对象。按照上述标准每年对困难老干部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确定下一年的帮扶对象。同时,要规范困难老干部的申报程序,采取由困难老干部个人提出申请,单位审核申报,并将申报情况进行公示,然后由主管部门申报,财政、老干部局审批并备案的程序进行,确保准确核定帮扶对象,为实施帮扶提供依据。三是界定帮扶标准。要按照当地实际情况,科学界定帮扶的标准。按照生活特别困难、比较困难、暂时困难等档次确定帮扶标准。四是建立帮扶台帐。要结合老干部信息库,建立困难老干部信息台帐,对困难老干部进行分析、归类,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做到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并对台帐进行动态管理,实施针对性帮扶。

加大财政支持,增强帮扶工作的有效性。一是建立困难老干部帮扶基金,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用以解决老干部的特殊困难。通过建立相对固定、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并保持一定比例增长的救助基金,逐步实现帮扶工作的经常化、长期化。二是抓好保障体制的完善工作。要不断完善“两费”保障制度,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同老干部实际就医需求相适应的老干部医药费统筹标准增长机制,适度放宽特殊药、进口药等医药费报销范围,提高“因病生活长期完全不能自理”老干部的护理费标准,着力解决困难老干部“看病难”、“养老难”、“护理难”等问题。三是对无工作、无固定收入的已故的老干部配偶,要视其生活困难程度,实行定期生活补助;对因大病、重灾及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老干部,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困难老干部帮扶基金中给予资助或采取社会救助。

健全各项制度,增强帮扶工作的长效性。一是建立健全社会扶助体系,使困难老干部帮扶工程成为社会保障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各级要把帮扶困难老干部工作放在促进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去思考,将困难老干部与社会弱势群体一道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并提高相应的比重。通过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事业,构建社会帮扶体系,努力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样化服务方式并存的局面。二是整合资源,构建多元化服务网络。要注重发挥财政、卫生、劳动、工会、妇联、团委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优势,把社会服务团体和民间组织力量引入到为老服务当中,为困难老干部提供家政、医疗、亲情等“菜单式”公益服务。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困难老干部帮扶中心,专门负责困难老干部的相关帮扶工作,并在细化服务、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三是建立与困难老干部的“结对”帮扶制度。老干部所在单位或当地老干部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作为某一位特殊困难老干部的联系人。联系人可以利用电话问候、上门探望等方式,及时与老同志沟通思想、交流情况,提供咨询、反馈信息,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建立困难老干部帮扶机制研究

困难老干部帮扶机制及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问题研究

帮扶困难群众工作机制

困难党员帮扶机制

帮扶困难群众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困难老干部帮扶机制的做法与体会

关于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工作的调查报告

关于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工作的调查报告

关于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工作的调查报告

建立健全困难党员帮扶机制

建立困难老干部帮扶机制研究
《建立困难老干部帮扶机制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