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2:44: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3、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能说出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

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处理方法:设计一个“重走长征路”的环节,在“重走”的过程中探寻中央红军的长征原因,总结中央红军走过的省份、经历的重大事件、遇到的艰难险阻,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直观深刻地体会感悟长征精神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难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处理方法:通过表格展示五次反“围剿”中中央红军与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差距,并在表格中呈现出前四次反“围剿”及第五次反“围剿”的指挥者和所采用的战略方针,然后通过层层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红军长征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用具】

长征的资料及图片、课件、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焦作老人通过骑行的方式重走长征路”的视频。

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才在视频里看到了一个花甲老人通过骑行的方式重走了长征路,这一节课,我们也来重走一下长征路,探寻一下长征的起因,追寻一下长征的经过,体会一下长征的精神。

讲授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并在图上标注瑞金的地方出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字样,然后借助超链接进入课件中介绍瑞金的部分,师:“瑞金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也是当时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所在地,但在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

离开这个地方,开始长征,这是为什么呢?”多媒体出示五次反围剿力量、领导人、战略方针、战争结果图,学生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教师旁白:从1930年到1933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大“围剿”。)

问题:

1、前四次反“围剿”,红军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2、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3、对比前四次的胜利和第五次的失败,你发现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的一项是什么?

4、结合以上问题,回答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过渡: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开始长征,长征开始后,博古、李德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的错误,致使红军在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后,兵力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了3万余人。(讲述时,多媒体返回长征路线图,并在图上标注中央红军的行军路线,使讲述与地图相结合,同时,播放湘江战役的相关史料,使学生对战事的惨烈有所了解)。

教师:在湘江战役后,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图是到湘西会师,因此在通往湘西的路上设置重兵。如果去湘西,红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在危机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地图上标示行军路线,凸显乌江、遵义两处)并在这里召开了一次伟大的会议,即遵义会议。(播放遵义会议的视频,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时简记会议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影响,并在播完视频后进行复述。然后小组讨论下面问题:“为什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师提示从会前和会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出示会前中国共产党遭受的挫折的图片以及会后取得的胜利的图片,使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过渡: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危险境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并最终由胜利走向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过渡:遵义会议之前,长征之路走得万分艰险,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的长征之途走得如何?

长征路线图上继续标示中央红军行军路线,遵义到赤水到金沙江段,随后教师结合四渡赤水及巧渡金沙江图片讲解:“四渡赤水红军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则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长征路线图上继续旅程,过了金沙江,则是大渡河,飞越了泸定桥,就进入了雪山,翻过了雪山,就进入了草地,教师播放相关的多媒体图片,使学生在看图片的过程中,感受长征精神。

教师:走过了草地,进入甘肃,再往前就是陕西了,中央红军在历经艰险之后,终于在1935年的10月,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第二年的10月,红二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至此,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那么长征的胜利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展示。

多媒体动态展示长征路线图,教师: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经过了11个省,翻过了18座山,渡过了24条河,打退了一百多万敌人的进攻,在这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中,你从革命前辈们的身上看到了什么,又能学到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长征精神就是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

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师接着提问:请举例说说长征精神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意义?(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以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并形成知识网络)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时间:1934年10月——

1936年

10月

经过 :突破四道防线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长征 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陕北会师——甘肃会宁会师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

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答疑解难(学生就本课内容进行提问,教师解答,3分钟)

巧渡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学生在5分钟内独立完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

1.这首诗描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次最艰苦的斗争?知道作者是谁吗?

2.诗中反映了红军长征克服了那些艰难险阻?

3.诗中“三军”具体指哪支部队?这场斗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

一、可取之处。

1、导入环节完成较好。视频导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

了基础;导入内容的选取不仅贴合了实际生活,而且紧密联系了教学内容。

2、课堂节奏把握得当,时间掌控到位,既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也给学生的练习巩固留下了足够的余地。

3、情感教育贯穿始终。开始的视频为情感教育做了成功的铺垫,中途的“翻雪山、过草地”使情感教育得到升华,最后的长征精神,则成了情感教育的高潮环节。

二、不足之处。

1、重点解析缺乏直观性。在对“遵义会议的意义”的处理上,我采用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得出结论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过于抽象枯燥,直观性不够,应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增强直观性。

2、语言不够准确。作为教师,精准的语言是必备的素质之一,但这次授课中,我却冒出了诸如“同学们,你们认为长征胜利了吗?”这样的问题,这就反映出了我在基本功方面的欠缺,同时也提醒了我,作为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都把锤炼语言放在首位。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

8s1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