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护士执照新增高频考点

发布时间:2020-03-01 18:16: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1年新大纲新增科目高频考点 第十七章 生命发展保健 第一节 计划生育

一、工具避孕

(一)宫内节育器 1.宫内节育器放置术

(1)适应证:凡育龄妇女自愿要求放置且无禁忌证者。

(2)放置时间:①月经干净后3~7天;②产后3个月,剖宫产术后半年;

③人工流产术后;④哺乳期排除早孕者。 总结提示: 产妇在哺乳期也有妊娠的可能,因此哺乳期应排除早孕者才可放置宫内节育器。 (3)健康教育:

1)术后休息3天,1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禁性生活及盆浴2周;3个月内月经或大便时注意有无节育器脱落;

2)复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各复查一次,以后每年复查一次;

3)术后有少量阴道出血及下腹不适,若出现腹痛、发热、出血大于月经量,持续时间大于7天应随时就诊。 2.宫内节育器取出术

(1)取器时间:①月经干净后3~7天,不同房;②出血多者随时取出;③带器妊娠者于人工流产时取出,绝经半年内。

(2)护理要点:术后休息1天,禁止性生活和盆浴2周。

(二)阴茎套

使精液不能入阴道而达到避孕目的。且有防止性疾病传播的作用。

二、其他避孕方法

1.紧急避孕 是未避孕或避孕失败后采取防止妊娠方法。方法有宫内节育器和避孕药物。 2.安全期避孕法 又称自然避孕法。排卵前后4~5天内为易孕期,其他时间不易受孕,被视为安全期。

三、早期妊娠终止方法及护理

(一)人工流产术

1.适应证 因避孕失败要求终止妊娠者;各种疾病不宜妊娠者。 2.术前准备

(1)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适用孕6~10周以内。 (2)人工流产钳刮术:适用于妊娠11~14周者。 3.护理措施

(1)术后在观察室休息1~2小时,注意观察腹痛及阴道流血情况。 (2)嘱受术者保持外阴清洁,1个月内禁止盆浴、性生活。 (3)吸宫术后休息2周;钳刮术后休息2~4周。

(二)药物流产

适用于妊娠7周内者。目前米非司酮与前列腺素配伍为最佳方案。

四、中期妊娠终止方法及护理

妊娠13周至不足28周之间用人工方法终止妊娠为中期妊娠终止。在妊娠13~14周期间常用钳刮术,中期妊娠引产术常用于15~24周妊娠者,需住院引产。 总结提示:流产的方法总结如下:

妊娠7周以内:药物流产(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 妊娠6~10周:负压吸引;

妊娠11~14周:钳刮术;

妊娠15~28周:依沙吖啶引产、水囊引产。 第二节 生长发育

一、小儿年龄划分

(一)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称为胎儿期,约40周。

(二)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到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称围生期(又称围产期)。此期易发生窒息、感染等疾病,死亡率较高。

(三)婴儿期:自出生到满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此期为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四)幼儿期:自1周岁后到满3周岁前称为幼儿期。此期应加强防护,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五)学龄前期:自3岁后到6~7岁入小学前称为学龄前期。

(六)学龄期:自入小学前(6~7岁)到青春期前为学龄期。

(七)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青春期。女孩从11~12岁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到18~20岁为青春期。此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再次加速。

总结提示 注意儿科护理学中的“青春期”与妇产科护理学中“青春期”含义的区别。妇产科中的“青春期”是指从月经初潮开始至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时期。

二、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生后6个月内生长最快,尤其是头3个月,出现生后第一个生长高峰,至青春期生长发育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二)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神经系统发育先快后慢;生殖系统发育先慢后快;淋巴系统则先快而后回缩。

(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小儿一般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至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

三、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高频考点)

(一)体重:是小儿体格生长的代表,是营养情况的重要指标。

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kg。出生后第1个月增加1~1.5kg,3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6kg),1周岁时增至出生时的3倍(9kg);2岁时增至出生时体重的4倍(12kg)。推算公式如下:

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kg) 7~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0.25(kg) 2~12岁:体重(kg)=年龄×2+8(kg)

总结提示 出生体重3公斤,以后每月长2斤,1岁体重为3倍,2岁体重24斤。

(二)身长(高):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全身长度。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1周岁时达到75cm;2周岁时达到85cm。 2~12岁可按下列公式推算:身长(cm)=年龄(岁)×7+70(cm)

(三)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出生时平均为33~34cm,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15岁时54~58cm(接近成人)。

(五)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出生时平均为32cm,比头围小1~2cm。1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约46cm,1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至青春期前其差数(cm)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

(六)牙齿: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约于2岁半乳牙出齐。2岁内乳牙数目为月龄减4~6。

(七)囟门:婴儿出生时前囟约为1.5~2.0cm,1~1.5岁时应闭合。前囟过小或早闭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前囟饱满常提示颅内压增高症,见于脑积水、脑瘤、脑出血等疾病,而前囟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总结提示 小儿出生多个“1”(1岁未萌出乳牙者为乳牙萌出延迟;1~1岁半时前囟应闭合;10~12个月应断奶)。 第三节 小儿保健

一、新生儿期保健

1.合理喂养 婴儿出生后,2小时可按需喂养,鼓励和支持母乳喂养。食后右侧卧位,床头略抬高,避免溢奶引起窒息。

2.保暖 新生儿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55%~65%。

3.预防疾病和意外 按时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出生两周后应口服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4.坚持家庭访视 出院回家后1~2天内初访,生后5~7天周访,半月访视,满月访视。

二、婴儿期保健(高频考点)

1.合理喂养 正常小儿需要在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活动、生长、排泄5个方面获得能量的供给,特别是生长发育的需要,每日需要能量110kcal/kg(460kJ/kg),其中蛋白质约10%~15%,脂肪35%~50%,碳水化合物50%~60%;同时,需要微量元素和水[15mol/(kg·d)]。4个月以上婴儿要讲解辅食添加的原则,如:每次添加一种,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流食到半流食到软食。添加顺序见表17-4-1。根据具体情况指导断奶。断奶应采用渐进的方式,月龄10~12个月,以春、秋季节较为适宜。 表17-4-1 添加辅食顺序

月 龄 食物状态 添加辅食 供给营养素

4~6 泥状食物 米汤、米糊、粥、蛋黄、豆腐、动物血、菜泥、水果泥 补充能量、动、植物蛋白、铁、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

7~9 末状食物 粥、烂面、饼干、蛋、鱼、肝泥、肉末 补充能量、动、蛋白质、铁、锌、维生素

10~12 碎食物 稠粥、软饭、面条、馒头、豆制品、碎肉、油 补充能量、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纤维素

总结提示:小儿辅食的添加遵循由稀到稠的原则,可简单地记为“1汁4泥7末10稠粥”。

2.早期教育

(1)大小便训练:婴儿3个月后可以把尿,会坐后可以练习大小便坐盆,每次约3~5分钟。小便训练可从6个月开始。

(2)动作的发展: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3)语言的培养:

5、6个月开始培养婴儿对简单语言做出动作反应,如用眼睛找询问的物品,用动作回答简单的要求,以发展理解语言的能力。8~9个月开始注意培养有意识地模仿发音,如“爸爸”、“妈妈”等。 附:预防接种

一、计划免疫 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制订的免疫过程。通过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二、免疫程序

1.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表17-1)(高频考点) 表17-1 小儿计划免疫程序

预防病名 结核病 乙型

肝炎 脊髓灰质炎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麻疹 免疫原 卡介苗 乙肝

疫苗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 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 麻疹减毒活疫苗 接种方法 皮内注射 肌内注射 口服 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 初种次数 1 3 3(间隔1个月) 3(间隔4~6周) 1 初种年龄 生后2~3天至2个月内 生后24小时内 1个月 6个月 2个月 3个月

4个月 第一次3个月 第二次4个月

第三次5个月 8个月以上易感儿

总结提示:儿童的免疫接种可利用顺口溜进行记忆:“出生乙肝卡介苗,二月脊灰炎正好,三四五月百白破,八月麻疹岁乙脑”。

2.预防接种的反应及处理

(1)过敏性休克:于注射免疫制剂后数秒钟或数分钟内发生。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周青紫、四肢湿冷、呼吸困难、脉细速、恶心呕吐、惊厥、大小便失禁以至昏迷。此时应使患儿平卧,头稍低,注意保暖,给予氧气吸入,并立即皮下或静脉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ml。

(2)晕针:在接种时或几分钟内,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心跳加快等症状,重者心跳、呼吸减慢,血压下降,知觉丧失。此时应立即使患儿平卧,头稍低,保持安静,饮少量热开水或糖水,一般可恢复正常。数分钟后不恢复正常者,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每次0.5~1ml。 第四节 老年保健

一、老年人的特点

(一)生理特点

(二)心理特点

1.记忆 老年人记忆的保持能力逐渐下降,但远期记忆的保持相对比近期记忆的保持好,他们一般对很久以前的人、经历及发生的事情,保持较好的记忆;而对近期或刚刚发生的事情,记忆不清;老年人的再认能力比回忆能力好;老年人的逻辑记忆比机械记忆好。 2.智力 智力可以分为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液态智力是指获得新观念、洞察复杂关系的能力,如知觉整合能力、近期记忆力、思维敏捷度及反应力和反应速度等。晶态智力是指通过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理解力和常识等。液态智力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减退;而晶态智力不一定随年龄的增长而减退,甚至还有可能提高,直至70~80岁后,才出现缓慢减退。 3.人格 (高频考点) (1)整合良好型:特点为能以高度的生活满意感面对新生活,并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1)重组型:退休后继续积极、广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2)集中型:退休后,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性参与一些比较适合的社会活动。

3)离退型:退休后,人格整合良好,生活满意,但活动水平低,满足于逍遥自在。 (2)防御型:特点为完全否认衰老,雄心不减当年,刻意追求目标。 1)坚持型:退休后,仍继续努力工作,并保持高水平的活动。

2)收缩型:退休后,热衷于饮食保养和体育锻炼,以努力保持自己躯体的外观。 (3)被动依赖型:

1)寻求援助型:需通过外界的帮助以适应老年期的生活,可以成功地从他人处得到心理支持,维持自身生活的满足感。

2)冷漠型:对生活无目标,对任何事物均不关心,几乎不与他人联系、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

(4)整合不良型:特点为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需要在家庭的照顾下和社会组织的帮助下才能生活。

(三)患病特点

1.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 2.多种疾病共存 3.病程长、病情重

4.易发生意识障碍 在患病时常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或引发意识障碍,往往会给诊断、治疗带来困难。

5.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

二、老年人的日常保健

(一)饮食与营养保健 1.营养需求

(1)蛋白质:质优量足。老年人每日蛋白质的摄入以每公斤体重1.0~1.2g为宜;应尽量选择供给生物利用率较高的蛋白质,其摄入量应占蛋白质总量的50%以上。

(2)热量:老年人应根据自身特点,将每日热量摄入控制在6.72~8.4MJ即可;其中60%~70%由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提供,20%~25%由膳食中的脂肪提供,10%~15%由膳食中的蛋白质提供。

2.饮食保健原则

(1)营养比例适当:在保证摄入足够蛋白质的基础上,应限制热量的摄入,选择低脂肪、低糖、低盐、高维生素及富含钙、铁饮食。

(2)科学安排饮食:每日进餐定时定量,早、中、晚三餐食量的比例最好约为:30%、40%、30%,切勿暴饮暴食或过饥过饱。

(二)活动与运动的原则

1.因人而异,选择适宜:一般而言,运动时间以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为宜,每日运动的总时间不超过2小时;运动的强度应以老年人心率维持在110~120次/分为宜,运动后最宜心率的计算方法为:一般老年人可采用运动后最宜心率(次/分)=170-年龄;身体健壮的老年人可采用运动后最高心率(次/分)=180-年龄。

2.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活动或运动的强度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并长期坚持。

(三)日常安全的防护 1.跌倒的防护

(1)自身防护措施 1)老年人在变换体位时,动作不宜过快,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在行走时,速度也不宜过快,迈步前一定要先站稳。

2)老年人洗浴时,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0分钟),温度不宜过高(一般水温以35~40℃为宜),提倡坐式淋浴。

3)老年人外出时,尽量避开拥挤时段,避免上、下公共汽车拥挤。 2.用药安全

(1)老年人用药原则 1)少用药,勿滥用药。 2)注意联合用药。 3)密切关注用药反应。 (2)常用药物的注意事项

1)降压药物:老年人在服用降压药时,应注意降压要适度,一般以收缩压下降10~30mmHg、舒张压下降10~20mmHg为宜;同时应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以确定最佳的用药剂量和服药时间;一般而言,降压药最佳的服用时间为每日7:00点、15:00点和19:00点;睡前不宜服用降压药,以免诱发脑卒中。

2)胰岛素: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服用胰岛素时,应注意监测自身血糖、尿糖的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以免发生低血糖。 第二十一章 人际沟通 第一节 概述

一、人际沟通的基本概念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

1.沟通 沟通是信息发送者遵循一系列共同规则,凭借一定媒介将信息发给信息接受者,并通过反馈以达到理解的过程。

2.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信息交流沟通的过程。

(二)人际沟通的类型

1.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是语言文字为媒介的一种准确、有效、广泛的沟通形式。包括口头语言沟通和书面语言沟通。

2.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是通过非语言媒介,如表情、眼神、姿势、动作等类语言实现的沟通。

总结提示:在复习人际沟通的类型时,考生只需明确语言和文字为语言沟通,其他沟通方式均属于非语言沟通。

二、人际沟通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因素

1.噪声 嘈杂的环境将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

2.距离 沟通者之间的距离不仅会影响沟通者的参与程度,还会影响沟通过程中的气氛。 3.隐秘性 当沟通内容涉及到个人隐私时,若有其他无关人员在场,如同事、朋友、亲友等,将会影响沟通的深度和效果。

(二)个人因素

1.生理因素

(1)永久性生理缺陷:感官功能不健全,如听力、视力障碍;智力不健全,如弱智、痴呆等。

(2)暂时性生理不适:包括疼痛、饥饿、疲劳等暂时性生理不适因素。 2.心理因素 (1)情绪:一般而言,轻松、愉快的情绪可增强沟通者沟通的兴趣和能力;焦虑、烦躁的情绪将干扰沟通者传递、接受信息的能力。沟通者在特定的情绪状态时,常会导致对信息的误解:当沟通者处于愤怒、激动状态时,对某些信息会出现过度的反应;当沟通者处于悲痛、伤感时,对某些信息会出现淡漠、迟钝的反应,从而影响沟通的效果。

(2)个性:一般情况下,热情、直爽、健谈、开朗、大方、善解人意的人容易与他人沟通;而冷漠、拘谨、内向、固执、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很难与他人沟通。

(3)态度:真心、诚恳的态度有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而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可导致沟通障碍。

3.文化因素 文化包括知识、信仰、习俗和价值观等,它规定和调节人的行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很容易使沟通双方产生误解,造成沟通障碍。

4.语言因素 沟通者的语音、语法、语义、语构、措辞及语言的表达方式均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总结提示:考生不需要记忆影响人际沟通的影响因素,只需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判断影响护患沟通的主要因素即可。 第二节 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认知、情感互动和交往行为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1.社会性 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 2.复杂性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人际关系是多方面因素联系起来的,且这些因素均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另一方面,人际关系还具有高度个性化和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特点。

3.多重性 所谓多重性是指人际关系具有多因素和多角色的特点。 4.多变性 人际关系随着年龄、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变化。

5.目的性 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目的性。

二、护理人际关系

(一)护士与患者的关系

1.护患关系的性质与特点

(1)护患关系是帮助系统与被帮助系统的关系:在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护士与患者通过提供帮助和寻求帮助形成特殊的人际关系

(2)护患关系是一种专业性的互动关系:护患关系不是护患之间简单的相遇关系,而是护患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专业性互动关系。

(3)护患关系是一种治疗性的工作关系:治疗性关系是护患关系职业行为的表现,是一种有目标、需要认真促成和谨慎执行的关系,并具有一定强制性。

(4)护士是护患关系后果的主要责任者:作为护理服务的提供者,护士在护患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其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护患关系的发展趋势。因此,一般情况下,护士是促进护患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的推动者,也是护患关系发生障碍的主要责任承担者。

(5)护患关系的实质是满足患者的需要:护士通过提供护理服务满足患者需要是护患关系区别于一般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2.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 (高频考点)

(1)主动-被动型:此模式的特点是“护士为患者做治疗”,模式关系的原型为母亲与婴儿的关系。在此模式中,护士常以“保护者”的形象出现,处于专业知识的优势地位和治疗护理的主动地位,而患者则处于服从护士处置和安排的被动地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此模式主要适用于不能表达主观意愿、不能与护士进行沟通交流的患者,如神志不清、休克、痴呆以及某些精神病患者。

(2)指导-合作型:此模式的特点是“护士告诉患者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模式关系的原型为母亲与儿童的关系。在此模式中,护士常以“指导者”的形象出现,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护理方案和措施,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患者处于“满足护士需要”的被动配合地位,根据自己对护士的信任程度有选择地接受护士的指导并与其合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此模式主要适用于急性患者和外科手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3)共同参与型:此模式的特点是“护士积极协助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模式关系的原型为成人与成人的关系。在此模式中,护士常以“同盟者”的形象出现,为患者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方案,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积极参与护理活动,双方共同分担风险,共享护理成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此模式主要适用于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慢性疾病患者。

总结提示:主动—被动模式相当于生活中的父母与婴儿,婴儿没有自主能力,完全由父母做主,所以主动-被动模式主要适用于昏迷、婴幼儿、全麻等病人;指导—合作型模式相当于生活中的父母与儿童,主要由父母做主,但父母也会考虑儿童的想法,所以指导—合作型模式主要适用于病情较重,但神志清醒的病人;共同参与型模式相当于成人与成人,双方共同决定,所以此模式主要适用于慢性病人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病人。 3.护患关系的发展过程

(1)初始期:亦称熟悉期,是护士与患者的初识阶段,也是护患之间开始建立信任关系的时期。此期的工作重点是建立信任关系,确认患者的需要。

(2)工作期:是护士为患者实施治疗护理的阶段,也是护士完成各项护理任务、患者接受治疗和护理的主要时期。

(3)结束期:经过治疗和护理,患者病情好转或基本康复,已达到预期目标,可以出院休养,护患关系即转入结束期。此期工作重点是与患者共同评价护理目标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尚存的问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 第三节 护理工作中的语言沟通

一、语言沟通的基本知识

(一)语言沟通的类型

1.口头语言沟通 是人们利用有声的自然语言符号系统,通过口述和听觉来实现的。 2.书面语言沟通 是用文字符号进行的信息交流。

(二)护患语言沟通的原则

1.目标性 护患之间的语言沟通是一种有意识、有目标的沟通活动。护士无论是向患者询问一件事、说明一个事实,还是提出一个要求,均应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2.规范性 无论是与患者进行口头语言沟通还是书面语言沟通,护士应做到发音纯正、吐字清楚,用词朴实、准确,语法规范、精炼。

3.尊重性 尊重是确保沟通顺利进行的首要原则。

4.治疗性 在护患的沟通过程中,护士的语言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促进康复的作用。 5.情感性 在语言沟通过程中,护士应以真心诚意的态度,从爱心出发,加强与患者的情感交流,努力做到态度谦和、语言文雅、语音温柔,使患者感到亲切感。

6.艺术性 艺术性的语言沟通不仅可以拉近医护人员与患者和家属的距离,还可以化解医患、护患之间的矛盾。

二、交谈的基本概念

(一)交谈的含义

交谈是语言沟通的一种形式,是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进行的信息传递。交谈是护理工作中最主要的语言沟通形式。

(二)交谈的基本类型

1.个别交谈与小组交谈 根据参与交谈人员的数量,可将交谈分为个别交谈和小组交谈。 (1)个别交谈:是指在特定环境中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以口头语言为载体的信息交流。 (2)小组交谈:是指三人或三人以上的交谈。为了保证效果,小组交谈最好有人组织;参与人员数量最好控制在3~7人,最多不超过20人。 2.面对面交谈与非面对面交谈

(1)面对面交谈:交谈双方同处一个空间,均在彼此视觉范围内,可以借助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帮助表达观点和意见。护患交谈多采用此种形式。

(2)非面对面交谈:人们通过电话、互联网等非面对面方式进行交谈。在非面对面交谈时,交谈双方可不受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也可以避免面对面交谈时可能发生的尴尬场面,使交谈双方心情更加放松、话题更加自由。

3.一般性交谈与治疗性交谈

(1)一般性交谈:一般用于解决一些个人或家庭的问题。交谈的内容比较广泛,一般不涉及健康与疾病问题。

(2)治疗性交谈:一般用于解决健康问题或减轻病痛、促进康复等问题。护患之间交谈多为治疗性交谈。

(三)护患交谈的技巧(高频考点) 1.倾听 倾听是指全神贯注地接受和感受交谈对象发出的全部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并做出全面的理解。在护患交谈过程中,护士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目的明确:在与患者交谈时,护士应善于寻找患者传递信息的价值和含义。 (2)控制干扰:护士应做好充分准备,尽量降低外界的干扰。

(3)目光接触:护士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用30%~60%的时间注视患者的面部,并面带微笑。

(4)姿势投入:护士应面向患者,保持合适的距离和姿势。身体稍微向患者方向倾斜。 (5)及时反馈:护士可通过微微点头、轻声应答“嗯”、“哦”、“是”等,以表示自己正在倾听。

(6)判断慎重:在倾听时,护士不要急于作出判断,应让患者充分诉说,以全面完整地了解情况。

(7)耐心倾听:患者诉说时,护士不要随意插话或打断患者的话题,一定要待患者诉说完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

(8)综合信息:护士应综合信息的全部内容寻找患者谈话的主题,患者主要的非语言行为,以了解其真实想法。 2.核实 核实是指在交谈过程中,为了验证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是否准确所采用的沟通策略,是一种反馈机制。护士可通过重述、澄清两种方式进行核实。

(1)重述:重述包括患者重述和护士重述两种情况,即:一方面,护士将患者的话重复一遍,待患者确认后再继续交谈;另一方面,护士可以请求患者将说过的话重述一遍,待护士确认自己没有听错后再继续交谈。

(2)澄清:护士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患者一些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或不完整的陈述描述清楚,与患者进行核实,从而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3.提问 提问是收集信息和核对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确保交谈围绕主题持续进行的基本方法。 (1)开放式提问:即所问问题的回答没有范围限制,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感受、观点自由回答,护士可从中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其优点是护士可获得更多、更真实的资料;其缺点是需要的时间较长。

(2)封闭式提问:是将问题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患者回答问题的选择性很小,可以通过简单的“是”、“不是”、“有”、“无”等即可回答。其优点是护士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需要的信息;其缺点是患者没有机会解释自己的想法。 4.阐释 即阐述并解释。阐释的基本原则包括: (1)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2)将需要解释的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阐述;

(3)使用委婉的语气向患者阐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患者可以选择接受、部分接受或拒绝。

5.移情 即感情进入的过程。移情是从他人的角度感受、理解他人的感情,是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感情,也不是同情、怜悯他人。 6.沉默 沉默是一种交谈技巧。

(1)表达自己对患者的同情和支持;

(2)给患者提供思考和回忆的时间、诉说和宣泄的机会;

(3)缓解患者过激的情绪和行为;

(4)给自己提供思考、冷静和观察的时间。 (5)鼓励 在与患者的交谈过程中,护士适时对患者进行鼓励,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四节 护理工作中的非语言沟通

一、非语言沟通的基本知识

非语言沟通是借助非语词符号,如人的仪表、服饰、动作、表情等,以非自然语言为载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非语言沟通的主要特点包括真实性、广泛性、持续性、情景性。 1.真实性 非语言沟通往往比语言沟通更能够表露、传递信息的真实含义。

2.广泛性 非语言沟通的运用是极为广泛的,即使在语言差异很大的环境中,人们也可以通过非语言信息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觉,从而实现有效的沟通。

3.持续性 非语言沟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一个互动的环境中,自始至终都有非语言载体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递信息。

4.情景性 在不同的情境中,相同的非语言符号表示不同的含义。

二、护士非语言沟通的主要形式

表情是人类面部的感情,是人类情绪、情感的生理性表露。表情不仅能给人以直观的印象,而且能感染人,是人际沟通的有效形式。

1.目光 目光可以表达和传递感情,也可以显示自身的心理活动,还能影响他人的行为。 (1)目光的作用:①表达情感;②调控互动;③显示关系。 (2)护士目光交流技巧

1)注视角度:护士注视患者时,最好是平视,以显示护士对患者的尊重和护患之间的平等关系。在与患儿交谈时,护士可采取蹲式、半蹲式或坐位;与卧床患者交谈时,可采取坐位或身体尽量前倾,以降低身高等。

2)注视部位:护患沟通时,护士注视患者的部位宜采用社交凝视区域,即以双眼为上线、唇心为下顶角所形成的倒三角区内。

3)注视时间:护患沟通过程中,护士与患者目光接触的时间应不少于全部谈话时间的30%,也不超过谈话全部时间的60%;如果是异性患者,每次目光对视时间应不超过10秒钟。 2.微笑 微笑是一种最常用、最自然、最容易为对方接受的面部表情。 (1)微笑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1)传情达意:护士的微笑能使患者感觉心情舒畅,使其感受到来自护士的关心和尊重,能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改善关系:护士发自内心的微笑可以化解护患之间的矛盾,改善护患关系。 3)优化形象:微笑可以美化护士的形象,陶冶护士的内心世界。

4)促进沟通:护士的微笑可以缩短护患之间的心理距离,缓解患者的紧张、疑虑和不安心理,使患者感受到尊重、理解、温馨和友爱。

(2)护士微笑的艺术

1)真诚:护士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微笑能够使护患沟通在一个轻松的氛围展开,能够真正感动患者。

2)自然:发自内心的微笑应该是心情、语言、神情与笑容的和谐统一。

3)适度:护士对患者微笑时应适度。笑得过分,有讥笑之嫌;笑得过短,给人以虚伪感。 4)适宜:护士的微笑一定要与工作场合、环境、患者的心情相适宜。 3.触摸 触摸是非语言沟通的一种特殊形式,包括抚摸、握手、拥抱等。

(1)触摸的作用

1)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触摸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及良好性格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2)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沟通双方的触摸程度可以反映双方在情感上相互接纳的水平。

3)有利于传递各种信息:如护士触摸高热患者的额部,传递的是护士对患者的关心和对工作负责的信息。

(2)触摸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1)健康评估:如护士触摸腹痛患者的腹部,了解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

2)给予心理支持:触摸是一种无声的安慰和重要的心理支持方式,可以传递关心、理解、体贴、安慰等。产妇分娩时,护士抚摸产妇的腹部或握住产妇的手,产妇会感到安慰,甚至感觉疼痛的减轻。

3)辅助疗法:触摸可以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使人的精神兴奋,减轻因焦虑、紧张而加重的疼痛,有时还能缓解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症状,具有一定的保健和辅助治疗作用。 (3)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特点,采取患者易于接受的触摸方式。 2)根据沟通双方关系的程度,选择恰当的触摸方式。

中考新增考点

政治新增考点

注册护士执照管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新增考点)

中考语文新增考点

新增楼宇智能化考点

司法考试新增考点、法律法规

护士执照考试试题1

考研政治大纲新增考点

护士考点总结

护士执照新增高频考点
《护士执照新增高频考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