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原绪论、第一章辨析题答案[定稿]

发布时间:2020-03-03 15:34: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绪论 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 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他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他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创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办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题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地改造。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有批判的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灭亡的发展趋势。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正确。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主要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题要点

这一说话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第一章辨析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题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就统一于物质,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表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联系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二者是有区别的。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确的指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呢,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里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务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矛盾规律业绩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矛盾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他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题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像新事物的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新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有继承,及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答题要点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逻辑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在思维中的反映的次序和进程。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在现,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细节,具体生动。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通过思维舍弃历史细节、偶然性的偏差,才能抓住历史主流的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更深刻的反映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1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答题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而这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另一方面,现代思维科学方法有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13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不应该得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的意识的结论。首先,人工智能是通过物理的、生物的手段对思维的模拟,尽管人工智能在某方面可以代替和超过人的思维,但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仍是思维实践的产物,模拟者不能替代被模拟者,对人类思维活动一般过程和共性的模拟并不能替代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其次,人工智能自身不具备社会性,它使功能中的社会性是由人赋予和设定的,因而他不会自觉考虑实施指令而形成的社会后果。最后,人工智能没有自身的需求和解决需求的实践活动,因而也就缺乏促使自身的功能发展的内在动因,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而人类思维则是随社会实践和自身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马原辨析题

马原答案第一章

马原辨析题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_绪论

马原辨析题整理版[材料]

马原绪论、第一章辨析题答案[定稿]
《马原绪论、第一章辨析题答案[定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