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荷塘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03 10:03: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用文本教会学生生活

《荷塘月色》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荷塘月色》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中的一篇散文。是朱自清散文代表作之一,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的特点,是一篇公认的美文佳作。

怀着虔诚的心情,我多次教学这篇文章,一直把它作为优美的写景散文来处理,把4-5节的写景作为重点内容,教给学生的是写景的层次、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方法,学生品味到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感受的是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荷塘月色画面。每次教学完,总觉得有一点遗憾和惶恐,《荷塘月色》自1927年发表以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它撼动人心的东西难道就是这几节写景的文字?文学史上有很多写月写荷的文章,为何这篇和作者能成就 “因文成名,因名盛文”的佳话?

今年又教到这篇文章,我抛开所有的资料包括自己以前认真备的教案,就像初读一样,研读文本: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

文章开头就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试想想,一个夏日的深夜,月亮升起、喧嚣停息、妻儿安睡,如此温馨惬意的画面里却坐着一个孤独的人,他觉得这一切和他无关,他的心带着他寻找属于他自己的荷月世界。

„„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结尾像是一串强有力的休止符,敲打着每个孤独者的心弦。一场汹涌澎湃的情感波涛,在无声无息中兴起,又在无声无息中熄灭,周围的人一无所知,即使是最心爱的人,也毫无察觉。

重读经典,我读出了朱自清的孤独,一种无法排解的孤独,一种从屈原到柳宗元人类共有的孤独。顿时,我豁然开朗,他笔下的景为何那样的幽美;他的文字为何那样的深情;他的情感为何那样的忧伤。

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文章激起我强烈的共鸣。我找到了一条通往作者内心的路。因此,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作者是如何排遣自己的“不宁静”的?从文章语言入手品悟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理解散文是特定情境下的特定的情感的产物。教会学生感悟文本背后的生命,进而激发学生自己的生命意识。

案例描述

片断一:知情

师: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生:月下散步。

师:月下散步,很浪漫的事情,苏轼、李白等诗人都有这样的雅兴,你觉得朱自清月下散步时的心情怎样?

生:有点高兴,又有点苦闷。

师:高兴可以理解,因为月色迷人。作者为何会苦闷的呢?从文本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第一节。

师:好,请具体这一节是如何表现作者的心情的?

生:文章开门见山的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然后描绘了一个寂静孤独的氛围,用妻儿反衬自己的无眠苦闷。

生: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孤独。作者心不宁静,可是无人能懂,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默默坐在院子里。

生:最后一节也表现了这种孤独,“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切都静悄悄的,有种孤寂的氛围。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老师也有同感,生活中有些时候有些烦恼我们无法对别人言说,只能自己默默的承受,同学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生:太有了,成绩不理想时,不想和别人诉说,包括自己的父母,因为说了也没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有时候会莫名其妙的感觉,只想一个人静静的呆一会,不想被打扰。

师:是的,有时候,孤独会带给我别样的感受,能让我们对生活更深刻的认识。孤独中的朱自清先生在去荷塘的路上,他是否有这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摘下了平时的面具和枷锁,是个完全自由真实的自己。从“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中可以看出。

师:这确实是个理想的境界,可这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吗?

生:文中说:“到了另一世界”,应该是另一个世界吧。、

师:对,这是朱自清用来排遣自己苦闷孤独的另一个世界。那么,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片断二:析情

师:佛说:一花一世界。朱先生笔下的荷、月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一种朦胧的美。悠悠的,淡淡的。

生:静谧的,淡雅的。

生:我觉得不太美,“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要是我写,就写绚丽的霓虹灯。

生:就是,还有“峭楞楞如鬼一般”,根本就不美嘛。

师: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这里涉及到个人喜好,朱自清性格温和敦厚,他为自己取自佩弦,古人云:佩弦以自急。所以他觉得被淡淡的云层笼盖的月色是恰到好处,最符合他的心境和性格。也正因为如此,他选择派遣孤独苦闷的方式是散步赏景,而不是像李白那样的痛饮三百杯似的一醉方休。

生:所以文中的清香是缕缕的;歌声是飘渺的;月光是静静的;青雾是薄薄的。

师:对啊,作者的情感也是淡淡的,一种淡淡的喜悦。

生:这点我有体会,我郁闷的时候喜欢吃东西,把肚子撑得饱饱的,心情就好了。

师:是的。各人的方式不一样,那么,朱自清先生在无边的荷香月色里消解了自己的“不宁静”了吗?

生:没有,作者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他依旧处在孤独苦闷中。

师:人作为一个独立体存在于世,那就注定了他一世的孤独,只是有人将这孤独玩味得格外深刻。朱自清先生绕着荷塘走了一圈后,他又想到了什么?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生:江南采莲的事情。

生:那是一个热闹风流的季节。

生:我喜欢《采莲赋》里的情景,少男少女夏始春余,荡着小舟,借莲传情,太浪漫了。 师:这一切确实很美,令人向往,这和前文呈现的“荷月世界”有何区别?和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有何区别?

生:这里应该是理想世界吧,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荷月世界是一个独处的和别人隔离的世界。现实世界就是我们平常的生活空间吧。

师:你分析得真好,所以,不论想得有多美好,人还得回到平凡的现实世界来,因此作者最后还是推开了自己的家门进去。

片断三:品情

师:有人说:《荷塘月色》是个双圆结构,从行踪上看,由家出发而后又回到家,从心情上看由“不宁静”又回归到不宁静,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生: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从行踪上看,作者是又回到了原点,但从心情上看,作者并非又回到先前的状态。

师:请你具体的说说。

生:因为“不宁静”,作者想起了日“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结果他欣赏到了符合他心境的朦胧月色,他心里有喜悦,虽然是淡淡的。

生:后来,作者又联想到六朝时的采莲盛况,心中荡起了快乐的涟漪。

师:凭什么这样说?

生:从作者引用《采莲赋》里的句子看,那是一群少男少女互表爱慕之情的情景, “这真是很有趣的事。”,可以看出作者心中的向往。

师:可是,作者一再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表明他怎样的心情呢?

生:这不应该是回归到“不宁静”,我觉得作者在夜游中得到了宁静,柔和的荷月美景让他平静,风流的采莲盛况让他神往。

生:这里好像有一种孤独和哀伤,一种美好不再的哀伤,这种淡淡的哀伤在采莲图里有,在荷月图里也有。

生:这种情形有点有种点乞丐嗮太阳和富翁日光浴,虽然都是在享受阳光但内涵不一样,作者由家出走,最后又回到家,前后的心情是不一样的,一是苦闷孤寂;一是充实满足。 生:我觉得是一个中年男人在品味自己的孤独,一种美丽的孤独。

生:孤独不是寂寞,品味孤独需要强大的内心,我希望我也能有这种强大。

„„

师:都说的很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荷塘月色》这样的名篇,就应该是见仁见智,用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深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就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情味。

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荷塘月色》。

布置作业:以“我的第二世界“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案例反思

以前教这篇课文时,总喜欢介绍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总要把学生带到1927年,带到

朱自清的家庭,其实,经典的作品是跨越时空的,而且是常读常新,过多的陈旧的资料堆砌,反而让学生画地为牢。因此,本次教学时,我打破常规,仅从文本入手,教自己最真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呈现自己最真的感受和理解。师生思想碰撞,产生火花,形成智慧。 散文最大的特征就是无特征,因此教什么无规律可言,这需要教师潜心研读文本,形

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就本文来讲,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言”与“情”,因为“情”之深深,所以“言”之凿凿。“情”是内核,“言”是外壳,本课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味作者的情感,进而欣赏其语言,达到教一篇通一类的目的。在学生感悟了朱自清独自的苦闷哀愁喜悦之情时,4-5节的语言赏析就变得浅显易懂了。甚至有学生文中的句子提出质疑行的解读,如“峭楞楞的如鬼一般”,有学生认为这句破坏了美感,删去较好。

平时,我们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感情粗糙肤浅,认识低幼简单,很难有什么文本能

打动他们,总觉得他们读不懂经典文学。从这课看,我觉得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的老师。怎么打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隔膜?怎样在学生和作者之间架设情感通道?怎样促进学生的知、情、行的统一发展?这些需要老师认真研读精心的设计。本案例分别从“知情”、“析情”、“品情”三个层面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来感知作者的情怀,将心比心,

学生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体验后,就有了自己的思考,课堂表现活跃,不时有妙语横空而出。

语文课堂要有生活意识,要教会学生生活,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以人为本”,本节

课教会学生品味孤独,孤独是每个人必须要经历的一种生活体验,真正孤独的是不会说自己孤独的,只是偶尔长啸几声,或者是无奈的一声叹息(如朱自清),那么,作为一个社会人该如何排解孤独呢?王羲之说: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所以,每个人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第二世界,这样人的精神世界才是全面的完美的,社会也才能是和谐的。读书笔记的布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心灵空间,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

案例启示

1、备课不是写教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老师自己,一个教师的阅历有多丰

富,业务有多精通,思想有多深刻,在备课时都能得到体现,这个环节考查的是老师

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它是一件最能体现教师思想和智慧的事情。

2、课堂是学生正在经历着的生活,是学生心智成熟的驿站,不是把学生训练成解题机器的车间。

3、作业的布置是件需要动心思的事情,作业的批改也是一件需要动心思的事情。这不仅技术含量,更需要艺术含量。因为这也是培养学生细心细腻细致的一个环节。绝不随便应付,那样是人的极大的不尊重。

荷塘怀古

荷塘旧事

荷塘旧事

荷塘 课堂实录

荷塘旧事

青云荷塘

荷塘[版]

荷塘旧事

荷塘旧事

荷塘旧事

荷塘案例
《荷塘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荷塘月色案例 荷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