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和”的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20-03-02 17:20: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和”的文化内涵

2013年10月14日

来源:人民论坛10月上(总第418期)

作者: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孔子研究院院长)

传统经典中的“和”

“和”的历史非常悠久。“和”在甲骨文中为“龢”,后来演变成了“咊”,这两个字形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可以查到。“和”是一个形声字,从“口”,“禾”声。口是用来吃饭的,禾代表粮食。“和”的本意可以理解为:人人都有饭吃,天下就和平;如果没有饭,天下就乱了。我们说“民以食为天”也是同样的意思。

《说文解字》讲“声音相和”,我们现在也讲“唱和”“和声”,“和”有附和的意思,也有和谐的意思。

《周易·中孚卦》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意思是有只鹤在山阴鸣叫,它的孩子应声附和;我有好酒,与你共同享用,这是周易里面最优美最有诗意的一句爻辞。《兑卦》初九爻辞为“和兑,吉”,“兑”是愉悦的意思,同性相遇,不是敌对而是和谐互助,所以大家都很愉悦,结果也是吉祥的。

《尚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帝尧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团结。家族亲密和睦了,又明察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民众也随着变化而友善和睦起来。 “亲九族”就是首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使之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平章百姓”就是继而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进而使各国团结起来,这就是“协和万邦”。

《尚书》中,周公曾讲,家族不和要努力使之和睦;国家之间不和,也应力争使之和谐,这是天的意志。因为当时人们有“天命论”、“君权神授”的观念,君主要“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否则将会失去统治资格,而国家之间的和谐正是天的意志。

从五经的记载来看,《诗经》里有“和羹”一词,指很美味的肉汁。《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了齐景公和晏婴有一段对话,讲“和”与“同”的关系。齐景公曰:“和与同异乎?”晏子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xī hǎi)盐梅,以烹鱼肉,燀(chǎn)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

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肉加上酱醋盐等各种材料,适当调和才能成为美味的汤汁。从政治上说,如果君主认为某个方案是正确的,臣子应当指出其中问题,使之完善;如果君主认为某个方案不好,臣子应当指出其中合理的地方,改掉其中不好的方面。因为应该听取不同的意见,才能使一个政策、方案得到完善,国家才能够治理好。如果唯唯诺诺,始终与君主一致,那就没有进步,“同”就像水加水,没有任何味道。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是这一思想的延续。“和”不排斥不同。正因为有矛盾有冲突,才能和谐、完备。

过去认为“和谐”就是没有冲突和矛盾,实际上是对中国“和同之辨”的一个误解。如果没有冲突、矛盾,讲“和”就没有意义了。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礼的目的是可以促进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仅儒家强调“和”,老子也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为什么要讲“和”?当时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国战争频繁,所以都期望和平、和谐。

《国语·郑语》史伯对郑桓公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涉及到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问题。还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五行是相生相克的,例如水克火,看起来很矛盾、对立的事物,却正是产生新事物的基础。

《周易·系辞传》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阴阳相互融合,才能生成万物。这说明,当时思想认为,有冲突才有和谐,有和谐才能生万物。这是当时中国人一个基本的思想。

民间思想中的“和”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让统治者对“同”产生更多偏好,强调思想要统一。秦朝以法家思想治理天下,对于儒家思想有不同看法,所以有焚书坑儒之事。为了治理的方便,秦朝要求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而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这种条件下,“和”的思想到了民间,变成了“草根文化”。民间对于“和”的追求一直不变,比如中国很多地方,男女结婚时都会供奉“和合二仙”的画像。“百年好合”,“好合”便是有男有女,家庭和谐。

关于“和合二仙”在民间有多种传说。

唐代对于“和”有个故事。一家四口,有兄弟二人。哥哥到边疆打仗,父母非常担心,挂念儿子在外是否安好,经常念叨,想起来也经常流泪。弟弟安慰父母,不要担心,他去看看

哥哥情况到底如何。于是他到边疆去,万里长途,一天就回来了,并带来了哥哥的平安信,于是被称为“万回哥哥”,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开始祭祀作“和合”神。

除了“万回哥哥”,唐代还有关于“和合二圣”的传说

苏州有个寒山寺,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而很有名。相传当时有两个和尚,有一位为寒山,有一位叫拾得,关系很好。寒山是个诗僧,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拾得在国清寺做厨子。寒山和尚经常穿着草鞋破衣服,显得有些癫狂,而拾得经常将寺院的饭菜给寒山吃。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见他俩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自此后,他俩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答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这两位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至清代雍正十一年,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圣”从此名扬天下。姑苏城外寒山寺是和合二圣“终成正果”之处,其间的寒拾殿,至今供奉着寒山拾得精美的木雕金身雕像。

民间年画里面,经常是一个孩子手里拿着荷花,一个手里拿着盒子,盒子里飞出五只蝙蝠,谐音就是“和合”、“五福临门”,表达了民间对于“和”的认同,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福。

前几年台湾连战、宋楚瑜、郁慕明等人访问大陆,连战到北大演讲,郁慕明到人大演讲。当时送他们一个礼物,是请徐悲鸿儿子徐庆平画了一幅“和合二仙”的画,我题了“和合”二字。当时这幅画很受关注,两岸是兄弟,兄弟应当和合,不应当敌对。

“和”的当代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人已经把“和”落实到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对中国人影响非常大。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衷共济”。

尽管秦汉以后国家讲“同”比较多,但是在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中,非常强调“和”,主张民族和谐,所以很多公主嫁到少数民族地区,用“和亲”的方法化解冲突,对保障边疆人民生活的安宁,有重要意义。明代郑和下西洋,比美洲发现新大陆早好几百年。郑和到达的地方,并不是把那个地方变成我们的殖民地,都是传达和平的主张,而不是像之后的英国,称“日不落帝国”。郑和到西洋各地,不仅没有掠夺,还给他们很多东西,例如瓷器、丝绸等。清代,承德很多寺庙,如“外八庙”等都是主张民族和平。

新中国成立之后,“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原则。我国奉行和平外交策略,主张国家之间的矛盾通过对话、谈判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战争来解决。例如关于钓鱼岛问题,老一辈领导人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就体现了和平与合作的意识。新中国处理国际争端,都是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这也是继承了几千年来和平外交的传统。主张和平,并不是我们的权宜之计,而是历来如此。国际上其他

国家领导人、政治家们如果有智慧的话,应当从中国的过去看现在,从现在看未来,中国过去主张和平,现在主张和平,未来也是主张和平的。我们只是保卫自己的领土,而不会侵占别人的领土,不会侵略扩张,也不会称霸。

国家有和平才会有发展,国家和平共处才会安宁。现在埃及、叙利亚*,人民无法安定地生活,也就难以发展经济。处理国内事务也是如此。“*”十年*,无法发展经济,受害的是老百姓。改革开放之后强调安定团结,经济就快速发展。

和平,是实现中国梦的保证。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人民要幸福,必须安定团结,这就是要“和”。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转型期,社会有很多矛盾、冲突、问题,如贫富不均等。这些问题不能通过对抗、暴力方式来解决,必须通过和谐的方式来解决。很多人采取对抗的办法,对国家不利,对自己也不利。

我们讲“和谐”并不回避矛盾。正因为有矛盾冲突,我们才需要“和”,“和”也是唯一的解决方法。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通过“和”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化解冲突。张载有句话叫“仇必和而解”,我们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仇恨,都可以通过“和”来化解。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经验的总结和体验。

人类在21世纪所共同面临的冲突,错综复杂,千头万绪。概括起来有五大冲突和危机:文明的冲突,互联网普及化,把世界联成一片。这不一定就会消除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以及种族之间的冲突,有可能使不同文明传统国家在某些方面冲突加剧;人与自然的冲突,造成了生态危机,人类以自我中心主义去征服自然,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自然不堪人类的蹂躏而报复人类,人类所酿成的苦酒,最终都要由人类自己来喝掉;人与社会的冲突,现代国际社会南北贫富不均,东西发达与不发达失衡,地区性的战争和冲突不断,恐怖活动猖獗,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富的安全和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冲突,人情淡薄,道德失落,行为失范,只讲私利,尔虞我诈,坑蒙拐骗,人与人关系紧张,道德危机深重;人的心灵的冲突,现代人际疏离,老小失养,孤寡无依,加之竞争激烈,生活紧迫,人际紧张,人的精神世界极度空虚和孤独。

“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是化解这五大危机的利器。“和合”的人文语境是生命智慧的觉醒、时代精神的显示、社会风尚的趋向。在后冷战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网络普及化,和平、发展、合作成为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呼声和诉求,而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在经历浩劫性的“文化大革命”*后,人心觉醒。安定团结、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建构和谐社会成为人们共同心愿和要求,在这种国内外格局大变化的语境下,提倡“和合”应天顺人,和合化生。

文化内涵

医院文化内涵和外延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仪式

大学文化内涵

设计文化内涵

地税文化内涵

文化的内涵

安全文化内涵

房地产文化内涵

玩具承载着文化和创意内涵

“和”的文化内涵
《“和”的文化内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