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8:59: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建昌营镇东密坞中心完全小学 郑玉霞

一、课标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4 年级)有下列要求: “能联系 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 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 问” 。由于第

2、3 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采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 阅读,以读代讲。同时结合朗读感悟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 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新课程理念认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 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 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我打算采用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练习法等。

二、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 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 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 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 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 在读者面前。

三、学情分析:

《桂林山水》是走进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本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生动, 学生在具备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情感基础上能欣赏到桂林山水的美, 抓住 桂林山水的特点。 四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 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 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本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结构明了,学生容易与文本进行 直接对话。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默读文章的能力,也学习了一些理解词句含义的方法,但 方法掌握还不够扎实, 本节课将继续训练此能力。四年级的学生应该训练概括主 要内容,本节课将继续训练,培养此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 导和点拨,抓住关键词语来体悟句子,把学习的主动性留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 自然的感情。

4.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六、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七、教学准备: 1.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3.制作的课件。

八、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读文识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一、情境导入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过渡语: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同学们,今天我们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一起走进那迷人的画卷。

【设计意图: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预习检查

1.小组内读文,(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对不认识的字词,同学间互相指正,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3.解释词语: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这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享受激励、鼓舞和鞭策,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自读自悟

自读课文,谈一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生边读边感知课文,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深入理解桂林山水特点,体会语言之美。

一、深度感悟

1.出示感悟题: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桂林的水的特点,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词句,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标注,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议一议。

2.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思考。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品词析句,指导朗读。 预设:漓江的水特点:静、清、绿

(1)用图画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引导学生抓住静,清,绿三个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师重点解释。

(3)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教师可泛读或播放录音。

5.质疑问难: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 大海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西湖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出示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画简笔画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6.了解文章特点,学习写法:

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仿照课文,写句子:

桂林的水真(

)啊,(

)得( )。 真( )啊,(

)得( )。

真(

)啊,(

)得( )。 【设计意图】:教师先创设优美的情境,然后通过看图、学文,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感悟漓江的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通过观察、比较领略漓江的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7.学以致用。学生运用刚才的方法自学“桂林的山”部分,然后在班上展讲:

预设:桂林的山奇、秀、险

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二“秀”。课文运用两个比喻“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呀”“真秀哇”“真险哪”)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重点词语、观看视频,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特点。并适当总结写作方法,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练习朗读,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得到抒发,教学达到了高潮。】

8.质疑问难。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山围绕水,水倒映山。即山水交融,水因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找出文中句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二、拓展阅读

桂林山水是一副奇丽的画卷,是一首抒情的歌曲,是一段旖旎的诗篇,是一处温柔的仙境,让我们一起欣赏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老师朗诵,并配以画面展示)学生欣赏诗歌。【设计意图: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呵!是梦境呵,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 心是醉呵,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招手相问老人山, 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 室珠久等叩门声…… 鸡笼山一唱屏风开, 绿水白帆红旗来!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 请看穿山明镜里—— 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桂林山水入襟,

此景此情战士的心—— 江山多娇人多情, 使我白发永不生! 对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 七星岩去赴神仙会,

招呼刘三姐呵打从天上回……

人间天上大路开, 要唱新歌随我来! 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 战士呵,指点江山唱祖国……

红旗万梭织锦绣, 海北天南一望收! 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 春光万里到故乡。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 ——意满怀呵,情满胸, 恰似漓江春水浓! 呵!汗雨挥洒彩笔画: 桂林山水——满天下!…… 桂林的石

桂林的石美,主要是指桂林至阳朔间山石奇景,特别沿江两岸近百里的石形奇特,变幻多姿。例如,著名的月牙山,山腰处的岩石酷似一弯新月,所以叫月牙山;山北腰处立一石,端直挺拔,形似剑柄,叫剑柄石;另一山石形似莲蓬为莲房石。还有七星岩的飞来石、云呼石、翠屏石;象鼻山的垂钓石;南溪山的悬云石;叠彩山木龙洞前的龟石、龙石、蛤蟆石等。这里比较有特色还有普陀山的普陀石林,奇石峥嵘,石骨嶙峋;西山龙头石林,好像龙头的龙角、龙叉、龙须、龙鳞。这些形状奇特的岩石,在光线明暗照映、云遮雾绕衬托反射下,更显得变幻无穷,形成一座座天然、抽象的雕塑画像。

桂林的洞

桂林的洞异,可以说是“无山不洞,无洞不奇”,随处可见。目前,桂林地区发现的溶洞约有2000多处,千百个溶洞,相互套叠,形状各异,色彩不同。有人说,“桂林山水之奇,多半是洞奇”,许多岩洞确实各有千秋,别有天地;洞内有倒垂的石屏和石幔、石床、石鼓,有宽敞的溶洞地下大厅”,有迂回曲折的“长廊”,有波状起伏的“石桥”,有石笋众生的“竹林”等等。在众多的岩洞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芦笛岩,岩洞雄奇瑰丽,迂回曲折,游程长达500多米。芦笛岩位于桂林西北部光明山下,因深洞附近生长许多芦荻草,据说这种草可以做小笛子,因此把这里叫做芦笛岩。岩洞内有大量的、色彩缤纷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床、石花等,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天然雕塑画屏。

想一想,桂林的石和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三、有效练习1.读完《桂林的石》和《桂林的洞》之后,你能像作者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那样写一句排比句吗?

2.学完这篇课文,你可以画一幅画,或者像上面的拓展阅读那样写一首小诗歌。

板书设计:

桂 林 山 水

水 : 静 清 绿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山 : 奇 秀 险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之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主线,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写作顺序。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第

2、3段围绕这一句分别写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了桂林的洞奇绝,第五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体印象,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结尾。抓主线,使学生快速理解课文,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读读悟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的要求,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思考,读中有感悟。学生能够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随之产生。在本堂课中,我能够做到细致的指导朗读,通过指导,让学生能够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三、提炼写法,积累实践。

在学习课文之后,我将本课中排比的修辞方法提炼出来,让学生深刻理解排比方法的运用,然后仿照文章的句子写一写身边的美景:“南山公园的树真 ”。让孩子在观察身边事物的同时也激发孩子写作的兴趣。

当然,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情景创设方面做得不到位,不能将学生充分调动起来,鼓励性语言不多,没能关注全体学生,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没能指导学生背诵,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不能进行有效要求与指导,使得学生合作的效果不是很好。

以上就是我对《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反思,在日后工作中,我将更加细致的设计,对于学生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努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