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08:45: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同学们想了解什么?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2)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3)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局各是什么?

(4)这则寓言故事讲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螳螂捕蝉 诸侯国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毫不介意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2、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了解学生初读感知情况

(1)故事发生在“第二天清晨”。地点在“王宫花园里”。

(2)故事中出现了人物有大臣、吴王、少年。主人公是“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

(3)故事的起因: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一些大臣竭立反对,但吴王固执己见;经过:少年创造机会,给吴王讲了“螳螂捕蝉”这件“挺有意思的事”;结局: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这则寓言故事讲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是:“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不行的。

4、学生同桌间说一说故事的梗概。

5、指名说说故事的梗概。

四、解读故事的因果

(一)解读故事的前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句话分别写了什么?从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学生说一说。

(1)这一自然段共有3句话。先写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再写一些大臣反对的理由;最后写了吴王的固执己见,并且还以处死相威胁。

(2)一些大臣看问题比较全面,做到了一分为二。或者说是,既考虑了“利”,又顾及了“弊”。权衡“利”与“弊”,“弊”明显大于“利”。所以一些大臣持反对态度。

(3)“取胜的希望很大”,表明取胜的可能性大一些,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获取胜利,仍然存在不能获取胜利的可能性。

(4)“虽然„„但„„”、“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表明了一些大臣坚决反对出兵攻打楚国的充分理由。

(5)如果吴王是一个理智的、开明的君王,他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6)可事实上,他怎么说的?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谁敢”和“处死”,写出了吴王的固执己见、独断专横,凶狠残暴。

(二)解读故事的后果

1、自由读课文第十二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结局。从这个结局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3、学生思考后同桌间进行交流。

4、交流:

(1)“恍然大悟”写出了吴王从少年所讲的一番话中得到了启迪。

(2)“你讲得太有道理了!”这是吴王对少年的赞叹。

(3)吴王为什么会“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5、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小结设疑

请学生将故事的“前因”与“后果”进生比较,激发阅读探究的欲望:那么多的大臣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都没有成功;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这番话”,竟然“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少年运用了什么方法?巧妙在哪里?我们下节课再来分析。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准备攻楚 经过:螳螂捕蝉 结局:恍然大悟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