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3-03 06:10: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归园田居(其三)》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十课,这一单元主要是以歌咏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文,旨在让学生欣赏美景,陶冶情操,同时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文学思想,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

《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且他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五柳先生传》等,加之陶渊明的诗风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诗风格一脉相承,而王、孟二人的诗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屡次出现。所以,帮助学生读懂本诗,教会他们赏析陶渊明诗歌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从这首诗歌本身来看,陶渊明诗风中的朴实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诗中表现突出,字句浅显而颇有情趣,可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机作进一步拓展。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平淡自然)。

2、能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3、培养学生鉴赏田园诗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凑及韵律,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情真意醇,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首诗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以及品味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我将本诗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诗歌的内涵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还有针对初中学生记忆力强,惯于快读的阶段特点,我采用的

教法是:

1、诵读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诵读,把握其节奏韵律,逐步加深他们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教学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如对《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进行点拨。

(二)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所以学生的具体学法是:

1、反复朗读法: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归园田居(其三)》是一篇隽永精美的古诗,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理解本诗内容,感受优美的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我会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本诗中诗人在田间辛勤耕种,但却怡然自得的画面。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我采取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这七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相辅相成:

(一)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这样会消除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让同学们经过讨论说说对陶渊明的了解(学生应该能答出陶渊明所处的年代,我们也学过他的《桃花源记》,知道他对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

学生答对后,我将选择一些重要的文句让全班学生一起重复(如“不为五斗米折腰”),以此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我将补充提醒学生注意陶渊明生活的社会环境,他隐居之前的出仕及讲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为后面的诗歌赏析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全班齐读,教师正音和指导评价。(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秽”、“荷”、“长”等字的读音。此时学生大都还不能理解诗意,朗读语气可能欠佳,教师提醒学生在下面环节注意感受诗歌意境,为读好诗做准备。)

(三)再读诗歌,品味诗意

1、感知诗意:学生自读诗歌时,让他们在脑海中想象景物构成的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我将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关键词,把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关键词如下:

“南山下”点明地点。

“盛”和“稀”写出野草与豆苗长势的对比,点出锄草的必要。 “晨兴”和“带月”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

“草木长”和“夕露”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清幽和夜气的湿寒。

2、理解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知道一首好的诗歌都能做到情景交融,由景生情。根据上一环节对景物的分析,学生已了解到陶渊明田园生活的艰辛,那么陶渊明自己的态度呢?问题提出后,我将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出答案。(由答案“但使愿无违”,进一步分析出“愿”字所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即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人格和高洁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并怡然自得。)

3、归纳小结:归纳诗人通过写田园劳作之景,表现他对归隐生活的心满意足的诗歌主旨。

(四)三读诗歌,品味语言

现在学生已经了解这首诗的诗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来读这首诗(这时候学生应该能带着愉悦的情感来朗读)。在此之后,让学生来感受一下这首诗的语言。对此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小问题:陶渊明是一位大诗人,他的诗句深奥难懂吗?下面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即平淡自然,朴实无华,但富有情趣美。

(五)知识迁移,能力训练

这个环节的任务是简单赏析陶渊明的另外一首名诗《饮酒》,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学生自读,教师稍加引导,让学生说说能表现陶渊明田园诗特色的一些诗句,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再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只要学生能结合前面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言之成理即可。这也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

(六)总结

经过对以上两首陶渊明诗歌的学习,我将引导学生和我一起总结陶渊明诗歌的总体的艺术特色。

题材:大多为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 情感:隐逸、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语言:平淡自然,朴实无华,富有情趣美。

了解了这些,在以后学生遇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候,就可以根据今天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达到“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此诗;(为加强巩固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2、课后学生寻找陶渊明《归园田居》系列中除课文以外的任意一首,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力,用文字或绘画把阅读感受描绘出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可以全面而简明的将授

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草盛”、和“苗稀”的对比体现了锄草的必要,所以诗人要“晨兴”、“带月”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露水打湿了衣裳,这些都体现了诗人田园生活的艰辛,但诗人认为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辛苦也是快乐。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草盛 苗稀

晨兴 带月 田园劳动的艰辛 愿无违(主题)

夕露 沾衣

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